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袋鼠有幾種種類
袋鼠有五種種類:
1、紅袋鼠: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 下。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2、大赤袋鼠: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
3、東部灰大袋鼠:東部灰大袋鼠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4、西部灰大袋鼠:西部灰大袋鼠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5、麝香袋鼠: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
Ⅱ 袋鼠的種類分幾種分別是
分5種,分別為紅袋鼠、大赤袋鼠、東部灰大袋鼠、西部灰大袋鼠、麝香袋鼠
1、紅袋鼠
紅袋鼠,廣泛分布在澳洲大陸,棲息在澳洲中部的乾旱內陸,以及較少樹生長的遼闊平原。
2、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3、東部灰大袋鼠
是澳大利亞南部及東部的袋鼠,東部灰大袋鼠可以移動得很快,最高紀錄達每小時64公里。
4、西部灰袋鼠
西部灰袋鼠,生活在開闊的林地、荒原和草場,黃昏至清晨活動覓食,以草、樹葉、樹皮和灌木為食,對於某些植物毒素它具有較高的耐受性。
5、麝袋鼠
麝袋鼠,是哺乳綱下雙門齒目下的單科種,僅在近年才將其置放在目前的一個科內,麝袋鼠科,並與遠古時代的其他麝袋鼠共用此科。
Ⅲ 澳大利亞黃袋鼠和紅袋鼠紅酒的區別
都是同一個瓶塞同一個系列下面不同的釀酒品種區別,黃色是設拉子葡萄釀制,紅袋鼠是赤霞珠葡萄,還有個橙色是梅洛葡萄。前兩者口感比較濃郁,後者比較清淡些。
Ⅳ 關於袋鼠的知識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 「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袋鼠是食草動物,吃多種植物,有的還吃真菌類。它們大多在夜間活動,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動。
袋鼠以矮小潤綠離地面近的小草為生,將長草與乾草留給其它動物。個別種類的袋鼠也吃樹葉或小樹牙。袋鼠家族中「種族歧視」十分嚴重,它們對外族成員進入家族不能容忍,甚至本家族成員在長期外出後再回來也是不受歡迎的。家族即使接受新成員,也要教訓一番,直到新成員學會許多「規矩」後,才能和家族融為一體。
袋鼠通常以群居為主,有時可多達上百隻。但也有些較小品種的袋鼠會單獨生活。
袋鼠不會行走,只會跳躍,或在前腳和後腿的幫助下奔跳前行。袋鼠屬夜間生活的動物,通常在太陽下山後幾個小時才出來尋食,而在太陽出來後不久就回巢。
在野外,大袋鼠被敵害追趕的時候,有它們獨特的反擊辦法。它們背靠大樹,尾巴柱地,用有力的後腿狠狠地蹬踢跑過來的敵害腹部。然而在動物園里,大袋鼠還是比較溫馴老實的動物。它們受到精心照料,吃營養豐富的飼料,習慣了動物園里的生活。寒冷氣候,就搬進裝著大玻璃窗的暖房裡生活。
棲息環境
不同種類的袋鼠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比如,波多羅伊德袋鼠會給自己做巢而樹袋鼠則生活在樹叢中。大種袋鼠喜歡以樹、洞穴和岩石裂縫作為遮蔽物。
分布范圍
主要分布在澳洲和南北美洲的草原上和叢林中。
大多數袋鼠都是澳大利亞的特產,但是有些樹袋鼠則生活在新幾內亞。[6]
廣為分布在澳洲的各個地區,從寒冷的塔斯曼尼亞到乾旱炎熱的北領地,從國家公園到城市近郊,都可以發現袋鼠的蹤影。
分類
編輯
紅袋鼠
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
東部灰大袋鼠
東部灰大袋鼠(Macropus giganteus)雖然沒有紅大袋鼠著名,但是東部灰大袋鼠是最常見的。生活在較為肥沃的地區。
西部灰大袋鼠
西部灰大袋鼠(Macropus fuliginosus)是三種袋鼠中最小的一種:成年雄性的體重為54千克(119磅)。生活於澳洲西南海岸和達令河盆地。
麝香袋鼠
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科學家十分擔心它們的生存,認為它們很容易遭受環境變化的影響。
經濟價值
作為澳大利亞的象徵之一,袋鼠一直是當地人的驕傲。澳大利亞現有6000萬只野生袋鼠,袋鼠肉製品和其他衍生產品市場每年可帶來1.72億美元的收益。
袋鼠皮具有獨特的纖維結構,是製革的優良原料,袋鼠皮的張幅約5~6平方英尺,皮型呈三角形。袋鼠皮的膠原纖維束與一般哺乳類動物皮的膠原纖維束相比,編織形式不同,大部分膠原纖維束平行於皮面呈波浪式層狀編織,不同層次間相互交錯連接,層與層之間的交錯角小於90°,各部位膠原纖維的編織形式基本相同,只是在緊密程度上稍有差別,一般臀部和頸部較厚,而腹部較薄,袋鼠皮的彈性纖維較小,但分布比較均勻。
文化內涵
袋鼠是澳洲的象徵物,出現在澳洲國徽中,以及一些澳洲貨幣圖案上。許多澳洲的組織團體,如澳洲航空,也將袋鼠作為其標志。澳大利亞軍隊的車輛,艦船在海外執行任務時很多時候都會塗上袋滑鼠志。
澳大利亞之所以讓袋鼠作為國徽上動物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永遠只會往前跳,永遠不會後退。希望人們也有像袋鼠一樣,永不退縮的精神。
醫學啟發
1984年,兩位美國醫生從袋鼠的育兒方法得到啟示,發明了一種養育人的早產嬰兒的新方法。這兩位醫生掛一個人工製造的育兒袋,嬰兒放在育兒袋裡,又溫暖,又能及時吃到媽媽的奶。而且,嬰兒貼著媽媽的身體,聽著媽媽的心跳,生活力可以大大提高。
Ⅳ 袋鼠外形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袋鼠只生活在澳大利亞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裡面,尤其是澳大利亞,是絕大多數袋鼠的主要分布區域,但是你知道嗎?大多數人口中的袋鼠並非指一種動物,廣義上的袋鼠是指袋鼠目下所有有袋動物,狹義上的袋鼠指大袋鼠屬裡面的物種。
紅頸袋鼠
袋鼠是「左撇子」這聽起來十分有趣,但是很多人知道後細想了一下,覺得這個知識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對於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來說,知道袋鼠的偏手性問題的確沒有太多的作用,只能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但是對於生物學甚至整個學術界來說,卻是意義非凡的,這表明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動物們的了解又近了一歩,對於動物保護等工作來說,也有一定的作用。
Ⅵ 袋鼠中,其實大多數都,是左擻子還是右擻子
左撇子
研究人員表示,觀察澳大利亞野生袋鼠後發現,它們在進食、自我清理等行為方面,自然偏向使用左手,多數袋鼠是「左撇子」。在二足行走的袋鼠中,大多數個體在進行各種行為時,都偏好用左手,所以大多數的袋鼠都是左撇子。澳大利亞和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野生袋鼠,執行特定動作時自然偏好用左手,例如清理鼻部、摘葉子或彎曲樹枝。東部灰袋鼠和紅袋鼠左撇子情況尤為明顯。
(6)紅袋鼠和子擴展閱讀:
偏手性在人類世界裡面,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在左撇子這件事上,男女比例為5比4。除了手之外,人體上還有很多部位也有類似的現象,比如說我們在看門上的貓眼時,大多數人第一反應是用右眼看;接電話的時候,或者附耳聽牆根時,大約有60%的人是用右耳朵。偏手性現象在黑猩猩中體現也相當明顯,它們在吃白蟻的時候,明顯會慣用一隻手,而隨著經驗地豐富,這只手會越來越靈活,抓到的白蟻越多,它就越依賴這只手,進入一個良性循環當中。
Ⅶ 和紅袋鼠體型相似的動物
是袋鼠科、大袋鼠屬動物。紅袋鼠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袋類動物。紅袋鼠體長100-160厘米,尾長75-120厘米,體重23-70千克。雄性體長130-160厘米,體重70-90千克,雌性則小得多。紅袋鼠體色呈紅色或紅棕色,因而得名。但雌性體色呈藍灰色,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這是紅袋鼠獨具的特徵。
紅袋鼠棲息在熱帶的稀樹草原、荒漠和溫帶的森林中。非常善於跳躍,在緩慢行進時,每一跳約1.2-1.9米,但在奔跑時每一眺可達9米以上。短期的逃跑速度可達每小時50-64千米。生性膽小,機警,常於夜間或清晨活動,日間多睡覺或以其他方式休息。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除了北部、東海岸和西海岸)。
紅袋鼠棲息在熱帶的稀樹草原、荒漠和溫帶的森林中。紅袋鼠和羚袋鼠一樣,喜歡群棲,常以2-10隻為一個社群單元,有時也結成上百隻的大群;在草原地帶集成小群一起生活。非常善於跳躍,在緩慢行進時,每一跳約1.2-1.9米,但在奔跑時每一眺可達9米以上。短期的逃跑速度可達每小時50-64千米。生性膽小,機警,常於夜間或清晨活動,日間多睡覺或以其他方式休息。一般在清晨和傍晚天氣涼爽時外出覓食飲水,白天炎熱時成群在樹陰下休息。休息、時總有一隻袋鼠放哨,一發現稍有危險徵兆,立即發出警報。受驚時會發出大聲的咳嗽聲,並用後足猛擊地發出聲來,而後會一下子跑出幾公里才停下。主要在夜間覓食,食物為各種草類、野菜、樹葉等。[5][7][8][6][9]
紅袋鼠平時比較安靜,也比較溫順,但在無退路時也會用後足猛踢人,它的後足強有力,一下子就可以使人致命。雄性在爭勝打架時動作如同人在拳擊。[9]紅袋鼠的尾部在其跳躍時起平衡作用;當遇到敵害走投無路時,尾巴的抽擊能造成致命傷;在慢行和休息時尾巴又可作為第三肢,與後胺形成天然的椅子。
Ⅷ 袋鼠和鼠類的共性是什麼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 「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袋鼠種類
紅袋鼠
袋鼠最著名的袋鼠是紅袋鼠,其體型最大,生活在澳大利亞乾燥地帶,其地帶的年平均降雨量在 500毫米以下。由於袋鼠的食物含大量水分,所以他在沒有活水的地區也能生存。紅袋鼠實際上只有公袋鼠是紅色的,母袋鼠為灰藍色,但是在群體飼養雜交下,也出現了紅色的母袋鼠。
紅袋鼠又名大赤袋鼠。這類袋鼠是袋鼠科中體型最大的一種,產於澳大利亞及其附近島嶼,是澳大利亞的特產動物之一。紅袋鼠其實只有雄性體色是紅色或紅棕色,其雌性體色都呈藍灰色。袋鼠前肢短小,後腳長而有力,行進時,完全以後腳來跳,大尾巴則保持平衡。它們善於跳躍,能跳7—8米遠,1.5—1.8米高。如果它們去參加奧運會,一定能拿到「雙跳冠軍」。大袋鼠喜歡搞「小團體」,往往是結小群生活於草原地帶,活蹦亂跳地在夜間覓食各種草類、野菜等。它們一般1.5—2歲成熟,壽命20—22年,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附錄上。紅袋鼠全年均可繁殖,經過艱苦的「十月懷胎」—袋鼠的孕期為343天,一般產下一仔。當袋鼠媽媽快生小寶寶時,便忙著口袋,用舌頭把裡面的臟東西舔干凈。
麝香袋鼠
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省北部熱帶雨林地面,它們在熱帶雨林已生活2000多萬年。體長僅15~20厘米,尾巴長度12.7~1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與在草原上跳躍的普通袋鼠相比,它們是典型的侏儒物種。它們不僅是世界上最小的袋鼠,也具有一些非常古怪的非袋鼠特徵,例如:卷尾、後腳足部第5個腳趾是反向,它能夠在育兒袋中攜帶一個以上的幼仔,移動時更像是曳步兔子,而不是普通的袋鼠。[2]
大赤袋鼠
生活於澳大利亞東南部開闊的草原地帶的大赤袋鼠是最大的有袋動物,也是袋鼠類的代表種類,堪稱現代有袋類動物之王。
大赤袋鼠的形體似老鼠,彷彿一隻特大的巨鼠。其實,它與老鼠並沒有什麼親緣關系。它的體毛呈赤褐色,體長130—150厘米,尾長120—130厘米,體重70—90千克。頭小,顏面部較長,鼻孔兩側有黑色須痕。眼大。耳長。相貌奇特,惹人喜愛。它們的頭小,耳大,眼睛也很大。適應於跳躍的生活方式,前肢短小而瘦弱,可以用來摟取食物,後肢強大,趾有合並現象,一步可跳5米遠,時速可達40—65公里。尾長大,為棲息時的支撐器官和跳躍時的平衡器。
大赤袋鼠多在早晨和黃昏活動,白天隱藏在草窩中或淺洞中。喜歡集成20~30隻或50~60隻群體活動,以草類等植物性食物為主。它膽小而機警,視覺、聽覺、嗅覺都很靈敏。稍有聲響,它那對長長的大耳朵就能聽到,於是便溜之大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