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這是一個比喻的修辭手法。又是比喻修辭手法分類中縮喻修辭手法。縮喻的典型例句是「思想像潮水一樣",縮喻成「思想的潮水",再縮喻成「思潮」。
明喻的公式是:甲象乙。
暗喻的公式是:甲是乙。
縮喻的公式是:甲的乙。
縮喻的「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展開句式是「石油工業落後像一頂帽子」。這樣我們就能很明確地看出這是比喻了。
這個例句中還用到了一種修辭方法叫做比喻修辭分類中的「曲喻」。其典型的例句是郭蘭英的歌詞:"麥浪滾滾閃金光「。「麥浪」是一個曲喻,曲在將麥田比喻成麥田的海洋,海洋里才有浪,這就是有了麥浪。例句先把「石油工業落後」比喻成一個人,人才要戴帽子。直接說「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就是曲喻。
相信這個例句,你只要分析到是一個比喻就行了。縮喻和曲喻都需要分析和解答,許多人有都是分析不出來的。
❷ 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靠的是什麼
靠的是廣大石油戰線工作者的主人翁的姿態、為國爭光的榮譽感、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腳踏實地的科學干勁、以及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積極拼搏的「鐵人」精神。
在舊中國,我國的石油工業十分落後,只有西北的玉門等幾個地方產石油,總共只有四十幾名技術人員、8台鑽淺井的鑽機。
大慶油田之後,我國又相繼建成了大港、勝利、遼河、江漢、任丘、中原、塔里木等石油基地和天然氣基地。石油年產量到20世紀70年代末就達到了1億噸。2005年,我國的原油產量達到了1.82億噸。
(2)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作者擴展閱讀:
地質工作者在我國東北的松嫩平原上發現了一個大油田。為了紀念即將到來的建國10周年大慶,這個大油田被命名為「大慶油田」。
一場開發大慶油田的大會戰打響了。昔日荒涼的大草原上,匯聚了幾萬人的石油大軍。當中有個名叫王進喜的中年人。從15歲起就進玉門油礦做苦工,受盡了外國工頭的欺辱。解放後,窮苦人民翻了身,當上了鑽井隊長。
作為一名石油工人,在北京開會的時候,看到國家因缺石油,汽車頂上背著黑乎乎的煤氣包,心裡十分難過,他暗下決心:「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大慶油田的開發建設十分艱苦。石油工人們為早日出油,日夜奮戰在工地上。鑽機運到了,可是起重設備沒有到。為了早一天開鑽,王進喜便帶領工人們硬是人推肩扛,把上百噸的鑽機運到了井場上,把井架豎立起來。
鑽機開鑽需要水,工人們就用桶裝、用盆端,運來四五十噸水,保證了鑽機按時開鑽。有一次,發生了井噴事故,因為當時沒有攪拌機,王進喜帶頭跳進了冰冷的泥漿(jiāng)池,用自己的身體攪拌壓井用的泥漿,終於制服了井噴。
為了開發油田,王進喜不知疲勞,日夜奮戰,人們都稱他為「鐵人」。
❸ 把中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是勞動模範的。名言是誰
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
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3)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作者擴展閱讀:
建國初期,國內確實缺少石油,而且1958年之後,國內對開採石油的決心非常大,當時上上下下對勘探石油,摘掉「貧油國」的帽子抱有絕對的信心,王進喜肯定也有這個心思,這一點毋庸置疑。
王進喜雖然後期當了隊長,實際上,還是一線的工人,而且威望很高,這主要是因為王進喜做到了吃苦在前,享樂在後,確實贏得了工人們的一直擁戴。從這一點來講,王進喜雖然不能文縐縐的「暗下決心」,但是同樣的想法,還是有的。
❹ 愛國為國爭光的人物故事
1,朱自清餓死不食救濟糧。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中正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訂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構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上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中正,就運來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該逃避自己的責任。」兩個月後,朱自清困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2,有氣節的外交官楊儒。
楊儒是清朝駐俄國公使。1901年,他到任後不久,就開始和俄國政府談判我國東北問題。當時,俄國政府借口鎮壓義和團,派兵佔領了東北大部分土地,又想在談判桌上逼迫中國代表承認他們在東北的特權,永遠霸佔東北。
楊儒堅決不同意,拒絕在俄國人擬定的條約文本上簽字。俄國人威脅他:條約文本已由沙皇批准,一字不能改。你不簽字,就不必談判了。俄中兩國也就無「友好」可談了。楊儒不怕對方的威脅,回答說:「我寧願與你們決裂,寧願被我國政府治罪,也決不簽字!我不能出賣祖國的權益。」
俄國代表又假意安慰說:「你們政府已授權給你,出了問題責任也不在你呀!如果你簽了字,貴國政府要治你的罪,我們俄國會出面保護你的。」楊儒感到受了莫大的污辱,氣憤地說:「你何出此言!我是中國的官員,怎麼會尋求你們的保護呢?那不就太無顏面了嗎?我難道會那樣做嗎?」
楊儒因為擔憂國事,心情沉重,加上年事已高,一次談判歸來,不慎被雪地滑倒,摔成重傷,一病不起。可是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主張,不肯向俄國人屈服。後來,清朝政府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同意了楊儒的意見,拒絕簽約。楊儒的斗爭勝利了。
3,鄧世昌的北洋艦隊。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4,兩彈元勛錢學森多番努力終於回國。
1949年中年時期的錢學森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錢學森非常氣憤,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
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准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並將其關進監獄,從此,錢學森在受到了美國政府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5,吉鴻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裡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
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麼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抗議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❺ 我最崇拜的人王進喜
我最崇拜的人—母親 有人崇拜電影明星,有人崇拜革命先烈,有人崇拜自己的老師、同學。可是,我崇拜的人卻是她——我平凡的母親。她沒有上過電視,不是家喻戶曉;她沒有像革命先烈一樣沖上前線,保衛祖國;她沒有當過老師,教學生知識。可是,她卻是我最敬愛的母親!是誰,在下雨時為你撐起大傘?是母親;是誰,在你冷的時候為你加衣?是母親;是誰,在你生病時照顧你?是母親。 記得有一次,是一個下雨天,我發燒了,家裡沒人,母親得知我發燒了,就冒著大雨從工作單位趕回來,一道道閃電在她的頭頂上空劃過,可她還是不顧自己的身體奔跑在大馬路上,回到家裡,身上都濕透了,她顧不得換衣服,就來照顧我。我的病好了,母親卻感冒了,我端了一碗水給母親,她開心地笑了。 另一次,在吃飯時,我挑食,只吃一種菜,母親就把每一種菜都夾給我吃,母親這樣對我,但是我知道,母親是為我好,為了餓的營養平衡才這樣做的。我雖然表現得不服氣,可心理還是想:「媽媽你真好!」 母親經常教育我尊老愛幼,對別人要有禮貌,做一個誠實、勇敢、有責任心的人。我母親就是這樣一個讓我喜歡的人,我永遠愛您,媽媽!
❻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市勞動模範誰的名言
「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出自教科版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而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鐵人」王進喜的感人事跡,文中用了「他暗下決心:」來引述王進喜的"我一定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把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換句話說,「把我國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扔到太平洋去」,這句話並不是誰說的,而是作者認為王進喜暗下的決心。
建國初期,國內一線工人覺悟都很高,尤其是參加各種會戰的工人都如此,畢竟在當時來講,那絕對是光榮的事情,所以有「暗下決心」的具體言論或許不實,但是此類想法,每個一線工人都會有,因為那是光榮與理想並存的年代!
❼ 摘掉石油工業的帽子第一段作者運用了什麼結構
在教學閱讀課文《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一課時,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學生分別提出了:為什麼要摘掉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落後到了什麼程度?要靠誰,靠什麼才能摘掉這頂帽子?摘掉這頂落後的帽子後變成了什麼樣了?進而,我又追問:這頂落後的帽子是戴在誰的頭上的?這幾個問題提得都非常有價值,都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學習課文,做到了帶著問題讀文,讀得有目的。
為了讓課文中凝練准確、含義深刻的詞句在學生的心中鮮活起來,透過文字享受文學審美帶來的愉悅,品味作者的寫作藝術,我利用多媒體觀看有關短片、圖片等資料指導學生學習理解各個自然段,引發學生潛藏的想像和創造思維,在學生的心中生成一幅又一幅恰似電影的畫面,「心系國家」、「不怕困難」、「忘我工作」、「艱苦奮斗」、「這就是鐵人的精神」等詞句在動態的畫面中被一一點亮。
在這充滿感性的氛圍中,我相機將朗讀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讀著這些生動的詞句,學生的腦海里漸漸浮現出王進喜的鮮活畫面,心靈觸摸到詞句背後的溫度——那就是石油工人的鐵人精神!語文課堂是充滿生命力的,教師要深入挖掘文本,真正喚起學生心中真切的情感體驗。
板書設計概括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把握課文內容,突出了教學重點、難點,我覺得雖然內容多一些,形式不是很新穎,但很全面,很實用。
存在不足,我的教學機智有待提高,課堂上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中來。
❽ 寫王進喜的片段作文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願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硎怯衩攀?塗篤脹üと?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懟C揮凶》?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鑽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於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砹?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爭分奪秒地開了鑽。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麼要?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
哇!王進喜可真偉大啊!他為了拿下大油田,寧可少活二十年,這種精神值得我敬佩。
❾ 問一下,王進喜的感人小故事400字有嗎🤗
人物論據素材:鐵人精神的故事
導語:1960年,王進喜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工業戰線的一面旗幟。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人物簡介
王進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於甘肅玉門(祖籍陝西大荔),中國石油工人。1923年他出生於一個貧苦家庭。隨後,他成為一名石油工人。他因其用自己身體制服井噴而家喻戶曉。1970年11月15日,王進喜因胃病醫治無效不幸病逝,享年47歲。
鐵人精神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願望和行動。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
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
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鑽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於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
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鑽。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
❿ 為國爭光的名人有哪些
1、鄧世昌
鄧世昌是我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
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
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
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2、賴寧
賴寧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生活無比熱愛,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著遠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樣的科學家;他堅持幾年為家鄉探險尋寶,利用節假日採集礦石標本。
進行無線電實驗。他求知若渴的進行學習,好追根尋底,有積極探求的進取精神。1988年3月13日,中國北京時間15時38分,石棉縣海子山突然發生山林火災,為了撲滅山火。
挽救山村,保護電視地面衛星接收站的安全,賴寧主動加入了撲火小主席隊伍,他不顧個人安危,在烈火中奮戰四五個小時,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為了表彰賴寧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團中央,國家教委做出決定,授予賴寧「英雄少年」、「中國少年先鋒隊小主席」的光榮稱號。
3、錢學森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
1955年10月1日清晨,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歸國之後,周恩來在各方面都給予了錢學森親切細致的關懷。
晚年的錢學森還激動地回憶起一件往事: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發射前夕,周恩來總理召集相關的科研人員在人民大會堂開會。
臨別之際,周恩來總理特意叫住了錢學森:錢學森,你不要太累著了。錢學森生前常對人說,對他一生影響最深和幫助最大的有兩個人,一個是開國總理周恩來,一個是自己的岳父蔣百里。
4、王進喜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勞動熱情倍增。振興中華,改變祖國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成了人民群眾共同的願望和行動。
被稱為「鐵人」的王進喜就是胸懷祖國、發憤圖強的一代工人的典型。王進喜本來是玉門石油礦普通工人,可他一心為國分憂。有一次在北京街頭上,他看到汽車沒油燒。
在車頂上放著大大的煤氣包,靠燒煤氣行駛。他難過得吃不好睡不著,心想:「我是石油工人,現在國家缺油,我有責任啊!」不久,他被調到大慶,參加開發新油田的會戰。
他興奮得像有使不完的勁,恨不得一拳頭砸出一口井來。沒有住房,他和大家住在干打壘的簡易棚子里,吃冷飯,睡地鋪。鑽井機到了,可沒有吊車下不了火車,他一聲吶喊。
帶著工人用繩子拉,肩膀頂,終於把機器卸下來運到工地。第一座井架豎起來了,沒有水灌井,他和工人們用臉盆、水桶,硬是把水一盆一桶地弄來,爭分奪秒地開了鑽。
發生井噴事故時,沒有攪拌機,他縱身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他為什麼要這樣做:為的是盡快打出石油,改變祖國石油工業落後的面貌。
因為常年勞累,飲食沒規律,王進喜得了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不能入睡。可他說:「為了拿下大油田,我寧可少活20年!」
正是這種鐵人精神,正是這種為國忘我的勞動,使得大慶油田很快建成了,使我國摘掉了石油工業落後的帽子。
5、詹天佑
1905年到1909年,為發展商業,清政府決定修築京張鐵路。詹天佑被派主持修路,先任總工程師兼會辦,後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師。該路自北京至張家口,穿越軍都山脈,地形險峻。
工程異常艱巨,長約200公里,為通往西北之要道。為爭奪修路權,英、俄兩國相持不下,清政府決定自力修築,但缺乏信心。外國人紛紛議論,認為中國無力完成此路修築工程。
詹天佑則說:「中國地大物博,而於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他面對著外國人的譏諷,以大無畏氣概,率領全體築路人員,知難而進,齊心為國爭光。
修築之初,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詹天佑率僅有的兩名工程學員,於1905年5月,自豐台經南口、八達嶺,勘測至張家口,隨即回測,並選測了自延慶州繞過八達嶺經德勝口。
十三陵到昌平的比較線(對永定河谷路線,也曾考慮,以工程艱巨,限於經費及工期無可能採用,故未勘測)。6月回到天津總局,提出勘測及調查報告,並擬定修築方案。
計劃分三大段修築,第一段(豐台至南口)先行開工,以早日通車運輸而獲利;第二段(南口至岔道城)及第三段(岔道城至張家口),再詳細勘測,特別是第二段中南口至八達嶺。
地形險峻,更須進一步選測比較線。報告中稱,「此路早成一日,公家即早獲一日之利益,商旅亦可早享一日之至便利,外人亦可早杜一日之覬覦;而路工之難,亦實為向來所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