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綠帽情節是怎麼產生的
由於自己不能滿足就會這樣了
早泄與陽痿的關系是:早泄是陽痿的初級階段,早泄發展嚴重可以導致陽痿;另外,陽痿又常伴見早泄。二者病因有相同之處,臨床表現有相似症狀。早泄可表現陽痿初期的症狀,如臨房不舉,舉而不堅,房事不能正常完成,夫妻雙方達不到性滿足即泄精而萎軟,並長期伴有精神不振,神疲倦怠,夜寐不安,精薄清冷,心悸不寧等症。早泄往往是陽痿的一個信號,出現早泄,偶爾1~2次,可以不予治療只要調整好情緒或對症處理一下就可以糾正。如頻頻早泄,為防止陽痿的發生,就應積極治療。陽痿常伴見早泄,也就是說陽痿患者,在性機能減低,尚能維持性交時,常伴見早泄,不能正常完成性交。治療陽痿也就等於治療了早泄。因此在治療陽痿應用興陽、壯陽葯的同時,常加用一些固精、澀精的葯物。另外早泄的治療與陽痿相比較容易,適當的體育鍛煉、文體活動,夫婦暫時的分居,手淫惡習的堅決戒除,對早泄的治療會有很大作用。積極治療早泄是防治陽痿的重要環節。因此說,二者有密切的聯系。一定要治療的,這種病最好到正規醫院
3. 戴綠帽子 這個俗語是怎麼產生的
古時候,有一對夫妻,妻子是一位主婦,生得嬌艷可人、風韻猶存,平時在家裡做點針線活。因生得貌美,早就已招徠一些狂蜂浪蝶追求,丈夫是一個生意人,要經常到外地去做生意,兩口子的日子過得也富裕,在丈夫外出的日子裡,妻子就不免枕冷襟寒、寂寞難耐,終於有一天,妻子忍不住跟街市一個賣布的好上了,在丈夫外出做生意的時候,他們就巫山雲雨地在一起廝混。有一次,丈夫回家後三個月都沒有外出,直煎得那個賣布的天天在他們家附近打轉,一天,丈夫騎著馬到城外打獵去了,經過街市,那賣布的見了非常高興,以為他又要外出做生意,當晚就迫不及待地竄進了妻子的卧室,准備和相好幽會,當晚丈夫回來了,幾乎將他逮了個正著,妻子也嚇了個半死,那賣布的只好哆嗦在人家的床底一整晚。這件事後,妻子就向那賣布的要了一塊綠色的布料,做了一頂帽子給丈夫,還和那賣布的約定,當你看見我丈夫戴上綠帽子外出的時候,你就可以來了。
過了幾天,丈夫又要外出做生意了,妻子趕緊拿出那頂綠帽子對丈夫說:「外面的風沙大,戴上就不會弄臟了頭發,這顏色讓你看起來很俊,以後你每次外出我都為你做一頂,就像我跟在你身邊一樣,你就不用牽掛我了。」丈夫聽了很開心,以為自己真的很俊,於是高高興興戴上那頂綠帽子,騎著馬得意洋洋穿過街市,到外地做生意去了,當晚,他妻子就和那賣布的睡在他的床上。以後,那個賣布的凡見了那丈夫戴著綠帽子外出時,心裡都不禁心花怒放:「哈!你的綠帽子真是很俊,不過今晚該到我俊了。」
4. 我來說說我的綠帽情節怎麼產生的
讓她接觸一些與異性有接觸的『活動,如舞會、酒巴、會所等,我想會有變化的。
5. 綠帽子,這個詞出自哪裡,
出處:
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唐宋時期,視碧青綠諸色為賤民所穿服裝之色。
自元代開始,碧綠青諸色的服裝限於「娼妓」、「樂人」所穿。朱元璋明令讓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腰系紅褡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只准在左右兩邊「靠邊走」。
由此一來,人們見著戴「綠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樓一族」,戴「綠帽子」也成為某男子的妻女賣淫或妻子私下「偷漢子」的俗稱。現在隱含的意思是伴侶的一方和其他人偷情、相好,另一方就被稱作是被戴了綠帽子。
(5)綠帽子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擴展閱讀:
綠帽子形成心理:
心理因素:
綠帽子的產生有多重心理因素,因人而異,很大程度上與男性出軌的心理有相似之處。
後悔心理:
部分女性在結婚前對婚姻往往不是把感情需求和家庭需求放在首位,而是錯誤地追求一種婚姻的附加值。例如男方經濟條件,男方家庭條件,男方家人是否好相處等。而實際上,婚姻的附加值是可以替代的。附加值在婚後得到以後便變得不再受到重視。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悔心理。這是一個麵包與愛情的古老理論。人們總是希望麵包與愛情兼得,當無法兼得的時候,選擇一種而放棄了另一種。但在接下來的生活中,缺少另一種的問題就會隨之凸顯。這個時候就會十分後悔,覺得當初的選擇是錯誤的。
寂寞心理:
一種情況,由於工作原因或是兩地分居,一些丈夫經常不在妻子身邊。如果這樣的丈夫忽視家庭關懷不關心妻子,不經常寫信或以其他方式表達對妻子的思念之情。二種情況是,丈夫應酬過多,經常晚歸。
三種情況是,丈夫缺乏家庭責任感,婚後依然和朋友花天酒地,自由玩耍,完全忽視了家裡還有一個等待的妻子。久而久之,必然使夫妻之間的感情趨向淡漠,使妻子產生寂寞心理,感到沒有精神依託。此時,如果遇上合適的異性恰好能夠填補這一空白,妻子就可能喪失抵禦誘惑的能力。
渴望心理:
婚後生活或多或少與婚前有所不同,但是也不應當完全平淡。很多男性出軌者抱怨妻子婚後沒有戀愛時期的激情,或者性生活趨於冷淡。如果丈夫因為性功能障礙,不能滿足妻子正常的生理需要,或因為追求事業終日忙碌,忽視了給予妻子溫情,沒有了婚前的浪漫。
優越心理:
有的妻子或姿色出眾,或地位不凡,或事業學歷突出,而丈夫各方面平庸甚至很差,這樣的差距如果過大,妻子就會產生優越心理。而如果此時丈夫不思進取,久而久之,更容易使妻子「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從而覺得丈夫配不上自己。所以各方面條件都比丈夫好的妻子出現婚外戀的幾率大。
6. 戴綠帽子的說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戴綠帽子的說法最早是從唐朝開始的。
一開始綠帽子並不是用來指代被紅杏出牆。最早是一個縣官李封想出來懲罰有罪官員的。戴綠帽子是官吏有罪才會戴著,有罪的官員不想承受杖罰,就得在刑罰期間一直裹著這個綠頭巾。所以最早就是在唐朝才開始有綠帽子這個說法的。
因為朱元璋明令禁止娼妓家的男子不能在街道中間行走,只能在道路兩邊靠著邊邊角角走,而且這些男子必須頭裹綠巾,腰上還要系著紅褡膊腳上還得穿著帶毛豬皮鞋,這樣一來大家就能知道這個家庭有女性做了不貞潔的事情了。
就是因為這樣,綠色和不貞潔的女子掛上了鉤。所以該女子背後的男人就被稱為戴了綠帽子。
7. 古代的綠帽子,為什麼是身份的象徵,有何深意呢
綠帽子的“發展史”非常漫長,該詞語在剛出現的之時並不指伴侶出軌。
說實話那時候的綠帽子比今天都還慘,靠妻女為娼養活自己的為社會所不恥,朱元璋當時還下令這些男人除了戴綠帽子以外,還得:腰系紅褡膊,足穿戴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只准在左右兩邊“靠邊走”。
由於娼妓行業具有一定的“特殊”服務,本質上是女子跟婚姻之外的男子發生了不正當關系,所以綠帽的引申含義就此誕生,綠帽從這以後有了女性“出軌“之意,這種象徵著“出軌”的含義也一直沿用到今天。
以上就是綠帽的“發展史”了,它的作用能從象徵身份慢慢發展到形容出軌,本質上還是由於各個時期的文化觀念有所不同。
8. 帽子最早在什麼時候
人為什麼要戴帽子?帽子的實用意義於在禦寒、防暑、防風沙,後來才是,裝飾和標識以及象徵意義。關於帽子的實用意義和裝飾意義我們很清楚,今天主要來談帽子的象徵意義,在漫長的現代社會以前帽子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特別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社會期間。
觀看和閱讀古代的文物以及書籍,我們發現帽子跟女人的關系很小,古代社會女人可以是從來不戴帽子,只有男人和帽子有關系,說白了帽子就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在中國可以說帽子從一發明就是跟「權力」和「地位」地位聯系在一起,體現的是它的象徵價值。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9. 【歷史】「綠帽子」與「烏紗帽」的由來
「綠帽子」的由來
中國的男人們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綠帽子」,說來有一段讓人饒有興趣的史話。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有意思的是這頂「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後「定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詞。
【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唐宋時期,視碧青綠諸色為賤民所穿服裝之色。唐代地方官吏對犯罪之人「不加杖罰,但令裹碧頭巾以辱之」(《聞見錄》),並根據情節輕重「以日數為等,日滿乃釋」。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蘇州有不逞子弟,紗帽下著青巾,孫伯純知州判雲:'巾帽用青,屠沽何異?'」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綠青諸色的是最低賤的人。
自【元代】開始,碧綠青諸色的服裝限於「娼妓」、「樂人」所穿。《元典章》規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兒;娼妓家長並親屬男子,裹青頭巾。」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0年)下詔規定:「教坊司樂藝著卍字頂巾,系燈線褡膊,樂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許與民妻同。」同時還規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人服」。朱元璋明令讓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腰系紅褡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只准在左右兩邊「靠邊走」。由此一來,人們見著戴「綠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樓一族」,戴「綠帽子」也成為某男子的妻女賣淫或妻子私下「偷漢子」的俗稱。據明朝郎瑛所撰的筆記《七修類稿》載,相傳於春秋時期,依靠妻女賣淫收入為生的男子以綠頭巾裹頭作為識別。而綠色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低賤者的用色,《漢書.東方朔傳》提到館陶公主劉嫖的情夫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的注是:「綠幘,賤人之服也。」。唐朝詩人李白在《古風》中也有「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之句,可見當時綠色為低賤者所用的顏色。
至於把綠色視為低賤者用色的原因,有一種說法是與龜有關。綠色為龜之顏色,而古人誤以為雌龜要與蛇交配才可以繁殖,甚至以為龜沒有雄性,如明朝長樂人謝肇浙所著的筆記《五雜俎》就提到龜不能交配,所以縱容雌龜與蛇交配來繁殖後代。不少古書如《列子》、《說文解字》、《博物志》等均有類似說法。因此把妻子與他人通姦的男子稱為「龜」。《七修類稿》與唐朝封演所撰的筆記《封氏見聞錄》均有提到,唐朝李封為延陵令時,手下犯罪,他就要他們戴綠頭巾作為羞辱。但當時仍未有把「綠頭巾」定型成妻子跟別人通姦的意思,只是象徵身份低賤。而郎瑛則於《七修類稿》中說出自己的見解,認為以綠頭巾為羞辱,是因為綠頭巾是春秋時期妓女之夫的首服。
把綠頭巾定義為妻子通姦應在元朝之後。據《元典章》載,當時規定娼妓家長和男性親屬要裹青頭巾,而青、綠二色相近。此例一直沿用至明朝,《明史·輿服志》載,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詔規定教坊樂人和伶人要戴青巾,而樂人、伶人之妻通常都是樂妓、女伶,雖然以賣藝為主,「綠帽子」一詞則是清以後的用法,易實甫作《王之春賦》就有「帽兒改綠,頂子飛紅」之句,描繪了當時官場的性賄賂。於是「綠頭巾」或「綠帽子」就成為妻子與人通姦的男子之代稱了,這種用法亦流傳至今。
「烏紗帽」的由來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均戴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遂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隋唐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帽。但為適應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隋朝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小:一品有九塊,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作出規定:凡文武百官上朝和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
到了清代,官員的烏紗帽被換成紅纓帽,但至今人們仍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丟掉烏紗帽」就意味著削職為民了。
據說來自南朝劉宋王休仁的點子。王休仁創制烏紗帽,並沒有什麼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於焉誕生。
王休仁戴著自製的小帽在街上走的時候,果引起人們的興趣與討論。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後來有不少人仿製著戴。隋朝的楊堅,也是這種烏紗小帽的愛用者。不過因為楊堅是個皇帝,戴起來意義不同,上行下效的結果,朝廷、民間頓時「黑成一片」,萬頭鑽動,有如黑海。
明朝時候,烏紗帽的命運有了關鍵性突破。由於官員們特別愛戴烏紗帽,朝廷遂正式將它列為王公百官上朝及處理公務的必要配備。並對規范其製作的樣子為:以藤絲或麻編成帽胎,塗上漆後,外裹黑紗。呈前高後低式,兩側各插一翅。
烏紗帽成為官帽之後,老百姓自然不能再戴了。
烏紗帽是古代帽的一種。早期中國,並沒有「帽」這樣的稱呼,《儀禮》稱「帽」為「頭衣」或「元服」。(元,首也)至於「烏紗帽」一稱,則在隋唐時出現,《通典》有雲:「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楊堅酷愛烏紗帽,由此得證)
王休仁,究竟是不是烏紗帽的原創者呢?好長一段時間,他的確獨領風騷。但上世紀七○年代馬王堆漢墓開挖後,他便退居老二了!原因是考古人員居然在馬王堆三號墓,找到一頂狀似泳帽的烏紗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