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壯族服飾帽子特點

壯族服飾帽子特點

發布時間:2021-11-09 03:21:21

『壹』 壯族服裝特點

1、男子一般著黑色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勞動時穿草鞋,節日穿寬口布鞋。

2、女戴黑頭巾,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

(1)壯族服飾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貳』 壯族在飲食,服飾,習俗上各有什麼特點 要簡短點的

1、飲食

壯族的飲食,在種植稻米的地區,喜食大米飯、大米粥,喜歡用糯米製成各種粽子、糍粑、糕餅等食品,愛食酸品。在山區以玉米、小米、薯類為主食。 壯族人都喜歡吃豬、雞、鴨、魚肉,有的地方喜歡吃蛇肉、魚生、豆腐圓等。壯族男子喜歡飲酒,並以酒招待客人。熱情好客,是壯族人民的良好品質。

2、服飾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比較素,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3、習俗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勺起一羹,雙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忠。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2)壯族服飾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壯族節日:

1、銅鼓節

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屆時,各村的小夥子組成銅鼓隊,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

2、蛙婆節

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

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

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

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

5、葯王節

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

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叄』 壯族民族服飾特點(簡潔)

壯族服飾以藍黑為主調。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大部分地區婦女上身為藍黑色偏襟無領衣,下身為藍黑色寬腳褲,僅桂西北保存多彩對襟上衣。這是壯族婦女兩種基本的服飾,但在紋樣及配套顯出各地的特點。

桂西北地區婦女上身穿深藍色或帶花有色短衫,外套白色無領對襟上衣,胸前只有兩排布紐扣,前胸露出帶花內衣,內外互相映襯,淡雅秀麗。青黑色寬腳褲,離褲腳幾寸處鑲有紅藍一寬一窄兩道欄干。頭戴艷麗的印花或提花毛巾。

從頭到腳形成紅白黑或藍白黑三種色彩,對比鮮明。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婦女服裝極有特色。儂支系婦女上身為天藍色或青黑色偏襟鑲邊衣,無領,密紐扣,矮領口及離袖口兩寸處鑲有五道顏色與寬窄均不相同的壯錦鑲邊;下身為與上身有反差的藍色或黑色寬腳褲。

頭纏多道彩色鑲邊的藍黑色頭巾,巾尾略垂於腦後;腰系彩道鑲邊(上沿)的梯形圍裙;胸懸鎖形銀飾,著銀項鏈。

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服飾尚寬松簡潔,適合多雨多水終年勞作的環境。服飾的配套和延伸表現為文身和飾物,以及相適應的發式。文身有鱷紋、虎紋、蛇紋、雲雷紋、蛾蝶、花草、鳥、蜻蜓等。

飾品主要有銀梳、銀簪、耳環、項圈、項鏈、胸排、鐲、腳環、金釵等。發式曾先後有斷發、披發、椎髻、披衽、長辮。現在壯族地區服飾大部分與漢人相同,文身及銀飾在大部分地區消失,鑿齒民間早演化為鑲金牙,今亦罕見。

(3)壯族服飾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廣西壯族自治區地處中、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曖,熱量豐富。是壯族的主要棲居地,壯族是傳統的農業民族,紡織、印染手工藝歷史悠久。

1、由於氣候的原因,壯族服裝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又由於民族的不斷融合,男子服裝幾乎與漢族服裝相差無幾,只是腰間束帶而已;婦女服裝多用花邊裝飾,腰間束圍裙,裙裝逐漸被褲裝代替。

2、就壯族服飾的顏色來說,古代、近代多以藍靛作染料,大概是因為當地的氣候適合其生長。總的來說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方面來說。

『肆』 壯族帽子的一些特點

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

未婚女子喜愛長發,留劉海(以此區分婚否),通常把左邊頭發梳繞到右邊(約三七分)用發卡固定,或扎長辮一條,辮尾扎一條彩巾,勞作時把發辮盤上頭頂固定。已婚婦女則梳龍鳳髻,將頭發由後向前攏成雞(鳳)臀般的式樣,插上銀制或骨質橫簪。裹青紗白帕的已少見,多用黑帕或花帕頭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婦女,且喜歡戴綉花勒額,冬季婦女多戴黑色絨線帽,帽邊花式因年齡而異。

『伍』 壯族服飾特點是什麼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

(5)壯族服飾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1、壯族花鞋,刺綉工藝品。又稱「綉鞋」。為婦女所用。流行於廣西龍州等地。清末民國初年流行。鞋頭有鉤,象龍船。分有後跟和無後跟兩種。鞋底較厚,多用砂紙做成。針法有齊針、拖針、混針、盤針、堆綉、壓綉等。

2、壯族婦女發式,因地而異。廣西龍勝一帶的老年婦女不結髻,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頂心長發翻到前額,扎以白布,插上銀梳;小孩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

3、建築,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木樓,這就是壯族人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陸』 壯族民族服飾做為壯族民族文化的一部份,它都有那些特點

一、特點
1、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彩,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2、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3、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在邊遠山區,壯族婦女還穿著破胸對襟衣,無領,綉五色花紋,鑲上闌干。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二、發飾
壯族男女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有不同的發型。從廣西花山崖畫上可見早期壯人男子是剪短頭發的。崖畫上有少量男子頭上插有兩支迎風舞動的羽翎。畫上有為數不多的少女留長辮,有一姑娘的發梢上還綴有一朵山花。古書上記載:壯族祖先的發型還有披發,以及倒螺髻形的椎髻。

到唐代,男子仍「露發」(斷發),女子挽髻垂於後,用三、四寸的竹條斜貫其中。宋代壯族地區流行椎髻。清代曾強迫小鎮及讀書做官的人留長辮子。但鄉村男子依然剪斷頭發,不理清廷禁令。
1949年後,各地婦女的發飾仍保持一定特色。如廣西龍勝老年婦女把長發翻過頭頂,打旋,然後用四尺黑布包好。青年女子在頭頂留長發,四周剪成披衽,把頂心長發翻到前額,用白布紮好,插上銀梳。女孩子的頭發則先剃光,戴上外婆送的銀飾帽,長大才留頂心發。這些發型,顯然是古代披發的遺風。
天峨女子也是留長發而不打辮,已婚的結髻,或梳順後由左向右繞,用頭巾紮上;未婚的反過來由右向左,用白印花或提花毛巾包紮。桂南不大相同,有的地方少女是一條長辮加劉海;少婦則梳雙辮;中年老年結髻,垂於腦後。過去廣東連山壯族女子的發型,宛若一條盤曲的蟠龍,貫以大簪,用青色的綢布條纏好。大多數壯族地區的少女都喜歡留劉海,並習慣於用兩股絞在一起的紗線把汗毛拔掉,特別是婚期臨近的姑娘,總是把後頸的汗毛去掉,露出嫩白的脖頸。

『柒』 桂林壯族服飾有什麼特色

壯族的服飾特色

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廣西、石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東連山、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及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等地。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因受地理氣候環境操濟文化等因素的決定性影響,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樣,即男女服飾多為短衣、短褲、短裙、綁腿和長衫、長褲等幾種形制。作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

的壯族服飾,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的領襟開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飾品,發式等可變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國南方少數民族服飾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壯族服飾。

壯族的男女服裝款式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據清代顧炎武《長下郡國利病書》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饅。」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或右衽圓領上衣,著寬大褲,束腰帶,有的纏綁腿,扎青、黑、藍或白頭巾。婦女服飾各地都有不同的特色,較男子的復雜、生動,更能

體現壯族服飾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壯族婦女服飾通常是一身藍黑,穿寬腳褲、筒裙或蠟

染褶裙,腰間系精緻的圍腰或短圍裙,包黑色或花頭巾,穿綉花鞋,顯得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女上衣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圖1戴銀飾的廣南壯族婦女邊),有無領和有領之別。其長短也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如隆林、平果、武鳴、豈寧以及其他一些地區。而凌石、樂業、龍州等縣,女上衣為長及膝前。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等銀制飾品。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

二 壯族服飾色彩分析壯族服飾色彩以青、黑色為主基調,婦女服色在此基礎上配以少量五彩色,是壯族人民典型的服飾用色和配色方式。根據壯族服色用色的特點,將其服飾色彩分成兩個不同的色組,來闡述不同色組及其配合的語義和功能。

(一)驅邪祈佑

壯族服色尚青黑,源於壯族先民圖騰崇拜的驅邪祈佑。壯族自佔有蛇圖騰、鳥圖騰和蛙圖騰崇拜。《說文·蟲部》字條下注:「南蠻,蛇種。」壯族人民自稱蛇的後裔,奉蛇為圖騰,可見其對蛇的敬畏和崇拜。壯族先民尊鳥為祖、為神。文山地區壯族傳說烏鴉是一小姑,崇為小姑女神,其《巫經》之為「烏鴉小姑」,顯示其鳥圖騰崇拜的痕跡。在壯族史引人注目的還是蛙圖騰,廣西東蘭、鳳山壯族至今仍有「蛙婆節」的節日,在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祭蛙儀式。此外,現在石南壯族仍跳銅鼓舞,鼓上雕蛙,亦為蛙圖騰祭儀的遺存。

青蛇、烏鴉、青蛙鈴為青黑色,為壯族圖騰物的色彩。色彩木寓於圖騰實物,人們在使用圖騰物以求圖騰護佑時,同時也就使用了色彩。作為圖騰實物無法分割的無形組合部分的色彩,被賦子圖騰的馭邪祈佑功能,這也是圖騰崇拜觀念擴展、演化的必然選擇。圖騰實物的色彩如同圖騰實物木身擁有神聖功效,壯族先民對此深信不疑。因此,對他們而言,青黑色因其所承載的圖騰觀念,進而具有美的價值。

壯族先民有文身的習俗,這也與圖騰崇拜密切相關。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己載,越人(含壯、傣族先民)「路事寡水事眾」,故以青黛文身避害。高誘注曰:「文身,刻幽其體內,點其中,為蛟龍之狀,蛟龍不傷也。」「文身」是壯族先民身體裝飾的一種方式,在以漁獵為生的原始社會,具有保護人類祖先避免外界物傷害的馭邪功能,同時也是圖騰觀念

的藝術化表現。紋身是壯族先民在被動的生存環境

下,所採取的一種極端行為,以傷害自身身體為代價。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以採集漪獵為生的生產方式,逐漸被建房定居、馴養家禽的農耕文明所替代。在日常生活中同樣有保護功能的衣飾成為壯族先民文身的延伸和變相存在。而將衣著服飾的生理保護功能與青黑色彩所賦子的精神、心理求安功能相結合,不失為理想的選擇,也是壯族先民祈求美好生活的民族心理的深刻反映。

(二)審美意圖

壯族服飾用色的選擇是社會的整體選擇,是實用和功利的。色彩的審美功能不能不受到這種「理性」的重壓,只能在縫隙中悄悄地表現自己。然而作為色彩語言形式的色彩,畢竟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功能。不管人類的發展處於何種社會階段,源於人類木性的審美需求是無法忽視和磨滅的。壯族婦女服色盡管多青、黑、藍色,而在關鍵部位的其他裝飾顏色的對比運用,就是基於審美的需要。也許這些部位的紋飾是衍生於某些圖騰物,或是對一般自

然物形的模仿,但這並不影響點綴色的出現是出於壯族先民非功利性的意圖。

眾所周知,壯族婦女手織的壯錦色彩斑斕,五彩繽紛,耀人眼目。有個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壯家姑娘達尼妹織布時,太陽升上,這時屋檐下掛有露水的蜘蛛網五光十色,非常美麗。達尼妹以蜘蛛網為樣,織成壯錦。其他壯族姑娘競相模仿,壯錦就流行起來了。白族尚白,而白族姑娘卻戴紅、綠、白、黃彩色鳳凰帽。傳說為鳳凰所贈,後人仿製而來。諸如

此類的神話傳說幾乎各個少數民族鈴有。山此可以看出,各族人民為了在自己的服飾上增加一些色彩,增添幾分美感,製造一些傳說故事,把服飾色彩的調整搭配說成是某種神物或神靈的意志。換言之,初級社會中對色彩的選擇,並非個人所能決定的,而是整個民族的集體主義觀念控制下的統一行為。借神之力,獲取社會整體的認可,是一種借傳統否定傳統,以迂迴妥協的姿態,達到色彩組合搭配的改善,走向史合理、史符合審美規律的境界。

(三)標示個體的社會歸屬

壯族服飾色彩語言是作為社會成員的社會歸屬標志來使用的,它可標示個體的社會角色,如所屬支系、性別、年齡和婚姻狀況等,可供社會識別,進行身份、關系判定。

明清地方誌記載滇桂連接地帶的壯族有沙人、上僚等支系。而沙人又「以衣尚色分之」,有白沙人、黑沙人等《壇南通志》。上僚有花上僚、白上僚、黑上僚之分,二支服色鈴尚青黑,唯花上僚婦女「花綉短褐」(《普洱府志》),白上僚婦女裙幅左右鑲以白布,裙腳束腰,正為白色人字形(《馬關縣志》)等。以不同的服飾配色,標示個體所屬的支系,使人一目了

然。

壯族服飾的色彩語言,史是具有識別不同性別、年齡和婚姻群體的功能。壯族男子的服色多以黑、白無彩色系和青、藍等深色系列為主,顯示男子的粗獷、英勇和剛勁之氣概。與濃淡相濟端莊大方的婦女服色有著明顯的差異。滇南元陽壯族上僚支系婦女婚前以綉花青布包頭,婚後則改用鑲有銀泡的黑頭帕纏頭。廣西少釗我壯族婦女婚前用白印花毛巾包頭,衣領鑲紅、綠絨線裝飾邊,婚後在衣袖上也加紅、綠鑲邊,進入老年則穿全黑衣飾。此外,龍勝壯族婦女小時候戴外婆所贈銀飾小帽,成年後摘帽以白布扎頭,老年又改用黑色扎頭。不同支系的壯族婦女隨著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變化而改變衣著服飾的色彩,顯示出色彩語言嚴格的社會約定性,同時也可以看出她們對服飾色彩語言有著潛意識的認可態度。

壯族服飾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山社會約定俗成的無形規則所嚴格規定的。對於初級社會中的個體成員而言,他們自身服飾色彩的美感還只是一種為特定的社會文化所規范的美感。隨著社會的進步,與外界交流的頻繁和深化,LS致了原有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和傳統社會規范的松動,以至於壯族人民的著裝觀念發生了根木性的改變。今人的壯族人民旱己開始按照自己的審美觀來決定自己的服飾色彩,於是服飾色彩的選擇搭配變得前所未有的自山

『捌』 壯族有什麼風俗壯族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1.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

「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

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農歷七月十四日的「中元節」,又稱「鬼節」、「敬祖節」,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主要內容是祭祖和祀鬼。

這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過去這個節日忌諱用雞作祭品,只能用鴨或鵝祭祀,尤以鴨為主,這個節日甚至因此也被稱為「鴨兒節」),蒸糕做饃,並用彩色紙裁成四季衣褲,以備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後,入夜還要到山角河邊,進行野祭,燃香點燭,焚燒紙衣,祈求野鬼別來作祟。

2.婚姻

壯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過去,「女娶男嫁,夫從妻居」曾經較為盛行,後來過渡到「從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

3.喪葬

壯族傳統的喪葬習俗,主要有兩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其葬法是:親屬死後,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長墓」;待三五年筋肉腐朽後,再掘墳開棺撿其骨骸裝進陶制的「金罈」中,然後擇定風水寶地埋葬,起「圓墓」。前述壯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儲骨灰,然後擇地而葬,也屬於二次葬式。

4.壯拳

壯拳是古代廣西狼兵在戰場上格鬥的武術,拳術主要以強調拳,腳,膝,肘,咬等使用,完全放棄掌法,勾手等招式,因為戰場格鬥不可能出現這一類的技法。壯拳的動作彪悍粗獷,形象朴實、功架清晰准確,沉實穩健,拳剛、勢烈、多短打、擅標掌、少跳躍,稈拳時結合使用壯語發音,借聲氣摧力。

壯拳在壯鄉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傳統,而且還是壯族獨特的習俗。這種習俗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後。而今壯鄉的傳統武術又逐步恢復發展起來。

5.風俗禁忌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

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壯家門外要放下農具,脫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壯族青年結婚,忌諱懷孕婦女參加,懷孕婦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特別是懷孕婦女不能進入產婦家。家有產婦,要在門上懸掛袖子枝條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婦家者,必須給嬰兒取一個名字,送嬰兒一套衣服,一隻雞或相應的禮物,做孩子的乾爹、干媽。吃飯時忌用嘴把飯吹涼,更忌把筷子插到碗里。夜間行走忌吹口哨。忌坐門檻中間。

壯族是稻作民族,十分愛護青蛙,有些地方的壯族有專門的「敬蛙儀」,所以到壯族地區,嚴禁捕殺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災或其他重大災害時,壯族都要舉行安龍祭祖活動,乞求神龍賑災。儀式結束後,於寨口立碑,謝絕外人進寨。

服飾

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

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8)壯族服飾帽子特點擴展閱讀:

壯族,舊稱僮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西甌"、"駱越"等,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北達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南抵北部灣。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壯族的主要分布區。

在古黔中地區的道縣玉蟾岩(古代壯族蒼梧部活動區域),發現了人類在15000年前用來作陶器"墊布"的植物纖維編織紋,它是到目前為止人類自己用勞動創造出來的第一件手工紡織品。

與壯族服飾帽子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全球最貴女士帽子的牌子 瀏覽:977
假透肉打底褲太緊了怎麼辦 瀏覽:707
一年四季穿棉衣的生肖是什麼生肖 瀏覽:90
無袖男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647
怎麼用方巾縫帽子 瀏覽:330
元童裝牛仔褲批發 瀏覽:278
上衣改兒童褲子 瀏覽:113
旗袍元素禮服 瀏覽:601
帽子應該怎麼戴男 瀏覽:935
灰色的西裝外套怎樣搭配 瀏覽:242
兒童秋冬女外套 瀏覽:587
藍上衣白褲子搭什麼包 瀏覽:742
男生襯衫領口內拼接襯衣好看嗎 瀏覽:663
蘇州高端定製旗袍品牌 瀏覽:251
扒了褲子打板子視頻 瀏覽:926
別穿褲子我想要 瀏覽:410
真皮皮衣一般最少需要多少錢 瀏覽:990
女士羊馬甲裙 瀏覽:464
超市進貨男士內褲一般批發價多少 瀏覽:54
男裝旗下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