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秦國代表爵位的帽子

秦國代表爵位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2-05-18 03:46:41

㈠ 周朝的諸侯都是什麼爵位,秦國是什麼爵位

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秦國是東周時分封,公爵。以下是西周主要諸侯的爵位列表。

魯、 姬姓,侯爵。周文王第四子,周公旦也。佐文王、武王,有大勛勞於天下;後成王留相天子,命周公為家宰,主自陝以東之諸侯。乃對其長子伯禽於曲阜,地方七百里;分以寶玉大弓之器,俾侯於魯,以輔周室。

齊、 姜姓, 侯爵。系炎帝裔孫,伯益為四岳,生萬生平水土有功,賜 姓曰姜氏, 謂之呂侯。其國在南陽宛縣之西南。自太公望超自渭水,為周文王師,號為尚父;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營邱,為齊侯,列於五侯九伯之上,即山東。

燕、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日君 。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為周太保;食邑於召, 謂之邵康公。留相天子,主自以西之諸侯,乃封其子為北燕伯;其地乃幽州薊縣是也。

魏、 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畢公高,佐文武定天下有大功,封 於魏國。即今河南開封高密縣是也。

秦帝國之所以能夠中興,是因為一個君主,那就是秦孝公。其實不然,秦孝公雖然是一個關鍵的人物,但是還有一個人,他對秦帝國的崛起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那就是秦獻公,即秦孝公的父親,是秦獻公將秦國從滅亡的邊緣拉了出來,而後才有了秦孝公的商鞅變法。

(1)秦國代表爵位的帽子擴展閱讀:

秦國統一七國的君王是秦始皇嬴政,秦莊襄王之子。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十三歲繼承王位,三十九歲稱皇帝,在位三十七年。並且,包含秦國本身才是七國,具體七國分布如下:

秦,秦最初的領地在今天陝西省,在當時屬於中國的邊緣部分。一直到戰國初期秦一直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也許正因為它地處偏僻,因此它一直沒有受到其他國家的重視。

在春秋時代它是一個比較不顯眼的國家。就科學技術,文化等等而言秦在戰國初期也比較落後。這個形勢一直到前361年商鞅變法才開始改變。從此秦國開始不斷強大。

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是楚國的最鼎盛時期。

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趙,趙國全境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國都在晉陽(今太原),前425年遷中牟(今鶴壁),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台市橋東區),為趙之別都,趙國在邯鄲、邢台定都長達一個半世紀。

魏,包括現時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陝西、河北的部分地區。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韓國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

韓,韓國國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後遷新鄭(今河南新鄭)。

齊,佔有黃河下游流域的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以及蘇北、皖北的廣闊地區。同時與其並存的王朝有西魏、南梁、南陳等。



㈡ 為何秦始皇兵馬俑中的秦兵沒有戴頭盔

在中國古城西安的酈山腳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陵寢——秦始皇陵。讓這座皇陵揚名於天下的,就是這個由七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它從被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級轟動,甚至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最近,這個奇跡的一個細微之處又一次引起了眾人的紛紛猜測: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頭上都沒有頭盔。這樣一支英勇威武的軍隊,作戰時怎麼會不戴頭盔?是工匠刻意而為,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一律頭戴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一個甲片也沒有。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一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麼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一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一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麼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一個縣里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一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一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里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一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一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兵馬俑坑裡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一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麼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製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

㈢ 秦國爵位等級排列

秦國爵位等級排列:等級從低到高,依次是公士、上造、簪裊、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朝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

秦國爵位等級排列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共分二十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其中,公士是秦漢二十等爵制的第一級。《商鞅變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證據是敵人的人頭,也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作為證據。

徹侯,秦漢二十等爵制最高級。漢武帝時,因避帝名諱改名通侯,後又改列侯。漢初列侯封邑,大者萬戶,小者五六百戶。封邑一般為縣,東漢初有封四縣者,小者為鄉或亭。漢初戶口稀少,歷年既久,人口增加,蕭何、曹參、周勃、灌嬰等的封地,戶數最多者達四萬戶。

㈣ 秦國的爵位等級

1、秦國爵位等級分別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大良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2、秦國爵位是獎勵軍功、鼓勵殺敵求勝的軍功爵祿制度,它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為提高軍隊戰鬥力而採取一項措施,同時也是調整當時社會關系的途徑之一。

㈤ 公爵、子爵、男爵這些怎麼區分誰厲害

可以從服裝上進行區分:

1、公爵的服裝一般是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

2、子爵的服裝一般是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3、男爵的服裝一般是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飾有6個銀球。

從地位來說,公爵的地位是最高的,子爵次於侯爵和伯爵,男爵的爵位最低。

(5)秦國代表爵位的帽子擴展閱讀:

歐洲爵位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幾乎每年除夕,英國皇室都公布一份名單,頒布年度榮獲英王或女王封勛授爵或頒贈獎章的人員。英國封爵起源於14世紀中葉。始創於1350年的「嘉德勛銜」至今仍是英國歷史最悠久、地位最高的勛位。

英國勛銜可以分三大類:一是皇族勛位(royal orders),賜封予皇族或最高級的貴族(安妮公主之類);二是貴族勛位(noble or family orders),賜予一般貴族(該隱那一級的世襲貴族),三是功績勛位(orders of merit),賜予有重大貢獻的人士(英國首相,撒切爾女男爵)。

㈥ 為什麼秦國帽子上會有兩條帶字

古代當官的帽子都有兩條帶子,那是系帽子用的,怕帽子被風刮掉了。

㈦ 哪位大神可以詳細介紹一下秦國爵位大小名稱

中國也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劃分。周朝施行分封制,天子稱王,各封國的君主有爵位高低之分,但後期均有僭越,比如齊桓公(伯爵)、秦王嬴政。戰國時期,秦國從商鞅變法以後,取消王族封爵,立二十等爵制以賞功勞(主要是軍功)。從最高的二十等到最低的第一等,依次是:徹侯、關內侯、大庶長、駟車庶長、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長、左庶長、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上造、公士。
後世不施行分封了,但也有爵位管理體系:秦漢改成二十等爵制、三國曹魏又改成了九等制等等。隋朝,李淵被封為唐國公,後建國大唐,李密是世襲的是蒲國公等等。這些爵位有世襲也有不世襲的很復雜,歷朝歷代各不相同。但中國是皇權至上的,所以爵位很容易被虜掉,皇親國戚也是說殺就殺的。清朝的爵位管理很有特色,分鐵帽子王爺(世襲不降級)和普通爵位。普通爵位也世襲但降級。西漢以後最高封爵為王,皆封與皇子。西晉以後,皇族封爵與功臣封爵名稱合並,但最高一級的王、親王只封與皇族。至明代,在爵位中加鎮國將軍、鎮國中尉等名稱。清朝皇族爵位分十四等,其中貝勒、貝子是滿語「天生貴族」的音譯。

㈧ 秦國的「二十等爵位」分別都能享受哪些待遇

秦朝特殊的“二十等爵位”其實說的是秦軍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 ”,“二十等爵位”是秦孝公時期商鞅變法時制定的。這次變法不止使秦國的經濟、民事等多方面進步,軍事上也有質的飛躍。而軍隊實力的增強其實跟“二十等爵位”分不開的關系,因此秦國爵位的晉升是完全靠軍功的。

同時商鞅還規定了,凡是從軍者不論出身,只以所立軍功的大小為唯一標准。就算是秦國宗室也要遵循這一制度,且宗室規定未立軍功者不得爵位、不入祖籍。為了鼓勵農民的從軍之心,制度還規定一人獲軍功全家受益,若父親戰死沙場他未來得及接受的功勞還可以記在他的兒子身上。

㈨ 秦國國君是什麼爵位

秦國是諸侯國中比較特殊的一個國家,因為西周周天子分封天下之時,並沒有秦國這一位諸侯,直到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因護送有功才正式成為諸侯國之一。當時秦國的爵位應該屬於伯爵,秦國的國君也就被稱為秦伯。畢竟秦國一沒有周王室血統,二也不是西周的開國功臣,因此秦國只得到了伯爵的封號。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當時周平王對有功的秦襄公也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賞賜,只是告訴他,想要土地,就去跟西戎搶吧,搶到了,就算你的。可見周平王雖然給了秦國諸侯國的封號,但本質上與西周開國之初分封的那些諸侯國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因此按照爵位的等級,秦國很難得到最高公爵,當然畢竟秦國還是有些用的,比如西周末期,周天子烽火戲諸侯,戎狄來犯之時,都沒有諸侯王來救駕,只有秦國來了,並且安全送周平王東遷。再加上秦國在西邊跟西戎搶地盤,怎麼看都是一道屏障,保護東周天下的屏障,因此秦國對周天子很有用。

正是因為有用,但又達不到血統要求與開國之功,於是乎,周天子才會給秦國一個伯爵。中等爵位不高不低,既不會抬高了秦國的地位,又能讓秦國抵禦戎狄,保衛周朝。

㈩ 秦國軍隊的軍銜的作用

1 秦軍的軍銜制度
2000多年前,秦國雲夢縣一位兢兢業業的法官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個線索。喜曾經三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的兩起案件。

在攻打邢丘的戰斗中,士兵甲斬首了敵人一個首級。士兵乙企圖殺死士兵甲,據首級為己有,卻被第三個士兵發現,圖謀不軌的士兵乙當場被捉拿歸案。

另外幾枚竹簡上說:兩個士兵為了爭搶一個首級也動了手。秦軍在戰場上為敵人的一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

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法律制度,從此,整個秦國都嚴格地按照這套法律運轉,它影響了六代秦人,直到秦始皇。

按照商鞅的理論,就是要把老百姓塑造成只知道耕田和打仗的機器,其他事情都不要問,作為一個老百姓,要麼就是生產,多打糧食,要麼就是到前方去拼殺,多殺敵人。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是多麼具有誘惑力的規定,你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你的整個生活都跟打仗掛鉤了。你只要參加戰爭生活就會改變,秦人也由此而變得更加急功近利。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2000多年後,喜抄寫的竹簡讓人們得以看到這一制度的大量細節。

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兩三千年前,那是一個按出身和血統的貴賤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像秦人的軍功授爵這樣給平民甚至奴隸向上攀升的機會,明目張膽地鼓勵國人追逐功利的國家法律,在當時,似乎只有秦人能夠接受。

人們發現早期秦人貴族使用的餐具,其精緻程度,至今令人嘆為觀止。與貴族餐具相比,普通秦人的生活用品顯得簡單寒酸,可以看出加官進爵對於一個士兵意味著什麼。喜的竹簡上說:在軍中,爵位高低不同,每頓吃的飯菜甚至都不一樣。三級爵位的簪裊可以有精米一斗,醬半升,菜羹一盤,乾草半石。二級爵位的上造只能吃粗米一斗,也有菜羹一盤,並供應鹽二十二分之二升。沒有爵位的普通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由軍功而劃分的等級森嚴,也讓普通士兵產生了無止境的求爵慾望。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可以理解了。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

《戰國策》上說,秦國的老百姓聽說要打仗,就好像餓狼碰見食物一樣。對於秦人來說戰爭意味著美味、豪宅,甚至是嬌妻。

在兵馬俑坑裡有這樣一些士兵,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兵器,卻不穿一絲鎧甲。在整個地下軍團中,他們顯得十分特殊。這隊士兵究竟是什麼身份?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時,基本上是有去無回的,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在商鞅的著作中,軍功授爵制度對一支特殊部隊制定了最為豐厚的獎賞,這些人很可能就是商鞅所謂的「陷隊之士」。

2000多年前的秦國,想必是一個軍裝閃閃發亮的國度,對於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不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在中國的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這很可能跟他們的歷史有關。

秦人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作者: 嬴無衣 2007-3-28 12:00 回復此發言

--------------------------------------------------------------------------------

2 秦軍的軍銜制度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在說客繪聲繪色的敘述當中,可怕的秦軍令人不寒而慄。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大碗的酒使血流加快,使神經亢奮。作戰命令已經下達,戰爭即將開始。要麼戰死疆場,要麼加官進爵。在這種時刻,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

研究人員觀察到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絕大多數秦軍士兵的腹部都微微鼓起,這大概與長期喝酒有直接關系。

再來看那些不戴頭盔、護甲不多的秦軍將士,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因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進爵。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

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或許是全軍的規定,也可能是士兵的自覺行為,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還只能進行推測。

秦人的軍功爵位等級的規定是戰國列強中最復雜的,商鞅制定的軍功爵位由低到高整整有20級,這不禁讓人聯想到今天的軍銜。軍銜是軍人榮譽的象徵,使用軍銜是軍隊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它標志著軍隊等級管理制度的形成。2000多年前的秦軍是否已經實行了嚴格的軍銜制呢?

軍銜必須是可以識別的,仔細觀察這支2000多年前的軍隊,他們的發式、帽子和裝束都有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跟軍銜會不會有什麼聯系呢?考古學家們在尋找合理的解釋。

軍團最前面的三排弩兵,身穿便裝,頭發統一梳成一個上翹的椎髻。一些身穿鎧甲的步兵卻將頭發梳成發辮,貼在腦後,大量的步兵則戴著那種麻布做的尖頂圓帽。從他們的位置和排列來看,士兵裝束和發式的不同,並不是生活習慣差異所致,應該是爵位級別的標志。

專家推測,這些梳椎髻、穿便裝的弩兵,很可能擁有一級爵位,他們是爵位最低的公士。身穿鎧甲、梳著發辮或戴著圓帽的步兵應該是二級爵,他們的名稱是上造。在這個巨大的俑坑中,公士和上造佔了絕大多數,就是這些普通士兵構成了秦軍的主體。

在兩道隔牆之間,是一個獨立的縱隊,那個胳膊前伸,手握韁繩的是駕御戰車的御手。在兵馬俑坑,所有的御手無一例外都戴著板狀的牛皮帽子,鎧甲也比普通戰士的精緻。在戰場上,御手直接主宰一輛戰車的安全,他們的位置很關鍵。

兵馬俑坑發現以後,考古學家袁仲一曾提出了一個想法,一輛戰車的指揮官,應該是御手,而不是像過去說的車左或車右。

參照史書記載,御手的爵位至少在三級以上,他們很可能就是秦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御手的權力是主管一輛戰車。僅僅一輛戰車還無法構成一個作戰單位,統領整個縱隊的指揮官又是哪一個呢?

在陶俑群中一個軍官雙手按劍、氣勢威嚴,帽子的形狀十分獨特。他的鎧甲是所有陶俑中最精緻的,甲片細小而規整。前胸和後背都有花結,這種花結的作用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現代軍官的肩章。專家考證,這樣的軍官應該是都尉,爵位大致在七、八級左右,他至少掌管一個縱隊。

介於都尉和御手之間的還有一種軍官,他戴的也是板帽,但板帽的中間有一條棱。可能是軍侯一類的基層軍官,負責縱隊所屬的一個分隊。

關於秦軍的內部編制,兵馬俑揭開的謎團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細節至今仍然無從知曉。在世界軍事史上,秦軍很可能最早建立了比較完備的軍銜體系。它的組織和管理已經很接近今天的軍隊了。這種等級森嚴、井然有序的體制使秦軍的作戰效率要遠高於其它諸侯國的軍隊。

有專家認為,兵馬俑是按照秦京師軍的原型製作的,他們組成的是一個完整的地下軍團。士兵和軍官各就各位、整裝待發。按照道理,這里應該有一個最高指揮官,可考古人員發現:俑坑中級別最高的軍官只是一個都尉,都尉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團長。象徵著秦國軍隊的這個軍團怎麼會沒有統帥呢?

作者: 嬴無衣 2007-3-28 12:00 回復此發言

--------------------------------------------------------------------------------

3 秦軍的軍銜制度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嬴政開始接掌秦國的大權。在庄嚴的咸陽宮中,為他舉行了加冕的典禮。嬴政在13歲的時候繼承了王位,但由於年齡太小,國家大事一直控制在太後手裡。加冕典禮是一種權力交接的儀式,從此,秦國的命運就掌握在了這個年輕人的手裡。

在皇宮外面,一場蓄謀已久的叛亂卻乘機開始了。一個叫嫪毐的人帶著自己的人馬,沖進咸陽宮。他想鋌而走險,奪取權力。

陰謀並沒有得逞,叛亂以失敗而告終,嫪毐被處以極刑。司馬遷記載:這次武裝反叛僅僅斬首了幾百人。圖謀造反的嫪毐沒有取得軍隊的支持,參加叛亂的只是幾千個親信而已,他們很快就被一網打盡。

嫪毐的權勢僅次於國君,位居20級爵位的頂峰。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秦國大大小小的事務一度都由嫪毐決定。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人也無法調動軍隊,嫪毐企圖用國君和太後的印章去策反軍隊,但印章根本不管用。在秦國,軍隊的調動大權歸誰呢?

當時調動軍隊必須要用虎符作為憑證。虎符傳說是西周時期的姜太公所發明的,是君主授予臣屬兵權、調動軍隊的憑證,其外形呈虎的形狀,所以稱為「虎符」,也被稱作「兵符」。

1973年在陝西西安出土的戰國時期秦國青銅虎符被稱為「杜虎符」,是左半個虎符,符有錯金銘文40個字:「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才(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雖毋會符,行也。」

戰國晚期秦的新郪虎符,其錯金銘文也是40個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新郪。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雖母(毋)會符,行殹(也)。」

這兩個虎符的出土證實,史書中關於秦國法律的記載是可信的。秦律規定:除了戰爭時期,調動50人以上的軍隊,必須持有虎符。根據杜虎符的銘文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軍情非常緊急,發出烽火的警訊,統兵的將領不必等待符的兩半相合,可以立即調兵採取軍事行動。虎符被分成兩半,左邊的歸統兵之將,右邊的由國君掌管,兩半合攏才能征調一支軍隊。虎符是軍隊指揮權的標志,它使所有的秦軍都控制在國君一人手裡。

根據合理的推測,秦國國君應該有無數個虎符。得知叛亂的消息,秦始皇迅速調集了大批的御林軍,干凈利落地鎮壓了反叛。由於無法竊取虎符,謀反的嫪毐就根本得不到軍隊的支持,失敗的結果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作為秦國軍隊的象徵,兵馬俑只能有一個最高統帥,那個人就是秦始皇。離兵馬俑坑1公里左右,偉大的秦始皇就安葬在那個巨大的土堆下。

強大的秦軍僅聽命於一個人的調遣,這是秦軍的幸運,秦軍奮六世之餘烈,統一了中國。或許,這又是秦軍的不幸。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路上,在他死後不到三年的時間,這支偉大的軍隊就走到了歷史的盡頭。

與秦國代表爵位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剪片app電影下載存放路徑 瀏覽:848
18歲以上電影推薦 瀏覽:920
動物和人類電影 瀏覽:994
中款薄外套女裝 瀏覽:248
貝利亞攻打光之國電影叫啥名字 瀏覽:424
他的夾克的英文怎麼寫 瀏覽:539
男長羽絨服配什麼包好看 瀏覽:48
三個男人主演的電影名字 瀏覽:696
午夜電影網站免費 瀏覽:661
盜墓筆記之鬼吹燈電影在線觀看 瀏覽:661
日美愛情大片 瀏覽:341
上帝造人什麼電影 瀏覽:793
酒紅色內搭大紅色外套好看 瀏覽:458
囚犯電影女主角是誰 瀏覽:98
古代店小二的帽子 瀏覽:565
男士領帶選什麼材質 瀏覽:450
團鬼六的所有電影 瀏覽:471
俄羅斯二戰電影網 瀏覽:579
適合看的免費電影 瀏覽:316
鴉鹿新款2潮版刺綉羽絨服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