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緇布冠的簡介
古冠式。古人始行冠禮,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
漢蔡邕謂即委貌冠。
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為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
B. 秦朝冠禮要戴幾頂帽子
三頂帽子。第一頂帽子叫緇布冠,代表已經成人,可以參與大人們的事情。第二頂帽子叫皮弁,表示要肩負保家衛國的責任。第三頂帽子就是素冠,表示以後可以參加祭祀活動。
C. 唐朝的捕快穿的衣服、帽子叫什麼
武器的話按照當時普遍裝備軍隊的應該是「橫刀」
隋唐時期,短柄長刀通稱為"橫刀",<唐六典.武庫令>注:"橫刀,佩刀也,兵士所配,名亦起於隋."另據<新唐書.兵志>記載"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皆一"可見,橫刀普遍裝備軍隊,是典型的制式武器.
唐刀是中國刀劍藝術的顛峰之作,鋒利,柔韌,傲氣,對後世的日本武士刀有深遠影響曾見到一把當代高手仿製唐刀,刃長76cm,把長28cm,刀寬後3.0cm前2.2cm,重心在護手前15公分左右,劈斬有力,性能一流.
「唐朝帽子」叫 「襆頭」,不知道當時捕快戴的是哪一種帽子。
唐代冠服制度:
宮廷日常服裝稱為常服,常服具有時代的特徵。唐高祖李淵(公元618年至 636年)於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頒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裝的律令,計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後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婦之服六。內容基本因襲隋朝舊制,天子的14種服裝為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恰。皇太子的六種服裝有袞冕、遠游冠、公服、烏紗帽、弁服、平巾幘。群臣的22種服裝有袞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進賢冠、遠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側注冠)、委貌冠(與皮弁同制)、卻非冠、平巾幘、黑介幘、介幘、平巾綠幘、具服(朝服)、從省服(公服)、婚服;皇後的三種服裝有褘衣、鞠衣、鈿釵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種服裝有褕翟、鞠衣、鈿釵禮衣。命婦的六種服裝有翟衣、鈿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裙襦、花釵禮衣。以上各類服裝的配套方式和服用者對象及服用場合,《唐書·車服志》都有詳細說明。凡是從祭的祭服和參加重大政事活動的朝服(又稱具服)、制度與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麗華美。一般場合所穿的公服(又稱從省服)和平時燕居的生活服裝常服(又稱燕服),則吸收了南北朝以來在華夏地區已經流行的胡服、特別是西北鮮卑民族服裝以及中亞地區國家服裝的某些成分,使之與華夏傳統服裝相結合,創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裝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襠、半臂、〓衣、大口褲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開衩式的長袍,又稱四〓(音撰,衣緣也)衫,它可以和襆頭、革帶、長靿靴配套,成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裝形式。唐代官服發展了古代深衣制的傳統形式,於領座、袖口、衣裾邊緣加貼邊,衣服前後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襕,腰部用革帶緊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寬袖式兩種,窄緊直袖的稱為〓衣,《釋名》說它「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這種款式便於活動。寬袖大裾的款式則可表現瀟灑華貴的風度,稱圓領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廝役都可以穿。襆頭、圓領、革帶、長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傳到明代。
在唐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例如隋朝士卒服黃。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赭黃)除帝皇外,臣民不得僭用。把赭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恐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
唐高祖曾規定大臣們的常服,親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玉帶鉤。五品以上用硃色小科(小團花)綾羅製作,腰帶用草金鉤。六品用黃色(檸檬黃)雙釧(幾何紋)綾製作,腰帶用犀鉤。七品用綠色龜甲、雙巨、十花(均為幾何紋)綾製作,帶為銀銙(環扣)九品用青色絲布雜綾製作,腰帶用瑜石帶鉤。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時期,四方平定,國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賜大臣們進德冠,對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細的規定。據《新唐書·車服志》所記,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帶,十三銙(裝於帶上的懸掛鞢〓帶的帶具,兼裝飾作用)。四品袍深緋,金帶十一銙。五品袍淺緋,金帶十銙。六品袍深綠,銀帶九銙。七品袍淺綠,銀帶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淺青,瑜石帶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銅鐵帶七銙(總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黃,已見上述)。唐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亂紫(古代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故怕與紫色相混),改成碧綠。自春秋時期齊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確定了以紫為上品的服裝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變。到明朝才被大紅色所取代。《新唐書· 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花式,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唐代政府規定的服裝色彩制度,在實際生活中其實是無法徹底執行的。唐高宗咸亨五年(即上元元年、公元674年)五月,因在外官人百姓於袍衫之內,穿朱、紫、青、綠等色短衫襖,或在鄉間公開穿這些顏色的袍衫,故又頒布過禁令。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規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衛飾對虎,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玉鈐衛飾對鶻,左右金吾衛飾對豸。又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對雁。後又規定千牛衛飾瑞牛,左右衛飾瑞馬,驍衛飾虎,武衛飾鷹,威衛飾豹,領軍衛飾白澤,金吾衛飾辟邪,監門衛飾獅子。唐太和六年又許三品以上服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及對孔雀綾襖。這類紋飾均以刺綉,按唐代服裝款式,一般應綉於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戰場上馳騁的都是人披馬甲不具裝的輕騎,步兵甲占步兵人數60%,《唐六典》記唐甲有13種,即明光甲、光西甲、細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
鎖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說的環鎖鎧,《晉書·呂光傳》記載前秦呂光在進攻龜茲城時見西域諸軍甲如連鎖,射不可入,隋唐時西域康國向中原朝廷進貢過此種鎧甲。唐代將此種鎧甲分成大中小三種型號,按體型高矮分給戰士使用。《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著弓、刀、甲的種類,盾則改名彭排,計6種,即藤排、團排、漆排、木排、聯木排、皮排。據註明,藤、團、漆、木都是古制。
D. 古人行冠禮 需要頭戴緇布冠 對嗎
是的,!不過得看不同的朝代,先秦之前是不用的
E. 冠軍的冠字是什麼意思
冠是指帽子,引申意義指居首,第一
F. 桂冠的冠字是什麼意思
桂冠[ guì guān ]
【基本釋義】把月桂樹的枝條或花環作為一種勝利或傑出的象徵,後來習慣以桂冠作為光榮的稱號,也比喻冠軍。
【示例】桂冠詩人(傑出的詩人)
【典故】原先人們把月桂樹的枝條做成花圈的形狀或把花圈戴在頭上作為一種勝利或傑出的象徵,後來通常以桂冠作為光榮的稱號,也比喻冠軍或傑出的人物。榮膺桂冠,表示光榮地獲得了最高的榮譽。
讀音:[guān][guàn]
部首:冖
五筆:PFQF
倉頡: BMUI
四角號碼: 37214
鄭碼: wwrd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51A0
筆畫:9
釋義:[guān]:1.帽子。 2.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 [guàn]:1.把帽子戴在頭上。 2.超出眾人,居第一位。 3.姓。
詳細釋義:
冠 [guàn]
〈動〉〈名〉
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上》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並賜以字);冠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指二十歲成年男子);冠歲(男子二十歲);弱冠(剛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排於首位的事例 。
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設六部,以吏部為首);冠族(顯貴的豪門世族);冠首(首位)
勝利的獎賞或榮譽的標志,尤指代表運動中獲得冠軍的稱號 。
如:奪冠
[語]∶冠詞的簡稱
戴;戴帽子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又如:沐猴而冠;冠帶(戴帽系帶子。借指穿著官服);冠巾(戴上帽子、頭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禮義的人)
超出眾人;超過;位居第一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史記·蕭相國世家》
將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鵠以高翔。——南朝梁· 丘遲《與陳伯之書》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冠帶醫生(大醫院有稱職的醫生);冠首(位居於眾人之上);冠絕(遙居首位);冠倫(蓋過同輩)
加在前頭 。
如: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
冠 [guān]
〈名〉
(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同本義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頂端 。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如:雞冠
G. 在我國古代,舉行冠禮的「三加」指的是什麼
由事先擇定的貴賓莊重地為受冠者加冠。加冠儀式為「三加」,每一加皆有其獨特的寓意。
第一加為緇布冠,這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傳說這是太古之冠,以此表示不能忘本之意;第二加為皮弁冠,這是用白鹿皮製成的帽子,表示從此要服兵役;第三加為爵弁冠,這是用紅中帶黑的細麻布或絲帛做成的前小後大的帽子,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
「三加」之儀行於士人的冠禮,如是諸侯的冠禮,則要「四加」,即在三加之後還要加玄冕,這是一種外黑里紅的禮帽,供諸侯祭祀四方百物之用。
天子的冠禮為「五加」,即在前面四加的基礎上,再加袞冕。袞冕是天子祭祀先王時所用。袞冕與玄冕形制、顏色相差不大,其頂上都有一塊前圓後方的冕板,只是在冕冠前後垂掛的玉串,當時稱為旒,其數量不同,玄冕前後各三旒,衰冕前後十二旒。
加冠完畢,參與冠禮的人要向加冠者敬酒祝賀。然後加冠者從西階下,去拜見母親。再回到西階以東,為其加冠的貴賓給他授字。字是表字,是根據名的字義另取的別名。
命字之後,主人向賓客敬酒,贈送禮物,表示感謝。加冠者則換上黑色的禮帽禮服,帶上禮品,拜見兄弟姐妹,還要出外拜見君、卿、大夫等。這些冠禮的禮儀程序,是周代的規定。以後歷代都沿襲這一模式,只是其程序逐步趨向簡化而已。
H. 冠禮的冠服制度
根據《通典》、《明集禮》等禮典的記載,歷代建立了從天子至士庶,各階層不同的冠禮冠服制度: 大戴禮記公冠篇曰:「公冠四加,三同士,後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後加袞冕。」《五禮精義》則說,天子五加袞冕。漢代,天子四加。魏則以天子至尊無加進之禮,故一加袞冕。唐、明,都是一加。
漢改皇帝冠禮為加元服。初加緇布進賢,次爵弁,次武弁,次通天冠。東晉諸帝冠儀,一加幘冕,脫帝絳紗服,加袞服。北齊,先著空頂幘,次介幘絳紗袍,次袞冕。唐初,著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絳紗袍,次加袞冕服。明朝,先服空頂幘絳紗袍,次加袞冕服。 家語以為四加。魏再加。宋一加。北齊再加。隋復三加。唐宋明都是三加。
北齊空頂幘公服加進賢三梁冠,再加遠游冠。隋空頂幘遠游冠,加緇布冠,再加遠游冠,三加袞冕。唐初服空頂黑介幘雙童髻玉導寶飾采衣,加緇布冠,再加遠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遠游冠十八梁,三加袞冕。明代一加折上巾,再加遠游冠,三加袞冕。 皆三加,唯劉宋一加。
魏初加皮弁,次長冠,次進賢冠。唐初服雙童髻,初加緇布冠,再加遠游冠,三加袞冕。宋初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緋羅大袖衫,三加九旒冕青衣朱裳九章。明朝一加折上巾,再加七梁冠,三加九旒冕。 《儀禮·士冠禮》冠服:
冠者初服:采衣、紒。
冠者加冠前:緇纚、笄。
冠者一加:玄端。玄裳、黃裳或雜裳。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用白緇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色笄。配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
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裳,緇帶,韎鞈。爵弁外玄里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詳細解釋見後)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字旁加癸,kui4,衣衩)衫、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襆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I. 緇布冠屬於哪個朝代
緇布冠,古冠式。古人始行冠禮,初加緇布冠,次加皮弁,次加爵弁。簡介 漢蔡邕謂即委貌冠。
J. 書生的帽子叫什麼
書生的帽子:冠。
基本字義
1.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楚楚。
2.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子。雞~。樹~。~狀動脈。
詳細字義
〈名〉
1. (會意。從「冖」( 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製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2. 同本義 [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緇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 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業耶?—— 明· 劉基《賣柑者言》
3.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綬(禮帽與印綬)
4. 頂端 [cap] 。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於地的大石)
5.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 [cap-like 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銹病
6.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 [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