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爺爺以前常戴的帽子,就跟軍人戴的形狀差不多,但是帽檐上有一個扣可以跟上邊扣起來,叫什麼帽子
皮帽子
Ⅱ 解放後軍人的帽子是什麼顏色
1949年初統一後的幹部服裝(左)、士兵服裝(中)、騎兵炮兵服裝(右
Ⅲ 軍人脫帽時帽子放在哪個手上
《中國人民解放軍內務條令》
第九十四條軍人著軍服進入室內通常脫帽。脫帽後,無衣帽鉤時,立姿可以將大檐帽夾於左腋下(帽頂朝外,帽徽朝前);坐姿置於桌(台)前沿左側或者膝上(帽頂向上,帽徽朝前),也可以置於桌斗內。宿舍內軍帽可以統一放在床鋪上。戴貝雷帽脫帽不便放置時,將帽左右向內折疊,置於左肩袢下(帽頂向上,帽徽朝前)。
因特殊情況不適宜脫帽時,由在場最高首長臨時規定。
Ⅳ 清朝士兵的帽子
三角形是夏天戴的,梯形是冬天戴的。
Ⅳ 國民黨軍官服裝求【圖】,要1930之前的(好像是德式的)圖片滿意會追加懸賞 要清晰!包括帽子!要清晰!
暈!蔣先生這張照片里穿的是42年至45年間的國/民/革/命/軍軍服,和德式軍服差的遠!國/民/革/命/軍成立於1925年,初期服制混亂,直到1936年才統一軍服式樣,和42年後的差不多,也不是德式的……具體資料,建議你去買一本《中國百年軍服》(金盾出版社)的書,網上的資料並不完整而且太亂,真不如那書看起來直觀方便
Ⅵ 戰爭時期士兵帽子怎麼做
那是87式大沿帽的一個特點,陸軍義務兵的帽牆是綠色、中間有一道紅杠,士官、學員、文職幹部、軍官的帽牆是全紅色。 「穿甲彈」一出場的時候就已經是二級士官了,所以他的帽牆一直是紅的;三獃子任代理班長的時候軍銜是上等兵(義務兵第二年),帽牆自然是綠底紅杠了。
另外87式大沿帽還有一個信息:將官和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帽子上的穗帶是金黃色, 將官以下軍官、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學員、一到六級士官帽子的穗帶是銀灰色, 義務兵(2000年前從列兵到上士、00年開始從列兵到上等兵)帽子上的是黑色人造革皮帶。
Ⅶ 從中國軍人的帽子可以看出軍銜嗎
不能,
兵可以分為列兵(二等兵)、上等兵(一等兵)等幾級。在中國,21世紀初開始,義務兵服役期為兩年,第一年為列兵,第二年為上等兵。
士官一般由擁有專業技術者擔任或從資深士兵中選出,各國把士官分為上士、中士、下士、軍士長等。
尉官是初級軍官軍銜的統稱,後隨軍銜制的建立和發展,逐漸轉為區分初級軍官軍銜等級的稱號。世界上實行軍銜制的國家都設有尉官軍銜。多數國家分為上尉、中尉、少尉,有的國家還有準尉和大尉。
校官是中級軍官軍銜的統稱,世界各地的軍銜等級中均設有校官軍銜,多數國家分上校,中校,少校,有的國家還有大校。
將官又稱為將軍,是高級軍官軍銜的統稱,始於16世紀的法國軍隊。後來,將官軍銜逐漸被大多數國家採用。一般分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
元帥是許多國家的最高軍銜。
(7)建國前軍人的帽子擴展閱讀:
我國的軍銜分為軍官軍銜和士兵軍銜,軍官軍銜有三等十級,從高到低分別為: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而士兵軍銜由低到高分為列兵、上等兵、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七級士官。 列兵,軍銜為一個拐。第二年自動晉升為上等兵,為兩個拐。
服役完兩年後經申請,可套轉為軍士,也就是職業軍人。實際上在部隊還是俗稱士官。如圖所示,下士也就是一期士官為兩把槍加一個細拐,中士即二期士官為一個粗拐。
Ⅷ 明朝士兵的制式軍帽
和歷代漢族王朝的樣式相似,與宋朝最為接近!普通士卒為頭戴草帽狀軍帽,頂有纓,上衣下裳,著甲!
Ⅸ 中國古代軍人頭上帶的頭盔經過了什麼樣的演變
現在的人們,一提起“帽子”,就想著洗沒洗頭;一說起“頭盔”,就想著是不是在騎電瓶車。而在中國古代,頭盔作為戰場上保命的部件,也隨著各朝“風尚”經歷了多次變遷。
我們的頭是近似橢圓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幾千年前,人們想到的也是用類似頭的形狀的物件保護頭部。正是由於戰爭需要,“胄”這種東西便被商人發明了出來。
不過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現過的由藤條編織的胄,再次出現在人們頭頂。這一次,藤胄不復以往的“呆板”,而變得更靈活。人們在藤胄頂部留出一個圓洞,用來安置自己終生未剪的頭發。也正是因為在胄底下不用給頭發留出空間,整個胄的體積都變得更小,更貼合頭部曲線。
在今天,我們可以在雜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卻難見到各式軍戎服飾,就更別說胄了。但沒見到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也不代表他們沒有價值。相反,他們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去利用。當然,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館“瞻仰”這些偉大的藝術。
Ⅹ 為什麼軍人的帽子有所不同啊
你們的教官是現役的軍人不???現在很多帶軍訓的教官都是已經退伍的人!!他們可以很自由的戴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