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什麼
印第安人的服飾特點是羽毛和頭飾鷹羽冠。
居住在大草原地區的印第安人制衣材料主要是野牛皮。婦女們把做衣服的野牛皮加工成熟皮,用圓石子將皮揉軟,再用骨頭錐子和野牛腱製成的線把鞣皮縫合起來。
男子的服裝最初是一個鞣皮小圍裙、一件直系腰間的長綁腿套和一件野牛皮斗篷或披肩,婦女們的服裝主要是披肩,裝飾和男子不同,飾有各種刺綉、小玻璃珠穿成的彩花。
不論男女都留長發,男子在頭頂留一束長發,其他均剃掉,那一束長發或披散著,或編上盤在頭頂結成一束,婦女們則將長發編成辮子。
頭飾鷹羽冠,是印第安人服飾的一大特色,印第安人把羽毛作為勇敢的象徵、榮譽的標志,還經常插在帽子上,以向人炫耀。
在一些莊重場面,一些顯要的人物都要戴上用鷹羽和貂皮製成的禮帽,婦女則用貝殼和骨頭做成的各種耳環和項圈。
(1)印第安人的帽子紋身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原本是兩萬多年前從亞洲遷徙到美洲的一個古老民族,經過漫長的歲月,印第安人遍布於北美大陸,並在那裡繁衍生息。
各民族的衣食住行風俗習慣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及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北美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也不例外。
印第安人的住屋長30米,通稱長屋。許多其他印第安人的住屋是圓形木頭結構,屋頂用樹皮覆蓋。一些印第安人,像曼丹人,則居住在用泥被覆的棚屋裡。
錐形帳篷是印第安人的另一種住屋,黑足印第安人就居住在這種帳篷中。在西班牙人把馬群帶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靠步行四處游動。
在馬匹出現前,一些印第安人用狗拖曳支搭帳篷的桿子來攜帶東西。沿河湖而居的印第安人則用獨木舟作為交通工具。
B. 印第安人臉上的油彩有含義嗎
印第安人臉上的油彩是有圖騰的含義。
印第安人原來屬於原住民文化的一種,原住民文化主要強調的是有紋身,標準的應該是全身彩繪,紋身越多越全,代表的地位越高。
一般繪的都是圖騰或者原教薩滿文化的一些符號,代表著通神,也就是借神附體。
(2)印第安人的帽子紋身擴展閱讀:
印第安人這一稱呼本是歐洲人對美洲土著的統稱,後來通行於世界。
印第安人,除對因紐特人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統稱,並非單指某一個民族或種族。印第安人分布於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國。他們所說的語言有上百種,一般統稱為印第安語或美洲原住民語言。印第安人的族群及其語言的劃分情況至今均沒有公認的分類。
瑪雅人
瑪雅人是古代印第安人的一支,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他們構成了多樣的美洲土著人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
「瑪雅」是為了方便而起的他們的一個集體的稱號,這包括為該地區貢獻某種程度的文化和語言遺產的人。但這之中也包括許多不同的人口、社會和種族群體,他們中誰都有自己特殊的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特徵。
21世紀初,瑪雅人約有七百萬。墨西哥南部和尤卡坦半島、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和宏都拉斯還存在著大量遺留的古代文化遺產。一些瑪雅人已經相當地融入了現代文化,另一些人還在繼續著更傳統的習俗,這些人以瑪雅語作為主要語言。
當代瑪雅人大多數生活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州、坎佩切州、金塔納羅奧州、塔巴斯科州和恰帕斯,和中美洲國家貝里斯,瓜地馬拉,宏都拉斯的西部和薩爾瓦多。
主要從事農業,種植玉米、蠶豆、南瓜、可可、甘薯、辣椒、煙草、棉花。
土地公有,分配給每個家庭使用,每3年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西元後,出現了自由人和奴隸的劃分,統治者稱為「大人」,職位世襲,掌握軍政大權。
阿茲特克人
阿茲特克人又譯阿茲台克人,阿茲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數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中心在墨西哥的特諾奇,故又稱墨西哥人或特諾奇人。主要分布在韋拉克魯斯、莫雷洛斯、格雷羅等州。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納瓦特爾語。
阿茲台克人最先居住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島上,11世紀開始遷移。根據傳說,他們得到神的啟示,如果一隻鷹站在仙人掌上啄食一條蛇,那就是定居的地方。1325年,他們在首領特諾克帶領下,在特斯科科湖的兩個島上建立了特諾奇提特蘭城(Tenochtitlán,今墨西哥城) 。
印加人
印加人,或譯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使用克丘亞語。「印加」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的庫斯科城。
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克丘亞族的一支,講克丘亞語,他們的「王」稱為「印加」,早期西班牙殖民者與其接觸時,錯誤的把他們「王」的稱號來稱呼這個部族。
因此,印加人這個名字就延續了下來。與阿茲特克人一樣,印加人也是一支相當年輕的部族,他們在13世紀起開始向外擴張,並建立起歷史上習稱的「印加帝國」。
C. 賈斯丁比伯肩膀上的翅膀是什麼紋身不是後面那個印第安人是手上的,求手稿,謝謝了!
從這風格來看應該都跟印第安文化有關,你只要紋身師找印第安圖騰就行,印第安文化跟老鷹有密切關系,連羽蛇神都是長老鷹翅膀的,圖中應該是羽蛇神的老鷹翅膀
D. 這個紋身是什麼名族的圖騰要確切的
這不是圖騰 更不是名族圖騰 圖騰是很早很早時期沒有文字的時候 人們用來標記代替現在文字的圖案 所以圖騰一般都是很簡單的 有的像鬼畫符一樣
圖上這個紋身是屬於現代的設計出來的圖案 所以他不是哪個名族特有的圖騰 從上面的元素就可以看出 圖騰是純色的 用美術的用語說是單線平塗的 而圖上這個羽毛是有漸變色彩的
所以這個圖是結合了一些現在少數名族的元素 設計出來的一個圖案 其中有很多元素 不能歸為一類名族
而且也許設計這個紋身的人給這個紋身裡面還設計了其他內涵 是我們不知道的 紋身上確實有很多內在秘密藏在圖案之中 就像越獄主角那樣的 我的紋身也有 是我自己畫出來的 藏有別人不知道的秘密
圖片上的羽毛為裝飾的元素 印第安人、土著、我國的匈奴,蒙古時期,還有非洲一些部落都有這種元素
E. 美國印第安人不同的頭飾及面部彩繪的具體含義!越細節越好!!!急求!
居住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休人的穿戴一直保留著古代的習俗。男子平日穿黑衣,戴黑帽,蓄長鬢。女子也穿黑衣,但戴白帽。分布在哥倫比亞南部的深山裡的布埃勃里託人不論男女都是上身披藍色斗篷,下身穿深色袍裙,腳蹬靴子,頭戴灰褐色禮帽。外界人一般很難分出當地人的性別來。居住在墨西哥山區的惠喬爾人,不論男女,均穿白色粗布衣褲。上衣袖子肩部隆起,邊上綉有多種動物和花草圖案,褲子僅長及小腿,腰間往往纏著一條色彩鮮艷的羊毛織帶,頭上戴著一種用仙人掌的纖維編織的帶有十字圖案的帽子,帽子周圍垂著許多墜子。墨西哥盛產一種小蜥蜴,形似鱷魚,又像一條小龍,外貌美觀,當地一些印第安婦女把它作為吉祥的標志,將這種性情溫順的小蜥蜴用金絲銀線捆起來,使它不能動,然後插在發髻中作為裝飾。
F. 印第安人頭飾羽毛的意思
在一個銅制框架上縫上一些雄鷹的羽毛就成了一個令印第安戰士驕傲的頭飾了。所有的印第安部落都通曉羽毛的象徵意義。在戰斗中,所戴的頭飾羽毛濃密,標志著佩戴者是一個勇士,受到過來自敵方的多次攻擊。羽毛上的缺口意味著傷疤,即戰斗和捕獵時留下的傷痕。戰士需要一名證人在部落大會上證明自己傷痛的由來,然後由部落大會授予他一要羽毛。
G. 紋身紋印第安人會帶來衰運氣嗎
佛像不錯的
過去古代有燃指供養佛菩薩的 可以消除罪業億劫不止
造佛像可以任何材料 土、石、金、銀、銅、鐵、都行 何況皮膚!捨身造佛像也是一種功德!一切恭敬就好!! 紋身是要忍受很多疼痛的 這樣可以消業的 吃苦 受罪都是屬於消業 業力小了 就不會生病 一切吉祥如意了
H. 印第安風格紋身圖案,你能想到哪些
印第安風格的紋身也有很多類型,土著印第安人本是就有著一些紋身的習俗,不過這些紋身基本都是針對於當地人。而在北京刺青愛好者當中流行的紋身都是印第安元素紋身。比如印第安女郎紋身,美麗的面孔和羽毛一樣的帽子紋身。
I. 印第安人身上彩繪代表什麼意思
其實意義不大,只是用來嚇唬敵人的手段,有時候也用於祭祀的打扮。
J. 關於印第安人的人身上的紋身的資料
商朝滅亡之後,慘遭滅國之痛的商人的去向一度成為人們關心的一個問題,至今仍有多種說法爭論不已。有的學者認為商人在箕子的領導下東渡朝鮮,對古朝鮮半島進行開發治理,為古朝鮮的發展和形成國家做出了貢獻;有的學者認為一部分商人在征伐東夷的將領攸侯喜的率領下,越過茫茫的太平洋,到達美洲,並在美洲安居下來。學者認為,「印第安」幾個字的發音類似「殷地安」,表達達了商人對幸福安定生活的嚮往。這些對商人去向的種種猜測,雖然一時無法解開歷史之謎,卻頗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箕子率眾定居朝鮮
周滅商後,周武王勸箕子歸順周王朝。箕子緘口不言,不願為周王朝服務,還要求遠離讓他傷心的故國,到遙遠的北國去。武王非常佩服箕子的操行,便向箕子詢問應該怎樣順應天命來治理國家。於是箕子寫了一篇文章《洪範》給武王。箕子在《洪範》中詳細地總結了商朝的腐敗以及商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勸誡周武王一定要實行德治。武王為了表達對箕子的敬佩之情,答應了箕子的請求,將朝鮮作為箕子的封地送給了他。箕子要去的這個地方,就是朝鮮半島。
箕子的封地,包括今中國遼東半島的東部與今朝鮮半島的北部。從古代中國與古代朝鮮的歷史記載以及考古、民俗資料都可以證明箕子與箕氏王朝開發朝鮮的歷史。中國記載箕子開發朝鮮歷史的書籍主要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的事。如史記《宋世家》雲:「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之也」,《朝鮮鮮於氏奇氏譜諜》也載:「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殷民從之者五千人。」
箕子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眾從朝歌出發來到朝鮮半島後,一部分不願做「亡國奴」的殷商遺民也紛紛追隨他離開中原。他們在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居民和睦相處,並相互交流、相互通婚,將中原地區較為先進的耕作技術傳授給他們,使朝鮮很快從原始氏族部落進化到奴隸社會,並為後來形成一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箕子還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了商人的流亡政權,同時也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第一個信史記載的王朝「箕子朝鮮」,並得到周朝的承認。箕子在朝鮮建立的箕子王朝歷經800年,因建都的地方就在今天的平壤,因此平壤也被稱作「箕城」。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箕准被衛滿篡位後又南下立國200年,開發了半島的南部。今天的朝鮮民族,也可以說是箕子的後代,今天的朝鮮文化,其實就是殷商文化的遺留。箕子遠走遼東,把中國文化的陰陽、八卦、五行、天干、地支等觀念帶到高麗,所以韓國現在的國旗,用的就是《易經》八卦中的四卦:「乾、坤、坎、離」分別代表天、地、日、月,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精髓。
箕子死後,朝鮮人民建廟紀念他,平壤市內至今仍有箕子陵,據說還是平壤的一大勝景。1996年秋天,韓國宗教界知名人士佛心道文到鄭州辦事,還專程赴淇縣子廟認祖歸宗,表達自己深深的敬意和懷念之情。
印第安人,棄國遠去的殷商移民?
周武王攻破朝歌,商紂王鹿台自焚。這時商軍統帥攸侯喜率領的商朝主力軍10萬人,在林方、人方、虎方等地的15萬人以及作戰工具涕竹舟、涕竹筍等突然全部失蹤,下落不明,成為千古疑案。
25萬殷商軍民到哪去了呢?然而,幾乎就在商軍民失蹤的同時,在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島突然興起了一股具有強烈殷商文化色彩的奧爾梅克(Olmeca)文明。商軍民的失蹤和奧爾梅克(Olmeca)文明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系嗎?
據考證,殷商末年,商紂王致力開辟東夷、虎夷(人方、林方、虎方)等地。大約在公元前1045年,殷歷正月間,殷紂王由山東人方回殷都朝歌過年,甲子日這一天,周武王率大軍渡過孟津,紂王的軍隊因征伐林方而留在了東夷,倉惶中只好將70萬奴隸武裝起來,試圖抵擋周武王的精銳部隊,雙方大戰於牧野。之後,商朝滅亡。
殷商還處在我國的奴隸制時期,根據當時的習俗,戰敗的一方要整族淪為奴隸,為戰勝者服務,受他們宰割,這當然是商人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商朝滅亡之際,留在東夷的商軍民為了逃避淪為奴隸的悲慘境地,便決定東渡。
從攸侯喜所率軍民留駐東夷人方的地理位置看,「人方」處在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隔海相望。由於中原地區已被周朝的軍隊所佔領,由陸路向北再向東已不可能,所以,商軍民奪海東渡便是唯一的選擇。
綜合古代美洲出土文物和印第安傳說推斷,當年商人是這樣東渡美洲的:進攻東夷的商軍和軍屬殷民面臨亡國被圍困的險境,商軍統帥攸侯喜和摩 侯決定,組織商軍民越海東渡,東遷日出之國。他們將25萬商軍民和東夷百姓,分作25部族,分五路行動,每路中都有方夷舟師領航。大約每五族由一個王族率領。這五個王族即飛鷹族、飛虎族、飛龍族、飛蛇族、烏兔族。為行動方便,分別由攸侯喜和摩 侯率領泛海東渡。東渡大軍可能分成帆艦隊和涕竹舟船隊的混合編隊。軍官和貴族及黃金、玉器、珠寶、糧食、工具、武器、給養等,乘帆艦;軍屬平民和士兵乘涕竹。就這樣,25萬軍民浩浩盪盪地從安徽、山東兩地放舟入海。最初的航向可能是直接向東方航行,過日本三千諸島抵達扶桑墨池湯穀日出國。入海後,由於海流和海風等緣故,便分成五路前進。其中有一部分人因途中船毀不得不登陸,還有一部分沒有來得及上船或船上裝不下的軍民沿海岸線步行逃生。一部分船隊經過「天之浮橋」到達秘魯和中美洲,一部分向南跨島再向東,另一部分乘舟向北穿過朝鮮海峽、日本海峽、千島海峽、韃靼海峽、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到北美洲,然後再南下;還有一支從山東半島出發後登朝鮮半島,進入東北夷肅慎、獫狁所在的東北亞,穿白令海峽、阿拉斯加,再南下,沿途設置標志,以方便後面的殷族前進。各路大軍先後到達南、北美洲,而以中美洲人數為最多。勝利到達彼岸的殷民,分別得到侯喜王發放的糧食和種子,同胞兄弟姐妹以及同鄉辛勤勞作,慢慢地在當地繁衍生殖並且最終安定下來。25部族兄弟為了永遠銘記東渡美洲的艱辛,便在墨西哥西海岸盟誓,表示永遠向生死共患難。
關於商人東渡美洲的歷史,雖史料記載不詳,但也有一些傳聞似乎可以提供一些線索:
研究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房仲甫先生說,1983年,北京大學鄒衡教授赴美洲講學,有一次參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節日晚會,會上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學教員。這位教員親切地對鄒教授說他的祖先是殷人。鄒衡先生很奇怪,便問他為什麼不說是漢人或唐人,而單說是殷人?他回答說:「我們是世代相傳的。」
在此之前,關於殷人東渡的歷史已引起了相關學者的注意。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歐陽庚赴墨西哥,著名學者王國維和羅振玉曾拜託他到美洲後設法調查「華僑中有無殷人東遷的痕跡」。調查雖然沒有進行,但是當地的殷福布人自稱殷人的後裔,殷福布酋長對歐陽庚這樣說:「這些印第安人是中國血統,殷人後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從天國經天之浮橋島到這里來的。」
所謂「天國」,不但告訴我們殷福布族人來自何方,更清楚地告訴我們,印第安文化中和殷商文化中都有共同的祭天信仰。至於「天之浮橋」則更具體指明了殷人東渡美洲的航路。打開世界地圖,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東海經朝鮮海峽,到日本列島,經千島群島,經堪察加半島南端,到東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島,直達阿拉斯加,在地圖上,恰如連接亞洲和美洲的一條浮橋島!其間島與島的距離,大都不過十到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橋。而在這浮橋島南邊不遠處,就是著名的長年向東流動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殷人東渡大部分應成功到達遼東和朝鮮,但是二址多萬軍民放舟入海,被風暴捲入海流或迷失方向隨波逐流的舟船肯定不在少數,也許他們就是這樣駕舟船漂過茫茫的太平洋,到達美洲,在墨西哥海岸定居下來的。
今天中美洲尤卡坦半島居住的瑪雅人,自稱是「三千年前由天國乘涕竹舟經天之浮橋諸島,到科潘河畔種豆麥的農民。」而前面提到的殷福布人,也自稱為中國血統、殷人後裔。他們身居異鄉,思念故國,每日相見,起床、吃飯、睡覺時必說「YINDIAN(殷地安)」祝願故國殷地安泰,致使「殷地安」一時成為口頭禪,通行於中美洲。近年有學者公布了考古學家在奧爾梅克文化遺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數英尺沙中發掘的16尊雕像和6塊玉圭,再次提供了中國殷人入美洲的證據。16尊雕像高約七八英寸,玉圭上所刻銘文介於大汶口文化和殷墟甲骨文、金文之間。玉圭文字陰文契刻,刻寫方法與甲骨文相同。線形方塊字自上而下書寫,與甲骨文結構方式和書寫習慣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塊玉圭上銘刻著殷商列祖列宗的名字。由此可以推測,今天住在墨西哥與美洲其他國家的印第安人、瑪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可能就是3000年前越海東度的中國殷商人的後裔。
商人,從一個部族到一個行業的稱謂
對於商人的去向,由於史料的欠缺尚無法得出明確的結論,但是,在商朝滅亡之後,必然還有大部分商人留在了中原地區。據史籍記載,西周建立以後對降周的商民進行了分封。僅在原商朝舊址宋國就分封了殷民六族,然而商人並非從此過著自由而幸福的生活。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先生說:「從甲骨文來看,商族人並不稱自己為『殷』。甲骨文中只有過極為少數的『殷』字,是作為『針砭醫疾』之說,與後世大量出現的『商』字根本不成比例。」我們只能這樣解釋,商國湮沒之後,戰勝商國的周人將商人稱之為「殷人」。我們無法考證失去家園的商人是否樂意自己被稱為殷人,但3000年後的今天,我們依然能從這一稱呼中體察到它所發散的鄙夷蔑視的氣息。商族人不僅經歷著失國的苦痛,還隱忍與背負著精神鄙視帶來的巨大的心靈傷害。他們失去的話語權,失去了政治地位,甚至夫去了曾為「商人」的歷史資格。但他們自強不息以自己善於經商的傳統為生,以行商坐賈為業。當時的人們看到,從事物品交易的人群幾乎都是商族人,於是就呼之曰「商人」,以區另於周圍的「周族人」---久而久之,「商人」成為一個特定的稱謂,具有了泛指意義。他們從事的行業也自然成了「商業」。
這不是坊間的無由猜測,郭沫若、吳晗、李亞農等著名史學家都認同這種觀點。從甲骨文來看,商人有全民族經商的傳統,早在商朝立國之前,商人的祖先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馴養牛馬用於遠距離經商。《易·系辭》對此記載道:「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後世商王非常尊崇王亥,在他祭祀時隆重到一次用掉三百頭牛。安陽迄今出土令人咋舌的一系列國寶中,有來自南海的龜板、來自新疆的和闐玉、來自馬來西亞的貝殼、來自長江中上游的銅礦等,這些出土的文物距離原產地相當遙遠,是商人善於經商的有力證據。著名的殷墟婦好墓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堆貝殼,總數近7000枚。據考證,貝殼就是商代先民的貨幣。一個世紀以來,在殷墟發掘中出土的貝殼數以萬計。《詩經·商頌·玄鳥》說,商武丁時「邦畿千里」,殷商時代先民的活動范圍東至山東海陽,西達陝西中部,南抑湖南寧鄉、常寧、江西清江,北迄冀晉以至內蒙。那時候,商族人趕著馬車牛車,帶著工具、生活用品、農產品,通過四通八達的道路,去換取各地的特產,互通有無。商朝宮廷占卜用的龜板、貝殼等物,就是從遙遠的南方運過來的。早期的交換形式是以物易物,發展到後來貝殼成為貨幣,商人的經商活動更加頻繁。3300年前的商國首都,成為當時世界東方唯一擁有30萬人口的大都市。商亡之後,商族遺民分散到了全國各地,同時他們也把經商的傳統帶到了全國各地。商人在「失國流離」乃至於「絕地逢生」困境中存活於民間,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經商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