A. 教了很多遍5歲孩子還是分不清12345
這個好像有點笨了吧?建議可以帶孩子去檢查下了,我一個閨蜜的孩子目前三歲不到,都能寫到數字20了,還能數數到100了,父母還是要耐心點教孩子了……
B. 市長熱線12345能解決什麼問題
受理范圍:
1、受理市民對政府及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部門的工作職責、辦事程序和政策規定等問題的咨詢、求助;
2、受理市民生活、生產中遇到的屬於政府職能和公共服務的咨詢、求助;
3、受理市民和社會各界關於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管理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
4、受理市民對政府及政府部門、公共服務單位的工作人員在履職過程中出現的工作作風、服務質量、辦事效率等方面的批評、投訴和舉報;
5、其他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事項。
12345熱線按照「應合必合、應接必接」的原則,分類整合各級各部門設立的面向公眾提供業務查詢、咨詢、投訴、求助、公共服務、意見建議徵集、民意調查等非緊急類政務熱線。
12345熱線工作要接受本級人大代表的依法監督和政協委員的民主監督,根據要求報送12345熱線運行情況及各部門辦理情況,並通過適當方式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示,主動接受社會監督;綜合運用系統督辦、書面督辦、專項督辦、批示督辦等多種方式,對承辦單位辦理情況進行催辦、督辦。通過全方位的監督和多種形式的督辦,促使各單位認真履職盡責,確保群眾訴求「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落實」。
C. 12345市長熱線都可以受理什麼事件
市長熱線接受對政府部門的和工作人員的投訴和批評意見,各個政策咨詢,幫助市民協調解決各種困難。這個熱線對於市民來說,就是一個和政府部門溝通和求助的橋梁。
12345市長熱線是全國各地通用的電話號碼,這也代表著我們國家對市民聲音的重視,是非常民主的,也表現了政府部門和老百姓之間的互敬互愛。市長熱線的暢通和服務態度,也代表著這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D. 孩子都五六歲了還不認12345有這種情況嗎
有沒有教他?講話做事沒問題吧,如果有問題可以去醫院看看的
E. 5歲小女孩語文還行,數學一點都不會,一道題講二三十遍都聽不懂,該怎麼辦
大班小班其實沒必要這么著急吧。我印象中當時我幼兒園已經兩位數加減法了,一年級進去重新12345開始學起,搞個長方體框的本子練習123這些寫法。二年級才學乘法。二年級我現在還記得數學課本100頁那裡畫著一個賣蘋果的阿姨。當時比大小反正最大也就到100,然後有一種方法是找一本帶頁碼的書,越後面的頁碼越大。當時還有個笑話比大小題目做不對是找的書太薄,建議搞本字典。一二年級就是字好好練習一下,有時候老師講課比較快記筆記來不及,不要急著寫完就寫得很潦草,字寫好了習慣了之後速度會快的,而且會一直很有用。一旦養成潦草寫字以後想糾正,那就是得掉層皮。
F. 甄宓12345求大神幫助
【邂逅曹丕】 「江南有二喬,河北甄氏俏」。當時甄洛與大小二喬並列為傾城美女。 那時甄洛已是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室。此時的袁紹正是意氣風發,世人都認為他可以唾手而得天下的時候,可謂富矣貴矣。這樁姻緣的締定,似乎正在把甄洛帶向幼年那「貴不可言」的相士預言。但是誰也沒有想到,袁家很快就一敗塗地。 204年,袁家的大本營鄴城也被曹操父子給攻下了。就在城破之日,早已對甄洛慕名不已的曹丕迫不及待地闖進了袁府。只見堂上坐著一位貴婦,旁邊有一年青女子惶恐的伏在貴婦的膝上,貴婦就是袁紹的妻子劉氏夫人,曹丕說明來意,曹丞相有命,保護袁家婦女,請夫人不必擔心驚惶。劉氏夫人聽了曹丕的話,扶起甄洛與曹丕相見,曹丕一看果然艷麗絕倫,稱贊不己。——兒子的心事很快就被曹操所了解,雖然他對甄洛的才貌雙全也一樣慕名久矣,但是還是擺出了為人父應有的姿態。 不久,甄洛被明媒正娶,成了曹丕的正妻。 曹丕把甄洛之前的一位妻妾任氏趕回娘家,甄洛詢問曹丕:「任氏出身鄉黨名族,論德論色,我都比不上她,為何要趕走她?」曹丕答:「任氏性格狷急不婉順,老和我唱反調惹我生氣,所以將她趕走。」甄洛聽後痛哭為其求情:「我受您寵愛,觽人所知,您要是將任氏趕走,大家都會認為是因我的緣故。上懼有見私之譏,下受專寵之罪,願重留意!」曹丕不聽,仍將任氏送回娘家。 甄洛還曾多次勸曹丕廣納姬妾,頗有樊姬之賢,曹丕對這位大度賢良的妻子還是非常喜愛的,就連曹操那位出身娼門的夫人卞夫人也經常誇講她為孝順媳婦。 婚後甄洛還生下了長子曹叡和長女東鄉公主,曹操和卞夫人,更加喜歡甄洛了。 【當世孝婦】 建安十六年(211年),(甄洛三十歲,曹丕二十五歲),曹操帶著卞夫人出征,讓曹丕與甄洛夫婦留守鄴城。出征途中卞夫人染病,留在孟津治療。消息傳來,甄洛心神不定,堅持要往孟津去為婆母侍疾。曹丕不允許她犯險上路,她就急得日夜啼哭。過了幾天,曹丕讓侍叢去向甄洛報信,說卞夫人的病已經痊癒了。可是甄洛堅持不肯相信,說:「卞夫人在家的時候,每次生病都反復很長時間,如今在途中患病,各方條件都不如家裡,怎麼反而好得這么快?這一定是在哄我開心而已。」曹丕沒了辦法,只得又派人去往孟津,帶回了一封卞夫人的親筆信:當然寫的是關於卞夫人已經身輕體健的內容。看了這封信之後,甄洛這才放下心來。 第二年正月,卞夫人隨班師的曹操大軍返回鄴城,甄洛前往迎接。當卞夫人所乘的轎子剛剛出現在遠處,甄洛便已經歡喜得流淚不已了。卞夫人看見兒媳如此模樣,不禁也感動得流下眼淚,拉著甄洛的手說:「你怕我上次生病也會象從前那樣反復難愈嗎?唉,我只不過是偶感不適,小病而已,十幾天就好清了。你瞧瞧我的氣色,好得很呢。」 此後卞夫人見人就誇:「我那個大兒媳婦,可真是孝順的好孩子啊!」 四年後,曹操再次率大軍東征,卞夫人、曹丕、以及甄洛的一雙兒女曹叡、東鄉公主都隨行。不湊巧的是,甄洛恰恰在此時染病,只得留在鄴城治療。 足足又過了一年之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九月,出征的人才返回了鄴城。 一見面,卞夫人便對甄洛容光煥發的豐滿模樣非常詫異,問她:「你與兩個心愛的兒女分別了這么久,能不牽腸掛肚的嗎?怎麼我倒覺得你比一年前更滋潤精神了?」甄洛笑著解釋道:「叡兒他們隨在奶奶的身邊,我還擔心什麼?您老人家自然比我更能照顧得孩子們妥當。」 家庭之中,婆媳之間最容易反目的敏感問題之一,就是養育孫輩的意見不得統一。甄洛這話一說出來,卞夫人那個舒坦,自然就不用說了。 【紅顏薄命】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享年66歲。曹丕繼承父親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職務。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稱帝,建立魏朝。 曹丕稱帝後,多時不立皇後。當時最有實力問鼎後位的有兩人,正妻甄洛和寵妃郭女王。 兩女各自的優勢是: 甄洛(年長曹丕5歲):封號夫人,有文采,生有子女。 郭女王(年長曹丕3歲):封號貴嬪,有謀略,無子女。 此時,郭女王和曹丕一起居於洛陽,但甄洛卻遠在鄴城。古代社會交通閉塞艱難,消息傳播非常困難。分居兩地,意味著感情疏離,更代表如有情況卻無法在丈夫面前分辨。 甄洛貌美,更善於修飾打扮。在她所居住的宮室里,有一條口含赤珠的綠色靈蛇。甄洛每天都留意觀察這條蛇,從它盤曲卷繞的姿態中學習新奇的發式。因此她的發型每天都有不同,被稱之為「靈蛇髻」。然而,再新奇美妙的發型和姿態,也得有人願意欣賞才能體現出價值。而如今,那個最應該來欣賞的人,卻已經絕情不顧了。 甄洛多文才,熟知後宮典故,自然明白自己處境惡劣;但苦於遠在異地,到不了丈夫面前,無可奈何,於是寄情絲於筆墨,寫下了她唯一傳世得作品《塘上行》: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爍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翛翛。從君獨致樂,延年壽千秋。 曹丕自己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詩人,照理他應該看得出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了妻子對他的愛怨之情。注意首先是愛,其次才是埋怨,一個正常人看到這樣的詩句應該會回憶起夫妻間的美好時刻,從而喚起舊情。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曹丕讀詩後勃然大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由洛陽派使者前往甄洛獨居的鄴城舊宮,逼她服下了毒酒。 甚至,無辜的甄洛在冤死後,屍體被「被發覆面,以糠塞口」(把頭發披散起來,遮住臉,用米糠塞入口中)下葬。 此時,甄洛年僅四十歲,曹丕三十五歲。 在距甄洛冤死的九個月後,曹丕正式提出冊立郭女王為皇後,並將甄洛的兒子曹叡交予郭後撫養。 黃初七年(226年)五月丁巳日,四十歲的曹丕崩於洛陽嘉福殿,臨終時,他將後宮中自淑媛、昭儀以下的所有姬妾都遣歸娘家另嫁,並且最終決定冊立曹叡為繼承人。 由於甄洛之死事出非常,曹丕本不願意立曹叡為儲君,而屬意於其它姬妾所生的兒子。曹丕有九個兒子,除了曹叡,還有曹協、曹蕤、曹鑒、曹霖、曹禮、曹邕、曹貢、曹儼。然而兒子們多數早死。曹丕只得讓甄洛之子即位。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追封生母甄氏為「文昭皇後」,並立寢廟祭祀。——甄洛最終得到了「皇後」的封號。四十五年前那位相士劉良先生關於她「貴不可言」的預言,卻在她屈死五年之後,實現了。 【不能不說】 甄洛之死的另一種傳聞——《洛神賦》 據說,在曹丕兄弟爭奪魏王世子位的斗爭中,甄洛是傾向曹植即位——因為她已經愛上小叔子曹植啦。所以,甄洛之死,與她的婚外情曝光大有干係。曹植因為在權力與愛情方面都與大哥作對,後來還被逼著來了個「七步成詩」,萬幸逃出生天之後,他為自己心愛的嫂嫂寫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賦》,紀念逝去的愛情。 其次,《洛神賦》原名《感鄄賦》,亦作《感甄賦》。而此「甄」不同彼「甄」,「甄」字通「鄄」,在作《感甄賦》的前一年,即黃初二年,曹植被曹丕封為鄄城侯,第二年又晉封為鄄城王(今山東濮縣)。所謂感鄄者,所感的不是甄洛之甄,而是懷才不遇的鄄城王之鄄。 而洛神,則是洛水之神,名宓妃,是傳說中伏羲氏之女。曹植在《洛神賦序》里寫道:「黃初三年,作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 後來,甄洛的兒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他對叔叔的文章倒是很喜歡,不過覺得題目起得不好,便將《感甄賦》改為《洛神賦》。無論是曹植,還是曹叡,他們都沒有想到,這一改名舉動竟被後人理解成「欲蓋彌彰」,於是文人附會,臆想百出,那個在洛水之畔贈送枕頭的女子,便由宓妃變成了甄洛。 名字的疑問 甄氏的名字,史書上沒有記載。後人多用「甄洛」和「甄宓」兩個名字來稱呼,也是由於《洛神賦》。而事實上,甄氏絕不可能叫這兩個名字。甄洛的兒子曹叡將《感甄賦》改名為《洛神賦》,目的正是為了避母諱,以免「甄」字引起世人誤會。在古代,名字比姓更需避諱,若甄氏果名洛,那曹叡又怎會特意將生母的閨名嵌進題目中?可知,甄氏真名不叫「甄洛」。再者,如果甄氏名宓,那曹叡改了題目中的「甄」字,自然文中「斯水之神,名曰宓妃」也要改,否則只諱姓不諱名,這是不符合古人常理的。而甄氏的真名,至今仍舊不詳。 誰與結緣 有些電視劇這么演:甄洛與曹丕沒有感情,她愛的是曹植,可是被曹丕強娶……還有人如是感嘆:假如鄴城城破之時,首先進入袁府的是曹植,那就才子佳人幸福美滿了…… 實際上,作為卞夫人的第三個兒子,曹植比大哥曹丕小5歲,比甄洛小10歲。鄴城城破之時,曹植只有13歲,還是個不懂男女之情的小毛孩子。且不說他會不會喜歡上23歲的甄洛,就算是他戀姐情結喜歡上了,曹操也不會甘心把甄洛讓給這個毛娃子。假如不是遇上了情竇初開的曹丕,甄洛只能成為比父親還年長的曹操姬妾群中的一份子,了此一生…… 從這個角度來看,遇上曹丕,是甄洛當時最好的命運。 枕頭?牛頭? 至於曹丕想殺曹植,因此將甄洛的枕頭給曹植看,並逼他七步成詩,也是改頭換面的「典故」。 此事正史不載,出自《世說》,後來收錄進了《太平廣記》。原文是這樣的:魏文帝嘗與陳思王植同輦出遊,逢見兩牛在牆間斗,一牛不如,墜井而死。詔令賦死牛詩,不得道是牛,亦不得雲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盡不成,加斬刑。子建策馬而馳,既攬筆賦曰:「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士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賦成,步猶未竟。重作三十言自愍詩雲:「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直譯如下:魏文帝曹丕曾經和弟弟陳思王曹植一同出去遊玩,看見兩頭牛在牆里斗架。一頭牛斗不過對方,掉到井裡摔死了。曹丕命令曹植,以死牛為題材作一首詩。但不許說「牛」字,也不許說「井」字,不許說「斗」,也不許說「死」。馬走一百步,必須作完一首四十個字的詩,如果一百步作不完,就殺頭。曹植一邊騎馬往前跑,一邊提筆寫道:「兩肉齊道行,頭上戴橫骨。行至凼土頭。峍起相唐突。二敵不俱剛,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詩作完了,還不到一百步。於是他又作了一首自己憐憫自己的三十個字的詩:「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原來不是枕頭,而是牛頭;不是步行七步,而是跑馬百步。寫的也不是三十個字,而是四十個字再加三十個字。 話再說回來,後世文人們硬要把甄洛和曹植扯到一起去,真不知道他們是同情曹植甄洛,還是恰恰相反?——有媳之叔和有夫之嫂私通,什麼年代都不是好名聲,假若真有這等風流事,豈不是變成曹丕殺妻有理?!
G. 新開了一家淘寶童裝店大家幫我看看行不: 2014新款童裝012345歲寶寶男童連帽加厚韓版休閑短款外套羽絨服
不是正品,價格低你就賣的懂,要是不做優化,做推廣,促銷等,還是沒生意的哦!
H. 我孩子5歲了,上了3年幼兒園連12345都不認識,求求大家幫幫我,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用不用就醫
也許是孩子的問題,可以找醫生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