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為什麼帶斗笠
1. 清朝時期,人們通常不稱之為斗笠,而是「禮帽」,它是每朝每代都存在的官方帽子,但在清朝,帽子制度有所改變,被稱為「冠」。
2. 禮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僅有兩種,通常不為普通人所佩戴。
3. 第一種禮帽,形狀為圓形,邊緣有一圈檐邊,材質多樣,如皮、呢、緞、布,顏色以黑色為主。帽子中心有紅色帽緯,頂部有頂珠,材質通常為寶石,顏色有紅、藍、白、金等。
4. 頂珠的品級從高到低分別為: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石(亮白色)、硨磲、素金、陰紋縷花金、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表示無官品。
5. 第二種禮帽是涼帽,無檐,呈喇叭式,初期較大而扁,後期則小而高。材質為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頂部裝飾有紅纓頂珠。
6. 清朝的禮帽在帽子後部插有翎管,材質為白玉或翡翠,翎枝分為藍翎和花翎。藍翎由鶡羽製成,花翎由孔雀羽製成。翎上的圓圈狀花紋稱為眼,根據眼的數量分為單眼、雙眼、三眼。
7. 藍翎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以及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8. 三眼花翎最初由清初的皇室成員佩戴,後來親王、郡王、貝勒也開始佩戴。
9. 二眼花翎由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佩戴。
10. 單眼花翎由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佩戴,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
11. 清初時,有資格佩戴花翎的親貴需在十歲時通過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佩戴。但中後期,由於佩戴人數增加,考試被取消。
❷ 山南笠影頭飾怎麼戴
佩戴方法如下:
將散落的頭發編結起來,將頭發梳成圓形,束之於頭頂,再頭戴綴滿銀泡的小圓帽,最後再戴上一頂獨特的雞樅帽。
山南笠影是一部傣族舞蹈劇目,裡面的頭飾為花腰傣女孩所佩戴。
頭飾在《語言大典》中解釋為:戴在頭上或帽上的或作為發式一部分的裝飾品,它主要由發式、帽飾、頭衣和飾物組成。花腰傣女孩所佩戴的「雞樅帽」是傣雅頭飾的點睛之筆,雲南十八怪「斗笠反著戴」就源於此,說的就是傣雅人帽子邊緣向上翹起的雞樅帽,成飛碟狀,翹沿斗笠中間有一個精巧的尖角,造型獨特,此外雞樅帽的戴法更為特異,不直接戴在頭頂上,而是高高的傾斜於前額,這樣不僅可以遮住驕陽,還能遮擋面部,姑娘們抬起頭便可以看到她們的表情,低下頭可以遮羞,只露出下巴的輪廓,形成「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迷人風采。
❸ 斗笠是什麼意思 斗笠的意思有哪些呢
斗笠是一種遮擋陽光和蔽雨的編結帽,具有以下含義:
實物定義:斗笠是用夾油紙、竹葉、棕絲等材料編織而成的帽子,具有很寬的邊沿,用於遮擋陽光和雨水。在江南農村等地區,斗笠是每戶人家幾乎必備的生活用品,無論天晴下雨,人們都會戴在頭上。
文學作品:斗笠也是兒童文學作家王宜振的一首詩歌作品的名稱,展現了斗笠在文學中的藝術形象和象徵意義。
詞彙含義:「斗笠」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dǒu lì,直接指代上述所述的遮擋陽光和雨的帽子。
綜上所述,斗笠主要指的是一種用特定材料編織而成的遮陽避雨帽子,同時也具有文學作品名稱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