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哪個少數民族舞蹈帽子只有一根長長的麻花辮
很多哦 東北秧歌也有 新疆 蒙族男性有時候也有 藏族
㈡ 關於秧歌的介紹
秧歌是中國(主要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的類稱,不同地區有不同稱謂和風格樣式。在民間,對秧歌的稱謂分為兩種:踩蹺表演的稱為「高蹺秧歌」,不踩蹺表演的稱為「地秧歌」。
近代所稱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秧歌歷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介紹的民間舞隊中就有「村田樂」的記載,清代吳錫麟的《新年雜詠抄》中明文記載了現存秧歌與宋代「村田樂」的源流關系。
拓展資料:
秧歌在中國已有千年的歷史,明清之際達到了鼎盛期。清代吳錫麟《新年雜詠抄》載:「秧歌,南宋燈宵之村田樂也」。「秧歌」的起源,中國民間有一種說法是古代農民在插秧、拔秧等農事勞動過程中,為了減輕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勞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漸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的另一種傳說是「秧歌」起源於抗洪斗爭。
古代黃河岸邊的百姓,為了生存,奮力抗洪,最後,取得勝利,大家高興地拿起抗洪的工具當道具,唱起來,跳起來,抒發高興的心情,隨著參加人數的增多,有了舞蹈動作和舞蹈組合,逐漸就形成了秧歌。民間第三種說法根據《延安府志》記有「春鬧社,俗名秧歌」,閣可見秧歌可能源於社日祭祀土地爺的活動。
扭秧歌,是我國北方民間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 是我國第一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之一。它的前身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裡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它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並流行於我國北方以及南方各地。
秧歌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地區。但因流傳地區不同,又有陝北秧歌、晉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這種秧歌各有不同的風格和特點。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等起舞。
在表演形式上,開始和結束為大場,中間穿插小場。大場為變換隊形的集體舞,小場是兩三人表演的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有的地區將高蹺、旱船、竹馬燈、花鼓等歌舞形式俗稱秧歌」(見《辭海》)。
㈢ 家鄉的習俗-----扭秧歌作文六年級
朋友,你見過扭秧歌嗎?如果你在正月十五來我的家鄉做客,那麼你一定會被那熱鬧的氣氛所吸引!
快聽「咚咚鏘,咚咚鏘」陣陣鑼鼓聲震耳欲聾。「噼噼啪啪」的鞭炮、「嘀嘀答答」的嗩吶聲一起上陣。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上場。領頭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長馬褂,手持大摺扇。身後是眾多大姑娘與小夥子。隨著鑼鼓聲,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導下踏丁步,邁十字,綵綢飛舞。人們只要路過都駐足觀看。走場兩圈後,只見「沙公子」跳入場內雙手抱拳,唱了一個賀年的小曲,小戲便開始了。這時嗩吶換了調,鑼鼓打得更加響亮了。一對對旱船排著隊上來了,老漢在船里像個醉翁東搖西晃,後面還跟著水靈靈的大姑娘忸怩作態。正在高潮,後面突然沖出幾個「刁老婆」:手拿木棒,身穿青布大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臉上還有一個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棒打鴛鴦」之勢。她三躥兩跳跑到老漢面前,很快便和老漢周旋起來,他們互不相讓,真是讓人啼笑皆非。這時,高蹺隊上來了,這才解散了這對丑冤家。這一撥秧歌隊剛走,那一撥又上來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人群沸騰了,擁著隊伍說啊笑啊,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小孩騎在爸爸的頭上追著高蹺隊叫,兒女們扶著老人跟著高蹺隊走。
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熱鬧的氣氛帶進了另一個精彩的世界。朋友,百聞不如一見。來看看我們家鄉的扭秧歌吧!親眼看一看那醉人的場面,聽聽那高昂的韻律,融合在那渲染出熱鬧、火暴、喜慶的濃烈氣氛中去吧!
朋友,您看過大秧歌嗎?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們家鄉做客,您一定會被那粗狂豪放的場面所吸引,在流連忘返中,說不定您也會情不自禁地加入這狂歡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來。
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嗚,嗩吶響了起來,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領頭的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鶴氅,手持大摺扇。後面緊跟的是喬裝打扮的大姑娘和小夥子。「七咚鏘,七咚鏘,七八弄咚鏘……」隨著這鏗鏘的鑼鼓,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揮下踏丁字,邁十字,綵綢飛舞,虎步生風,自然排成兩行,穿花打場。看秧歌的人們見到這雄渾的氣勢自然卻步。走場兩圈後,只見「沙公子」躍步跳入場心,雙手抱拳做個「羅圈揖」,唱個賀年的大喏,熱鬧的小戲便開始了。這時嗩吶換調,鑼鼓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一隊隊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槳」的老漢在前面像醉翁一樣扭來舞去,那水靈靈的「姑娘」扭泥作態。正扭到高潮處,後面卻沖出幾個「刁老婆」。她們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頭上梳著「濃籬把」,臉上還有一個黃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樟打鴛鴦」之勢,三躥兩跳來到了旱船眼前,與「老漢」開始周旋。「棒」「槳」相撞,乒乒乓乓,丑臉相對互不相讓,他們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高蹺隊沖了上來,這才沖散了這對丑冤家……
這一撥兒秧歌剛過,那一撥又接了上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滿街的人目不暇接價震耳欲聾。人們沸騰了,擁著秧歌隊說呀笑呀,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孩子騎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隊叫,兒女們攙著跟著秧歌隊跑。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催人奮進的鑼鼓帶進春潮湧動的世界。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看看我們家鄉的大秧歌吧!親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場面,親耳聽一聽那昂揚的韻律……
㈣ 我做夢夢見我兒子買的帽子和服飾要參賽扭秧歌好不好
夢見男孩子是小人,小人要和你看很多的人打架
㈤ 麻煩問下這首歌叫什麼名字,或者是哪個節目上的!
鬧秧歌
秧歌的歷史
綜述
起源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華北秧歌
西北秧歌
傘頭秧歌
陝西的「神會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益處
秧歌的儀式
與插秧的關系
道口「火神廟會」
湖北的秧歌燈
「女子之歌」
各地的記載
收起
編輯本段
秧歌簡介
秧歌漢族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它又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秧歌又叫「陽歌」。有人認為,因秧歌起於鳳陽,故又名「陽歌」。又有人認為「陽歌」起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實際。 當我們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揚高、羊高這些名稱,再向南看到英歌、鶯歌、因歌等諸多同音名稱。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縱觀歷史,有記錄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宮廷舞,很少對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眾做些評述。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鄭重論述了人民大眾在中國文藝史上發展的作用。從此,延安(中國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中國的舞蹈藝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秧歌」舞發源於陝北(中國西北部)的「踢場子秧歌」。本是自娛自樂的一種歌舞,在毛澤東「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專業文藝家對它進行了加工,並注入了時代精神,有著強勁的節奏、雄健豪邁的步伐,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步伐,這「秧歌」就從老解放區一直扭到了全國各地。[1]
編輯本段
特點
扭秧歌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
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 秧歌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編輯本段
鬧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 喜慶的秧歌,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綜述
據《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從秧歌發展、演變成的戲曲劇種,在全國劇種中所佔的比例之高,是相 秧歌當驚人的。可以說,秧歌為百戲之源。
按《柳邊紀略》的記載,秧歌的演出時間是在元宵節夜晚,有一裝扮「持傘燈賣膏葯者」為前導,後面跟著三四名「童子」裝扮的婦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參軍」,他們手中,都持「尺許長」的「兩圓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數民族的成份,最遲在元代已經形成。
民國河北《滄縣志》提供的資料信息價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一,它懷疑秧歌「命名之義」乃「南人種稻插秧而歌」,並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稱──「陽歌」。其二,它具體描述了與東北秧歌大同而小異的華北秧歌的形式特徵,其中各角色的裝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樂子」,上可聯繫到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牽涉到「落子」(評劇)的形成,是解決戲曲史上有關問題的重要資料。至於「長袍短褂,皂靴羽纓」,亦當是少數民族的裝束。
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軍庄秧歌」(河南)「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唯有「軍庄秧歌」(河南)還是以扭,跑,唱於一身的圈套秧歌!
編輯本段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朴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都具有很濃的民族色彩,農民文藝藝術。「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明顯區別,韻味獨特高雅,並充滿異域情調。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在南頓流傳著關於回民秧歌的歷史傳說,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恢宏的表演氣勢而著稱。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 傘頭秧歌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陝西的「神會秧歌」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 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編輯本段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編輯本段
益處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 大型秧歌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編輯本段
秧歌的儀式
一些偏遠山區凡鬧秧歌必先祭瘟,然後是跑院禳瘟。秧歌結束時(一般都在日落之後),要舉行送瘟儀式,由社家事先製作一隻小船,多為高粱稈紮成,並糊上白紙。講究的地方則用木頭做成。船上置燈和一紙人,象徵瘟神。或只寫個牌位「瘟神老爺之靈位」。由秧歌隊護送至河邊,人們梵香叩拜之後。傘頭唱一首送別秧歌,當即將紙船放入水中漂走。這和古代的驅儺儀式非常相似。
編輯本段
與插秧的關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系。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 秧歌南、北方「秧歌」名同實異。南方「秧歌」乃插秧時演出,以「歌」為主,而北方則為農閑時或新年時的一種游藝性化裝表演。
流行於三北地區的、在元宵節時化妝表演的秧歌,與種稻插秧時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個藝術品種。它們使用同一名稱,只不過是由於語音相近而比附的結果罷了。後文討論的秧歌,除特別註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編輯本段
道口「火神廟會」
每 火神廟會年的農歷正月27、28、29三天,道口古鎮以另一種形式引世人矚目,每年的這三天這里都要舉辦「火神廟會」(道口古會)。人們為避免火災,以這種方式祭祀火神。雖然數百年過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娛神祈福,但「火神廟會」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火神廟會」舉辦期間,到處人山人海,傳統節目有河西高蹺、「軍庄秧歌」、背閣、抬閣、八卦秋、武術表演、竹馬、蓮花燈、火龍、花船等,男女演員盛裝上陣,從臉譜到服裝,無不體現了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 而其中軍庄秧歌最具特色,人們但凡在古會中見到「軍庄秧歌」的旗幟出現,嘴唇定會露出笑容,不但但回味「軍裝豆腐」的香甜,而被「軍庄秧歌」的扭,跑,唱給逗笑!
編輯本段
湖北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編輯本段
「女子之歌」
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又記新疆民謠:「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像,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義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調笑的內容,便是最有力的證據,「飾童男女相對唱跳」是秧歌的本質特徵之一。
無論秧歌,還是花燈、採茶,都把少女作為主要角色;這少女,多是男童裝扮的。
我們曾強調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成分,現在可以進一步說:秧歌乃上古鄉人儺即沿門逐疫與西域娛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編輯本段
各地的記載
謝曉鍾《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後,「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又,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龐大的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葯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後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膠州秧歌的角色
膠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種角色均為一對,共五對十個。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們所持道具和化妝、表演特色叫起來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麼「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於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在東、西部結合處,具體說,是在青海、甘肅、寧夏、陝北及內蒙一帶,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當這種民間歌舞向東南傳播時,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種稻插秧之歌 觀看秧歌秧歌的產生
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最初可能叫「訝鼓」(迓鼓)。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宋代,地點是中西部結合區域甘肅陝西一帶。
秧歌與潮州英歌的區別
英歌也並非不說唱,只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後棚」。上文所說山東的「鼓子秧歌」,其實與潮州英歌沒什麼區別。還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屬於同類。
「宋江陣」
福建、台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統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遊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因為,秧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童子化妝、男扮女裝。
《武林舊事》的記載
此處言以傀儡裝扮婦人,令我們想起秧歌舞隊中的童子化妝、男扮女裝。秧歌的這種形式,當與傀儡戲有傳承關系。《武林舊事》卷二在「元宵」條後載有「舞隊、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細旦、夾棒、男女竹馬、男女杵歌、河東子、瞎判官、旱劃船、抱鑼裝鬼、村田樂、鼓板、耍和尚、貨郎等。這與盛大的秧歌舞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來自秧歌的戲劇-----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在湖南,稱人戲為「高台戲」,傀儡戲為「矮台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於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雲南、四川都有梓潼戲,「一般由新婚、婚後不育、有女無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請去演出,意在求子還願,祈神賜福。」 又名「子童戲」、「陽戲」,其實就是儺戲的一種。二者的關系很清楚,可見「陽戲」祈禱生殖的旨意。在元雜劇中,皇帝往往稱其後妃為「子童」或「梓童」。《漢武故事》曾講到衛子夫入宮,歲余不得見,涕泣請出。武帝則因夜夢「梓樹」而幸衛子夫,從而得子,並立子夫為皇後。這或許就是帝稱後為「梓童」的開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戲的來歷。而又名「陽戲」者,則是從童子—姎哥—秧歌—陽歌而來。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羊腸鄉,流行著陽戲。「陽戲班裡漢族人多一些,但和該戲有關的習俗,卻以布依族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著『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約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長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親戚朋友幫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裡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這些人來『偷』童子的,則任其偷走,不聞不問,內心裡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童子被盜走到無子的家後,主人家即用紅綢包好,藏在不易丟失的地方,同時向神靈許了獲子的願望,而當懷孕生育小孩之後,就要請『陽戲』班來唱戲慶賀」可見「陽戲」中求子內容所佔份量及其與傀儡戲的關系。因為,「送子娘娘」與「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當作神來祈禱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㈥ 秧歌或高蹺中扮媒婆的頭上扣的帽子名字是什麼
是叫斗笠吧
㈦ 蒙古族有沒有扭秧歌
沒有
秧歌是一種漢族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中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秧歌
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
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曲調。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區別。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
高平秧歌
高平秧歌淵源於高平市東南鄉,流行於高平全境及晉城、陵川等鄰近縣份。演唱時只有梆子擊節、鑼鼓伴奏,故又稱「千板秧歌」。由坐攤說唱發展為一個獨立劇種。演員行當齊全,板式有十字腔(三三四)、夾四腔(三四三)、倒板、垛子、雙名倒(三三七)、站板、落板、數板、選板等。代表劇目有《打捧捶》、《打酸棗》。秧歌劇針砭時弊。清同治六年官府明令禁唱。作家趙樹理十分喜愛秧歌劇,60年代曾編寫秧歌劇本《開渠》。[3]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
陝西秧歌
陝北
傘頭秧歌
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
湖北秧歌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㈧ 如何描寫扭秧歌的熱鬧場面
扭秧歌描寫要突出熱鬧的氣氛,描寫的是一個歡樂的日子,咚咚的鼓聲,彷彿是種舒暢的回響。描寫示例如下:
扭秧歌時,人的情緒被興奮點燃,秧歌隊的男女老少手中的扇子和手絹如同彩蝶般翩翩飛舞,嗩吶的樂曲撒了歡似的不斷變換腔調,扭秧歌的人和隊伍也跟著不斷的變換姿勢。走在最前面的「秧歌頭」, 十分「賣力」 ,在隊伍中,他至關重要。
他的形象往往是一副武丑打扮,手持大扇子,服飾別具特色,彩色的秧歌服外邊披著一襲玫瑰紫色鑲邊的金絲絨披風。他幅度較大地踩著鼓點,動作誇張,一招一式,透出特有的美感,後面的隊員以他為核心,變換隊形,扭什麼樣式都跟著他的感覺行進。
隊員們身著色彩各異的綢裝,排著整齊的隊型,輕快地踏著鼓點,有條不紊地扭著,跳著,浪著。彩扇當頭揮舞,如朵朵祥雲;手帕飄飛,像朵朵鮮花盛開。
隊尾往往是一個活躍的小丑,臉塗得紅白分明,身著紅綢襖,手持摺扇,隨著鼓點扭著十字步,一走一退,做著鬼臉,風趣幽默滑稽。
隨著觀看的人越聚越多,秧歌隊開始掀起一次次高潮,吹嗩吶的喇叭匠子使出全身的解數,調門時高時低,時悠揚,時高亢,時婉轉,時激昂,鑼鼓也緊跟著一會兒急一會兒緩,扭秧歌的人也忽快忽慢,無拘無束地盡情發揮著。
(8)扭秧歌公子帽子擴展閱讀:
扭秧歌習俗
扭秧歌的人中有男扮女裝,輕擺腰肢的,有溫文爾雅輕搖羽扇的書生秀才,有腳踩高蹺身披袈裟手執佛仗的唐僧,有前躥後跳揮舞金箍棒的孫悟空,有挺著大肚扛著釘耙的八戒,還有衣著龍袍頭戴皇冠的皇上……這似乎是展示中國各年代經典故事的大雜燴。
大秧歌散發著淳樸的黑土地風情,甩動著豪放的靈性和熱情,扭的潑辣、幽默、俏皮,看的興奮丶快樂,躍躍欲試。看著看著,有的就情不自禁地跟在隊尾有模有樣地扭了起來。每年正月,小鎮的大秧歌,給過年的人們增添了很多歡樂的氣氛。
㈨ 關於濮陽秧歌舞的舞蹈道具是怎樣的
濮陽秧歌舞中的丑角還被叫做「韃子」,身穿馬褂服飾,頭戴圓頂帽子。從這一丑角的設立,似乎還可以看出《村田樂》起源之初的「滑稽」性格,而一種舞蹈在歷史演變中不斷被融入新的內容,則是民間藝術歷史上的常見之事。舞隊中有持大傘者,稱作傘頭,所持之傘叫做「皇羅傘」,暗示著皇帝親征的歷史故事。舞者的道具,有寶劍、風火輪等兵器,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著歷史的印記。
㈩ 什麼是扭秧歌
秧歌,原是南方農民插秧時進行的一種群眾性歌唱活動,它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二中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曰秧歌。」秧歌分為兩種:一種是徒手錶演的秧歌,叫「地秧歌」或「地蹦子」,另一種就是高蹺秧歌。這兩種秧歌的相同之處是角色和曲調都基本一致。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所以被稱為「扭秧歌」,以後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節目。
扭秧歌現在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可分為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類型。王錫齡在《陝南巡視目錄》中記敘了陝西南部西鄉縣沙河鎮的秧歌:「田間農民有系彩,扮戲裝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鬧,蓋為秧歌助興,俗名大秧歌本此。」這種秧歌同現在陝北、山西等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為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柳邊紀略》中也記載了當時黑龍江邊緣地區的元宵節,人們組織起秧歌隊,伴以鑼鼓,「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通宵達旦。
扭秧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踩著鑼鼓點,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起舞。表演形式十分活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綵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口中唱著當地流行的秧歌詞,步履輕盈,邊扭邊舞。
二是走場,一般開始和結束時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組合的大型集體舞,表演出「龍擺尾」、「雙過街」、「九連環」等各種圖案的舞蹈。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如「劉海戲金蟾」、「車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婦」等。
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類型有文武公子、少婦、丑婆、貨郎、漁翁和小孩等。
四是唱,伴隨著嗩吶、鑼鼓聲,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間歌謠。秧歌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多則八九十人。既可以統一表演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分別表演各自准備的小節目。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這支秧歌隊的總指揮。他手持一把傘邊舞邊唱,象徵著風調雨順。「傘頭」唱的內容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也有當地民間小調。他後面跟著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類的各種人物,走出各種隊形。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下,邊扭邊舞。那些動作詼諧有趣、朴實可愛,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和群眾性。
扭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既不需要多大的體力,還可以通過這種娛樂活動舒松筋骨,很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參與,現已成為節日遊行的必演節目。它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幸福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