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中國官帽子的發展

中國官帽子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1-06-06 04:00:09

A. 古代歷朝官帽的演變是怎麼樣的

1、中國古代的服飾因 經濟發展狀況,思想觀念 國家政策,外來文化影響等。
經濟和文化…而且漢服還斷絕過…蒙古滅宋…日本舉國哀道,宋後無中國…蒙古禁止穿漢服…明太祖恢復中華後…恢復漢服…後明滅於李自成後…滿清入侵中原後…要求斷發易服…從此沒了民族服裝
當今社會的潮流最根本就是適應經濟發展需求而產生,只要能帶來經濟效益,都可以成為潮流。 國際流行的都是前一年一幫所謂的設計師計劃好的。什麼潮流啊 ,都是扯淡的事。

B. 帽子的歷史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C. 帽子的發展史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翻閱帽子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寬得不能再寬的式樣,到花卉、標本鳥、水果籃——什麼東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發展,而不是打橫出現。

1917年,鍾形帽問世,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風靡一時,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時髦從眉毛開始」一說。

到了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與帽子糾纏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轉擱在頭頂的誇張設計,都是當時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貧乏,帽子的款式趨向實用而缺乏創意,但到了1947年,迪奧的天才大手筆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時尚系列又叫「花冠線條」,以一朵向上的花朵為基礎勾勒成而得名,細腰大擺裙再加一頂燈罩式寬帽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和有品味的裝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現,使寬檐軟邊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現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克琳的出現,使無邊平頂小筒形帽成為50年代的時尚寵兒,而後,帶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一股懷舊熱潮下,亦風行一時。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漸衰退,帽子很快成為正式場合或有實際需要時才使用的飾物,霸權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數像英國王太後和黛安娜王妃,一直對帽子情有獨鍾。

誰想到,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明星效應促進了戴帽風氣,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也把帽子帶回時尚潮流的舞台。

D.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4)中國官帽子的發展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E. 帽子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F. 誰能幫我總結一下帽子的百年變遷啊。

起初我有五頂帽子:AS,橄欖球頭盔,樸素的樁柱帽,鼻涕蟲,普魯士頭盔
1.AS蟲子換了比爾的光頭,然後加上樁柱帽換來了卓越的柱形帽
2.橄欖球頭盔加殘鐵換了德州牛仔帽,最後又和老外換了安全耳套
3.鼻涕蟲換了老式報童帽,再換了軍官的磚石帽,最後拿到了堅決反擊
4.普魯士頭盔換審判官假發,再換狂歡之冠,最後加上再生金屬拿到了護目鏡
不過現在只剩下4頂帽子

G.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H. 中國帽子的演變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I. 現代軍隊常服的帽子是怎麼發展過來的它們叫什麼帽

官方名稱叫做大檐帽。 歐洲騎兵長期以來是穿舊時槍騎兵服,戴高筒軍帽。當時為了備馬秣,各分隊都輪流割草,曬成乾草,打好捆後運走,而戴高筒軍帽干這些活很不方便。因此當戰士去備馬秣時,便發給一種比較矮的、輕便的帽子。騎兵中根據工作而發的這種帽子被稱之為「備馬秣帽」,即大檐帽。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軍服的樣式也逐漸跟著變化(大約在19世紀後期)大檐帽成了制服帽。

J. 中國歷史上官員的帽子各式各樣,為什麼宋朝的官帽後面

宋朝官員帽子後面一橫杠據說是避免官員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上朝的時候需要都站開一點。
你要知道宋朝江山是怎麼來的,而且總結前朝(唐朝)敗亡經驗,執政者對官員及其不信任的結果。
而宋朝以後基本就沒有了這是因為結構上發生了變化。元朝比較特殊就不說了。
明朝廢除了丞相,而且朱元璋把官員都馴服的,各種殘酷的廷杖,誰敢不聽話就打誰,所以不需要擔心交頭接耳,具體可以查看有關資料。

與中國官帽子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漂亮的李慧珍白色褲子搭配 瀏覽:195
森馬雙面穿都市外套 瀏覽:139
濟微校服 瀏覽:68
寶寶開身針織衫如何留扣眼教程 瀏覽:55
大個子適合穿什麼裙子 瀏覽:341
男裝皮衣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459
品牌女裝批發價格 瀏覽:866
男襯衫後背設計 瀏覽:214
西裝外套修改 瀏覽:972
卡地亞舊款二手女裝電子表 瀏覽:328
手工西裝馬甲手工 瀏覽:308
牛油果褲子多少錢 瀏覽:416
杭州火車站怎麼去童裝批發市場 瀏覽:380
文藝男穿衣風格褲子 瀏覽:749
睡衣襯衫是什麼牌子 瀏覽:629
針織小孩帽子帽子圖片欣賞 瀏覽:646
魔力寶貝帽子工 瀏覽:36
女表批發皮帶 瀏覽:24
無錫市校服招標 瀏覽:919
衣前後片怎麼分片織法 瀏覽: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