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蘇聯戴什麼帽
二戰蘇聯戴船形帽、至於劉德華我就不知道了。。
❷ 德國。法國。蘇聯士兵帶那種圓圓的像半個西瓜皮的帽子。叫什麼帽子
你說的應該是貝雷帽或者船型帽
❸ 蘇聯士兵在打仗的時候為什麼從來不需要帶頭盔
主要原因是蘇聯當時的天氣是最主要的原因,蘇聯的冬天非常寒冷,頭盔根本不能防寒,甚至會讓蘇聯士兵的頭部更加寒冷。
所以大部分的蘇聯士兵都會帶著裡面加絨的皮帽子,大家都知道軍人在行軍的時候會出大量的汗,在蘇聯的溫度非常低士兵們經常會將頭發和頭盔凍在一起,為了減少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蘇聯士兵都是不帶頭盔的,
❹ 誰有蘇聯陸軍將軍常服帽子的圖片.
h蘇聯軍服樣式是由蘇聯部長會議(負責軍裝和裝具)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負責軍人區分標志)制定。
在蘇聯,以下人員有權著用軍服:武裝力量現役軍人、蘇沃洛夫陸軍學校學員、納西莫夫海軍學校學員、以及有權著用軍服的預備役和退役將軍、軍官和准尉。
十六世紀俄國射擊軍最先規定著用長襟服。十七世紀初葉,射擊軍著用長襟服,穿高腰靴,戴皮鑲邊呢帽。十七世紀後半葉,為區分各團而規定了不同顏色的軍裝品。十八世紀初彼得一世建立了正規軍隊,規定了統一的軍服。綠色(步兵)或藍色(騎兵)長襟服,紅色背心、短褲、襪(近衛軍為紅色,常備軍為綠色)、鞋、三角氈帽(細毛氈帽)(擲彈兵和炮兵戴皮帽)、佩帶各種識別標志。冬季在長襟服外披紅色寬大斗篷(或短呢斗篷)。水兵著灰色(後改為綠色)長襟服、同樣顏色的短褲、藍襪,銅扣眼鞋、黑氈帽。軍官服上帶有特殊的識別標志——金色飾物、紐扣、白色領帶、帶穗的三色綬帶等等。
彼得一世逝世後,軍服樣式發生了各種變化。1762年規定了佩帶綬帶,1763年規定佩帶肩章和帶穗肩章(在左肩)。十八世紀30至50年代出現了胸甲騎兵團和驃騎兵團規定了特殊的軍服。1786年根據A.B.蘇沃洛夫的建議,著用新的更方便的軍服——短襟服、馬褲、矮筒靴、皮盔。保羅一世時,俄國軍人曾著用不方便不實用的普魯士的軍服。此種軍服主要適於派班儀式。保羅一世逝世後不久軍服大為簡化,取消了士兵寬大斗篷,用彩色高立領的軍大衣和方便的馬褲;用靴筒到膝蓋的皮靴代替皮鞋;取消發辨和波紋發。但軍服仍不夠方便實用。十九世紀對軍服繼續進行了改革。例如:1801——1809年全體軍人佩帶了肩章,1807年軍官佩帶帶穗肩章(雙肩);1803年用高筒軍帽代替普通軍帽,後改為大檐帽;1802——1803年為海軍人員規定了單排扣軍服(軍官為雙排扣大禮服),長腿褲和軍帽,後改為水兵帽和水兵短大衣;1853——1856年克里木戰爭後,陸軍人員著用比較方便的軍服,軍官穿灰色野戰軍大衣。根據各團在師內的番號規定帽圈和肩章的不同顏色;帽圈顏色,第1團為紅色,第2團為藍色,第3團為白色,第4團為深綠色;肩章顏色,第1、2團(第1旅)為紅色,第3、4團(第2旅)為藍色。1869年土耳其斯坦軍區規定白色亞麻布襯衣(發給士兵用於體育訓練時用)系帶肩章,允許夏季在隊列內和隊列外著用。用各種紡織品製作的此種襯衣後來成為俄軍主要軍常服和野戰服之一。
十九世紀七十到八十年代軍服變化較大;規定軍裝為深綠色,無紐扣(用鉤扣)和彩色翻領,統一式樣的軍帽——大檐帽(士兵戴無檐軍帽)、羊羔皮冬帽;騎兵領取步兵式樣的軍裝;取消了禮服(近衛騎兵除外)。1907——1908年恢復禮服。海軍著用雙排扣軍服,翻領白色亞麻布襯衣和藍色法蘭絨襯衣、貼身針織杉(水兵汗衫)、黑色(夏季為白色)褲和灰色帆布作業服。1892年起海軍將軍和軍官著用白色軍上衣,1910年起著用藍色軍上衣。
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及革命勝利後,直到1918年,工人武裝隊伍——赤衛隊沒有規定專門的軍服。赤衛隊戰士穿著各種服裝,佩帶寫著「赤衛隊」的紅色臂章,帽子上有紅帶。1918年建立的工農紅軍著用舊俄軍儲備的軍裝,但無肩章。軍帽上系有紅帶。為紅軍戰士和指揮員正式規定的識別標志是形似花冠的胸章,它由月桂枝和柞木樹枝圖案構成,上有錘、犁和紅五星。1919年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制定了工農紅軍第一批軍服式樣;帶紅星的盔型呢帽、長襟衣(軍大衣)、保護色的夏季襯衣(自1935年起叫做套頭服),佩帶三角形,正方形和菱形(後又增加長方形)的區別標志。1921年制定了工農紅軍海軍服裝;指揮人員配備大檐帽、冬帽、黑灰色大衣(1925年改為軍大衣),黑色雙排扣軍上衣和褲,深藍色和白色軍上衣;紅海軍士兵配備水兵帽、黑灰色大衣(1925年改為軍大衣),黑色水兵短大衣、深藍色法蘭絨襯衣和藍領白色襯衣、水兵汗衫、黑色褲和灰帆布作業服,1922年工農紅軍陸軍和空軍著用統一式樣的軍服:深灰色軍大衣、襯衣、馬褲和盔型帽(夏季為淺灰色、冬季為深灰色)。規定佩帶彩色(按兵種)胸章和臂章。1924年取消胸章和臂章,區別標志改在領章上。著用保護色的緊身襯衣,取消盔型夏帽,改用大檐帽。1926年規定指揮人員穿著深藍色馬褲。此種軍服持續到1935年年末,在此期間由於實行新的軍銜制,對軍服也做了改革。除大檐帽外,又增加了船型帽;規定空軍和汽車裝甲坦克兵指揮人員著用敞開式緊身軍上衣,穿襯衣,系領帶。各兵種指揮人員的附加區別標志(角形章)佩帶在軍大衣、緊身軍上衣和套頭服的兩只衣袖上,單排扣軍大衣改為雙排扣軍大衣。1940年將軍開始著用禮服,銀灰色軍大衣、保護色扣合式常服上衣、彩色(按兵種區分顏色)鑲條的藍色軍褲、帶帽徽的大檐帽。冬帽改為護耳冬帽,元帥和將軍帶高筒皮帽。
偉大衛國戰爭初期,為提高軍服的偽裝性能,用保護色的領章和區別標志代替原有的袖章。將軍用保護色的套頭服和無彩色鑲條的軍褲。統一了各兵種軍服的式樣和顏色。全套女軍人制式服裝包括女軍帽、連衣裙和大衣,她們也著用套頭服,規定式樣的裙子和軍大衣。1943年規定軍人著用套頭服,常服上衣、立領單排扣禮服。
戰後,武裝力量的軍服日愈完美。1949年為空軍軍官和將軍及裝甲兵軍官規定了雙排扣開領常服上衣與禮服上衣,襯衣和領帶。1954年4月開始供給將軍和軍官防雨斗篷。取消陸軍元帥和將軍的立領扣合式禮服,代之以翻領雙排扣禮服。白襯衣、黑領帶;取消扣合式常服上衣,採用保護色的敞開式雙排扣常服上衣、襯衣和領帶。1955年(這一年對於中國軍人來說,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軍官開始著用銀灰色節假日禮服軍大衣,用敞開式雙排扣禮服代替扣合式單排扣禮服(陸軍、國土防空軍為銀灰色,空軍為藍色),穿白色襯衣,系領帶,帶帽徽。1958年全體軍官開始著用統一式樣的軍服;保護色的大檐帽與敞開式軍服上衣,藍色馬褲和散口褲、保護色襯衣和領帶。海軍軍服也有變化。1951年取消了軍官扣合式軍服,著用敞開式禮服、白襯衣,系黑領帶;1963年海軍陸戰隊著用黑色特種野戰服,它包括無檐軟帽、敞開式上衣、散口褲和矮筒靴。
1970——1976年蘇聯武裝力量對軍服式樣做了改革;定期服役的士兵、軍士和軍事院校學員,取消套頭式,著用常服上衣,取消扣合式軍服,著用敞開式單排扣軍裝,穿襯衣,系保護色領帶;超期服役的士兵和軍士著用節假日禮服時,允許穿散口褲和矮腰皮鞋;制定了元帥、將軍、軍官、准尉和超期服役軍人(空軍、空降兵和海軍除外)著用統一「海藍」色禮服上衣和褲子、大檐禮帽、白襯衣、黑領帶(空軍和空降兵為藍色上衣、褲子,深藍色領帶);對蘇軍各類軍人的常服和野戰服作了一系列改革。海軍軍官、准尉和超期服役軍人著用白色雙排扣制服上衣、藍色短外衣,白色或黃色襯衣、黑領帶。
ttp://www.warsawto.net/bbs/read.php?tid=2600
❺ 二戰蘇聯坦克兵那黑色帽子叫什麼 有什麼特點嗎 我看德英軍戰車兵帽子只不過是普通帽子 但是蘇聯
坦克顛簸的時候不至於磕破頭。
至於德國坦克兵為啥不帶,因為德國坦克跑起來不顛簸,至少沒那麼顛簸。
為啥不那麼顛簸,造的精緻些唄。
❻ 蘇聯軍隊里這種戴藍色帽子的是什麼人
NKVD
內務人民委員會所屬部隊
NKVD的部隊主要是干爛事的二戰後參與對衛星國以及波海三國西烏克蘭西白俄羅斯的清剿行動,只是二戰前NKVD攤子大事也雜,邊防,內衛,交通,肅反都有,作戰應該主要就是綠帽子,和藍帽子,作戰意志有,但是缺乏作戰經驗,初期損失都不小,後來改編合並配合紅軍作戰,中期有些又直接改為紅軍,後期部分又逐漸干回原工作,內務部隊倒是有些精銳小分隊執行特殊作戰,例如高加索的山地部隊,敵後作戰等。
綠帽子和藍帽子部分資料
「1940年2月25日,又設立了專門的西部邊防軍區和西北部邊防軍區(戰爭開始後,它們的主要任務是保衛作戰部隊的後方)。1941年6月22日,偉大衛國戰爭爆發,最先投入戰斗的就是邊防軍。戰爭爆發後不久,內務人民委員部就受命組建15個步兵師,分別編入第30、31和24軍。這些部隊參加了斯摩棱斯克戰役和莫斯科保衛戰。其後邊防軍還陸續組建了摩托化步兵第8師、第4克里米亞師、內務人民委員部第10師、奧爾忠尼奇則師和格羅茲內師以及近百個獨立部隊——步兵營、連和排。僅在1941-1942年,邊防軍就抽調了8萬2千多人組建紅軍的作戰部隊,而在整個戰爭期間,直接參戰的邊防軍人達113700人。邊防軍50%的軍官和72%的士兵都被編入了作戰部隊。列寧格勒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邊防軍和邊防軍水兵也參加了戰斗。1942年底,根據國防委員會的命令由沿海邊防軍區、哈巴羅夫斯克邊防軍區和內務人民委員部內務部隊的軍人組建了第70集團軍,該軍中從將軍到士兵共有28500名邊防軍人。其中遠東第102師、後貝加爾第106師和中亞西亞第162師完全由邊防軍組成,另外兩個師由內務部隊組成,該集團軍參加了庫爾斯克會戰。一些滯留在敵後的邊防軍人則參加了游擊隊的敵後作戰。1944年10月,紅旗邊防第91團由於在解放貝爾格萊德戰役中表現特別出色,被授予「貝爾格萊德團」榮譽稱號。隨著戰線逐漸向邊境和東歐挺進,1944年4月,先後組建了摩爾達維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邊防軍區。6月22日,成立了內務人民委員部海軍邊防學校,專門培訓邊防海軍軍官。遠東戰役時,邊防軍分隊在前線部隊先遣支隊編成內作戰,參加了解放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的戰斗。蘇維埃祖國高度評價了邊防軍在粉碎法西斯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方面所做的貢獻,在整個衛國戰爭中,約有1.7萬邊防軍戰士榮獲勛章和獎章,其中150人榮獲「蘇聯英雄」金星獎章。」
「
1941年底,隨著蘇德戰爭的爆發,蘇聯政府傳統意義上所認為的國境線已不復存在,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國境守衛部隊和內衛部隊的團,營一級建制開始合並為內衛人民委員會師級單位(步兵)。1942年~1943年初,大多數派駐在前線的內衛部隊開始按照正規部隊的編制整編,但這樣的工作只開展了一部分,並沒有涉及全部的內衛部隊(主要是指那些步槍師)
❼ 為什麼二戰時,蘇聯的士兵有的戴鋼盔,有的戴帽子
看過<兵臨城下>了吧?蘇軍在配發軍隊武器的時候都不能保證一人一槍,但仍然要沖鋒!這是一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熱情.當時的蘇軍因為對德國在對法戰爭和閃擊波蘭中獲得大量的好處,對蘇台德地區的防範不是太嚴,而且臨時徵召士兵對資源配置前期是無法保障的!但是對於戰場概率來說,說實在的,這種配給制度是科學但不人性的!這個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謂的純粹人海戰術!槍的配置在戰斗後減員配置能達到一人一槍,巨大的傷亡率和武器裝備供應水平持平
槍如此,更不用說頭盔了!戰場上擊中頭部致命的幾率少的可憐,最強悍的狙擊手的爆頭概率也不會超過50%,所以把製造頭盔的鋼材用到製造坦克上,最後才生產除了讓德軍裝甲師最頭痛的王牌坦克T34!
❽ 士兵的帽子答案大全
1、大檐帽——我國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軍帽,大檐帽是1811年沙俄為軍官設計的工作帽,後來被普魯士、英國所採用。
——英國特種部隊「紅色貝雷帽」。
❾ 1種蘇聯軍帽
對不起,那是動漫,事實上蘇聯人的帽子從來就沒有外加東西的,除了哥薩克騎兵的帽穗子.蘇聯紅軍士兵冬天帶大棉帽,俗稱"狗皮帽子",材質很多各不相同,和雷鋒帶的帽子相仿,但是蘇聯人的狗皮帽子以藍灰色居多,質地是軟的.如圖.樓主畫面里的帽子看起來像蘇軍船形帽,但是船形帽是蘇聯紅軍的夏裝帽
❿ 蘇聯紅軍的船型帽子怎麼疊
中國兵都曾經帶過這種帽子,不是疊出來的,而是制式服裝,淘寶上就有賣的。
中國那幾年吧,戰士都討厭這種帽子,說歪戴像流氓、正戴像和尚,更有甚者…………北方的軍人給這貨取了個很情緒化的名字「牛b朝天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