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鉛筆,橡皮,彩鉛。
方法:
1、先畫出帽子的大體輪廓,一個半圓和下面波浪式的帽轍。
『貳』 古代皇帝帽子怎麼做
工具/原料:正方格紙。
1、准備一張方格紙,如下圖所示。
『叄』 古代大臣的帽子如何做
官員帽頂鑲嵌天然野生珍珠(主要是東珠),但珍珠數量有嚴格區別,即官銜愈高,珍珠數量愈多,但最多不超過9顆,具體規定:親王朝冠飾東珠9顆,邵五朝冠飾東珠8顆,貝勒朝冠飾東珠7顆,貝子朝冠飾東珠6顆,鎮國公朝冠飾東珠5顆,輔國公朝冠飾東珠4顆,候朝冠飾東珠3顆,伯朝冠飾東珠2顆,子朝冠飾東珠1顆,其餘非高官厚祿的沒有資格使用東珠。
官員戴的官帽又稱大帽,共有兩種:一為冬季所戴,稱「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涼帽」。根據規定,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後來北洋艦隊則較為特殊,一年四季均為暖帽)。暖帽多為圓形,周圍有一道檐邊,材料多為皮質,也有緞質、呢質、布質,視氣候而變,暖帽中間裝飾有用紅色絲絛編成的帽緯,俗稱「紅纓」。帽緯之上裝有頂珠,按品級而異,無品則無頂。涼帽為圓錐形,用藤、竹、篾席、麥秸等編成,外裹綾羅,顏色多為白色,也有湖色及黃色。涼帽頂上也裝有紅纓、頂珠,制同暖帽。另,凡戴官帽,都需在頂珠之下,裝一支兩寸長的翎管,用來安插翎枝。花翎用孔雀翎毛做成,俗稱孔雀翎,藍翎則用鶡羽製作。
朝服有補,頂戴分為朝冠和吉服冠兩種
文官:
一品仙鶴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180兩;
二品錦雞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歲奉155兩;
三品孔雀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130兩;
四品雲雁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105兩;
五品白鷳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80兩;
六品鷺鷥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60兩;
七品鸂鶒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45兩;
八品鵪鶉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40兩;
九品練雀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35兩;
御史大人,補服綉獬豸,代表公正。
武官:
一品麒麟補,朝冠頂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吉服冠用珊瑚頂;歲奉81兩,加支528兩;
二品獅子補,朝冠頂飾小寶石一塊,上銜鏤花珊瑚,吉服冠用鏤花珊瑚頂;正二品歲奉155兩,加支444兩;從二品歲奉53兩,加支324兩; r
三品豹子補,朝冠頂飾小紅寶石,上銜小藍寶石,吉服冠用藍寶石頂;歲奉39兩,加支204兩;
四品老虎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青晶石,吉服冠用青金石頂;歲奉27兩,加支114兩;
五品熊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銜水晶石,吉服冠用水晶石頂;歲奉18兩,加支72兩;
六品彪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硨磲,吉服冠用硨磲頂;歲奉14兩,加支35兩;
七品犀牛補,朝冠頂飾小藍寶石,上頂素金頂,吉服冠用素金頂;歲奉12兩;
八品犀牛補,朝冠陰文鏤花金,頂無飾;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歲奉23兩;
九品海馬補,朝冠陽文鏤金頂,吉服冠用鏤花素金頂。
『肆』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麼做
以現存於明十三陵的明代萬曆皇帝金冠為例。金冠薄如蟬翼,用細如毫發的金絲編制而成,所以稱「如翼善冠」。冠後突起部分叫「山」,上飾以「累絲」的二龍戲珠,造型生動,栩栩如生。金冠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拔絲、編制、堆累、焊接等工藝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伍』 古代皇帝帽子的演變過程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要說的話,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據我所知,在古代帽子是分等級的,不同身份的人,帽子的叫法也不同。。
『陸』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古代頭部服飾的介紹
1、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2、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3、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柒』 怎樣用卡紙做古代的帽子
1、准備一張正方形的紙,對折成矩形。
『捌』 古代皇上的帽子怎麼做有哪些步驟
純手工製作
:免從冕省去冃,冃是冠上面的部份,「冠冕」同屬冃部。脫去冃,本義脫帽。冕從冃從人,人頭上加冠,去除人之後剩餘部份象冠型。參閱「冕冠」等字。
[編輯本段]同本義
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
故天子袾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莊子·胠篋》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淮南子·主術訓》
服冕乘軒。——《左傳·哀公十五年》
又如:冠冕(古代帝王、官員戴的帽子);冕弁(冕和弁。均為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冕版(冕頂之板);冕服(古代大夫以上的禮冠與服飾);冕冠(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之禮帽)
喻指像冕的事物【hat-likething】。如:日冕
冕旒
miǎnliú
【king'scrownwithtassels】古代帝王的禮冠和禮冠前後的玉串,也用作皇帝的代稱
冕(corona):恆星大氣的最外層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編輯本段]天文中的冕
天文學中,恆星大氣的稀薄外層。太陽的冕在日食時明亮圓面被月球擋住的情況下最便與觀測。它向外延伸到好幾個太陽半徑處,然後逐漸消失在行星際空間。
『玖』 中國古代戴帽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帶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經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尋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則就是殺頭滅族的重罪,這是一種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只有皇帝一個人才可以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