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疆一隊勘查開發一體化典型案例調研分析報告
一、基本情況
新疆地礦局第一地質大隊(以下簡稱新疆一隊)位於新疆鄯善縣,前身是地質部第一地質大隊,1976年鐵礦勘查大會戰時由雲南奉調進疆,後劃歸新疆地礦局,從此在新疆紮根。2006年全隊在職職工人數581人,中高級以上職稱人員125人;離退休職工1089人。
目前全隊擁有總資產2.33億元,其中固定資產2億元。2004年全隊總產值即超過4億元,佔新疆地礦局產值的1/3。其礦業開發產值已突破3億元,也是全國礦業產值較大的地質隊之一,年利潤1億元,年上繳各類稅金達6000萬元。2002~2006年,5年累計完成經濟總量22億元,收入20.8億元,生產增加值9.75億元,利潤5億元,上繳稅金3億元。2006年與2001年相比,經濟總量由1.65億元增加到7.27億元,增加近4.4倍,年均增幅達34.49%。職工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試行內部企業化管理,1996年設立吐魯番金源礦冶有限責任公司,作為與大隊「一套機構、兩套牌子」進行企業化運作。除職能管理部門外,隊屬二級單位包括地質礦產調查所、實驗室、勘察公司、寶地公司等7個,經營梧桐溝等12座礦山。與當地聯營的礦山有:石英灘金礦一廠、馬頭灘金礦(選廠)、紅雲灘鐵礦和寶地球團廠。參股控股的有新疆寶地礦業公司、哈密鑫富源礦業公司、新疆同興礦業公司、鄯善彩宏礦業公司、鄯善銀興礦業公司、鄯善眾和礦業公司、新疆盛寶礦業公司、新疆華源通盛礦冶公司等。目前該隊除從事地質勘查、工程勘察外,還經營鐵、金、銀、銅、鉛、鋅等金屬和石材、菱鎂礦等非金屬礦產開發。
近40年特別是近10餘年來,大隊已從單一的地質勘查隊伍發展成為集勘查、采礦、選冶、工程、修造、商貿、物業等一體的資源型集團企業。專業承攬地質勘查、應用地球物理勘查、應用地球化學勘查、實驗測試、岩心鑽探、稠油井鑽探、工程勘察、工程測繪、電腦制圖等項目,經營鐵礦、金礦、銀銅礦、石材、鉀鹽、菱鎂礦、鉛鋅礦等礦產的開采、選冶和深加工,生產鐵精粉、銀精粉、銅精粉、鉛鋅精粉、菱鎂粉和花崗飾材等。產品產銷兩旺,供不應求。建隊至今,共計承擔各類地質項目246個,發現、勘查評價各種礦產地170處。已取得哈密土屋特大型銅礦、鄯善維權大型銀銅礦、哈密褲子山大型鉀鹽、昌吉薩日達拉大型金礦、鄯善彩霞山大型鉛鋅礦的重大找礦突破。新發現吉源、黃龍山、彩霞山、東霞、冰峰等五處具良好開發前景的多金屬礦產地。是全國承擔地質項目最多、取得找礦突破最多的地勘隊伍之一。
二、改革發展模式
新疆一隊目前的改革發展模式可以概括為,勘查開發一體化、探采工貿一條龍。
(一)選擇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背景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道路是在長期實踐中逐步走出來的。大致經歷過三個階段:
(1)初期的采礦開發階段(20世紀80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後整個地質勘查工作任務逐年減少,地勘經濟陷入低谷。尤其是新疆一隊地處「四不靠」的偏遠地區,在巨大的生存發展壓力下,開始探索新的發展道路。其中在當時國家政策允許下成立了采礦隊,開始嘗試小規模的礦業開發之路。20世紀80年代一隊開采了三個鐵礦、一個鉻礦、一個鹽礦、一個煤礦和一個菱鎂礦。這一階段大約有90%的職工從事地質勘查主業,其餘人員則主要從事采礦活動。從礦業開發賺取的「第一桶金」奠定了新疆一隊礦業開發模式的雛形。
(2)采選開發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及其三個配套法規的頒布,明確了礦業權的財產權地位。新疆一隊在總結多年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針對地勘改革發展的新形勢,確立了以地質找礦為主業,實行「一隊兩制」,即地質勘查專業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預算內外任務,把礦業開發為主的多種經營業放開搞活,成立了吐魯番金源礦冶公司,以采礦銷礦為主,以黃金選冶為輔,「抓大放小」,調整產業結構。至20世紀90年代末,建成4個聯營黃金選冶廠,擴建了兩個鐵礦,全隊經濟總量突破億元大關。
(3)全面開發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通過近20年的實踐探索,加上礦業市場的復甦,新疆一隊決定把礦業開發作為支柱產業做大做強。一方面積極爭取勘查立項,開展滾動立項工作,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為礦業開發奠定資源基礎;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礦產開發力量,擴大開發規模,並向礦產深加工領域進軍,形成采選冶貿一條龍的產業鏈。「十五」期間,新疆一隊立足自身資源基礎,通過聯合、控股、參股等形式成立了6個礦業公司,興建了6個稀貴有色金屬選廠,建成了兩個工業園區(鄯東貴金屬工業園區和連木沁黑色金屬工業園區)。這樣,通過向下游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大大增加了利潤空間,實現了產業升級。
(二)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主要制度安排和運作思路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的模式主要是:試行「一隊兩制」的管理辦法,即將從事地質找礦和礦業開發的人員、設備分開,實行不同的經營機制、政策導向和管理方式。
總體思路是:以地質找礦為中心,以找礦促開礦,以開礦帶動找礦。形成「找礦——開礦——回報補償——再投入找礦」的良性循環機制:①地質找礦隊伍相對獨立於全隊經濟,是「精乾的小地質隊」,獨立承攬預算內外地質找礦項目,積極為大隊礦業開發服務,實行事業機制管理。②對下屬的礦業開發實體,成立吐魯番金源礦冶有限責任公司,實行「一級法人、統一管理、分級核算、自負盈虧」的企業經營模式。通過投資控股、參股等形式出資設立獨立法人的礦業公司,理順產權關系,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全面實行現代企業制度。
(三)運作方式及其特點
在經營機制上實行「一隊多制」,著力推進了內部企業化管理。地質勘查隊伍與礦業開發實體分開運行,前者實行事業機制管理,後者實行企業管理,對所屬經營單位實行資產承包經營,對非生產性單位實行定額補貼、差額自掙、虧損自負、盈利全留的目標管理;對機關等事業性單位按事業機制管理,事業費用一次性核死,包干使用。
推動以責權利相結合的經濟責任制。對全隊職工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管理,並建立內部勞動力市場,實行內部調控和用工一方與勞動者雙向選擇相結合的辦法,打破幹部與工人的身份界限,擇優錄用,競爭上崗;引入以效率效益為中心的工資分配調控機制,推行工效掛鉤辦法和試行企業初級勞動工資分配製度,改效益工資年終發放為按季度激勵發放,對突出貢獻人員實行重獎。
三、取得的成效
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有:
(一)增強了經濟實力和產業競爭力
新疆一隊由單一的地勘業發展成為以地質勘查為基礎,礦業開發為主導產業,工程勘查和多種經營等多業並舉,努力構建「大地質、大礦業」的多元化經濟發展格局,效果比較明顯。一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通過礦業開發培育和建設了多個經濟增長點,打造了12家產值超2000萬元的二三級企業。大隊綜合實力名列吐魯番地區十強企業榜首。二是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新疆一隊地質勘查業基礎地位增強,黑色金屬、貴金屬、有色金屬和非金屬四輪並驅的礦業開發主導優勢凸顯。兩個工業小區初具規模,14個開發項目九成見效。礦業開發產值由「九五」的1.08億元增加到「十五」末的5.70億元,增加4.27倍,年均增幅達39.43%,佔全隊經濟總量的91%。職工收入增速較快。在冊職工年平均收入從2002年的2萬元,提高至2006年的4萬元,年增長幅度平均達到20%。職工福利、醫保、養老和住房公積金都得到切實保障,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大為改善,職工享受到經濟增長帶來的各種實惠。
(二)實現了找礦成果的不斷突破
從勘查開發良性循環中獲益直接刺激了地勘隊伍的找礦積極性和主動性。多年來新疆一隊投入勘查資金總計達1.5億元以上。按照「深化北天山,主攻中、南天山,開拓西天山,探索新區,擇優突破」的找礦總體思路,通過充分運用最新地質科技理論,依靠先進的物化探、探礦工程、實驗測試等探測技術和精良的地質裝備,發現各類礦點40餘處。一些深部盲礦體被圈定,礦山外圍綜合研究取得突破。維權銅銀礦填補了自治區中型銀礦找礦的空白,彩霞山鉛鋅礦、尖山菱鎂礦、玉泉山石墨礦、黑山多金屬礦等礦床規模均可望達到大型。
(三)形成了勘查開發的順暢連接機制
一方面突破了過去地勘單位「為找礦而找礦」的局限性,避免了不考慮資源後續開發技術經濟條件(形成大量呆礦)的弊端,另一方面通過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施,促進了勘查開發以及後續采選冶貿各產業鏈的有序銜接。勘查開發一體化為地勘產業創造了一個成功的盈利模式,形成了穩定的產業鏈,即把地質勘查當作整個產業鏈的重要環節之一。勘查開發一體化突破了地勘單位僅僅運作礦權的局限,開發但又不離勘查,這才是地勘單位的主業。就目前情況而言,對地勘單位來說,純粹勞務打工,或者是純粹開發,都是不可持續的,只有二者有效銜接,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四)促進了地勘單位融入地方經濟發展
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施,促進了勘查成果直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顯化了地勘單位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地勘單位屬地化後,通過勘查開發項目的實施,地勘單位在經貿、工商、稅收、環保等與地方聯系交往大大加深,使屬地化地勘單位與地方經濟密切融合,共同發展,拆除了地質隊與地方社會的「圍牆」。如今新疆一隊的礦業開發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的財稅大戶,為地方經濟作出了重大貢獻。2002年以來,上繳地方各類稅金達3億元,僅2006年上繳稅金就近億元。作為當地礦業開發的龍頭企業,一隊礦業開發還拉動了地方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就業,地方各部門和群眾對地質隊的認知程度普遍提高。新疆一隊的隊長同時兼任鄯善縣副縣長,在直接參與地方經濟和社會事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反映的問題
在對新疆一隊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模式調研中反映的主要問題有:
(一)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看到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對地勘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應該客觀地看到,與國內外礦業公司相比,地質隊目前在礦業開發上並不具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礦業開發存在低水平、不規范的現象。目前新疆一隊的所有礦山和選廠都屬中小型規模。一些礦業開發項目還沿襲了過去「邊探邊采」的做法,大多屬於安置型的礦業開發項目,生產也不是十分規范。並且礦業屬於高危險、高風險行業,這對安全管理、環境管理等對傳統的地勘單位管理也提出了挑戰。調研中地質隊的同志也承認,尤其是在采選冶技術和人才方面,與大型礦業公司相比不具備競爭力。
(二)人才問題十分突出
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礦業開發對地勘單位的人才結構提出了挑戰,勘查開發一體化要求地勘單位調整現有的人才隊伍結構;二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加劇了當前地勘單位對地質專業技術人員的短缺形勢。目前各地勘單位地質技術力量本來就面臨短缺,而各類礦山的開發又需要一定數量的礦山地質人員,這部分人員往往從野外地質技術人員抽調出來。這樣更加加劇了本來就很緊張的野外地質人員的需求矛盾。我們擔心可能會對地勘單位的勘查技術力量產生一定程度的削弱作用。
(三)現有的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能否形成持續的產業運作模式
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的基礎是有資源保障,這就需要有持續的勘查投入和不斷的找礦新發現。現有地勘單位的勘查開發一體項目,大多是立足於過去長期地質工作的積累成果。大多數開發項目是國家投入與自籌投入捆綁運作、共同作用的結果,至少有相當一部分「吃的是過去的老本」,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雙軌制」(當然這也可以算是國家對地勘單位改革的一種政策扶持)。調研中發現,由於大部分礦山開發時都沒有達到詳細勘探的程度,所以開發風險極高。依託這些礦山建立起來的選廠往往面臨著礦源枯竭的形勢。不少礦山只好邊采邊探進行探礦增儲工作,才能保證有一定的三級礦量儲備。據調查,如果不擴增新的資源量,新疆一隊現有資源也就只能維持3~5年的礦業開發。
(四)產權制度改革滯後形成改革發展瓶頸
目前,地勘單位基本上還是停留在內部企業化管理的改革階段,即所謂的「戴事業單位的帽子,走企業化的路子」。這種「不事不企」狀態下的改革,由於沒有觸及產權制度等深層次的問題,勢必使地勘單位改革停留在淺層的內部管理制度調整的層面上。尤其是對近年發展較快的一些地勘單位,由於產權制度改革不到位,在收入分配製度、人事制度、法人資本運作等方面無法進行深化突破。從新疆一隊調研的情況看,隨著貨幣經濟總量的增大,除地勘費用外,在礦業這個大盤上流動的現金流量達上億至數十億元,財務管理復雜,資金流動頻繁且流向多變,這對一個以事業體制為外殼的地勘單位的財務管理帶來挑戰。銀行給予其A級信貸授信,但地質隊數億元的投資全部為自有資金。在資本運作和風險分擔機制等觀念上,地勘單位顯得相對落後。在人事制度、分配製度等方面,由於地勘局局屬各單位發展極不平衡,在現行體制下各單位之間的改革發展相互掣肘,對發展快的地勘單位形成了制約。在調研中我們認識到,體制內改革只能解決生存問題,解決不了地勘單位的持續發展問題。不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即使發展再快、規模再大,也難以避免重蹈過去國企的老路。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像新疆一隊這樣的地勘單位下一步發展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環節。
五、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新疆「勘查開發一體化、探采工貿一條龍」的實踐調研,可以形成以下幾點認識:
(1)勘查開發一體化運作模式在理論基礎是:礦產勘查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的生產活動,它必須依賴於後續的礦業開發才能獲得收益回報的實現,才能形成產業投入的完整現金流。計劃經濟體制下,勘查與開發分別是礦業經濟中兩個獨立的部門(「生產車間」),勘查投入是通過「財政大循環」來實現資金的周轉;現行體制下公益性地質工作與商業性勘查分開運行,企業成為勘查找礦的主體,必然要求礦產勘查投入實現在「企業內部的小循環」。勘查開發一體化就是形成礦產勘查產業的重要盈利模式之一。
(2)從法律意義講,勘查開發一體化是礦業權「優先權」的具體體現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第6條規定:「探礦權人有權在劃定的勘查作業區內進行規定的勘查作業,有權優先取得勘查作業區內礦產資源的采礦權。」《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也明確:「鼓勵國有礦山企業實行探采結合、組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礦業公司或企業集團,增強在國內外參與礦產資源勘查開採的能力。鼓勵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與社會資本合資、合作,組建礦業公司或地質技術公司。」地勘單位礦業開發的優勢在於:一是地勘單位佔有過去長期形成的地質資料;二是地勘單位掌握本地區礦產賦存規律;三是地勘單位佔有礦業權的優勢;四是地勘單位具有政策法規賦予的優惠政策條件。從而容易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3)勘查開發一體化對地勘單位改革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一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在實踐上解決了礦產勘查逐步融入礦業(「融地入礦」)的問題;二是為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提供了重要途徑,形成了礦產勘查產業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之一。勘查成功、轉入開發的礦業項目,為地勘單位提供了相對持續穩定的現金流,形成了地勘單位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而主導產業的形成則是地勘單位進行企業化改革的必要前提條件。能不能形成產業鏈、如何構建產業鏈,是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核心。地勘單位企業化,前提是地勘單位要有產業,要有主營業務、主導產業,單純做勘查能不能形成穩定的產業?國外有初級礦業公司(資源公司),專門做勘查,但國外的初級公司一般是小型的,3~5個人,經營機制靈活,也沒有什麼負擔,企業也可能因為一個重大找礦發現就能「就地做大」,但也可能血本無歸。對於地勘單位來說,只有通過向下游延伸,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才能建立持續穩定的盈利模式。礦業本身就有一個生命周期的問題,如果單純搞礦業權經營,則生命周期更短,更難以形成持續的產業模式。這就是勘查開發一體化對地勘單位發展的意義。
(4)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需要正確引導。勘查開發一體化模式符合礦業生產的內在經濟規律,有利於推進國有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但對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定位,則不應局限於理解為就是地質隊小打小鬧的開礦。勘查開發一體化的實現途徑不能限於地質隊直接開發礦業,還應該因地制宜,「宜開則開、宜轉則轉、宜合則合」。對於大礦,應鼓勵地勘單位與大型礦業集團合作,上技術、上規模、提高開發利用水平,實現與礦業集團的優勢互補。另外,總體上看目前大多數國有地勘單位的優勢還是在勘查,實施勘查開發一體化,應立足進一步發揮地勘單位的勘查人才技術優勢,利用其勘查技術和礦業權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加強與相關開發單位的優勢互補,切實引導地勘單位走高水平、可持續的礦業開發路子。因此,對地勘單位走勘查開發一體化的發展道路,還需要從政策上、機制上進行積極引導,促進其規范、健康發展。
(2007年7月)
『貳』 服裝調研報告
現在很流行上衣,褲子,鞋子,包包和飾品一體化的店子
還有非主流的一些服飾,現在也很受歡迎。可以嘗試在衣服上面搭配一些小小的裝飾
這樣即使和別的店子有著一樣的衣服,自己家的店子也會顯得比較別致
現在有這樣一個趨勢:年齡大的人都喜歡鮮艷的色調,而年輕的女孩們大多數喜歡黑色,灰色這種顏色
只是我的經驗,敬請借鑒!
『叄』 尋求最新的帽子行業分析報告交作業
去 行業經濟門戶前瞻網,很多相關分析,可以幫助你完成作業。。
『肆』 六頂帽子思考法是什麼
六頂帽子思考法是英國學者愛德華·德·博諾博士開發的一種思維訓練模式,或者說是一個全面思考問題的模型。它提供了「平行思維」的工具,避免將時間浪費在互相爭執上。
六頂思考帽是一個操作簡單、經過反復驗證的思維工具,給人以熱情,勇氣和創造力,讓每一次會議,每一次討論,每一份報告,每一個決策都充滿新意和生命力。
六頂思考帽是德·博諾博士在創新思維領域的研究成果,一經發表便得到學術界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應用流程:
1、白帽:陳述問題。
2、綠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黃帽:評估該方案的優點。
4、黑帽:列舉該方案的缺點。
5、紅帽:對該方案進行直覺判斷。
6、藍帽:總結陳述,做出決策。
『伍』 帽子廠年底總結2015
強調產品質量與管理的重要性。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陸』 如何推銷帽子
問題接近法
這各方法主要是通過銷售人員直接面對顧客提出有關問題,通過提問的形式形式激發顧客的注意力和興趣點,進而順利過渡到正式洽談。
有一位推銷書籍的小姐,平時碰到顧客和讀者總是從容不迫的、平心靜氣的提出兩個問題:「如果我們送給您一套關於經濟管理的叢書,您打開之後發現十分有趣,您會讀一讀嗎?」「如果讀後覺得很有收獲,您會樂意買下嗎?」這位小姐的開場白簡單明了,也使一般的顧客找不出說「不」的理由,從而達到接近顧客的目的。
介紹接近法
銷售人員與顧客聯系接近採用的形式,可分別有自我介紹、託人介紹和產品介紹三種。自我介紹法是指銷售人員自我口頭表述,然後用名片、身份證、工作證來輔佐達到與顧客相識的目的。產品介紹法也是銷售人員與顧客第一次見面時經常採用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銷售人員直接把產品、樣本、模型在顧客面前,使對方對其產品引起足夠的興趣,最終接受購買的建議。有時,銷售人員採用託人介紹的方法接近顧客,這種方法是銷售人員利用與顧客熟悉的第三人,通過電話、信函或當面介紹的方式接近顧客。這種方式往往使顧客礙於情面不得不接見銷售人員。
『柒』 關於帽子的問卷調查,希望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幫我答一下,非常感謝各位朋友
1,B
2,B
3,C
4,B
5,B
6,B
7,E
8,F
9,BD
10,C
11,A
12,ABC
13,ABC
助人乃快樂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