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2.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於東亞地區的一個傳統游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羅斯等亞歐國家也有分布,鄂溫克族和土族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盡管這種生存方式在現代社會被弱化。但仍然被視作蒙古族的標志。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而且音樂、舞蹈也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1)飲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以奶和肉類食品為主,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遼寧遼西的蒙古族比較早地從事農耕生產,所以在飲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傳統食俗,還有一些東蒙地區獨特的美食。如全羊湯、「手把羊肉」、蒙族餡餅、喇嘛糕等。
所謂的全羊湯,就是將新鮮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腸等下水,切成條狀,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後放上各種佐料食用。味道鮮美可口,頗受人們的喜愛。全羊湯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飲食,現在已成為遼西阜新地區待客的一種美食,尤其是在農歷「立秋」這天,人們大都會食用,俗稱「搶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飾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備腰帶和馬靴,這樣的裝束使男子漢顯得強悍瀟灑;女子則顯得身材苗條、矯劍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觀別致、柔軟輕便;皮靴,挺括光潔,結實耐穿。騎馬時可以保護踝部、禦寒;墜馬時自然脫靴,可以保證人身安全。
生活在遼寧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並不經常穿著民族服裝,但是在大型的節慶集會上,或是婚慶典禮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絢麗多彩的民族服裝,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蒙古包結構簡單,拆裝方便,搬運輕便,十分適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遼寧的蒙古族人現在大多數居住在與漢族或滿族人相似的磚木結構的房屋,但是在室內的裝飾上卻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
3. 蒙古族 習俗,服裝有哪些
習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准,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只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服裝: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4. 為什麼蒙古人喜歡帶禮帽
因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習慣,所以帶禮帽。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
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4)關於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擴展閱讀:
蒙古人自幼就在馬背上成長,馬就是蒙古人的搖籃。蒙古人認為,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馬性子烈、慓悍,對主人卻十分忠誠。
蒙古人視馬為牧人的朋友,馬以頭為尊貴,蒙古人嚴禁打馬頭,不準辱罵馬,不準兩個人騎一匹馬,秋天長膘期不準騎馬狂奔使馬出汗。
馬倌、騎手要隨身攜帶刮馬汗板、馬刷子,隨時為騎乘的馬刷洗身子、刮除馬汗,為馬舒筋活血、放鬆肌肉、消除疲勞,同時,這也是主人與馬親近、增強感情的途徑。
5. 蒙古族帽子分類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
6. 關於蒙古的民風民俗
待客禮儀
蒙古人把隆重而熱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種美德。他們的待客禮包括問候、互遞鼻煙壺(解放後此禮已逐漸消失)、飲食招待等。無論是專程來訪的貴客還是路過歇腳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問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並擺上各種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間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銀質的碗盛著,與哈達一起獻上。敬酒時,要右手舉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傳統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圓形尖頂,由圓形圍壁(哈納)和傘狀頂架組成,外面覆以羊毛氈,再用毛繩固定。圍壁、傘架均用木桿釘成。包頂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氣透光。門小,木製,大多向南或向東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運,極適於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飾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是蒙古袍,右衽,鑲邊,身長寬大,高領長袖,帶腰帶,配皮靴。夏袍是棉絲質的單夾袍,多紅、黃、 深藍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婦女的帽飾、首飾多鑲珠寶和銀飾,顯得雍容華貴。喜穿軟簡牛皮 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 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 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 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
顧站冠
元代流行於蒙古族婦女中的一種高帽。長約一尺,筒狀,外包絲綢織物。花色品種各異,上面還裝飾著各式珠寶及美麗的孔雀毛。根據所戴的「顧姑冠」可識別其身分和社會地位。在電影《馬可·波羅》、《成吉思汗》中都可見到戴著這種冠帽的婦女。
蒙古靴
服飾工藝品。有皮靴、布靴(馬海靴)之 分。《馬可·波羅游記》載:「應知大汗賜一萬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並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駝皮靴一雙, 靴上綉以銀絲,頗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補花盤腸紋做裝飾。女用布靴常以通體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紋與佛手、D字紋、八結腸紋和雲卷紋裝飾。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五蝠捧壽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外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則是摔跤專用鞋。堅韌、厚實,靴子上有皮帶,穿時將靴底和靴筒纏綁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腳時脫落,且便於勾纏對方。
婚俗
蒙古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講求倫常,嚴格輩分。講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親。結婚儀式過程講究對歌、祝詞。蒙古族傳統家庭以男子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徵求妻子的意見。兒子娶妻生子之後,與父母分家,幼子承擔贍養父母的責任。
蒙古族婚禮 充分表現了這個古老民族勤勞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獨特風格。由於分布廣闊,各地婚俗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點。共同點是新郎佩帶火鐮、蒙古刀和弓箭,致頌詞、祝詞和對歌等。東部地區接親時新娘坐轎車,大門口對歌,洞房門口致頌詞、祝詞,更為精彩的是歡送送親賓客時搶新郎的帽子,以試雙方的機智勇敢和坐騎快慢。西部牧區婚禮中最為熱鬧而又比較完整地保留傳統習俗的是鄂爾多斯婚禮。迎親那天雙方的親戚朋友著盛裝聚集在雙方家中。接親的隊伍由新郎、接親親家、伴郎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親友們在門口以歌聲送接親隊伍出發,新郎一行來到女方家要繞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馬。伴娘此時用毛氈攔住新郎的隊伍,開始對歌,伴娘要考問男方很多問題,男方的接親親家要對答如流。經過一番盤問,女方對接親隊伍的回答滿意了,新郎才可把禮物獻上,伴娘撤去白氈請客人進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烏查」(全羊席)開始。新郎在歌聲中向新娘父親獻上哈達。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與好友們依依惜別。宴席結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著「送女歌」送行。接親隊伍回到新郎家,只見門前燃著兩堆火,新娘要拉著新郎從火堆另一端遞過來的鞭梢,從火中間走過。這儀式象徵著愛情堅貞不渝,隱含純潔辟邪、興旺發達之意。進蒙古包後婚禮開始,揭去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娘一一拜過公婆和親戚長輩。新郎手執銅壺,新娘手端放有銀碗的酒盤向賓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飲而盡,並祝新人幸福。婚禮進入高潮,豐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賓客的歡歌起舞,包含了對新人的衷心祝願。
葬俗
一般不設靈床,沒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燒紙錢,不放哀樂。傳統的喪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種。現在普遍施行土葬,給死者更換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凈身塗酥油者,連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
7. 蒙古族高帽子的寓意
過分誇獎的意思。比如說,你不要給我戴高帽子了,就是說,你不要過份誇獎我的意思
8. 關於蒙古族風俗、服飾的資料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長袍、短褂、靴子等 。顏色尚藍,深藍者多,極少穿青色上衣。婦女喜穿紅、綠、天藍色的。服裝四季有別,如單布長袍,夾長袍,棉長袍,皮長袍,坎肩,馬褂等。無論男女都喜用鮮艷的絲料或布料做腰帶垂穗裝飾。衣多鑲邊。布料喜用綢緞類或上等純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製作,少部分用馬、驢皮。女式靴子多為布制綉花,冬季內套氈襪,既輕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製,自家縫紉,很少購買。勞動時穿的皮衣不弔用上好綿羊綢、布面,經濟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製。
衣服皆右開襟,嵌對扣或排扣。男服鑲單邊者為多,女服鮮艷而美觀。單布長袍或坎肩皆鑲綉花邊或金銀絲綢邊。女子服裝特別講究,且有閨、婦之分別。
為了騎乘方便,男子服裝多為寬領大袖。棉 、皮長袍用棉布領或綿羊羔皮領。長袍外套馬夾,以整幅彩色綢緞系腰,不垂穗,佩帶火鐮、蒙古刀。刀有刀鞘,並有象牙筷子或駝骨筷子一雙,用銀 、白銅、青銅鐫花製成,用絨絲鏈掛在「套海」(一種金屬飾物)上。腰佩火鐮 、蒙古刀、煙荷包、煙袋、白布手巾等。頭頂的蒙古帽 ,多為綿羊羔皮或狐皮製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綿羊皮套袖。
婦女喜穿彩色長袍、 花靴。 四季都在長袍外套穿坎肩,不喜扎腰,外出勞動或騎馬才扎。
蒙古頭飾
蒙古族婦女過去非常講究頭飾。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革,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那些十分繁瑣笨重的頭飾逐漸被淘汰。但在民間舉行的婚禮儀式上,還可以看到梳理打扮得個具特色的新娘和年輕婦女。烏珠穆沁婦女的垂於胸前的兩條辮子,頂部有發箍,額前綴以至眉的珊瑚、綠松石和銀飾件結成長穗,垂於耳邊的裝飾,顯得尤為精巧華麗。在達爾罕、茂明安、四子部落一帶的婦女們,則把頭發分開梳成辮子,順耳部後面轉至前面,垂於胸前,垂至乳際,綴以白鑲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飾物,古樸典雅,別有一番情趣。鄂爾多斯婦女的雙辮子,上有發套,前有流蘇,旁有流穗,綴滿金銀飾,瑰麗華美。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婦女,多為如意頭或辯發根居中的盤式纏頭,佩帶耳墜,發型以結實豐滿為美,上插全銀簪、玉簪,還要紮上珊瑚、綠松石串起來的額帶,另外再插上絹花,銀飾件有的鍍金或加彩色琺琅,更是富麗堂皇,耀眼奪目。
隨著時代的前進,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作為時代精神風貌和物質文化水平標志的服飾,自然也發生著變化。今天,蒙古族男女穿國際通行服裝的人和休閑裝者越來越多。至於婦女的發式發型,更是斑斕紛呈,有剪短發的,有燙發的,有美發垂眉的,有把頭發盤在頭頂的,也有染黃發的……。同現在趕時髦的現代人也幾乎沒有了區別,這也是我們民族融合性的一個體現。
9. 蒙古族服飾的歷史淵源
蒙古族服飾的形成與歷史發展是人類文化的顯性象徵,它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認同意識和心理素質,又 由於特殊的自然環境,風俗習慣以及審美觀念,服飾的民族個性顯得尤為突出.
民族服飾可以說種類繁多,異彩紛呈,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飾不難發現這種民族性,豐富性,多 樣性,實用性,區域性等特點,多彩多姿的服裝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是獨特文化傳統的結晶,是與自然生態 服飾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氣質,民族性格的一種藝術,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實用功能外,還是民族 民族服飾是一種符號與象徵,獨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豐富,風格古樸,工藝傳統精緻.無論 是從文化內涵還是從穿著習俗來看,我們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獨特的魅力.
民族服飾藝術既表現和反映史 詩,也表現和演繹神話傳說,呈現出濃郁的圖騰意識和神性意識,每當欣賞時,常常會讓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觀念中靈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將我們與廣袤無垠的自然連成一個整體,使人,動植物及周圍的事物彷彿在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縮影.
蒙古高原作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發祥地,幾 千年來經歷了匈奴,鮮卑,契丹,突厥,回紇,女真等民族更替,創造了璀璨的服飾文化.然而蒙古族作為一 個古老的民族,其服飾種類,款式風格與北方各游牧民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也與中原漢族服飾相 蒙古族服飾有著濃厚的草原風格和適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從其構成來講: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帶,褲子,靴子等.這些服飾構件由於穿著者的性別,年齡,職業,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環境季節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樣,功能,製作工藝,審美特徵及穿著方法都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徵.
千百年來,蒙古族一直游牧,縱橫馳騁於南起萬里長城,北抵浩瀚的大漠,東達興安嶺,西越賀蘭山的 這片蒼茫大地上,獨特的生息環境,」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經濟,加上南征北戰的軍旅歷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獷豁達,蒼勁雄健的民族氣質和獨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為蒙古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飾藝術也是豐富多彩,璀璨奪目的.同民族的起源發展一樣,蒙古族的服飾也經歷了一個歷史性的 內蒙古大窯文化的發現,證明了距今40,50 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 就過著原始生活並開始在這里穴 居.新石期時代包頭轉龍藏遺址中發現了光滑,尖端銳利的骨針和骨錐以及蚌制的半圓形製品.這些發 現說明遠古時期的北方人群不僅開始縫制衣服,並且懂得了裝飾.而蒙古族作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們的服飾與匈奴,鮮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飾有著內在的聯系.因為他們都是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著打扮都不能脫離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
北方各民族因從事畜牧業,上身穿褶,下身穿 褲,稱之為」褲褶服」.戰國時期趙武靈王採用其服飾並學習騎射,歷史上稱為」胡服騎射」.北魏時期蒙古 族用」扎葛爾」布做衣服.唐宋以後大批布匹,綢緞,天鵝絨進入蒙古地區,服裝面料的大變化,使得該民族 的服裝樣式借鑒了當時的突厥,契丹的圓領,長袍,束腰,罩襆頭,穿短靴等適合牧獵的服飾,並且根據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進.到13 世紀,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發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環的服飾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連屬,衣式較窄而下裳較短,腰間有許多褶皺,還在衣的肩背間貫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畫 中均可見此種服飾,此時的長袍為大袖盤領,並改北方民族傳統的」衽」為」右衽」,這種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紀蒙古民族已經成為草原上強大的民族,服飾文化的發 展也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隨 著民族的發展,服飾制度的建立,服飾的面料與款式也逐漸地豐富起來.蒙元時期,蒙古族服飾的種類,風 格,色彩,工藝以及服飾制度方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達到了異彩紛呈的狀態. 公元13 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結束了長期紛爭的局面,從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經濟,軍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邁了一大步.由於軍事上的勝利和版圖的擴展,各地的金銀財寶,綾羅綢緞雲集蒙古地 區,對蒙古族服飾的發展變化提供了有利條件.蒙古族的服飾作為當時社會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標志, 在服飾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以及服飾制度等方面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變化.
元代蒙古族對本民族服飾很重視,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裝分為官服和民服,並做出規定:官服為龍蟒緞衣, 以龍爪和獅,麟,鶴,雉分等級,民服雖規定」以舊俗」,但也有變化:男服,袖長,襟寬;婦女服,袖短而寬,袍長, 領高.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層短袖衫,還穿一種以白色駝毛織成的氈袍.據《元史》記載,當時有一種衣服,前 無衽,後身長,無領無袖,綴兩根帶子,名為」比甲」.騎射時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為 長.到明代中葉,蒙古青年婦女穿著比甲蔚然成風.在清代,比甲服飾更加流行,並得到不斷改進,蒙古語稱 為」敖吉」的無袖服裝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一種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於兩肩, 明清時稱之為」甲哈」,清末呼倫貝爾地區的陳巴爾虎蒙古族的牧民還穿著這種帶有甲哈的蒙古袍.男式甲 元代以後左衽長袍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長袍,特別是蒙古貴族的服飾,綾羅綢緞配以金銀珠寶, 貴族婦女冠飾主要是姑姑冠已達到相當豪華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飾,袍類,披肩和其他裝飾品又增添了 很多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變化是蒙古袍的領式和袖型:出現了馬蹄袖.而且刺綉也開始流行並被運用到 服飾中,蒙古袍,坎肩的領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綉圖案裝飾.到了清朝,由於蒙古社會制度發生了變化,清政 府實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縣間的自由往來,客觀上促進了部族之間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這一時期, 蒙古族服飾也受到了滿族文化的影響,發展和創造了很多具有地區和部落特色的服飾,綢緞,織錦緞,布帛等 服飾面料被用於服飾的縫制.蒙古袍的形制為下擺兩側或開衩或不開衩的寬大袍服.長袍外面還配有長短 坎肩,還把各種金,銀,珍珠,珊瑚,瑪瑙,松石製作成佩飾,頭飾佩戴.清代各部落服飾樣式之多,裝飾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難以盡述.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對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壞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區實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並且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採取各種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間 的正常往來,編旗劃界,實行分割統治,甚至主張和提倡旗與旗之間的服飾差異.這促進了蒙古部落服飾的 17世紀中葉至 19 世紀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銀,珍珠,珊瑚,瑪瑙, 翡翠,琥珀,綠松石製作各種頭 飾,衣飾和火鐮,餐刀;以皮毛,布帛,錦緞縫制各種服飾,式樣之多,製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清代以後,蒙 古族服飾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足必踏靴,身必著袍,服必系帶.富衣綢,貧布衣,盛夏 多帶皮帽,其式尖頂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帶下佩以用銀質鑲嵌的餐刀,刀鞘,刀鏈.帶系用綢緞,庫錦 製作精美的長形小囊,內盛大鼻煙壺,右系火鐮包,亦多用銀質鑲嵌.這時的蒙古族服飾,在繼承和發展傳統 款式的基礎上,出現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飾,其中按部落和地區大致分為:布里亞特服飾,巴爾虎
蒙古族服飾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服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飾之一,是蒙古族傳統文化的縮影.蒙古族 服飾積淀豐厚,受地域環境的影響,反映了蒙古民族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禮儀,節慶習俗,婚姻狀況以及 審美追求.在其發展過程中融進了特殊的民族內涵,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至今保留著古樸自然的服飾風 格.蒙古族服飾彰顯著與眾不同的民族神韻,成為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