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張傑在快男舞台上唱《山歌好比春江水》的視頻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2rzt7ifUd0/
http://www.tudou.com/search/programs/?posto=%2Fsearch%2Fprograms%2F&kw=%D5%C5%BD%DC+%C9%BD%B8%E8%BA%C3%B1%C8%B4%BA%BD%AD%CB%AE&nav_search_target=0&comefrom=1
㈡ 藝術節准備演唱 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謝了 .請問穿什麼服裝好...什麼類型的裙子
朋友你 好,我家有很多舞蹈老師來買衣服的,您不妨我家店鋪看看,滑鼠放在我回答問題的名字上,就能看見店鋪地址。
㈢ 布依山歌詞
歌詞如下:
娶親
一棵竹子綠蔭蔭,手拿金桿來接人。
中間挽起紅毛線,輕輕巧巧叼難人。
輕輕巧巧叼難我,不得山歌去不成。
三首兩首接倒唱,只要進家得酒喝。
一桿竹子綠葉葉,手拿金桿來接客,
中間挽起紅毛線,輕輕巧巧叼難客。
輕輕巧巧叼難我,不得山歌去不得。
三首兩首亂管唱,只要進家得酒端。
姑媽賀房說舅媽,姑媽家中撿渣渣。
撿得渣渣無處賣,撿把木葉當錢花。
撿得木葉我就走,一走走到姑媽家。
拿張紅紙來封起,今天拿來哄姑媽。
姑爺賀房說舅爺,舅爺家中撿廢鐵。
撿得廢鐵無處賣,撿把木葉來當錢。
得把木葉我就走,今天忠心走姑爺。
拿張紅紙來封起,今天拿來哄姑爺。
這個外家本事能,要開朝門不操心。
外家是把萬能鎖,萬能鑰匙帶在身。
萬能鑰匙帶起走,要開朝門心不驚。
左手拿鎖右手開,開得主家大發財。
開得主家大富貴,富貴出在外家來。
這個外家本事高,要開朝門心不焦。
外家是把萬能鎖,萬能鑰匙在荷包。
萬能鑰匙帶起走,要開朝門心不焦。
左手拿鎖右手開,開得主家出貴人。
主家是個大富貴,子孫出在外家人。
喜小孩
拿雞報喜我不驚,我走大門轉後門。
一轉轉到後院去,芭蕉葉子幾大張。
大的拿來做背扇,小的拿來聯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帶,瓜桿拿來做提琴。
瓜葉拿來做帽子,瓜米拿來做響呤。
拿雞報喜我不慌,我走大房轉廂房。
一轉轉到後院去,芭蕉葉子幾大張。
大的拿來做背扇,小的拿來聯衣裙。
瓜藤拿做背扇帶,瓜桿拿來吹得響。
瓜葉拿來做帽子,瓜米拿來做響呤。
大路不平不板廂,不得哪樣送姑娘。
昨天拿來雞報喜,今天趕場不遇場。
我走商店去買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起無記路,找我叔娘來商量。
幾個叔娘勸意我,這件事情好商量。
有拿無拿都要去,得當姑娘外婆娘。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頭心頭慌。
走在喜堂來坐下,臉上和像雞來抓。
大路不平海石腳,不得哪樣送幺婆。
昨天拿雞來報喜,今天趕場場不合。
我走商店去買布,不得一段花衣裳。
心中想得無記路,我找叔娘來策略。
幾個叔娘勸意我,這件事情越好說。
有拿無拿都要去,得當姑娘老外婆。
喊起叔娘走上路,走在路上不奈何。
走在喜堂來坐下,臉上和像雞忠 。
進門歌
客唱:
今天吃酒到你城,來到貴府開財門。
開啟財門有字可,開啟財門有根生。
開啟財門有根生,重頭一二開分明。
主家房子修得平,團團轉轉是花廳。
門前開棵搖錢樹,早落黃金夜落銀。
初一早起撿四兩,初二早上撿半斤。
初三初四撿不了,將它砍來造財門。
七七要造四十九,要造主家發財門。
看牛童子來穿過,喂牛喂馬成群群。
掃地丫環來穿過,雞生鵝鴨鬧成群。
讀書童子來穿過,讀書考狀坐朝庭。
太公太婆來穿過,家有百歲年老人。
挑水娘子來穿過,九股銀水淌進門。
莊稼之人來穿過,種的莊稼像竹林。
天上梭羅青又青,天上梭羅長成林。
梭羅哪年撒的種,梭羅哪年出土生。
梭羅哪年長葉子,梭羅哪年發大根。
梭羅哪年發芽大,梭羅哪年發葉青。
梭羅哪年長大了,梭羅哪年樹一根。
哪人過路不敢砍,哪人過路砍不成。
哪人過路王法大,將它砍來做財門。
做門要做幾個三,幾門做門幾時關。
幾門開門出貴子,幾門關門做高官。
天上梭羅青又青,天上梭羅長成林。
寅卯一年撒的種,寅卯二年出土生。
寅卯三年長葉子,寅卯四年發大根。
寅卯五年發芽大,寅卯六年發葉青。
寅卯七年長大了,寅卯八年樹一根。
蟑螂過路不敢砍,李郎過路砍不成。
魯班師傅王法大,將它砍來做大門。
做門要做五尺三,起早做門夜晚關。
起早開門出貴子,夜晚關門出高官。
一到財門進財門,寨鄰老幼好合心。
寨鄰老幼迎接我,唱首喜歌賀喜門。
二到財門進財門,大紅對子貼大門。
是哪先生好會寫,寫得主家出能人。
三到財門進財門,一對金雞站大門。
一個點頭一個叫,叫得主家發金銀。
四到財門進財門,主家房子層羅層。
主家房子層層羅,唱歌跳鬧鬧層層。
五到財門進財門,五子登科點翰林。
要唱五子登科長,要唱六位考高升。
六到財門進財門,六畜興旺是主人。
主家輩輩修得好,牛成雙來馬成群。
七到財門進財門,七個仙女出凡塵。
七個仙女下凡道,望見主家發子孫。
八到財門進財門,這點發財是主人。
從過今天開門後,萬條銀水滴進門。
一走走到院壩中,院壩中門栽花紅。
花紅高上結仙果,有錢人家大不同。
一走走到院壩來,院壩中間像花台。
會開花來會結果,開花結果一大排。
一走走到梯子邊,九到梯子官大年。
二十四步高梯子,步步登上大門邊。
一走走到梯子腳,九到梯子萬年紅。
二十四步高梯子,步步登高大門腳。
一走走到堂屋中,一對蠟燭紅東東。
下盞明燈照天地,上盞明燈照祖宗。
一走走到堂屋過,一對蠟燭紅鮮鮮。
下盞明燈照天地,上盞明燈照祖先。
唱歌唱在堂屋角,堂屋中間花一缽。
會開花來會結果,幸福日子漸漸多。
唱歌唱在堂屋來,堂屋中間花成排。
會開花來會結果,幸福日子漸漸來。
正月二九好期程,今天主家開財門。
主家恭賀新房子,外家來得喜盈門。
正月二九好期天,今天主家開財源。
主家恭賀新房子,外家來得好鬧熱。
金竹桿來銀竹桿,我拿金桿做門桿。
要想不關是禮遇,要想關來無門關。
金竹桿來苦竹林,我拿金竹來做門。
要想不關是禮遇,要想關來無朝門。
我家住在金竹林,我拿金竹接你們。
我拿金竹來接你,接你唱歌賀主人。
我家住在金竹山,我拿金竹來接客。
我拿金竹來接你,接你外家開個言。
外家來得好鬧熱,我在門前接你客。
我在門前來接你,接你外家把氣歇。
外家來得喜盈盈,我在門前接你們。
我在門前來接你,接你外家快進門。
我家朝門五尺長,推刨推來尺子量。
今天外家要穿過,除非找我來商量。
除非找我來打算,要拿鑰匙開彈簧。
要拿鑰匙來開鎖,要唱喜歌賀喜堂。
我家朝門五尺八,推刨推來刮刨刮。
今天外家要穿過,要拿鑰匙來開它。
要拿鑰匙來開鎖,要唱喜歌賀主家。
筷子歌:
臘月完了是新春,正月二月要打春。
三月筍子要抱蛋,四月筍子正在春。
五月筍子發芽大,六月筍子發葉青。
七月筍子長大了,八月竹子砍一根。
一根竹子有八節,一節刮來有八雙。
多謝主家拿筷送,我們吃了好回鄉。
一雙筷子花綠綠,二雙筷子是牙骨。
三雙筷子親姊妹,四雙筷子姊妹親。
五雙筷子親姊妹,六雙筷子團轉圍。
七雙筷子親姊妹,八雙筷子拿來分。
多謝主家拿筷送,我們吃了好轉身。
主家筷子銀包頭,絲線盤龍在兩頭。
主家筷子牙骨筷,多謝主家拿來分。
主家筷子銀包邊,絲線纏龍在中間。
主家筷子牙骨筷,多謝主家拿送人。
㈣ 湖南衛視2009晚會唱山歌的那個帶帽子
這首歌曲應該是《郎在外間打山歌》,我猜是不是黃英唱的啊,實在查不出來了!
郎在外間打山歌,姐在房中織綾羅。
我不曉得,是何子個上屋下屋嶺前坳背巧娘巧爺生出這樣聰明伶俐的崽?
打出這樣乾乾凈凈索索利利鑽天入地飄洋過海的好山歌?
打得那鯉魚是游不得水,打得那黃牛子滾下坡。
我綾羅子不織聽山歌。
娘罵女:「你這只死夭婆,你為何綾羅子不織聽山歌?
那山歌郎的歌子是聽不得,他要唱得你去把他做堂客。」
「叫聲媽媽你莫罵我,你哪家年輕里頭也愛聽山歌。
你不聽山歌哪有我?
我不聽山歌,哪有外孫伢子喊你做外婆?」
㈤ 滿族的禮儀與服飾資料。
你好,我來為你解答:
滿族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為長期適應寒冷氣候而選擇了包暖性較好的袍裝作為日常服飾。在明朝中期滿族吸收中原漢族的襖式服裝,改進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裝」也稱「旗袍」。清朝建立後由於滿族貴族統治者的強制性推廣,旗裝在全國通行,但很快與漢族傳統服裝相融合。到民國時期又加入了現代西方時裝成分,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旗袍。二十世紀以來,滿洲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滿族先民是游獵民族,在理發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為了適應長期游獵跋涉的生活,滿族男子選擇了辮發作為發式。其做法是先將額前部的頭發剃光,以避免遮擋視線,便於射箭或格鬥。後部的頭發不作發籍而是梳成發辮,以適應騎馬顛簸。這種發式曾在清朝為統治者利用政治手段在全國強制推行。
歷史上滿族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製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地的衣料製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製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
【旗裝】
二十世紀以來,滿族經濟、文化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傳統的服飾已十分鮮見了。但從電影、電視和博物館里,我們還常常可以欣賞到往日旗裝的風采。其中婦女頭上又寬又長、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頭飾――漢語稱為「旗頭」、滿語稱為「答拉赤」這種頭飾全世界為滿族婦女所獨有,從而成為典型的民族服飾特徵,十分引人注目。
過去,滿族婦女幼年時要同男孩一樣學習騎射,發飾與男孩也類似多剃去頭頂四周頭發,只留部分頭發編成兩條丫頭辮子,垂於兩鬢,一直到16歲成年時方可蓄發。婚後則開始綰大盆頭、架子頭、兩把頭等式發髻,其中以兩把頭較為典型。兩把頭就是把頭發束在頭頂,分成兩綹,各綰成一個發髻,然後再將後面的余發綰成一個「燕尾式」的長扁髻。平時,發髻上橫插長二三十厘米、寬二三厘米的被稱為「大扁方」的頭簪,喜慶吉日或接待貴客時便要戴上答拉赤。
【旗頭】
「旗頭」滿語稱之為「答拉赤」它是滿族婦女在一般禮儀或婚禮場合佩帶的頭飾。具體做法是以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用青素緞、青絨或青紗為面,蒙裹成的長約三十多厘米、寬約十多厘米的扇形頭飾。佩戴時固定在發髻之上即可。上面還常綉圖案、鑲珠寶或插飾各種花朵、綴掛長長的纓穗。此頭飾多為滿族上層婦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結婚、節日、或祭祀祖先時方以為飾。戴上這種寬長的裝飾品,限制了脖頸的扭動,使之身體挺直,再加上長長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們走起路來纖纖碎步,分外穩重、文雅。
【馬蹄底鞋】
除「旗袍」、「答拉赤」外,滿族婦女的「旗鞋」也極富特色。舊時滿族婦女與漢族婦女不同,她們崇尚腳力勁健、登山行馬,拒絕纏足陋習而以大腳「天足」為美。由此在鞋襪裝飾上獲得了充足的創藝空間,「旗鞋」便從而產生。這種裝飾以精美刺綉的旗鞋以木為底,鞋根起於中央,這種鞋俗稱「旗鞋」或通稱「高底鞋」。「高底鞋」主要又分兩種,一種叫「花盆底」鞋;另一種叫「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在5-10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厘米,最高的可達25厘米左右。
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後鑲在鞋底中間腳心的部位。因跟底的形狀不同通常區分的兩種樣式:一種是上敞下斂,根底為橢圓形,倒梯狀的外形遠看很象花盆另一種則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倒行的馬蹄印。「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綉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綉、金銀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絨毛球或穗子,穗子最長者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在民間多為十六歲以上的滿族青年、中年女子在禮儀場合穿用,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而在官僚貴族當中無論青年、中年、或老年婦女均可穿著高底鞋。在現代社會這種鞋除用於文藝表演外平時都已不穿了。
滿族自古就有「削木為履」的習俗。關於這種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清朝時期
歷史上滿族男子喜穿青藍色的長法的時裝,和過去滿族女子的服裝大不相同。
清代滿式服裝曾流行全國,現在與漢族服式一樣了。滿族婦女不纏足,所著鞋子綉有漂亮花飾,鞋底中央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鞋跟,滿族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滿族婦女的發式變化很大,姑娘時代,只簡單地把頭發在腦後挽一下。長到快出嫁時,就要把頭發梳成辮子並挽成單發髻,結婚後的發式有雙髻式、單髻式等多種,雙髻式發型把頭發從頭頂分梳為前後兩部分。前髻梳成平頂狀,以便戴冠,頸後髻梳成燕尾狀,在脛後伸展開來,它使得頸子總要保持挺直的狀態,因此,滿族婦女走起路來就更顯得高貴、尊嚴。
旗袍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後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製,衣衩較長,便於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於射箭。由於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後,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婦女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綉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製也改為兩片裁製。旗袍能很好表現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綉有精緻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滿族男女非常講究頭飾,特別是女子的頭飾,成年以後即蓄發綰髻,盤髻的式樣有架子頭、叉子頭和兩把頭,還綴以金銀簪飾和各色花卉。滿族婦女日常戴平頂帽,帽子用絨或皮製成,綉有雲頭花紋,並留有帽沿,後面拖著大飄帶;青年婦女則愛戴扇形冠,冠為黑色,用青絨、素緞或紗製成,也稱做「旗頭」。滿族男子平日戴小帽和氈帽:小帽也稱便帽,俗稱為「瓜皮帽」,是用六瓣黑緞製成,帽頂綴一絲結或珠子,六瓣合縫,象徵著六合一統,有吉祥之意。 [編輯本段]民居 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倫桿」。滿洲族傳統住房一般為西、中、東三間,大門朝南開,西間稱西上屋,中間稱堂屋,東間稱東下屋。西上屋設南、西、北三面炕.
滿族人的住宅,也有獨特之處。以前,他們都住在草頂土牆的「口袋房」里,「屋高至丈余,獨東南扉」。東頭的一間面南開門,是外屋;西頭的兩三間房屋為卧室,稱裡屋。這種「獨東南扉」的結構,如口袋形,便於保暖。滿族人還喜歡睡火炕。家家戶戶都是南北大炕,屋子西面沿著山牆還有一溜兒窄炕,把南北炕聯了起來,俗稱「萬字炕」。
他們以西炕為尊,南炕為大,北炕為小。南炕居長輩老人,北炕住小輩;西炕則為祖宗神位,牆上供著祖先神板,炕上設擺香案,一般不住人,最忌小輩和婦女坐,只有老人與親姑爺可以坐。滿族房舍的南北西三面,「皆辟大窗戶」,且分上下兩層,窗棱以萬字或工字為格,窗外糊紙,開關朝外,「恐夜間虎來,易於闖入」,居室內沒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飯、寫字都用它。此外,房樑上常懸著悠車,用樺木皮(木威)成長方形或橢圓形,出生的嬰兒就放在裡面睡覺,母親邊悠車邊哼著搖籃曲。所以有民謠說:「東北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大姑娘叼煙袋,生了孩子吊起來。」 [編輯本段]傳統節日 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頒金節: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各地滿族同胞在農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則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上元節: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病:滿族婦女的節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三五成群,結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隻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至今在東北農村保留著。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後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蟲王節:六月天,易鬧蟲災。居住在遼寧省岫岩、鳳城一帶的滿族過去在六月初六這天,一戶出一人到蟲王廟朝拜,殺豬祭祀,求蟲王爺免災,保證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蟲王節祭祀掃活動,但家家要在這一天晾曬衣物,以防蟲蛀。
中元節: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西側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後拜。
開山節: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後,或農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採集草葯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福活動。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葯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採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鑲紅、黃、鑲黃、藍、鑲藍、白、鑲白」八旗人。春節時,每個旗的人都分別在門上掛上自己的旗。這些掛旗圖案優美,色彩鮮艷,象徵著一年的吉祥開端。 [編輯本段]滿族文化 在文化方面,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清聖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藝術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傑出的曲藝家。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炙人口。不愧為當代的「人民藝術家」。
滿族崇尚理學,滿族大儒曾將《大學》《中庸》《論語》《孝經》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也達到相當高的境地。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於繪事,出現了許多著名畫家。鎮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池北偶談》評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雖士大夫無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並稱四大家。康熙、雍正、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全國人大常委溥傑的書法也別具風格。
滿族文化非常發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文記載的。按內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雲,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並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民族關系、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滿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於乾隆末年。內容豐富,是中國少數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於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歷重重難關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滿族剪紙:十二生肖 滿族剪紙藝術剪紙: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雲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綉:滿族民間工藝。或稱「釘線」,主要流行於東北地區農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餘、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綉於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編輯本段]舞蹈 滿族人能歌善舞。其先世株褐人的舞蹈具有戰斗風格。女真人的習俗,「以女年及笄,行歌於途。其歌也,乃自敘家世、婦工、容色,以伸求侶之意」。(《大金國志》卷39)明代女真人乘興起舞,並有琵琶伴奏,大家拍手而歌,特別是在節慶宴會上,主客男女輪番起舞,節奏和諧,一人領唱,眾人皆呼:「空齊」相和。進入遼、沈後,更多地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歌舞形式。久居東北的滿族人,經常舉行群眾性的歌舞活動。曾盛於北京,流傳到東北的「子弟書」始創於八旗子弟,為滿族人所喜愛的文藝形式。晚清以來,涌現出了許多滿族曲藝表演藝術家。馳名藝壇的有趙星垣、雙厚坪、金萬昌、謝芮芝、品正三、常澍田、程樹棠、榮劍塵、常寶馥、連闊如、侯寶林、關學增等。這些曲藝表演家,其表演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對後世有重大影響。
隆興舞和九折十八式是本民族的傳統舞蹈。舞蹈的特點,多由狩獵、戰斗的動作演變而來。如隆興舞,要選一些身體強壯的人,穿豹皮唱滿族歌,伴以簫鼓。舞者一半人扮在虎、豹等獸,一半人騎假馬追射,稱作「隆慶舞」,逢喜慶宴會,主、客男女輪番起舞,舉一袖於額,後一袖為背,盤旋進退,一人唱歌,大家呼「空齊」相合。九折十八式,姿勢復雜繁多,有打漁的姿勢,穿針、織網的資勢,歡慶的資勢,單奔馬,打獵姿勢;雙奔馬、出征的姿勢;大小盤龍、龍戲水的姿勢,怪蟒出洞,龍蠕動的姿勢。十八式,即十八個舞蹈動作。
滿族秧歌秧歌舞:又稱「韃子秧歌」。多於上元夜表演。舞者十數人或數十人不等。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 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葯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蹺之分。若兩秧歌隊於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莽式舞:中國清代宮中宴會上表演的滿族舞蹈。莽式分男莽式和女莽式。跳莽式必有歌唱和,一人領唱,眾人以「空齊」之聲相和,加強節奏,故也有人稱之為莽式空齊舞。舞蹈粗獷有力,動作幅度較大,多是騎士步,這與滿族先民尚武有關。
腰鈴舞:滿族民間舞蹈。由數名腰系銅鈴男子表演。表演時打著響板,扭動腰鈴,使板聲、鈴聲相和。源於滿族早期騎射生活。
慶隆舞:慶隆舞是在豐收年景和慶祝大典中進行的一種場面性舞蹈,是清朝宮廷舞蹈中最具滿族特點的舞蹈,留有民間舞蹈的深刻痕跡。慶隆舞喜起舞和揚烈舞,源於莽勢舞。乾隆年間命此名。用於宮廷內元旦、萬壽節、除夕及皇帝大婚等所舉行的盛大筵宴上,多由王公大臣與司舞者共同表演。舞蹈規模頗大,包括樂器伴奏多達百人。
大五魁舞:又稱「五魁舞」,是滿族民間一種慶賀舞蹈。源於滿族早期的狩獵生活,多於豐收、狩獵歸來時表演。該舞蹈由五人分別頭戴虎、豹、熊、鹿、狍的面具做擬獸的跑跳動作,歡快有趣。
單鼓腰鈴:單鼓腰鈴系藝人們口頭的稱呼,亦稱「打單鼓子 」或「耍腰鈴」。是一種腰纏許多小鈴,手持「單鼓」(或「抓鼓」)而舞的祭祀舞蹈。滿族信仰薩滿教並尊奉「鷹神」、「蟒神」、「烏鴉神」等。逢年過節,祭祖之日先將「佛頭媽媽」請上神位,後由「查瑪」開始起舞,他們頭戴帽,身扎腰鈴,手持抓鼓邊跳神舞邊唱神歌。他們先在屋裡跳,然後到院外跳。祭祖內容一是悼念祖先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願風調雨順,四是祈禱病除災消。 [編輯本段]滿族樂器 八角鼓:八角鼓形為八邊形,蒙蟒皮,七個邊每邊有銅環,另一個邊下拴一長穗,可彈、搓、搖,作為唱曲的伴奏樂器。
滿戲:滿族戲曲劇種。又名「八角鼓戲」。由滿族曲藝八角鼓發展而來。滿族先民在騎射漁獵之暇圍在篝火旁,邊說邊唱邊舞,並扣擊自製八角鼓相和,娛其情志,逐步形成說、唱、舞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清兵入關後,八角鼓和洋琴、琵琶、四弦、鑼鼓等配合,吸收諸宮調、雜劇及各地民歌、小曲,形成牌子曲劇。多演唱歷史和民間故事。
二弦:滿族彈撥樂器。木製,琴頭飾有龍首,弦軸左右各一,音箱為長方形,底有孔,音箱上安覆手,框繪龍紋。清朝宮廷用於演奏宴樂。
三弦:滿族彈撥樂器。檀木質,方槽,琴頭雕大頂花,其尾端雕刻花紋,琴桿正面為指板,尾端護弦揭獸皮為之。左手持琴,右手拇指、食指戴骨指甲撥弦,有彈、挑、分、掃、砸、搓兒等技巧。清宮廷中用於演奏宴樂,民間用於伴奏鼓書、單弦等。 [編輯本段]滿族民歌 滿族民歌內容豐富,較之漢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容歌曲。其歌詞語言通俗、活潑,其旋律質朴、簡明。農村中的滿族民歌這一特徵更為明顯。滿族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歌唱,活潑動情的小唱幾乎涉及到滿族整個人生禮俗,唱出了他們的願望和心聲。自降生聽《悠搖車》,稍大一些學唱《小板凳》、《河河沿》,童年的《抓嘎拉哈歌》,少年的放牧山歌,青年的情歌、結婚的喜歌,出征的戰歌,圍獵的獵歌,以及豐收喜慶,歲時節日,祝福賀壽,凱旋慶功,悲歡離合都有歌,其音樂風格多彩多姿,但基調豪放,朗爽,即使表現哀婉情緒的音樂,也不失其剛健強勁的內質。
滿族民歌有搖籃曲、兒歌、情歌、勞動歌、風俗歌、山歌、小調、喜歌、戰歌、敘事歌等等,形式多樣,內容幾乎包括其民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其音樂也各有特色。
搖籃曲,也稱「悠悠調」。在滿族中流傳最廣,幾乎每個滿族孩子都是在這種優揚、平穩的曲調中成長起來的。現在流傳的《搖籃曲》有滿語的,漢語的,最多還是滿、漢語兼有的。
勞動歌,滿族先民在漁獵時,常吹牛角或海螺為號,敲鑼打鼓,聲勢浩大。獵畢,就在野外歌舞歡宴,富有節奏的勞動號子發展成旋律流暢的勞動歌,容納了廣闊的生活場景。
山歌,滿族人用熱烈奔放的山歌,抒發其對家鄉和勞動的熱愛,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勞動歌。其中贊美富饒壯麗河山的山歌稱為「誇山調」,滿語民歌《巴音波羅》歌唱豐收,就屬於這種山歌。另一類是對口喊唱的叫「爬山調」,多在放牧時賽唱。這類山歌,常是你一句我一句的對口喊唱,俗稱「拉鋸」、「抬扛」。歌詞即興而編,多是觸景生情開口就唱,節奏自由強烈,曲調高昂開闊,情緒奔放,酣暢。《靠山調》、《爬山調》等曲調被八角鼓、單弦等曲藝廣泛吸收。
滿族風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親路上的「官吹」,鬧洞房時唱的喜歌「拉空齊」以及喪葬儀式中的哭喪調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動聽。滿族民歌在大部是五聲音階,結構簡明,旋律流暢,感情真摯。
在東北廣大農村流傳著豐富多彩的反映滿族人民勞動、祭祀、游戲、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兒歌。其中有漁民號子《跑南海》、山歌《開山調》、牧歌《溜響鞭》、《挖人參》、《蠶姑姑》等;反映民間生活的有《巴音波羅》、《軲轆冰》、《喜歌》等;反映愛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紅絨線》、《煙荷包》、《十二月》等;游戲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內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婦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棗顆棵》;兒歌有《乾草垛插金刀》、《風來咯》等。 [編輯本段]禮儀 滿族進入遼、沈以前,具有精於騎射的特長。7歲左右的兒童即以木製弓箭練習射鵠,女子執鞭不亞於男子。滿族的服飾,男子剃去周圍頭發,束辮和垂於腦後,穿馬蹄袖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女子在頭頂盤髻,佩戴耳環,穿寬大的直統旗袍,足著高底花鞋。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曾有一個時期各地婦女穿旗袍甚為流行。滿族的住房,過去一般院內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住房一般有兩間正房,門向南開,外屋有灶,裡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滿族重視禮節。過去,平時見長輩行「打千」禮,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婦女雙手扶膝下蹲。平輩親友相見,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禮。滿族以西為上,室內西炕不得隨便坐人和堆放雜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製品;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據說主是因為狗在滿族先人的長期漁獵生活中起到了幫手作用,人們不忍食其肉、用其皮,於是逐漸形成這個習俗。
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滿、漢長期雜居共處,關內的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居於關外各地的滿族人民,只是在滿族聚居的偏僻鄉村中,仍有一部分滿族居民使用滿語,保持滿族的一些固有習俗。同時,從漢族習俗(包括漢語詞彙)中也可找出一些滿族習俗的成份,但滿族群眾模仿漢俗,比漢族群眾模仿滿俗的更多。滿族是一個既善於學習又善於創造的民族,為發揚祖國文化作出了貢獻
㈥ 柳州魚峰公園山歌比賽人山人海,他們在慶祝什麼節日
自2014年3月1日起,廣西壯族自治區就開始在“壯族三月三”期間實行放假政策,不過,往年“壯族三月三”是放假兩天,今年,廣西壯族三月三連休4天,年輕人們趁此機會休息、放鬆一下,並藉此談情說愛,聯絡感情;老人們則有機會與兒女們團聚、一同參加廟會,享受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
今年恰逢“建黨百年”,“壯族三月三”緊緊圍繞“感黨恩跟黨走”的主題,活動內容更豐富、精彩,假期也長,你羨慕嗎?
㈦ 哪裡可以找到光澤的畲族山歌 ,它使用什麼語言唱的
你可以親自到畲家寨體驗下、我就是畲族的。我們畲語唱歌.我這邊有個畲族舞台晚上有蠻多人到那裡唱畲歌
㈧ 誰知道山歌青菜心白菜心的英文歌詞
羅志祥:
綽 號:小豬,羅主任,國王,羅祥,羅姓少年,羅一球,羅主理人(STAGE店長),蛋仔(做DANCER時期),阿祥(爸爸叫),祥祥(媽媽叫),小祥,老公(粉絲叫),兄弟,舞王 豬大牌(楊丞琳叫)死豬(自稱) 病豬(朋友叫)
自創角色:驚驚(台語),驚啥妹,羅球評,MR.PIG,基隆祥,羅小祥,Dancing king 哥,羅主任,拳王,鐵口直斷羅老師
血 型: A 型
現住地:中國台灣省 墨鏡超Man國王
語 言: 國語,閩南語,日語,英語也好了很多
星 座: 獅子座
生 肖: 羊
身 高: 180CM
體 重: 65KG
收集物品: 香水、銀飾,帽子、手機、Nike鞋、牛仔褲、手錶、公仔
愛 好: 籃球、游泳、睡覺、看電視、上網
特別專長: 爵士鼓、跳舞、鋼琴、唱歌、編舞、即興作曲、表演、主持,模仿
個 性: 超級外向,幽默,喜歡想事情,對不熟悉的人比較悶
座右銘: 把握每一個小小的機會!機會可以走過路過, 但絕對不要錯過 !生存是我的事 ,定義是別人的事!
口頭禪: 是不是、......的意思是?、有沒有、......慘了! OK的... @#$%@(著急或者激動的時候,哈哈)、誰受得了、你在幹嘛呢..好了(很可愛的聲音)、我的媽呀、白痴(善意的),大過年的~,我也沒聽說過耶~~(娛百常說)
圈中好友:蔡依林、張韶涵、秦輝、棒棒堂、 王心凌、 小鬼、黑人、范瑋琪、唐志中(JASON)、曹格、飛輪海、黃小柔、唐禹哲、蕭敬騰、大S、小S、Selina、hebe、 五月天、蕭亞軒、林俊傑、李曉峰、楊丞琳、古天樂、Party Boys、潘瑋柏、吳克群、歐漢聲(歐弟)、林依晨、曾愷玹、卓文萱、關穎、言承旭,胡彥斌,草蜢組合,容祖兒 周傑倫、李准基、徐若瑄、張棟梁、鬼鬼(吳映潔),SJ-M(SUPER JUNIOR -M)、安以軒、林志穎、胡宇崴、歐得洋、濱崎步、幸田來未、郭富城等
喜歡的事: 跳舞、買衣服、逛街
討厭的事: 無故被責罵、被誤會
喜歡的食物: 肉鬆、紅豆冰、鹵肉飯、綠蛋糕、菠蘿包、高麗菜
討厭的食物: 青菜、豬肉(主要是不吃可以看到豬的形狀的豬肉,並不是不吃豬肉)
喜歡的水果: 西瓜、木瓜
喜歡的花草: 玫瑰
喜歡的顏色: 紅、黑、亮的顏色都喜歡
喜歡的動物: 狗、貓、豬、熊
害怕的動物: 蛇、獠教曼
喜歡的運動: 打籃球、跳舞
喜歡的季節: 冬
喜歡的音樂類型: HIP-HOP黑人音樂、抒情歌
喜歡的女生類型: 孝順、乖巧、有愛心、肉肉的、不啰嗦、不做作,可愛、大方
不喜歡的女生類型:很假的
喜歡的男偶像: 郭富城、林志穎、木村拓哉、邁克爾·傑克遜、張學友
最喜歡的女歌手: 安室奈美惠、李孝利
最喜歡的電影類型: 爆笑、愛情、恐怖
最欣賞的電影: 《初戀情人》、《摩登大聖》
最喜歡的男演員:金·凱瑞 教育程度:培德工家
經紀公司: 天地合娛樂製作有限公司
唱片公司: 金牌大風
出道時間:1983年
人生哲學: 人沒有美醜,只有特色,自戀總比自卑好!藝人沒有舞台是種無奈,但是藝人不懂得下台是種悲哀!
[編輯本段]個人信息
個人檔案三歲天才小鼓手
土法煉鋼自煉自修的神奇音樂路
誕生在一個康樂隊家庭的羅志祥——原本是個生意很差的康樂隊,只靠爸爸的簡單樂器和媽媽的歌喉,其實也沒什麼特色。
那年羅志祥才兩歲,每天在康樂隊看著叔叔打鼓的他,在家裡倒放了兩個餅干桶,那就是他的鼓,也沒有人注意。直到有天媽媽在家練歌,發現竟然背後傳來敲擊聲,而且准確的敲在歌的節奏上,「三歲的天才小鼓手」——羅志祥就這么被發現啦!從此成了羅家康樂隊最招牌的表演節目,成了非常響亮的康樂隊。
幾個月後羅爸爸想幫康樂隊添購一套新鼓,在樂器行林立的商場,3歲還不滿100公分的羅志祥,就這么爬上鼓椅,現場試敲了起來,這樣的奇
㈨ 5月16日廣西衛視金色舞台獨弦琴山歌好比春江水
上優酷就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