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時期皇帝帽子垂著珠簾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在歷史上你知道古代時期皇帝帽子垂著珠簾的主要作用是什麼?一起來聊聊吧。
冕旒其實是皇帝專屬的"帽子",它是由"旒"、"纓"、"冕板"等組合而成,頂端是一塊長形冕板,前後垂有多串珠玉,以綵線穿起。其中,我們從影視劇中看到的秦漢時期的皇帝帽子造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相傳帽飾起始於黃帝,也並不像如今的帽飾是為保暖或裝飾,而是權力和尊貴地位的象徵,平民自然不能隨意佩戴。到了周朝時期,隨著禮教等級秩序的建立,也逐漸形成了整套的服飾制度。尤其是在盛大活動如祭祀以及某些大典場合,上至帝王,下至諸侯、卿大夫等都必須帶上冕旒。屬於一種禮冠。玉珠簾子擋住視線,是在提醒皇帝什麼事情不必看的太清,否則會造成法令嚴苛。耳朵用玉質的黈纊蓋住,意思是提醒皇帝不要輕信溜須拍馬之人,也體現出古代對皇帝的要求。
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xì,鞋)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於周代,歷經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據說,置旒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據說冕旒還能夠起到以下作用:首先,對言行舉止有警醒規范作用。因為,冕旒前後的玉珠很容易晃動並發出聲響,無論說話時的動作還是走路甚至坐姿都要端莊穩重,若動作幅度太大走路太急,就會被打臉;如果坐姿不端正,頭歪身斜則冕旒就會滑落。如此一來,佩戴者就會逐漸養成抬頭挺胸大氣威嚴的氣派。
經過以上大概了解你明白了嗎。
㈡ 古代帝王頭上帶的前後都有珠簾的東西叫什麼
叫做旒。
那些珠子都是玉質。形制不同的朝代有所變化,不同的場合也有變化。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象徵「九五之尊」。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最初意思是讓人記住不該看的不看,不要被眼睛蒙蔽。
皇帝的皇冠叫做「冕旒」。「冕」就是帽子和上面的平板,象徵著頭頂著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權威。前面和後面的珠穗叫做「旒」。冕旒象徵著古代奴隸制或封建制君主的無上權力和順天應人的政治理念 。
(2)古代皇帝帽子上的珠簾擴展閱讀
起源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
侯伯只能服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
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
㈢ 古代皇帝的皇冠的珠簾代表什麼
古代皇帝的皇冠稱為冕冠,冕冠前後的珠簾稱為冕旒,代表身份。前後系垂旒,象徵君王有所見有所不見,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
1、冕冠:
中華官場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於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2、冕旒:
冕冠的前後兩段垂旒,用五彩絲線穿五彩圓珠而成,象徵君王有所見有所不見。旒的多少視佩戴者的身份決定,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為尊貴,是帝王的專用。
(3)古代皇帝帽子上的珠簾擴展閱讀:
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
1、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
2、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公之服只能低於天子的袞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侯伯只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
3、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區別,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沒有後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於規定的禮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許越位穿高於規定的禮服,否則要受到懲罰。
天子為十二旒,周之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後來旒漸漸只限於帝王,於是「冕旒」則成了帝王的代稱,同時也是帝王的象徵。
㈣ 古代皇帝帽子上的珠簾是什麼意思
這是一種禮節,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代表的是一種地位。
皇帝頭上戴的叫冠,冠上面要加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成語;冕的上面有塊長方形的搓板,叫延。延的前後沿都掛著一串串的玉石珠子,叫做旒。天子掛12串,諸侯掛10串。
有珠簾呢的原因是讓皇帝兼聽公正,做皇帝要有皇帝的樣子,所以必須時時正身。那些珠簾就是提醒皇帝要端正身體。同時,前後珍珠簾也是為了讓皇帝眼明,對待臣子要寬容。該閉一隻眼的時候就閉一隻眼,象隔著簾子看人一樣,不要總是明察秋毫。冕到耳朵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塊玉,是為了正音,不聽奸臣的話語,所以有「充耳不聞」「視而不見」的成語。
㈤ 古代皇帝的冠帽上,為什麼要「掛珠簾」
據載,古代皇帝頭上戴著的叫冠,這冠上要加冕。冕的上面有塊長方形的板,叫廷。廷的前後掛著一串串玉石珠子,學名叫玉旈(liu).
㈥ 皇帝頭上的帽子為什麼有簾子
它在皇帝的行為中起著規范的作用。
皇帝戴著頭飾,走路要穩,否則頭飾會左右搖擺,撞到皇帝的臉。然而,當皇帝坐著的時候,他必須坐直,否則「門簾」會貼在皇帝的臉上或者擋住他的視線,從而影響君主的形象。因此,戴「門簾」帽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規范皇帝的行走和坐姿,使其看起來更加優雅莊重,展現一個國家君主的風采。
(6)古代皇帝帽子上的珠簾擴展閱讀:
在古代,皇帝登基的時候一般都叫「加冕」,而皇帝戴的帽子就叫做「冕」,而「冕」的前後的「門簾」叫做「旒」。冕旒是古代禮冠中最為貴重的一種,只有當朝的皇帝、諸侯和卿大夫才可以佩戴。他們在參加大型的祭祀活動或重要場合時都要戴這種帽子。皇帝所戴的冕旒前後各有12根彩色繽紛的繩子,每一根繩子上都系著12顆五彩繽紛的玉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