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徵,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
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齊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服色的服裝上,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的。
以長靠為例,紅靠一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
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忠,《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一種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扎明黃靠。
黑色靠一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准備的,比如《長坂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扎黑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製。
綠色靠一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一般也是要特製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扎綠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坂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一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坂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岳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一些老年武將,比如《鳳鳴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絕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一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藍靠的一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扎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扎綠靠,也可以扎藍靠。
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郃、《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一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台只有一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麼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扎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戲中有小生已經扎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灘》一劇中,楊四郎必須扎皎月靠,楊八郎必須扎粉靠。
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
作者:涉川
蟒袍在京劇舞台上屬於常用服裝,男蟒主要是劇中的王侯將相等高級官員所穿,女蟒(包括老旦蟒)是劇中的後妃、誥命夫人所穿,還有一種旗蟒,是少數民族婦女所穿的。蟒的服裝形式主要脫胎於明代高級官員的官服,上面的圖案一般都為龍,在古代有"五足為龍,四足為蟒"的說法,所以將這種服裝統稱為"蟒"。
蟒袍的主要色彩和長靠基本一樣,也分上五色和下五色,但是略有區別。服色的主要特性也是表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同時注重整體的舞台美觀。
使用范圍最廣的是紅蟒,按刺綉圖案可基本分為紅行龍蟒和紅團龍蟒兩大類,行龍蟒一般為花臉所用,劇中的宰相(尤其是奸臣)一般均穿紅蟒,如《楊家將》的潘洪、《長坂坡》的曹操、《宇宙鋒》的趙高、《逍遙津》的司馬師等等,均屬此列。
團龍蟒主要為老生所用,劇中的英雄武將,如《戰太平》的花雲;不能稱為皇帝的番王諸侯,如《珠簾寨》的李克用、《定軍山》的劉備;所謂的"嬌客",如《四郎探母》的楊延輝,《打金枝》的郭曖、《鍘美案》的陳世美;還有位列宰相而比較年輕的,如《贈綈袍》的范雎穿紅蟒。在《天官賜福》中,天官也穿紅蟒。
黃蟒一般均為明黃色,為帝王所專用,劇中的皇帝在表演處理政事的時候,一般都穿黃蟒。如《打龍袍》的宋真宗、《上天台》的劉秀等等。帝王中也有穿紅蟒的,但是可穿紅蟒的人物一般都屬於不應該做皇帝的,比如《沙橋餞別》的李世民、《大登殿》的薛平貴、《賀後罵殿》的趙光義等等,這類角色也可以穿黃蟒。但是未必所有的帝王都可以穿紅蟒。
綠蟒也是老生常用的服色,劇中任武職的文官一般都穿綠蟒,比如《大保國》的楊波(兵部侍郎)、《審頭刺湯》的陸炳(錦衣衛指揮)等等,也屬於常用服色。舊時舞台上一般在開正戲前都有跳財神的活動,財神也是綠蟒的,如果劇中的二路唱工老生飾演的角色為官員時,如《洪羊洞》的八賢王、《戰樊城》的伍尚等一般都穿綠蟒。
劇中人為所謂"儒將"的,如《轅門斬子》的楊延昭、《鎮潭州》的岳飛等等人物穿白蟒,以體現他的文質彬彬,還有就是《白帝城》中的趙雲等等英俊武將。包括擔任職位較高的將領,如周瑜等等也是如此。白蟒還有一種意義是指掛孝,如《哭靈牌》中的劉備,理論上講《大·探·二》中的李艷妃、楊波、徐彥昭都可以穿白蟒,因為是國喪期間,但是不能三個人同時穿。《別宮祭江》的孫尚香也穿白女蟒。此外,一般正直而年高的高級官員,如《探陰山》的包拯,《秦香蓮》的王延齡,《賀後罵殿》的楊繼業也穿白蟒。
老生在舞台上很少有穿黑蟒的,黑蟒主要為花臉使用,都是性格剛毅、勇猛的人物。比如《秦香蓮》的包拯、《回荊州》的張飛、《霸王別姬》的項羽等等。一般在舞台上扎黑靠的人物在著便裝的時候就穿黑蟒。
基本上同一個人物扎靠和穿蟒的服色是一樣的。但是由於蟒沒有杏黃色的,所以扎杏黃靠的人物或者穿白蟒,如《楊家將》的楊繼業,或者穿香色蟒,如《定軍山》的黃忠等等。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三)蟒袍服色(下)
作者:涉川
在傳統戲中主角一般不穿下五色的蟒,除了戴白鬍子的所謂"老頭戲",如《龍鳳呈祥》的喬玄按傳統定製應穿秋香色蟒。紫色的蟒一般為猛將所穿,如《失街亭》中的張郃,扎紫靠,斜紫蟒。紫老生蟒很少用,只有譚富英先生在《龍鳳呈祥》中飾演劉備時曾穿用。藍色蟒也基本很少用,解放後中國京劇院改編《九江口》,由袁世海飾演張定邊,根據張定邊的耿直、忠義的性格設計位穿藍蟒。
粉蟒為小生專用,以體現小生的瀟灑英武,如周瑜、呂布等等少年將帥。倘若沒有粉蟒,可以用白蟒代替。
秋香色的蟒主要是給年高的官員穿用,比如王延齡、王允等等都可以穿用。
皎月色的蟒用途和粉色蟒一樣,都為小生專用色,皎月色可襯托出劇中人的儒雅氣質。姜妙香先生在代表劇目《玉門關》中飾演班超時曾穿皎月色蟒。
老旦蟒主要是上年紀的誥命夫人穿用,基本為秋香色,如佘太君、王寶釧之母等等,一般需同時佩戴朝珠。
由於劇中人物性格身份的交叉性,所以同一人物在不同流派、不同演員飾演同一角色時,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可能在服色的穿用上會有不同的取捨。比如《龍鳳閣》中的楊波,按官職(兵部侍郎)來說可穿綠蟒,按守孝來說可穿白蟒,徐延昭屬於武職,可穿紫蟒,性格耿直忠義,可穿藍蟒,同樣守孝來說也可以穿白蟒。演員可自由選擇,但是有一點就是必須從劇中人物出發,否則就失去了服裝服色的符號性。
蟒作為官員的正式官服,還有一種服裝叫"開氅",顏色使用和蟒基本一樣,但是是作為非正式場合穿用的。兩者的區別在於蟒是大襟,而開氅是斜襟。同時穿開氅不用佩戴玉帶。另外開氅開一場著穿,行話叫"撕著",如《拜山》中的竇爾敦。開氅的適用范圍也比蟒稍廣,如《瓊林宴》的葛登雲,屬於退休官員,告老員外,也可以穿開氅。如果後台沒有開氅,除了無官職人以外,都可以用蟒代替。
早期京劇的服裝顏色比較嚴格的遵循上五色和下五色的定製,隨著京劇劇目的不斷增多和一些演員富有銳意創新精神。服裝的服色也開始有了突破。馬連良先生在京劇的服飾改革上傾注了很大的心血。設計了很多的新服裝。比如《胭脂寶褶》中永樂帝所穿的箭蟒,就突破的原有的蟒的形制,將箭衣的特點融在其中,豐富了舞台形象。同時,由於馬先生善於演"衰派戲",所以在老年男性形象的塑造上,也創造出了淺咖啡色、豆沙灰、深棗紅色、深湖藍色等與傳統顏色不一樣的蟒。用於它所塑造的喬玄、蒯徹、王延齡等角色身上,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舞台風格。當然,這些顏色的運用也是以豐富舞台色彩為前提的,雖然和傳統的色彩具有強烈的符號性相比存在差距,但是可以與和他顏色相近,適用舞台形象相同的顏色互相套用,如豆沙灰可等同於秋香色等等。
由於蟒是在舞台上使用范圍較廣的服裝,所以在形制、顏色的搭配上,不同流派和不同演員都或多或少的有自己的理解和創新,如果想真正理清脈絡,需要耐心觀摩大量的劇目,不斷豐富和積累經驗,才能有較全面的認識。
❷ 戲曲許仙帽子叫什麼
京劇《白蛇傳》,崑曲《金山寺》裡面的許仙,頭上戴的盔帽叫「鴨尾巾」。
「鴨尾巾」通常是商人、店主的帽子。
用緞面做外料,下圓,上扇形,看似鴨子尾巴,因此得名。
「鴨尾巾」分古銅、寶藍二色。古銅色為老人用,如京劇《四進士》宋士傑所戴;寶藍色為青年用,昆劇《金山寺》許仙,戴的就是「鴨尾巾」。
戲劇講究「寧穿破,不穿錯」。這種規矩延續了幾百年。
許仙這種人物,絕對不可以戴「小生巾子」,必須戴「鴨尾巾」。
這是由於許仙在劇中是經商開店的人物。
❸ 京劇中所有角色服裝詳細描寫,要所有的角色的服裝描寫,要詳細,還有化妝頭飾都要寫,謝謝
京劇中的裝束非常有講究,尤其是服飾,最能夠體現人物背景、身世、性格。不同的人物,身份不同、性格不同或地位不同,會有不同的服飾,以便區別,也便於觀眾理解。
京劇中的服飾大體可以分為四類,分別是大衣、二衣、三衣和雲肩。大衣,是京劇內部的分工行當之一,此類服飾包括的服裝有: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學士官衣、判官衣、開氅、鶴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宮裝、古裝、裙、褲、祆以及其它服飾配件。
從裝束的角色范疇上面來看,穿著大衣的角色大都是文職官員、老爺太太、少爺小姐、丫鬟僕人等,它和二衣、三衣的區別是,蟒、帔、開氅、褶子、八卦衣、宮裝、官衣等服裝在袖口處都有水袖。大衣具有很明顯的名稱識別性能,對於塑造不同的人物起到了保證作用。
二衣,在技藝處理上和大衣有著共同之處,不過它們之間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的。二衣包括的服裝有:靠、改良靠、箭衣(其中含龍箭衣,花箭衣,素緞箭衣,布箭衣)、馬 褂(其中含龍馬褂,黃素緞馬褂,鏟子馬褂)、抱衣(含花,素)、誇衣(含花,素,絨,布)、卒坎、龍套、大鎧、青袍、茶衣、大袖等。
除了不同的身份穿著不同的衣服外,角色 還會佩戴一些物件和裝飾品,如鏢囊、彈囊、僧背心、道背心、絛子、大帶等,這些對於區分不同的身份和處境也有幫助。
三衣,俗稱「靴箱」,這類物品大多為人物所穿的靴鞋、內衣裝束等,其物品還可分為兩大類,即軟片類和硬類。軟片類又被稱為軟硬類,主要包括水衣子、胖襖、彩褲、護領、 大襪等。硬類主要包括:厚底、朝方、福字履、登雲履、皂鞋、薄底、彩鞋、彩薄底等物。在三衣行當中,還有一些專用的靴鞋,比如魚鱗灑、虎頭靴、黑白道打鞋、旗靴、小孩靴、 僧靴等。
雲肩,也叫披肩,是從隋朝(581—618年)以後發展而成的一種衣飾,常用四方四合雲紋裝飾,並多以彩錦綉制而成,曄如雨後雲霞映日,晴空散彩虹。在漢民族服飾文化中, 雲肩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款式,裝飾圖案內涵豐富,符號的藝術語言,數字的喻意,文化底蘊哲理深邃。
同時,雲肩又是漢民族吸納外來服飾文化,融會貫通,升華為自己民族服飾 的結晶;也是中國服裝史上,平面與立體設計巧妙構思的典範。京劇的裝束和表演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漸漸地發展到不可分割的地步。服裝藝術的完善,為京劇藝術步人臻境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❹ 京劇戲服的顏色搭配有什麼講究
京劇服裝的服色來源於中國封建社會的衣著服色,主要是以明朝社會的服色為基礎演變而來。由於京劇的服裝具有高度的符號性特徵,京劇的服色也就成了體現劇中人物性格的渠道之一。
早期京劇服裝主要有"上下五色"之分,"上五色"是指紅、黃、黑、綠、白;"下五色"是指藍、粉、紫、秋香、皎月。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因此一般人物不能隨便使用。
體現服色特色最為明顯的服裝是男蟒和男靠。舊戲班形容服裝規模整齊通常會說有"十蟒十靠",就是指有十種顏色的蟒和靠,可以開很大規模的戲。由於京劇服色與劇中人物性格的密切關系,所以在給什麼樣的人穿什麼服色的服裝上,是有一套嚴格的規定的。
以長靠為例,紅靠一般都是給正面人物或者英武之人穿用。比如《戰太平》之花雲,《小商河》之楊再興,《金雁橋》之張任,《誅仙陣》之韋陀等等,以體現劇中人的英氣。
由於黃色屬於皇家專用色,所以一般人物所用的黃靠都不是明黃色,杏黃色如《定軍山》之黃忠,《李陵碑》之楊繼業,《珠簾寨》之李克用等等,為體現老年武將老當益壯的性格;穿黃靠的還有一種性格的人是暴躁武將,如《戰宛城》之典韋,《四平山》之宇文成都,《挑華車》之兀術,《瘟癀陣》之楊戩等等,由於趙匡胤是開國皇帝,所以後來在《龍虎鬥》中扎明黃靠。
黑色靠一般都是給性格粗魯莽撞之人准備的,比如《長坂坡》之張飛,《金沙灘》之楊七郎,《牛頭山》之牛皋等等。《霸王別姬》中的項羽扎黑色軟靠(沒有靠旗),但是由於霸王的特殊身份,所以一般霸王的靠都要特製。
綠色靠一般都是勾紅色臉譜的人物穿,比如《古城會》之關羽(軟靠),《鐵籠山》之姜維,《大名府》之關勝等等,都是忠勇之士,同樣,關羽的綠靠一般也是要特製的,俗稱"老爺靠"。最早的《挑華車》之高寵也勾紅色三塊瓦臉譜,所以高寵也有扎綠靠的扮相
白色靠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比如年輕英俊的武將,如《銀空山》的高嗣繼,《長坂坡》的趙雲,《兩將軍》的馬超等等,還有一種人物是所謂的"儒將",比如,《長坂坡》的張遼,《鎮潭州》的岳飛,《武昭關》之伍子胥等等,還有一些老年武將,比如《鳳鳴關》之趙雲,《定軍山》之嚴顏、《百涼樓》之吳禎,《絕燕令》的定燕平等等。
"上五色"一般為劇中主演所用,"下五色"則為劇中較次要的角色用,所以扎藍靠的一般都為次要的武將如《戰宛城》之夏侯惇、《取金陵》俞通海等等。戲班中還有"猛烈親王扎藍靠"的諺訣,所以《挑華車》之高寵既可以扎綠靠,也可以扎藍靠。
粉色屬於小生專用色,粉靠也是小生應工的人物所用。比如《回荊州》之周瑜,《棋盤山》之薛丁山,《佘賽花》之楊繼業等等。倘若戲班中沒有粉靠的話,那就可以用白靠代替。
紫靠則為勇猛的武將所用,比如《失街亭》之張郃、《賈家樓》之唐璧、《奪太倉》之常遇春等等。
秋香和皎月是兩種比較特殊的顏色,秋香是介於草綠和橄欖綠之間的綠色,皎月是湖藍和正藍之間的藍色。秋香一般為老年人物的專用色,秋香色的靠很少,如果同劇中有其他人物必須穿杏黃靠的時候,而後台只有一身杏黃靠的時候。那麼年老的人物可以扎秋香靠,比如《李陵碑》之楊繼業,新編戲《官渡之戰》的袁紹、《對花槍》的羅藝也扎秋香靠。同樣,皎月靠也是在同一出戲中有小生已經扎了粉靠的時候,為了區分,可以扎皎月靠。但是《金沙灘》一劇中,楊四郎必須扎皎月靠,楊八郎必須扎粉靠。
隨著京劇服色的不斷發展,靠的顏色也逐漸增多,但是新增的顏色在使用上,也基本是在原有服色的基礎上細化而已。
京劇服裝服色淺談(二)蟒袍服色(上)
❺ 京劇中的小生通常以什麼樣的裝扮登場
京劇服飾京劇是中國的藝術瑰寶地位非常高,影響力毋庸置疑通過京劇表演中的服飾,我們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徵。京劇有200多年的歷史,流傳下來的戲服很多,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公式。在京劇表演中,人們通常根據他們的衣服來區分。具體有衣服上有蟒蛇的。如果說人物穿的是黃蟒,那就是皇帝穿的,穿紅紫蟒的是大臣穿的。
按質地分類有緞子絲綢布料等等紋飾分類。有龍鳳,花鳥,蟲魚,水雲等。所以京劇的服飾分類方法有很多種,觀眾可以根據人物的服飾對其有一個大致的判斷。京劇不僅是文化藝術的傳承,也是民族的標志,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京劇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在京劇表演中,不僅要有高超的表演技巧,還要配合好唱功等其他因素,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京劇服飾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人物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❻ 越劇里小生 的帽子的介紹
訪妻 路遇大姐得音信 九里桑園訪蘭英 行過三里桃花渡 走過六里杏花村 七寶涼亭來穿過 九里桑園面前呈 但只見一座桑園多茂盛 眼看人家十數份 那一邊竹籬茅舍圍得深 莫非就是楊家門 待我上前把門推 呀 為什麼青天白日門關緊 耳聽內邊無聲響 不見娘子枉費心 窩旁還有紙窗在 我隔窗向內看分明 啊呀 窗口高來看不見 哦 有了 墊塊石頭就看得清 文秀舉目向內望 只見一間小草房 小小春台朝上擺 破木交椅分兩旁 三支清香爐中插 葷素菜餚桌上放 第一碗 白鯗紅燈天堂肉 第二碗 油煎魚兒撲鼻香 第三碗 香芹蘑菇燉豆腐 第四碗 白菜香乾炒千張 第五碗 醬燒核桃濃又濃 第六碗 醬油花椒醉花生 白飯一碗酒一杯 桌上筷子有一雙 啊呀 看起來 果然為我做三周年 感謝你娘子情誼長
❼ 戲曲里的人戴的帽子
第一問:帽翅。
第二問:豎著插得是翎子,多用於小生,比如周瑜。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0%A1%C9%FA%F4%E1%D7%D3&in=6914&cl=2&cm=1&sc=0&lm=-1&pn=14&rn=1&di=16716057390&ln=722&fr=&ic=0&s=0&se=1
❽ 不同種類的戲麴生旦凈末丑的服飾有什麼區別
丑,喜劇角色,臉部化妝用白粉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為插科打諢人物或次要人物。丑角的服飾遠沒有生、旦、凈繁瑣,丑角重在表演,插科打諢烘托氣氛,不需要靠戲服來襯托,短衣襟小打扮的服飾就可以。
❾ 一套戲曲演出服一般要多少錢
要買一套好的演出服至少要2000多快錢呢!你唱花旦,肯定還要買頭面。水鑽的頭面好看,要是真買好的,一個頂花就要兩萬!我那次要演出,頭面是學校買的,但價錢我是知道的。兩鬢上插的那個花,一個就十快錢。你是在北京嗎?北京的話珠市口有買的,可以定做。如果只是戲迷,建議買一般的演出服就行了,要買演員上台那種,貴的嚇人。不是嚇你啊,我是學京劇的,這些我多多少少都了解。順便說一句,你想演出,水袖最好買杭州絲紡的,那個好看,其他就不知道了。戲服的面料摸著順手,光滑就應該不會錯。樓上說200或300,這價錢只能買一套泡子。現在的東西貴的離譜。
貌似黑龍江大學那邊有,聽說很便宜,沒有你想要的還可以定做,你去看看。
❿ 崑曲牡丹亭小生帽子叫什麼
崑曲中未做官或未及冠的風流書生,頭戴方巾、必正巾,故為巾生。昆劇男角中,巾生是算得重要的了。其看家戲有「風花雪月」及「琴棋書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