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搭配技巧 > 旗袍調查分析怎麼寫

旗袍調查分析怎麼寫

發布時間:2021-06-17 03:11:24

A. 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的成就調查報告
作者:3518宿舍(2003-2004年) 轉貼自:3518宿舍 點擊數:268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B. 想知道喜歡旗袍的人多不多 ,做下調查。

我的美術老師就喜歡

C. 電視劇《旗袍美探》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電視劇《旗袍美探》的探案案例中規中矩,探案節奏緩慢,不過劇中馬伊琍、高偉光的造型很吸睛,輕快的喜劇風格也頗受觀眾歡迎。該劇將原作的懸疑案件進行了本土化,尤其突出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上海的地域風情和女性旗袍風采等特色。

可能因為是觀眾已熟悉劇情的改編劇,怕劇情不夠吸引人,該劇在破案基礎上增加了大量的喜劇內容。比如馬伊琍飾演的蘇雯麗留學歸來的出場方式就非常浮誇、搞笑、能作,買房買車,住在無比豪華的大別墅里,管著各種「閑事兒」,不讓進作案現場就編著各種無厘頭的理由,

比如「可是我的膀胱不能理解」等,見到男主角羅秋恆都要調侃一句「只要是死了人就會看見你」。女主角又作事兒又精明又搞笑,男主角古板、「口嫌體直」地配合著女主角,雖是探案劇集但人物設定是偶像劇的常用人設。

該劇的時尚元素來自馬伊琍輪番上陣的服裝秀,從洋裝到旗袍,每一套都非常美,雖然服飾也被詬病有的不符合時代,但普通觀眾看著很養眼。

(3)旗袍調查分析怎麼寫擴展閱讀:

電視劇《旗袍美探》劇情簡介: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游學歐洲多年的上海名媛蘇雯麗(馬伊琍飾),從巴黎回到上海,第二天便受邀去馬敏蘭家午宴,而馬敏蘭的丈夫胡雲朗當天早上在家中浴室跌倒而亡。警局羅秋恆(高偉光飾)探長判斷,胡雲朗死於砒霜中毒,因此帶走女僕小桃子調查。

雖然洗脫嫌疑,但小桃子還是被胡家解僱,蘇雯麗見她聰明伶俐,收留了小桃子,小桃子成為她的女僕、閨蜜和偵探助手。蘇雯麗在案情分析時表現出的機敏和見識,令羅探長深為嘆服,於是,兩人結成黃金搭檔,聯手破解了一系列離奇案件。

D. 調查報告。誰幫幫我

民國的建立使受到封建制度束縛和摧殘的女性獲得了身心的解放,其中,十分明顯的表現便是女性在服飾上的改變。這一時期,由於受到西方文化思潮的影響較大,因而女性服飾的變遷過程其實也就是中國女裝西化的過程。民國時期,隨著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社會狀況的變革,女性的思想觀念、生活習俗也產生了重要的變化,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女性獨立及解放運動的興起,使傳統婦女的參政意識、婚姻家庭、服飾形象、禮俗變革、職業選擇等方面都在發生著全新的變化。新的社會風尚為女性服飾的變遷創造了社會環境基礎,因而,這一時期的女性服飾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服飾變化首先開始於身體的解放,廢除纏足陋習,並在服裝上不斷進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趨於多樣化,並有意識地去表現女性人體特徵。這種變化不僅在於女性上衣下裝的變化,還創造產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旗袍,為新式女裝賦予了新的結構和內涵。旗袍的特點與變遷滿足了女性追求個性與美感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女性在社會歷史大潮中的發展與進步的歷程,使女性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標志之一。除服裝外當時女性的化妝與發式也伴隨著服裝的變化而顯得自由、清新、多變。造成民國時期女性服飾變遷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過中西方女性服飾變遷的比較也可以看出,由於受西方女權運動的影響,女性身著與傳統服裝式樣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裝,可以隨意自由地進行裝扮而不必擔心非議,女性服飾的新穎、雅緻、自然和清新的變化襯托出當時開朗、自信、活潑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審美觀念使女性服裝逐漸去除繁瑣、矯飾、復雜的裝飾,代以簡潔、自然的服裝風格,民族特色服飾旗袍由平直、寬大的袍服逐漸收身以體現女性自然優美的身體曲線,總體風格也趨向簡潔、自然、清新,成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飾。受西方女性在戰爭中的影響,民國時期不僅廢除了女性的纏足陋習,女性服裝樣式開始多樣化、個性化且符合女性參與社會工作等的特點和要求,出現了正式女褲、女式制服、運動服、工作服等,發型妝飾也去掉了繁雜的頭飾,代之以簡潔的發式。電影中被時裝包裝的人物形象也逐漸走近大眾,明星偶像美麗、自信、獨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觀眾的注意和喜愛,並成為廣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現實生活中的服飾打扮被普通女性紛紛效仿。此外,國內的新文化運動、民國政府的有關制度,甚至社會生活中所發生的大事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到服飾的變遷。總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進了民國女性服飾的不斷發展與創新,而且在發型、化妝等方面也進一步自由、多樣,從而推動了女性自身的進步與解放。在民國時期的不同歷史階段,中西方女性服飾分別表現了其不同的服飾特點,展現了服飾變遷的歷史過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飾風格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從20世紀前半期的發展來看,民國建立之前和建立初期中國大部分女性的思想變化及服飾變革均處於萌芽狀態;二十年代女性服飾走向男性化,新的審美觀念確立,旗袍得以普及;三十年代多種服裝樣式並行不悖,旗袍大行其道,不斷改良,逐漸平民化、大眾化;四十年代旗袍又趨於簡化,受戰爭影響,服裝及化妝品市場遭受沉重打擊。透過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我們可以看到女性開始追求自由、平等的權利,追求個性自由和自我解放,女性在傳統生活中的歷史地位、傳統價值觀念發生了改變。從現實的情景來看,民國時期女性服飾的變遷對現代女性審美觀念、現代傳統特色服飾的流行、現代服飾流行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和中西方女性服飾流行都產生了一定影響,而且為現代女性服飾設計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參考價值,因此,民國時期的女性服飾變遷具有特殊的社會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E. 「中國傳統文化」調查報告

春節的傳統文化

我們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等,其中最隆重的要屬於我們的春節了。

「臘月二十四,嘽塵掃房子。」過春節時,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餐具,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春節還要貼大紅對聯,它要以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面。

春節還要放鞕炮,到了年三十晚,鞭炮聲、禮炮聲、歡笑聲、到處都是一片歡樂融融的氣象。

到了春節,不管是學生,還是在外工作的人,能趕回家的人都會盡量趕回家和家人團聚,大家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團圓飯,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還有一個傳統就是我們小孩們最高興的了,那就是春節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著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著每一天。

我喜歡春節,喜歡春節的熱鬧!

F. 《旗袍美探》這部劇主要講述的是什麼

《旗袍美探》是最近很火的一部電視劇,以民國為背景,講述了主角蘇雯麗和羅秋恆從相知到相識,從相識到相愛的故事。兩個人一邊探案,一邊談戀愛,成為了一對智勇雙全的浪漫破案鴛鴦。

蘇雯麗本游學歐洲,為了坐實殺害自己妹妹的兇手的罪行回到上海。這位上海名媛有豐厚的家產,卻從來不因自己的富有歧視別人,反而十分有愛心,對各個階層的人都願意施以援手。她在回上海的第一場宴會上就被卷進了刑事案件中,從此和羅秋恆探長共同破案,是愛斯小姐偵探社的創始人,也是一名有著豐富學識的私家偵探。

殺害她妹妹的兇手為了救治自己的女兒,認為以血還血的方式可以救回女兒,因此到處尋找七月十五齣生的女子。而蘇雯麗的父親弄混了姐妹兩個的生日,導致兇手殺害了蘇雯麗的妹妹,還把妹妹造成了陶俑。雖然最後將兇手繩之以法,卻沒能救回妹妹。蘇雯麗和羅秋恆成為一對伴侶,繼續破案

G. 海外學子旗袍演繹東方美800字高中議論文!!!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H. 求兩篇調查報告,急!

不好意思,我只有(1)的答案!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僅僅是因為今年是奧運年。我們更需要記住的是今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年。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革命性的創舉,它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普遍國情相結合的產物。三十多年來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體育等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說明了:改革開放是適合中國國情的。

這三十年來有許許多多的成就與成功是值得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香港、澳門的回歸,北京市申奧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神五、神六發射成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長江三峽等等不勝枚舉。著所有的一切都是由於我們有一個偉大的黨,制定了符合中國國情的基本國策,並且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才取得了如今的成績。

回顧這三十年來的巨變不禁讓人感慨萬千。新中國在剛剛成立之初,在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之時,卻遭受了「十年浩劫」的洗禮。在粉碎了「四人幫」之後中國再一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是在這樣一個岔路口許多人在彷徨猶豫。不知道中國改走怎樣一條道路。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刻,睿智的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策略。這猶如一聲春雷驚醒了整個中國,也激發了廣大中國人民迅速的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的決心與信心。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民經濟進入調整時期。1979年9月的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允許農民在國家統一計劃指導下,因時因地制宜,保障他們的經營自主權,發揮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比較系統地提出和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確認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政治體制的改革與經濟體制的改革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

1984年1月24日,鄧 小 平在中央政治局委員王 震、楊 尚 昆和廣東省省長梁 靈 光和原省長劉 田 夫等同志陪同下,來到深圳視察,受到特區建設者的熱烈歡迎。鄧 小 平說:辦經濟特區是我提倡的,中央定的,是不是能夠成功,我要來看一看。他親眼目睹了深圳在短短幾年內發生的變化,對深圳日新月異的建設面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經過深思熟慮,鄧 小 平寫下了「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的題詞。

鄧 小 平的題詞在海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不僅充分肯定了特區的建設成就和發展方向,同時為有關特區的爭論作了權威性的總結,從而圍繞著要不要辦特區、辦特區是對是錯這個長達四年的是非之爭,有了旗幟鮮明的結論,此後對深圳發展道路的爭論逐漸沉靜下來了。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建立經濟特區是困難重重的,因為當時中國思想還是很保守的,對西方資本主義還是很抵制的。要讓西方人突然進入中國投資建廠無異於與社會主義作對一樣。這無疑是很為難的事情,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也是一個問題。而小平同志卻一語中的「市場經濟不一定是資本主義特有,社會主義也可以有市場經濟;資本主義的先進方面,社會主義也可以拿來借鑒,總之不管黑貓,黃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在小平同志極力主張下經濟特區辦得很成功,全中國也正是在此基礎上開始迅速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加快和深化了改革開放的步伐。

在新時期中國的改革開放有了新的進展和發展方向。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本質要求

發展是硬道理。建設小康社會,中心任務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經濟發展了,小康社會才有強大的物質基礎,人民才能夠安居樂業。發展是包括經濟和社會在內、以人為中心的全面發展。正如江 澤 民同志所說:「我們講發展是硬道理,講的是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既包括物質文明的發展,也包括精神文明的發展。」小康社會是全面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其核心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回顧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總體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誤失衡。現實社會中的各種關系,最基本的是經濟與政治、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的關系,而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不夠協調,經濟體制改革邁出了幾大步,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政治體制改革卻是碎步緩行,進展不大。都同政治體制改革不到位有關。

目前改革處在關鍵階段,問題很多,矛盾復雜,難度很大,各種議論紛起,我們要下最大決心,拿出民主革命時期提出將革命進行到底那樣的決心、氣概和魄力,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

鄧 小 平 針對「姓資姓社」的爭論,明確指出:「判斷的標准,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就是有名的「三個有利於」標准。「三個有利於」標准不僅是實踐標準的發展,更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三個有利於」標準是鄧 小 平改革思想的精髓。

「三個有利於」標準是廓清「姓資姓社」迷霧的有效武器。正如有的領導幹部所說,這些年,我們就是靠「三個有利於」標准壯了膽。

堅持改革開放,就要堅持以「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准。我們看到,有的文章談論改革,洋洋萬言,引了不少鄧小 平的話,但就是不講「三個有利於」標准,真是咄咄怪事!不贊成「三「三個有利於」為判斷標准,必然要另立判斷標准,這是挑起「姓社姓資」爭論的習慣做法。實踐已經證明,離開「三個有利於」標准談改革開放,很可能南轅而北轍。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要保持清醒。

恩格斯說,「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條重要原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完全符合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要求,也適應了社會主義制度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形成,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只要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會取得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在今年的兩會上改革開放更是成為熱點、焦點。尤其是「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提出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有力保障。

總之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祖國、我們的黨會在新時期、新考驗面前帶領廣大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勝利! 憶改革開放,現中華雄威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使祖國母親徹底擺脫了被壓迫的境地,中國這頭東方睡獅開始慢慢覺醒,但卻步履維艱,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實行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此改革開放的春風使中華大地再次煥發了活力,中華民族終於踏上了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滄桑巨變,30年的光輝歷程,鑄就了一個民族近百年的夢想!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擴張,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增長至21,0871億元,增長近60倍!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過去25年全球脫貧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歸功於中國!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97年香港回歸,99年澳門回歸;1998年面對南方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對讓人聞風喪膽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對十幾個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災害,中華兒女眾志成城,手挽手將一個個磨難阻擊在腳下!

改革開放的 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1983年,鄧 小 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2008年,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發射升空,炎黃子孫的千年奔月夢成為了現實!

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後,奧運大幕將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將成為奧運的主人!

我們堅信,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必將出現一個又一個輝煌的30年!中華民族的崛起,必將讓世界為我們自豪

I. 當地群眾文化娛樂調查報告怎麼寫

隨著以民間組織或社會組織為主體的公民社會的迅速成長,群眾自治已經成為公共管理中發揮群眾主體作用的有效方法,成為實現有限政府的有效路徑。社區內多樣化的社會組織是社區活力的表現,也是加強群眾自治、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的有利時機。因此,積極探索和實踐社區群眾自治共建,對實現「和諧古美,品質生活」的願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們所面臨的社區和群體的變化

古美是一個年輕的社區,從邊開發邊入住、公建配套相對滯後到現在人口規模近13萬、衣食住行基本完備,社區形態和規模發生了巨大變化;從原來6.5平方公里內僅幾千人的原住民到現在人口的大量導入,呈現知識分子多、白領多、年輕人多的「三多」特點,人群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社區功能的完善,居民的維權意識日漸強烈,服務需求日趨多元,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日益突出,社區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必須改變原來一些做法,更加註重現實需求,更加關注居民的感受度。近年來,黨工委通過「和諧古美,品質生活」這樣民眾化目標追求來引領大家;通過培育和持續各類團隊和組織,增強居民區對社區發展的關聯度、認同度,努力實現居民的共建共享。

二、社團組織的發展現狀

目前,社區內有大小不等各類社團290多個,5000餘人,其中黨員達三成以上。根據目前社團組織的發展情況和功能定位,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陶冶情操,宣揚文明的興趣類社團。這類社團組織的成員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社團活動以興趣交流和文化切磋為主,同時宣傳文明禮儀,弘揚文明風尚。如:古美旗袍沙龍宣揚「優雅地變老」,是社區文明禮儀從我做起、率先垂範的榜樣;寵物俱樂部宣傳科學養寵、文明養寵理念;攝影沙龍用頭記錄和諧生活,反映社區精神文明建設;愛鳥俱樂部倡導文明養鳥。同時加入志願者隊伍,是社區公園文明禮儀的傳播者、管理者和監督者;心連心讀書會以讀書學習為載體,同時成立「啄木鳥」巡邏隊,由會員擔任志願者,每天在小區內巡邏,協助居委會管理小區。

2、補充政府功能的公益性社團。目前,類似能夠承接政府部分功能、滿足居民對社區期望的群眾組織正在不斷涌現,他們參與社區管理和監督、為社區居民提供志願者服務、為特殊群體提供個性服務,受到居民歡迎。如:市民巡訪團是動員廣大社區居民參與道德實踐,加強文明創建、社會監督的重要群眾組織;「紅袖章」治安巡防隊是古美家園的「安全衛士」,每天負責小區內及周邊區域的治安、衛生巡查和宣傳;老年協會是做好政府與老年人群的橋梁,有健全的組織架構和信息資料庫,為社區老人提供全方位服務;陽光樂園滿足了白領、雙職家庭的孩子晚托的需求;古美心靈坊為社區居民提供免費的專業化的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

3、發揚基層民主的黨建類社團。這些由熱心社區公共事業的優秀黨員組成的社團是黨和群眾的連心橋,是加強基層黨的建設、夯實黨的執政基礎的重要力量,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方面有積極意義。如:居民區黨員群眾議事會討論與居民利益相關的各項事務,監督居民區黨支部工作,接待走訪黨員群眾,聽取和收集社情民意;「五常」顧問團是黨組織的「智囊團」,為基層黨建出謀劃策,主持召開「五常」座談會,廣泛收集民意。自2004年底成立以來,共收集意見建議上千條,解決率近90%,有效暢通了「下情上達」社情民意渠道,提高了居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文體聯合會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社區文體團隊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服務。不斷滿足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多種需求,成為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柏事幫工作站充分利用社區企業和民營單位的黨員力量,成為凝聚「兩新」組織的重要平台;黨員講師團由大學教授、高級知識分子等社區資深黨員擔任,在深入社區開展不同人群的黨課教育,發揮作用明顯。

4、具有時代特徵的網路社團。本社區中相當部分居民是「網民」,網路社團在社區青年居民中異軍突起,在白領青年人群的宣傳動員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如:版主沙龍創導網路文明,通過版主,讓青年人在網路上聽得到黨和政府的「聲音」,逐步讓更多網民了解、理解政府工作;富嘉兄弟社實行線上線下互動,發揮白領的專長和特長,為居民提供公益服務;快樂媽媽驛站是「新時代花園小區論壇」的線下活動組織,注重提升女性參與社區事務的動力與能力;輿情網路沙龍通過關注和分析小區論壇中白領和業主們心中的熱點問題,為黨工委、辦事處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可以說,近年來,古美社區內的社團組織正如雨後春筍般成長,呈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不同人群的需求基本都能在社區內找到對應的服務項目和團隊。但是,由於社團組織的發展時間尚短,發展仍不成熟。第一,目前社區內的社團組織大多活躍於文化、健身與娛樂活動領域,進入社區公共服務和公益領域的組織仍相對有限;第二,除了少數影響力較大的民社團織外,絕大多數社團缺乏進入社區議事層面的渠道與熱情;第三,雖然我們已經嘗試通過團隊組織來動員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參與居民區自治決策,但這類經驗還未達到普及的程度;第四,當前政府對社團組織引導技術在有效提升社團發展層次、積極引導其發揮正向功能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培育社團組織、推進群眾自治共建的對策

1、從居民需求出發,培育團隊,實現群眾自治的意願性。針對群眾對精神文化的追求日益突出、展示自身才華迫切的現狀,我們以居民的自我意願為主,突出團隊的自我管理,相關職能部門僅提供展示平台,如舉辦「一街粽情」、「月圓古美」等市民文化節,給古美的社團組織充分展示的機會,並以項目承包的方式,在扶持社團發展的同時給予財力支持;提供文化中心、社區學校、公園廣場等活動場地,為社團發展提供空間支持;同時注重社團領袖的培養,為團隊負責人、社團骨幹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學習等智力支持。

2、從社區發展要求出發,培育團隊,實現群眾自治的有效性。在社區發展過程中,常常會出現社區發展腳步和政策出台滯後之間的矛盾,有限的公共管理和服務與多樣化的居民需求之間的矛盾。於是,通過培育公益性的社團組織來承接和彌補政府職能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是溢出政府職能的群眾個性需求且帶有普遍性,則可通過社會化方式解決;如果是由黨委協同可以實現共享的,則可通過政府搭台而不唱戲,讓群眾組織、社會組織有效參與,促進社區發展。

3、從突出黨建作用出發,培育團隊,實現群眾自治的廣泛性。社團組織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黨建工作的群眾基礎和前提條件。一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政治性強、政策熟、素質高的優勢,幫助社團組織完善內部管理,爭取資源,服務、引導社團組織積極向上發展。吸納社團領袖、骨幹參與居民區黨員群眾議事會、黨建民調等活動,培育社團組織參與社區建設和管理的意願和能力;二是要充分激發社團組織中黨員的主體作用,在黨組織領導下,發揮社團組織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作為各類人群的集聚點、各種思想的交匯處、各種信息的傳播站,社團組織是反映社情民意、引導社會輿論、緩解社會壓力的重要場所,黨組織要重點做好這一領域的群眾工作,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三是努力從多個角度多層面去加強群眾自治和共建的效果,在團隊打造中注重核心理念的傳播,在團隊活動中倡導「兩個五分鍾」,即開課前、在團隊活動前5分鍾,學習和傳播世博知識和文明禮儀;在群眾自治中注重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在群眾共建中注重了居民的接收度和入家入戶的宣傳寬度,充分發揮每月5.2萬《古美家園》報的宣傳動力,使「和諧古美,品質生活」願景目標成為大家的共識,並願意為之奮斗。

四、幾點思考

1、探索:激活黨組織目標實現的途徑。近年來,我們以社區黨建為引領,開展了社區群眾自治共建的探索,2006—2008年古美社區創建全國文明單位成功,是我們應對變化,協同社區、發揮居民主體作用的一個實踐的範例。但是,從這樣的角度去探索和實踐黨的群眾工作的時間還不長,特別是針對古美社區的區域、人群、需求等特點做好社區黨建,需要我們持續的努力和探索。

2、反思:群眾團隊建設中負效應的預防。從我們實踐中發現,目前大家對社團組織或群眾團隊的正相效應肯定的比較多,用優秀的團隊去佔領陣地的比較多,這無可厚非。但是,在更多的團隊參與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中來時,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反思這個能力或方法,要對那些鬆散的、志願的、非盈利的群眾組織保持清醒的頭腦,要經常開展對社群領袖或骨乾的思想教化或引導,讓他們更多地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取向,最好是確立;同時,在突發事件、利益沖突時,要引導團隊,不能放任自流;對那些承接政府職能的公益性組織和團隊,要加強管理,盡量不發生或少發生影響政府形象的事情。

3、清醒:群眾的支持和信任是執政的基石。黨的執政基礎,關鍵是來自於廣大黨員群眾的支持,怎麼支持?就是要不斷創設載體,讓他們參與其中,形成最大的合力。怎麼信任?黨和民眾間有一信任結構,具體有制度信任、政策信任和領導信任,可以認為,政策信任與領導幹部信任在黨與民眾信任關系的塑造中起著更為主導的作用。因為,政策是領導幹部決策的「產品」,對於政策信任的前提是對於領導的信任,所以,對於領導的信任更為關鍵。因此,在我們以社區黨建為引領的群眾自治共建中,要始終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黨員幹部隊伍和公務員隊伍,在發揮好黨的組織優勢的同時,積極為提高黨員的政治素質、群眾關系密切度、社會活動能力創造條件,充分激活黨員的政治熱情和能力,在社會領域發揮中堅作用。

在《中國公民社會發展藍皮書》中,對民間組織有這樣一段闡述:民間組織「無論是為了相互利益還是為了公益,都是個人以奉獻自己的資源為基礎的,而它所完成的功能卻在一定的意義是國家承諾或國家認可的事業」。我認為很有道理。無論是在我們研究當下黨的群眾工作方式,還是煞費苦心地尋找激活社會參與世博,我們總要抓手吧,培育、扶持和支持民間組織和團隊發育、成長,真正讓它們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是實現群眾自治的良方,但我們更應把握的是賦予多大的功能?讓渡多大的空間?給予多大的認可?其中,黨員幹部隊伍的引領和示範作用發揮,這需要我們持續的探索和實踐。

J. 民族文化調查報告

調查主題: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調查調查目的:更多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懂得對中國文化的欣賞。調查方式:上網調查,去圖書館查找相關資料。調查結果:搜集到相關資料,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整理資料,總結出一份調查報告。總結報告: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悠悠歷史,古老的文化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欣賞一下中國傳統的文化,你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1.盛大的傳統佳節——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中華民族最重大的傳統節日——春節,自漢武帝時起,一直延續到今天。這一天古時稱為元旦、元日或「三元」(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辛亥革命後,中國開始採用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就把農歷年改為春節,把陽歷年作為元旦。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放鞭炮。「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古人把竹節放在火中烘烤,使它爆發出巨大的聲響,用來辟疫驅癘,這是爆竹的起源。宋代起,以紙裹硫磺,用火點燃作響,稱為爆仗。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親朋好友家和鄰居那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春節是歡樂氣氛最濃的節日。歷來在街頭和公共場所,都有藝人表演說唱、雜技、百戲雜陳,熱鬧非凡。2. 傳統的飲食文化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俗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以熱食、熟食為主,也是中國人飲食習俗的一大特點。這和中國文明開化較早和烹調技術的發達有關。中國古人認為:「水居者腥,肉臊,草食即膻。」熱食、熟食可以「滅腥去臊除膻」中國人的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在飲食方式上,中國人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聚食制。聚食制的起源很早,從許多地下文化遺存的發掘中可見,古代炊間和聚食的地方是統一的,炊間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煙,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圍火聚食。這種聚食古俗,一直至後世。聚食制的長期流傳,是中國重視血緣親屬關系和家族家庭觀念在飲食方式上的反映。到今天,中國人的團圓之意也是這種觀念的反映。3.服飾文化清代男子的服飾以長袍馬褂為主,此風在康熙後期雍正時期最為流行,婦女服飾在清代可謂滿、漢服飾並存。婦女服飾的樣式及品種至清代也愈來愈多樣,如背心、裙子、大衣、雲肩、圍巾、手籠……層出不窮。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充分顯示出來。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是豐富多彩,在不斷地發展著、孌化著,值得我們進一步了解。

與旗袍調查分析怎麼寫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蕪湖旗袍協會怎麼加入 瀏覽:80
男士一字圓領衣搭配 瀏覽:627
榮威汽車遙控外套 瀏覽:170
女士皮衣短款修身翻領外套 瀏覽:263
如何織兒童衣圓領 瀏覽:134
西裝褲子收腳 瀏覽:958
女裝可以調換的品牌 瀏覽:397
醫師制服圖片 瀏覽:929
乖乖羽絨服旗艦店 瀏覽:686
男黑色衣服的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624
賣女裝工資多少錢一月 瀏覽:670
黑色呢子外套搭什麼裙子好看 瀏覽:995
藍色襯衫女裝唯品會 瀏覽:365
aj熊貓怎麼搭配褲子 瀏覽:56
小女裝西裝配什麼帽子好看圖片 瀏覽:807
收腰羽絨服搭配什麼鞋子 瀏覽:29
牛仔外套配啥顏色褲子好看 瀏覽:277
自行車帽子男 瀏覽:222
焦作有旗袍專賣嗎 瀏覽:818
褲子帶粘的叫什麼 瀏覽: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