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的服飾極為講究,不僅透露著身份,還表現了一定的美學。就比如唐朝男子的官帽,是有一定的形狀固定的,不僅挺括,還美觀,象徵著身份,其實唐朝的官帽一開始是由裹頭發的頭巾演變而來的,我們在有關於唐朝的影視劇中所看到的官帽,都是按照歷史史書上的記載還原的,所以有很大的參考價值,其中有很大參考價值的大型影視劇有《神探狄仁傑》、《武媚娘傳奇》、《大唐榮耀》、《貞觀之治》等。
這是因為李世民非常喜歡在日常生活中也戴襆頭,於是人們便學著皇帝的這個行為。要知道,平民百姓最喜歡學宮中的風氣,所以在一些宮廷劇中,後宮主張節儉,也就是為了宮外的百姓不要學習奢靡之風。在唐朝的時候,雖然都是襆頭,但是不同時期的襆頭也不太一樣,比如前期的襆頭還是有很多頭巾的特點,那就是軟腳的,而後期的襆頭都是硬腳,這樣為了更方便的佩戴。
❷ 唐朝的捕快穿的衣服、帽子叫什麼
武器的話按照當時普遍裝備軍隊的應該是「橫刀」
隋唐時期,短柄長刀通稱為"橫刀",<唐六典.武庫令>注:"橫刀,佩刀也,兵士所配,名亦起於隋."另據<新唐書.兵志>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可見,橫刀普遍裝備軍隊,是典型的制式武器.
唐刀是中國刀劍藝術的顛峰之作,鋒利,柔韌,傲氣,對後世的日本武士刀有深遠影響曾見到一把當代高手仿製唐刀,刃長76cm,把長28cm,刀寬後3.0cm前2.2cm,重心在護手前15公分左右,劈斬有力,性能一流.
「唐朝帽子」叫 「襆頭」,不知道當時捕快戴的是哪一種帽子。
唐代冠服制度:
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 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製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新唐書· 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唐代政府規定的服裝色彩制度,在實際生活中其實是無法徹底執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於袍衫之內,穿朱、紫、青、綠等色短衫襖,或在鄉間公開穿這些顏色的袍衫,故又頒布過禁令。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戰場上馳騁的都是人披馬甲不具裝的輕騎,步兵甲占步兵人數60%,《唐六典》記唐甲有13種,即明光甲、光西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鎖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說的環鎖鎧,《晉書·呂光傳》記載前秦呂光在進攻龜茲城時見西域諸軍甲如連鎖,射不可入,隋唐時西域康國向中原朝廷進貢過此種鎧甲。唐代將此種鎧甲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按體型高矮分給戰士使用。《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著弓、刀、甲的種類,盾則改名彭排,計6種,即藤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據註明,藤、團、漆、木都是古制。
❸ 唐朝武官的帽子是紅色嗎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時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飾比過去歷代更為完備,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圍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員。武官的專門戎服為缺胯衫,綉有各種紋飾。士兵的戎服用兩種,一種是盤領窄袍,另一種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沒有綉紋飾,頭戴折上巾,唐代稱襆頭,晚唐時襆頭已變成無須系裹,隨時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還時興在襆頭外包一塊紅色或白色的羅帕。唐代也出現過一些新的戎服,短後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後期出現了一種「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圓型圍於腰間,其作用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唐代武將好穿長勒短勒烏皮靴,靴頭尖而起翹。但著朝服、常服時也穿鞋頭有雲頭裝飾的履或麻鞋。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❹ 中國古代唐朝的官帽
網路圖片里有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❺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❻ 唐朝的帽子的釋義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
襆頭從唐初的流行「平頭小樣」開始,造型不斷變化。「周武時代」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❼ 唐朝大臣為什麼帽子兩邊掉個帶子
那是襆頭的「腳」
襆頭(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軟裹。
初以紗羅為之,後因其軟而不挺,乃用桐木片作一山子衫在紗內,使頂高起。
裹襆頭時除在額前打兩結外,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這稱作「軟腳」。
唐中期後取消前面的結,又用銅、鐵絲為干,將軟腳撐起,成為硬腳。
❽ 這個帽子叫什麼(唐朝)
唐代錐帽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❾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什麼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四腳頭巾,也就是折上巾,折裹頭部時,每個人的折疊技巧不一,所以折好的襆頭形狀各異。隋朝時,禮部尚書牛弘上書朝廷,建議在襆頭內設置骨架,罩在頭上,以利於折出造型一致的襆頭,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襆頭的種類也有很多,如唐朝期的軟腳襆頭;唐中後期的硬腳襆頭。
❿ 唐代男人的帽子為什麼要做成屁股或者囊形的
首先說唐代男人的帽子學名叫做浮頭,是唐代男子非常常見的一種頭飾,也可以說是裝飾品。因為浮頭是青黑色,所以也被稱為烏紗,有時候也叫做烏紗帽,浮頭是中國唐代時期男子非常普遍的服飾。
所以說,做成屁股這種形狀,第一是為了使用時能夠包裹住自己的頭發,容得下自己的發髻。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古代認為這個樣子是比較好看的,所以說做成了那樣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