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古代帽子
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Ⅱ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Ⅲ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但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Ⅳ 古代武將戴的帽子叫什麼
武將的帽子?你說的是上朝時候帶的還是打仗時候帶的。
上朝的話,叫做朝(chao二聲)冠,也有的叫花翎。
打仗的話,就是頭盔了。有些人的頭盔比較特別,是有名字的,比如呂布的是束發金冠,大眾的就是頭盔。
Ⅳ 為什麼清朝士兵戴那樣的帽子,打仗方便嗎
因為那樣的帽子是滿族人的傳統裝束,貌似就折射出了他們的風俗習慣,必須要帶。
Ⅵ 古代作戰時戴的帽子叫
頭盔.中國古代稱為胄、首鎧、兜鍪或頭鍪。
Ⅶ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將軍帽子的區別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鐵盔,將軍的帽子是精鐵盔,這差別是很大的。古代沒有煉鋼技術,精鐵就是最好的材料。因為兵器最多也不過是精鐵製造罷了。所以將軍的帽子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另外還有一點,將軍的帽子在後頸處有防護裝置,以免被敵斬首。而士兵帽子則只是光禿禿一個蓋子。
Ⅷ 古代文官帽子和武官帽子有什麼區別
兩旁插著方翅的,是生角扮演的忠正文官象徵,如《群英會》中的魯肅;如果在帽子兩旁插著尖翅,一般為凈角扮演的姦邪者,如《四進士》中的顧讀;而在帽子兩旁插著圓翅的,那是由丑角扮演的文官的標志。
清初順治入關,由於收留了許多明代降臣,而且為了籠絡人心,允許不少地方官員仍穿明代朝服,戴明代烏紗帽。但等到清室統治鞏固,就下令將官員戴的烏紗帽改變為紅纓帽即頂戴花翎。但人們仍習慣使用「烏紗帽」一詞,久而久之,「烏紗帽」便成為官位的代稱了。時至今日,仍將罷官現象稱為「丟了烏紗帽」。
Ⅸ 古代將軍頭盔上為什麼有個「尖」,它有什麼用
雖然古代在我們印象當中,無論是武力還是生產力都頗為落後,可是古人擁有著我們無法想像的智慧。比如說那些出戰迎敵的將領身上所穿的盔甲和頭盔,就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大大的降低了將領的受傷幾率。可是有一點也令我們頗為奇怪,為何所有古代將領的頭盔上面,都會有一個像槍尖一樣的東西呢?這究竟是做什麼用的?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代盔甲的歷史吧。
第五、可以當炊具支架,起固定作用。古代行軍打仗,如果遇到極端的情況,或者火頭軍沒有跟上來,在暫時無炊具可用的情況下,戰士們可以拿純金屬材質的兜鍪當做鍋來作飯,而盔尖則剛好可以刺入地下暫時當成支架來支撐地面。
Ⅹ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除了保命,還有什麼用處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可以用來保命,比如當頭部遇到危險的時候,尖刺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保護頭部,另外,他還可以用來分辨敵我,還可以用作炊具做飯,可以用來辨別士氣,特別是可以用來套在長槍上做武器。
另外,可以通過這個尖刺的狀態來判斷士兵的士氣。如果士氣低沉,士兵們就會低著頭,甚至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還有人說頭上的尖刺可以用來分辨敵我,因為在戰場上大家穿的都是盔甲,戴著頭盔,很難分辨出是敵是友,那麼頭上的尖刺就可以用來當作標志。在戰場上,環境還是非常危險的,避免在混亂當中錯傷了自己的人。所以說士兵頭上的尖刺並不是像大家說的當避雷針,主要還是考慮在作戰時候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