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朝的衣服為什麼很醜,還被人說是僵屍服
因為現代人認為清朝非常落後,因為現代的僵屍片中的僵屍大多都是穿著清朝的官服。說白了,這種想法,其實只是現代人的一種被誤導的偏見罷了, 實際上清朝時期的衣服也並不醜,清朝也並不盛產僵屍,就算清朝盛產僵屍,那也不是所有的僵屍都有資格穿官服的。現代人對清朝的認知、印象,大多是來自於電視劇中,真正去研究歷史資料的有幾個?按照比例來算的話,十萬中有一個嗎?大概是沒有的。
而且,我國在清朝時期,實際上並不算太落後,當時全世界的國家有幾百個,能夠把手伸進中國這塊蛋糕上的,也不過是英法德那些超級大國,稍微小一點的都沒有資格和清朝廷叫板。如果當初清朝統一了世界,那麼想必現代流行的就是所謂的“很醜的衣服”、“僵屍服”了。
1、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2、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23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12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2)是怎麼被滿清制服的擴展閱讀
頂戴的頂珠:一、二品都是紅色(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四品都是藍色(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六品都是白色(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以下為金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一般是賞給有功的人或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翎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花翎是孔雀翎,它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五品以上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賞給級別較高的官員,三眼花翎則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族和有特殊功勛的大臣(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乾隆年後部分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
六品以下的官員只賞給藍翎。藍翎為鶡鳥羽毛所做,無眼,賜予六品以下以及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給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在階級分明的階級社會練就火眼金睛識別官級的大小是一項必備的生存技能,等級森嚴是皇權社會的特徵,更是激勵官員積極辦事的動力,從而壯大朝代的發展。
❸ 為啥人死了都換上清朝服裝
你是說穿清朝官服吧,電影里的僵屍好像都是穿著清朝官服,因為清朝官服比較直統統的,顏色較深,加上官帽的外形,整個服飾與漢服不一樣,有一種壓抑、沉悶的味道,從拍攝效果上比較符合僵屍的形象。如果用唐朝、明朝、漢朝的服裝來拍,也不是不可以,但因為漢服顏色可能較淺(如白色)、比較寬大,拍僵屍沒有清官服合適,反而會有一種飄逸的仙氣在裡面。所以拍漂亮的女鬼一般就穿的是古代漢服。
❹ 清朝為什麼能制服北方游牧民族
其實說起來滿清和漠北的諸多游牧部落有很多相通之處,這就讓大家有了坐下來心平氣和嘮嗑的機會,而且蒙古人和明朝軍隊相愛相殺數百年,在明軍的誘導下,蒙古各部落早已分裂,黃金家族走向沒落,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統一前的鬆散狀態。
再加上滿人和蒙古人差不多的生活背景,使得蒙古人對清朝的敵意較對於明朝大為減少,加上清朝又打又拉的政策,蒙古各部完全不是對手,尤其是滿清牢牢地控制了河套地區,這是游牧民族崛起的溫床,號稱黃河百害唯利一套的河套平原,中原王朝佔領這里就能控制漠南,打的游牧民族跪下唱征服。
❺ 清朝的制服,和蒙古真因藏傳佛教有哪些關系
在很多營銷號口中,有個妙論廣為流傳。那就是,清朝統治者,用藏傳佛教作為手段,擴大宗教影響力,讓蒙古人各個當起了喇嘛一個個都不結婚,最後人口大跌,失去了人口基數,曾經武力橫絕天的蒙古,再也弄不起烽煙。
(經濟上的利益共同體)
這樣的情況下,蒙古貴族們,又哪有訴求和力量反抗清王朝的統治咧?那麼這個“大盛魁”商號規模有多大?答案是,收入最多的年份,一年產生的貿易收入高達3000萬兩白銀,相當於清王朝前期財政收入的大半,要知道清王朝財政收入最鼎盛的時候,也僅僅一億兩白銀。
這錢如果真的能用在一個統一的蒙古國家手中,相比蒙古還有崛起的可能。不過聰明的清朝統治者,用分而治之,利益互換的方式,讓原本有可能的領袖人物,變成了產業合夥人。這才是清朝統御蒙古的最大殺招,我殺你幹嘛,拉你上我們的船不就好了。
❻ 《康熙王朝》中,桀驁不馴的姚啟聖是如何被康熙制服的
康熙是一代明君,掌握帝王心術,對下屬的掌控也非常的好,即使桀驁不馴的姚啟聖也被康熙皇帝制服了。姚啟聖是漢族名臣,也十分的有才華,不太看得起人,也不願意為滿清貴族們服務。
後來,果然姚啟聖不負眾望,為收復台灣立下了汗馬功勞,這種文人不能強行收服,需要帝王禮賢下士,即使沒有金錢名利,只要有知遇之恩依舊可以讓他們死心塌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