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上了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在3歲以上,一般都不會再出現尿褲子的現象了。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家長發現,本來能管好自己上廁所的孩子,到了幼兒園又重新愛尿褲子了。這是為什麼呢?你家的孩子有這樣的情況嗎?案例1:孩子現在四歲半,三歲上幼兒園時,偶爾會尿褲子,但最近在幼兒園每天都尿褲子,在前兩天頭一次尿褲子時全家一起批評他,結果越說越嚴重,看過醫生沒有問題,我擔心是不是批評得太厲害形成了心理問題,我該怎樣引導他?他玩起來特別投入!案例2:我兒子四歲半了,以前上幼兒園挺好的,就是最近一段時間每天在幼兒園都尿褲子,孩子解釋的原因很多,像中午休息的時候老師不讓去廁所呀;像當時在玩的時候尿都來不及了呀;或者說吃飯的時候不敢跟老師說要去廁所呀等等原因。我們天天教導,教他方法和引導他,都不行。後來批評和打都不管用,請教專家怎麼辦? ,大人是輕鬆了,不需要每天洗尿布了,夜裡也可以睡個安穩覺了,可孩子呢?他們養成了有便就拉的習慣,根本就不知道把尿是怎麼回事。隨著慢慢的長大,家人又開始有過多的不放心束縛著孩子:不放心孩子一個人睡覺、不放心孩子自己吃飯、不放心孩子在幼兒園是否有人欺負真是這些不放心,讓孩子在園放不開手腳,什麼事都等著大人幫忙,他們的自理能力也越來越差。由於這雙重原因,幼兒已入園仍然尿褲子也就不奇怪了。 具體現象分析及措施現象一:體育課上,老師正開開心心地帶孩子玩著《老狼老狼幾點鍾》的游戲,突然一名小朋友突然大聲叫道老師,我尿褲子了!老師覺得特納悶:下課時不是剛小過便的嘛,怎麼又尿褲子,就算再不會憋尿,也不至於二十分鍾都堅持不下來吧!分析:每次下課後的入廁時間,有些幼兒也跟著老師後面到廁所,但他們卻在廁所里轉悠了一圈、玩了一趟,又回來了,或許有的幼兒根本連廁所都沒有到,因為廁所里幼兒太多,教師不可能每一位幼兒都照顧到。 措施:家長跟孩子講好每次被老師帶入廁都一定要上廁所。和班上的老師溝通好,在上午兩節活動之間和下午加餐前後這兩個時段要狠抓,確保每位幼兒都入廁,每位幼兒都小便,無漏網之魚。 現象二:下課後大家都在有條不紊地入廁,可有的男小朋友知道自己要小便,就是在掏小雞雞時,來不及就尿在身上,更有的小朋友曾多次在老師幫忙掏小雞雞時來不及了就將小便尿在老師的手上。分析:有的男小朋友褲子上的洞較小,而幼兒的褲子穿得較多,幼兒無法自己掏出小雞雞,更有的幼兒裡面的毛線褲根本就沒有洞,每次小便時都得把褲子拉下來,這樣浪費了很多時間。
㈡ 幼兒園中班《褲子哪去了》社會活動安教版教案
先介紹故事背景
然後是描述故事發展
最後是集體討論
㈢ 如何進行指導中班幼兒如廁
方法/步驟
1/7 分步閱讀
如何表達語言。有的幼兒說話晚,語音和吐字不是很標准,有的幼兒剛去不適應幼兒園生活,不願表達說話。家長需要教導孩子,如廁要告訴老師「老師我要上廁所」,吐字清楚,聲音要稍微大一些,因為教室里很多孩子會比較嘈雜,或者老師忙前忙後沒有聽到,所以告訴孩子一定要大點聲音說。
2/7
大膽說話。孩子不適應的情況,可能不敢說話,常常會尿褲子或者拉褲子里都常見,家長不必心急擔心,態度平和的跟孩子說,告訴他(她)想上廁所一定要跟老師說,當然到了中班孩子就可以自己去廁所了。同時排解孩子擔心和憂慮的地方,告訴孩子大人會及時去接他回家,幼兒園也是小朋友第二個家,等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環境,就自然會跟老師說話的。
3/7
教孩子如何穿脫衣服。對於三歲左右的孩子,基本上都能夠自己穿脫衣服了。如果還不會,家長就要在家中教孩子如何穿脫衣服,幾次下來孩子就會了,只是大人常常習慣替孩子做這些事情,孩子就懶得自己動手了。所以,家長要學會控制住自己,讓孩子自己穿脫衣服,如果不肯,家長也要耐心告訴孩子,長大了要自己穿衣服,有本領了,積極鼓勵孩子去做。
4/7
多喝水。幼兒園里老師會在飯前,睡前,外出活動前和活動後帶領小朋友如廁,喝水少的小朋友常常沒有尿,可一轉身上床睡覺了或者外出了又有尿了。所以,家長要給孩子養成愛喝水的好習慣,剛去幼兒園孩子會上火,多喝水排毒去火,對身體有好處。
5/7
衣服的著裝要求。剛去幼兒園的小朋友雖然大部分都會穿脫衣服,但力氣還不是很大,有的褲子是修身的很瘦,或者很硬的牛仔褲,孩子穿脫起來會非常費力氣。如果不及時脫下來很容易尿褲子的。所以,家長要為孩子准備運動褲子,質地柔軟,腰部皮筋松緊合適。依據天氣及時增減衣物,保暖又不厚,這樣孩子穿脫方便了,也減少不必要出現的問題。褲子也不要帶有長的帶子,尖銳的金屬飾品等等,安全第一。
6/7
與孩子溝通要和藹有耐心。出現孩子尿褲子或者拉褲子了都不要譴責,認真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就可以,也不要反復絮叨,叮囑。孩子會記住的,家長過多的叮囑會增加孩子的負擔和焦慮,所以,家長的態度要樂觀積極,一切都不是問題。孩子會很快適應的。同時,格外准備兩條褲子和內褲給老師,以備不時之需。
7/7
及時與老師溝通。剛入園的孩子,家長都不放心,每天接孩子時多與老師溝通,了解日常的活動內容,孩子的狀態,同時老師對家長也有個了解,對孩子也會進一步了解,對日後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出現問題及時與老師反映,才能有效解決。
㈣ 幼兒園巜我會扎褲子的組織策略
我會塞褲子 一、 活動目標 1、讓幼兒了解天氣轉冷了,要塞好褲子。 2、養成幼兒將褲子塞好的習慣 二、活動重點與難點 讓幼兒懂得保護自己。 三、材料准備及環境創設 午睡室 四、設計思路: 現在的天氣是越來越冷了,在這種天氣下幼兒很容易受涼導致感冒等疾病。只有讓幼兒自己知道如何保護自己,使自己不受涼。才能真正做好保暖工作,預防各種疾病。塞褲子對於做好保暖工作是很重要的一環。所以我設計這次的課讓幼兒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能注意保暖。 五、活動流程 提醒幼兒——幼兒操作——相互檢查 六、活動過程 1、 提醒幼兒 幼兒起床後,提醒幼兒要塞好褲子,使小肚子不露在外,注意保暖。 2、 引導幼兒塞好褲子 引導幼兒將最裡面的一件衣服塞在褲子里 3、 游戲:照鏡子 讓幼兒相互檢查,是否塞好褲子
㈤ 中班幼兒折褲子教案
一般學校不是都會提供類似的教案 你根據這個教案 添加一下自己的思想
㈥ 幼兒健康教育教學活動中班幼兒教案我來挑衣服導入語怎麼寫
活動目標: 1.能有序的穿、脫衣褲,初步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2.體驗自理能力給自身帶來的舒適、愉快與自信。 活動准備: 學習包《健康/社會 我會做2》;幼兒、教師的一件套頭衣服、開襟衣活動過程: 一、請幼兒示範穿衣導入 1.出示套頭衣一件,請個別幼兒上來示範穿衣。請其他幼兒說說其穿衣順序是否正確。 2.引導幼兒討論穿衣的順序。再請個別幼兒說說穿衣服的順序。 3.教師示範正確的穿套頭衣的方法。 4.幼兒自己操作,請有穿套頭衣的幼兒將外套脫下自己進行穿衣操作。 二、引導幼兒學習穿開襟衣、褲子的順序引導幼兒自由交談穿、脫衣褲的方法。 請個別幼兒進行示範。 幼兒邊年兒歌邊穿衣衣褲。 兒歌抓領子,蓋房子(把衣服頂在頭上),小老鼠,出洞口(把兩手伸出袖子);穿毛衣,要留心,先套大洞洞,再套中洞洞(領口),最後小手鑽出小洞洞(袖口)。 活動延伸: 1.周一至周五下午起床後引導幼兒進行穿、脫衣褲比賽。 2.請家長在家裡引導幼兒自己穿脫衣服。
㈦ 幼兒教師如何教孩子上廁所
孩子慢慢開始習慣:可以先讓孩子穿好衣服坐在尿盆上,你給他解釋為什麼要學會上廁所,這樣讓孩子先習慣上廁所這樣的概念。給孩
讓孩子慢慢開始習慣:可以先讓孩子穿好衣服坐在尿盆上,你給他解釋為什麼要學會上廁所,這樣讓孩子先習慣上廁所這樣的概念。給孩子念書或者給他唱歌,讓孩子盡量在尿盆上坐更長的時間。
建立一套程序:一旦孩子對尿盆感覺舒服了,在孩子有要尿尿或大便的跡象時讓孩子使用尿盆。白天也要讓孩子每次在相同的時間坐在尿盆上:孩子醒來的時候、吃過飯以及午睡後。如果幾分鍾過去了,孩子還不尿,就讓他從尿盆上下來。如果孩子最初會意外地尿濕、弄臟什麼,或是不在尿盆里大小便,都不用太擔心。
誇獎孩子的成功:即使孩子的進展非常緩慢,你也要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孩子說這樣的話:「把褲子脫下來真棒」或「真高興你告訴我想要用尿盆」。這些話能給孩子動力。如果孩子意外地大小便,接受事實清理干凈,但是不要批評孩子。
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孩子可能對家裡其他成員如何上廁所非常好奇。讓孩子觀察他的兄弟姐妹如何上廁所,或者在你上廁所的時候讓他站在廁所看。
㈧ 中班社會活動教案 我會扎褲子
教育教學活動目標
1.認識自己的褲子,並能分清前後。
2.學習自己穿褲子,拉整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活動准備
娃娃兩個,兩個娃娃穿的褲子各一條。
活動過程
1.認識褲子,了解褲子的正反面。
出示兩條娃娃的褲子,引導幼兒觀察,然後提問:
這是什麼?褲子上面有什麼?為什麼要有這些漂亮的圖案呢?這么小的褲子是給誰穿的呢?
2.給娃娃穿褲子。
神秘的抱出娃娃,激勵小朋友:「我們一起來給娃娃穿褲子吧!」幼兒說著,教師操作。
先確定褲子的正反面,兩手抓住褲子上面,往裡伸小腿,兩條小腿都找到家之後,用力往上拉褲子,露出小腳丫,然後站起來,提好小褲子,把外衣翻出來。
教師用兒歌的形式小結穿褲子的方法步驟:
兩手抓褲腰,
用力往上拉,
露出小腳丫,
站起提褲子,
褲子提整齊,
上衣翻出來。
3.幼兒嘗試自己穿褲子。
★鼓勵幼兒向同伴介紹自己的褲子,了解自己褲子前面有什麼樣的花紋,進而確定正反面。
★帶幼兒到寢室,脫下自己的褲子,然後和老師一邊說著兒歌一邊把褲子穿上。
4.大家來說一說:穿褲子的時候哪裡不舒服?
教師將自己剛才觀察到的較有代表性的問題提出來,引起幼兒的關註:
「兩條褲腿是誰的家?如果兩條腿都進了一個家,另一個家空著會怎麼樣?」
「當小腳丫還沒露出來的時候你能站起來嗎?」
5.午睡時鼓勵幼兒自己穿脫褲子,提醒他注意在上午活動中發現的問題。
㈨ 幼兒園中班幼兒拉褲子反思體會
怎麼拉褲子啊 從來沒聽說過 是上廁所不及時 然後檢討嗎,就說以後多多關心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