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中國古代帽子士兵帶一

中國古代帽子士兵帶一

發布時間:2021-08-22 14:58:58

⑴ 宋朝的裝束中,為什麼士兵頭上都要戴一頂帽子

實際作用是遮陽遮雨的。
戴帽子也是一種明確的身份標記。事實上,現在世界軍隊都戴帽子。軍帽已經成了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

⑵ 親!電視上演的宋朝士兵戴的那種氈帽,白色像ufo一樣,上面帶一紅纓,哪裡有賣的很喜歡這種帽子。

這叫范陽帽,是當時宋朝禁軍的標配

⑶ 看帽帶能認出誰是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看帽帶能認出誰是將軍,中國軍隊的大檐帽,有什麼講究?

經常看軍旅題材電視劇的朋友,肯定注意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軍隊的大檐帽上,也就是帽徽的下邊,總有一對帽帶。之前的87式軍服有,現在的07式軍服還有。那麼,帽帶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目前採用了07式軍服,07式軍服的大檐帽依舊沿用了帽帶。而且和之前的模式差不多,將官大檐帽的帽帶還是金黃色的。順便說一句,士兵的大檐帽上沒有帽帶。之前是軍官的大檐帽上才有帽帶,現在士官的大檐帽上也有了帽帶,只有士兵沒有。

望採納

⑷ 為什麼清朝士兵戴那樣的帽子,打仗方便嗎

因為那樣的帽子是滿族人的傳統裝束,貌似就折射出了他們的風俗習慣,必須要帶。

⑸ 中國古代軍人頭上帶的頭盔經過了什麼樣的演變

現在的人們,一提起“帽子”,就想著洗沒洗頭;一說起“頭盔”,就想著是不是在騎電瓶車。而在中國古代,頭盔作為戰場上保命的部件,也隨著各朝“風尚”經歷了多次變遷。

我們的頭是近似橢圓而非四四方方的,因而即使是在幾千年前,人們想到的也是用類似頭的形狀的物件保護頭部。正是由於戰爭需要,“胄”這種東西便被商人發明了出來。

不過有趣的是,在明代,千年以前出現過的由藤條編織的胄,再次出現在人們頭頂。這一次,藤胄不復以往的“呆板”,而變得更靈活。人們在藤胄頂部留出一個圓洞,用來安置自己終生未剪的頭發。也正是因為在胄底下不用給頭發留出空間,整個胄的體積都變得更小,更貼合頭部曲線。

在今天,我們可以在雜志上看到不少古代武器,卻難見到各式軍戎服飾,就更別說胄了。但沒見到不代表他們不存在,也不代表他們沒有價值。相反,他們正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研究、去利用。當然,對於我們而言,我們能做的第一步,就是去到博物館“瞻仰”這些偉大的藝術。

⑹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但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⑺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7)中國古代帽子士兵帶一擴展閱讀: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⑻ 中國古代士兵帶面具嗎

中國古代士兵所帶的面具是有的,但是卻不像電視劇中的那麼誇張,面具沒有達到人手一份的程度。 古代戰爭中曽提到士兵帶面具的有秦朝時期、唐朝時期、宋朝時期。 秦始皇時,王翦曽率軍北伐匈奴,其中打頭陣的是300銳士,根據出土的兵俑可看到銳士是帶有簡陋的青銅面具的。其主要目的是出於威懾敵膽。 唐朝時期,可以帶面具出征的只有長安附近兵府的羽林衛才有資格,而且他們是精銳突騎兵,他們的面具已經是鐵器了,面具和頭盔是連在一起的而且只到鼻子。這類面具的作用主要是使騎兵在戈壁上於突厥沖殺時減少風沙對面部的傷害,同時也起到了威懾敵膽的作用。 宋朝時期,尤其是北宋時期,有帶面具士兵出現的戰場主要在西北方即北宋與西夏邊境,邊防軍為主。此時宋朝由於失去了幽雲十六州,所以缺乏大量的戰馬來訓練騎兵,因而同北國對陣時多敗(當然,失敗的原因多樣,這只是其中一點)。邊軍裝備面具後,使敵軍看不到己方的面部表情,因而有一種蕭殺感,同時敵方戰馬也會有所驚斂,更主要的是給自己壯膽。宋書中就有狄青帶青銅鬼面入敵陣的英勇記載。 縱觀上下,戰場上面具的使用終是部分士兵的裝備,限於古代冶煉技術落後,開采礦石技術的不足,使得金屬製品不能任意使用。同時,面具也使得自己的視野受阻,不利於戰斗。所以說,面具只是部分士兵的縮影,而非戰爭形式的主流,面具的佩戴大多也是起到一個威懾作用。

⑼ 帶漏斗帽子的清朝士兵叫什麼

一、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製成、有紅、藍、白、金。
二、涼帽,涼帽的形制,無檐,形如圓錐,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竹製成.外裹綾羅,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黃色等.上綴紅纓頂珠.頂珠是區別官職的重要標志。
三、滿清軍隊,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八旗精銳更是名滿天下.清朝擁有鄉勇、綠營兵、虎槍兵、八旗步兵、護軍、火器兵、驍騎,七大兵種。

與中國古代帽子士兵帶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尺碼30是多少 瀏覽:214
婁底新化校服招商 瀏覽:927
無錫哪裡買旗袍比較好 瀏覽:403
制服裙的布料 瀏覽:129
拉肚子褲子了 瀏覽:375
廣州新款高中校服 瀏覽:131
秋天短外套女裝 瀏覽:144
民航校服 瀏覽:933
蒙蒙家女裝店綠色褲子 瀏覽:1000
對旗袍的 瀏覽:473
青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校服 瀏覽:820
哪裡有賣嘉定校服 瀏覽:238
網球王子青學對校服 瀏覽:124
美女穿校服脫動態 瀏覽:149
閨蜜旗袍拍照姿勢圖片大全 瀏覽:92
靴子可以穿褲子圖片 瀏覽:455
淺卡其外套內搭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577
中國傳統旗袍的品牌 瀏覽:845
女裝折扣批發拿貨 瀏覽:281
updupd品牌男裝 瀏覽: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