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頂帽子五元錢買38頂帽子大百元錢夠不夠估算出買38頂帽子需要的結束在與什麼
一頂帽子,五元錢。買38頂的話,那麼需要38×5是需要190元。
2. 一頂帽子25元用198元可以買幾頂這樣的帽子還剩下多少錢
根據已知條件
解一:(198÷25)一0.92 = 7(頂)
解二:0.92×25 = 23(元)
答:可以買這樣帽子7頂,還剩下23元。
驗證:
25×7=175
198—175=23元
3. 為什麼有十頂帽子
有個小氣鬼,總想佔便宜。一次,他買了一尺布,找裁縫去做帽子。那裁縫量了量他的腦殼,說:「好,布夠了。」他走出門,心想:布夠了?哼,肯定有多的!於是轉回去問裁縫,裁縫說,是多了一點。他又問:「多的布能不能再做一頂?」裁縫笑著說:「當然可以。」他走出門一想:當然可以?恐怕還有多的!就又轉回去問裁縫,做三頂帽子夠不夠?那裁縫皺了皺了眉頭,說:「做十頂都可以!」他一聽,高興極了,問:「十頂帽子都能戴在頭上?」裁縫答道:「當然可以。」三天過後,那小氣鬼取帽子,一看,傻了眼。原來,那十頂帽子做得非常小。他生氣地拉住裁縫不放,說:「你不是說十頂帽子都能戴在頭上嗎?這么小,咋戴?」裁縫說:「咋不能?戴在手指頭上呀?」小氣鬼聽了,火冒三丈,說:「你做帽子給手指頭戴?」裁縫回道:「一尺布要做十頂帽子,不戴手指頭,還想戴什麼頭上?」一尺布要做十頂帽子,這般機關算盡,到頭來不被「聰明誤」又還能如何?吝嗇也好,貪心也好,寬容也好,大度也好,等等,我想,都要考慮一個「度」的問題,切不可隨意漠視、跨越其本身的界限。
4. 為什麼還少了一頂帽子
小男孩兒和他年邁的祖母沿著海岸走著。
突然一個巨浪呼嘯而至,將小男孩兒卷進了大海。六神無主的老太太跪倒地上,舉目蒼天,乞求上帝將她可愛的孫子還給她。
不一會兒,又一個大浪打來,將嚇呆了的小男孩兒沖到了沙灘上,落在她面前。
這位祖母仔仔細細將小男孩兒看了個遍,他絲毫無損,可是老太太還是怒氣沖沖地朝老天瞪圓了眼。
「我們來時,」她憤怒地喊道,「他戴著一頂帽子的!」
自私和貪婪作為人的一種天然本性,是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而在這方面,人與人之所以有差別,可能正在於其心態不同。
5. 他穿上一件大衣和一頂帽子就出去了(修改病句)
修改為:他穿上一件大衣和戴上一頂帽子就出去了。
解釋分析:
根據原句「他穿上一件大衣和一頂帽子就出去了」可以發現,原句中「他穿上一件大衣」這部分是和諧的,不通順的地方是在「和一頂帽子就出去了」這里,原因是因為「大衣」可以用「穿」來形容,但是帽子就需要用「戴」來形容,所以應該把這句修改為:他穿上一件大衣和戴上一頂帽子就出去了。
(5)一頂帽子就夠了擴展閱讀:
修改病句的技巧:修改病句需要對一句有語病的句子進行修改,使其不改變原意,句子更通順,常見的例子如下:
1、一位優秀的有30多年教齡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多項定語語序不當)
改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的一位有30多年教齡的優秀的教授。
2、為了寫好老師布置的論文,在閱覽室里許多同學近幾天如飢似渴地閱讀著。(多項狀語語序不當)
改為:為了寫好老師布置的論文,許多同學近幾天在閱覽室里如飢似渴地閱讀著。
6. 就是有個男的他戴了一頂帽子就隱身了,然後把他妹妹和他妹妹的朋友那啥了,請問這是什麼漫畫
令存在感消失的帽子
7. 做一頂帽子至少用0.6米25米最多可以做多少頂這樣的帽子豎式計算
做一頂帽子用0.6米,那麼用25,除以0.6就可以知道,他是可以做40多頂帽子的,練出素質來就好了。
8. 如果每人發一頂帽子子,還差多少頂帽子,我們班有37,帽子有60,其他班有36人
每個人發一頂帽子的話現在是你們班有37個人其他班有36個人加起來一共的話就是有73個人你現在有60頂帽子應該是73-60還差13頂帽子
9. 一群人開舞會每人頭上都戴著一頂帽子帽子只有黑白兩種黑的至少有一頂每個人都能看到其它人帽子的顏色。
1、第一次時,若有人沒看到黑帽子,就知道是自己了,就會自打耳光;但是沒有人打自己耳光,說明每個人都看到黑帽子了。因此,可以推斷至少有兩頂黑帽子。
2、第二次時,若有人看到只有一個黑帽子,就知道是他和自己兩個人戴了黑帽子,就會自打耳光;但是沒有人打自己耳光,說明每個人都看到兩頂黑帽子了。因此,可以推斷至少有三頂黑帽子。
3、第三次時,自然是三個人都只看到了兩頂,因此判斷自己頭上戴的必定是黑帽子。因此,到了關燈時就自打耳光了。
其實以次類推,到了第幾次動手,就可以知道有幾個戴了黑帽子。
10. 一個人頭上有一頂帽子 並舉著雙手打一成語
成語為: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例句】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英譯】beinatoweringrage
拓展資料: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