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老虎帽子的手工製作

老虎帽子的手工製作

發布時間:2021-08-14 23:35:59

『壹』 金寨筷中華外面號碼

一、歲時節令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廿九日)又稱年三十、過年,家家貼春聯、年畫,晚上燒香祭天地,敬祖先,放鞭炮辭舊迎新,全家吃團圓飯。南溪地區有的人家中午祭天地,晚上祭祖後吃團圓飯。古碑、雙河等地區農民除夕祭祖,在煮熟的豬頭(俗稱元寶)上插一雙筷子,紀念其先祖從江西「筷子」一地遷來。往昔山區缺魚,燕子河等地用木雕魚代替,忌翻動。養牛戶晚上給牛喂一頓白米飯。俗諺:「打一千,罵一萬,年三十晚上要喂給一頓白米飯。」除夕夜晚燈火通明,「守歲」至深夜。近幾年凡有電視機的戶,全家欣賞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春節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為春節,又稱「過年」、「過大年」,為歷代相傳的重要節日,解放後法定放假三天。家家戶戶在一個月前就購魚肉、牽掛面、籌年貨;洗衣被、打掃環境,稱「掃塵」、「除塵」,准備過年。初一凌晨,開門放鞭炮,按舊歷書所示財神方向走幾步作揖行禮迎財神,稱出天方。南溪一帶開大門後,先用柴火頭向外拋擲,人再出門迎財神。早飯後,晚輩給長輩拜年,然後鄉鄰互相登門拜年。金家寨等集鎮有的在紅紙帖上寫「恭賀新喜」等詞語,作為賀年片投入門縫以示登門拜年。吳家店地區農民起五更吃早飯,稱吃更飯,然後出門拜年,有「初一叔、初二舅、初三老乾爺(岳父)家走」的俗語。1950年以後,縣、區、鄉政府每年組織幹部和文藝隊向烈軍屬、老紅軍拜年。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又稱燈節或上元節。縣人有「正月十五大似年」和「過年的火(鞭炮),十五的燈」諸俗語。凌晨1點鍾前就有人開始放鞭炮,直至上午8點左右。早上吃湯圓,寓意團圓。晚上張燈結綵,集鎮上按行業舉燈會。農村玩老牛燈、稱莊稼會,牛燈排在龍燈後,諸燈前。境內很多地方群眾還在晚上給死者送墳燈,又稱「送亮」。1950年後,縣、區文化部門在這天組織燈會和游藝活動。花朝農歷二月初二,舊傳為百花生日,又稱龍抬頭,至今視為傳統吉期。這天長工上工,農婦開始育瓜菜苗。斑竹園一帶婦女稱這一天為「花針節」,不做針線活。清明清明前10天和後10天為掃墓期(清明節的前一日稱寒食節除外),各家為祖墳培土、燒紙。山區在墳上插一紙標,丘崗平原地區在墳頭上壘兩塊圓錐形土塊。1950年後,學校組織師生到烈士墓、烈士紀念塔前悼念先烈。清明時節,春光明媚,學校師生、青年男女出門春遊,天堂寨、梅響兩水庫外來遊客日增。立夏節山區群眾重視過立夏節,備酒食,還為小兒稱體重,俗傳可免瘦夏。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日,家家門上插香艾、蒲葉,吃粽子。過去用雄黃給兒童點耳朵眼,以防蚊叮蟲咬,佩帶有中葯香料的荷包、桃木老虎,手足系五色絲線,穿虎頭鞋,俗傳用以「避邪」。縣境北部點盤香、掛張天師像,東南部有的掛鍾馗像,今均不再掛此像。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家家掃墓祭祖。新喪人家於此日做「七月半」,請道士「放施」,做「盂蘭會」,親友都去弔唁。江店區一帶做「七月半」多從十二日開始,十五日結束。七月上半月,鄉人忌走親串門,認為不吉利。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境內大多在中午過節,晚間在院內陳設瓜果月餅「賞月」。農村有晚間「摸秋」習俗,到田園里摸一些農作物,認為摸到高粱是「錢串子」,摸到大椒要害眼,摸到冬瓜要生兒子等。臘八農歷十二月初八為傳統吉日,俗稱「臘八」,婚姻可不擇期即定在此日。早餐吃「臘八粥」,用糯米煮稀飯,摻入豆、棗等多種食品。祭灶境內為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俗諺「軍三民四」。流波江姓從江西被強行移民(視同「充軍」)來此,祭灶為二十三日;呂姓從皖南自動遷來,祭灶為二十四日。祭灶前一日「掃塵」,打掃室內外,粉刷鍋台。祭灶由主婦主持,貼「東廚司命九靈黃帝灶君」神位,供豆腐、糖稀,剪稻草、拌黃豆作灶王「馬料」。主婦祭拜禱告灶王「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其餘如七夕、重陽等傳統節日,新中國成立後的元旦、國慶等節日,習俗多與各地相同。二、生產習俗開秧門栽秧的第一天放土槍土銃,敬土地神,稱開秧門。江店一帶栽秧時請塾師和親朋吃酒,稱吃秧碟。對栽秧速度快、質量好、帶頭領埂的能手,稱「埂師」,眾人敬他鵝頭、鴨頭,以示尊敬。栽秧前喝酒限三盅,主婦將肉塊用線串成一串,每串五塊,一人一串,稱三盅五塊。秧田栽完時,稱「了秧門」,栽秧人互相投擲田裡泥巴,稱「泥稻倉」,預祝豐收。打麻炮過去麻埠、開順等地砍麻時,放土銃,請人吃酒稱「吃麻碟」,以預祝豐收,對技術能手飯後主人送給毛巾或帽子,喝酒時坐首席,稱「打麻炮」。長工節農歷六月初六,長工放假一天,主人結算半年工錢,並決定其去留。木工尺寸木工做床,尺碼不離半,諧音「床不離伴」。做桌子尺碼不離九,諧音「桌不離酒」。做鍋蓋、桌面板用單數,忌用有分家含義的雙數。拜師民國年間,手工業中拜師學藝先請「中人」說合,請「中人」陪同師傅到家,徒弟酒席,行叩拜禮,簽訂合約,學藝期多為三年。滿師後,師傅送給一套工具,徒弟為師傅義務勞動半年或一年。三、生活習俗衣服清末至民國初年,境內勞動男子夏季穿短襟褂,釘5~7對布扣,也穿汗褡(背心),下穿粗腰寬筒的長褲、短褲。冬穿棉襖、棉褲、套褲(無褲襠的棉褲)。常年用腰帶系腰,用以擦汗或緊身,用布條裹腿以利上山。婦女穿齊膝的長褂或褂子,均為偏右大襟,寬筒長褲。褂褲邊沿滾邊綉花。四季都扎腿帶、系圍裙。富人士儒內穿短衫,外穿長衫,有的外套馬褂。眷屬冬穿旗袍,夏穿短袖長衫或短衫羅裙。30~40年代,政界和師生多穿中山裝、學生裝。抗日戰爭期間,穿長衫的減少,仍為便衣服式,但大中學生流行軍裝服式,男女式樣相同。50年代,一般群眾多穿中裝,但工作人員則男穿中山裝制服,女穿列寧裝,後逐漸普及。「文化大革命」中,「紅衛兵」興起黃軍裝熱。80年代,部份中青年開始穿西裝、滑雪衫、羽絨服、夾克、擊劍服、獵人裝、牛仔褲、連衣裙、蝙蝠衫等,花色款式多彩多樣。帽子民國時期,男子冬天戴瓜皮帽、氈帽、猴頭帽,夏戴十八圈粗草帽、小斗笠、涼帽篷子。老年婦女戴縐紗或絲包頭、帽夾子。兒童戴蓮花帽、虎頭帽。富戶戴皮帽、風帽、禮帽、細草帽。50~60年代,幹部、學生戴人民帽、八角帽、前進帽、棉軍帽。「文化大革命」期間以黃軍帽為時髦。80年代,帽式繁多,青年、兒童戴太陽帽、旅遊帽,成年人戴各式呢帽或毛線織的風帽,婦女和姑娘多用各式圍領、圍巾。發型清末,男子蓄發梳辮,勞動者辮子盤在頭上。民國時期多為光頭、平頭、分頭或後梳,成年婦女梳頭挽髻,姑娘梳辮子。民國22年以後,麻埠等集鎮理發匠使用推剪,公教人員及學生多為分頭、平頭或後梳。青年婦女開始剪發,稱「二刀毛子」。抗日戰爭期間,金家寨、麻埠、流波等集鎮居民受外來人的影響,中青年男子中有「飛機頭」,婦女有燙發的(火燙)。後來,農村理發匠也開始使用推剪,農村青年留發的增多,剃光頭的減少。小兒則多在前腦門蓄一塊毛發保護腦門,稱「糞撮子」。有的家長疼愛小孩,怕男孩生災害病,祈求健康長大,將孩子蓄發到12歲,有的在孩子後腦勺下留一小塊毛發,還有剃半個頭的叫「喜鵲頭」。50年代以後,上述小兒發式在農村中仍有存在,同時已部分改為平頭、學生頭。70年代,城鎮中青年婦女有燙發的,為電燙、化學燙,少數男青年也開始燙發。首飾民國年間,少兒戴銀項圈、銀鎖。婦女戴頭簪、手環、手鐲等首飾,貧戶為銀、銅製品,富戶為金、銀、玉質,同時頭上常戴絨花、絹花或鮮花。富戶男子帶金戒指,50年代起中斷。80年代,有的女青年戴耳環、項鏈,有些個體男女經商戶戴有金戒指。鞋襪清末民國以來,縣人習慣穿手工做的圓口的白底黑幫布鞋,婦女常穿綉花鞋。貧困勞動者多穿草鞋,冬天用布包腳穿龍頭草鞋,雨天穿木屐。經濟條件好的人家,冬穿襯有鵝絨或棉絮的棉鞋,雨天穿膠鞋。30年代起,市場銷售球鞋,首先在學生中流行。後來,富有者穿皮鞋。50~60年代,開始流行勞保鞋及解放式球鞋。此後隨著製鞋工業的發展,有塑料、人造革、牛皮、豬皮製作的涼鞋、短統和高統皮鞋,草鞋亦為塑料、人造革涼鞋所取代。80年代,青少年女子流行穿高跟鞋,少數開始穿長統皮靴。縣人過去多穿土布縫制的布襪,並在襪底上綉花。40~50年代,穿土紗襪、線紗襪。70年代起流行穿錦綸絲襪,歷來手工製作布底襪並綉上花的習俗隨之改變。80年代,縣城女青年有的穿長筒絲光襪。民國時期,雨天勞動者赤腳或穿木屐,少數人穿油布釘鞋、膠鞋。50年代,普及油布釘鞋。70年代,開始普及元寶口膠鞋。80年代,流行半統膠鞋。飯食縣人吃飯以大米為主,輔以玉米和麥豆、山芋。大部分為一日三餐。民國年間,農民每年要吃一半到三分之二的雜糧,一日一干兩稀或一稀一干。荒年靠葛根、橡栗、野菜等摻糧度日。栽秧、割稻、砍麻等忙季,下午加一餐「下晝」。山區農戶春節用糯米打糍粑,外出作干糧可隨時烤熱充飢。玉米磨成粉後,大粒的煮稀飯或摻米煮干飯,粉面做粑粑,70年代後食用日少。菜餚日常佐餐主要為新鮮蔬菜及其腌、泡、曬製品,山區還採摘竹筍、香椿頭、黃花菜、花葉菜、蕨菜、薇菜做菜。60年代引進西紅柿、馬鈴薯、洋蔥,人工培植木耳、香菇。肉食以家禽家畜和魚類為主。山麻雞、果子狸視為山珍。山區風味菜有板栗燒仔雞、煙熏臘肉、風羊肉、紅豆腐、灌血腸、肉燜掛面、糯米灌大腸。民國年間,富戶宴客有魚翅席、海參席。斑竹園、南溪等地有13盤果子、13碟涼盤、24~48碗的筵席。普通人家通行「流水席」九菜一湯,雙河一帶有十三席,南溪有酸甜苦辣四味十六席,開順、麻埠等地新女婿上門以十碗十碟或十二碗十二碟相待,稱「候新親」,沿襲至今。進入80年代,鱉(甲魚)列為珍品。烹調技藝,花色也比往昔多樣,且較60~70年代奢費。一鍋熟山區農戶燒柴薪,冬季燒柴取暖,每家屋內挖一直徑50~70厘米,深約20厘米的火籠,同時,在屋樑上懸木質滑竿吊一鐵鍋,在火籠上吊鍋可隨意升降。吃飯時幾樣燒熟的菜放入鍋內,稱「一鍋熟」、「一鍋煮」,家人或來客圍坐火籠四周,烤火、吃熱菜、敘話。如果喝酒,每人雙手分別拿碗、筷和酒杯。山外和集鎮居民,冬季將熟菜放入鐵制「小耳鍋」,再放在燒有木炭或明火的小爐子上,以便吃熱菜。飲茶本縣為名茶產區,縣人有飲茶嗜好。麻埠、流波等集鎮居民嗜茶,起床後首先泡茶喝,並講究色、香、味,水質清澈,用開水沖泡。小吊酒又稱小窯酒,秋收後山區居民習慣用大米或稻穀釀酒自飲和待客。此種酒口感不甚濃烈,但有後勁。住房山區有×家大灣、×家院牆,一姓數代同住一院,只有一個前後門,形成一個有機的建築群。其中分戶各自獨立,因此裡面有很多小門,生人進入沒有主人帶路很難走得出去。這些院、牆歷經數代逐步建成,後蓋的住房,按族中長幼排列,有「長子不離堂前地」的俗語。屋基地勢有高有低,大房高於二房,老二高於老三,最小的兒子住處稱「龍尾巴」。現今各門戶多單獨蓋屋。室內陳設50年代,一家三間房屋,當中一間為堂屋,上方有條幾(舊稱香案),放供具、家譜等,下放方桌,桌兩邊為椅子。正中牆上,民國年間貼「天地國親師位」,50~60年代多貼毛主席像,70~80年代多貼印製的山水景物中堂幅畫,兩邊為對聯。上方吊一「神棚」,貼斗方,鑲雲邊圖案。山區常用的傢具有暖壺桶、烘籃、站桶、坎櫃等。暖壺桶,為圓形帶蓋木桶,沖泡茶後茶壺放入桶中,周圍用棉絮、稻草等覆蓋捂緊,防止茶涼。烘籃,為竹編提籃,放進有碎炭火的小火爐,供老人、小孩取暖。站桶,為底大口小的圓形木桶,中隔一漏花木板,板下放有火爐,供小兒冬季站在桶里漏花木板上取暖。坎櫃,長方形有四條腿的大櫃,高約60~70厘米,長約1米,寬約60厘米,蓋子向上掀開,櫃內裝衣被、錢物或糧食。多數人家置兩只並排放。現很少新置,已為其它傢具所代替。四、禮儀習俗婚嫁說媒、相親過去男女婚姻由父母作主,並按門當戶對老習慣,由媒人向雙方家長說合。男方還請算命的為男女青年推算「八字」,稱合大婚。縣內有屬雞、屬狗的不能相配等迷信說法,現已不信這些。經媒人牽線雙方同意後,由媒人帶男青年或女青年分別拜見對方家長,俗稱相親,並送些禮物稱上門禮。現今有的男女青年先相識戀愛,並多徵得家長同意,也請人當介紹人,帶男青年前往女家會見其家長,以示尊重。訂婚男方選定日期後,請主媒、陪媒吃飯,邀親友作陪。農村也有由雙方父母包訂娃娃親的。送日子過去男家按歷書上吉利的日子擇定結婚日期,用紅帖子寫好「求書」和供女方答復的「回書」,請媒人連同一些禮物送到女家。現今集鎮居民多免去下書子的禮俗,並選在元旦、二月初二、五一、十月一日、臘月初八等吉日結婚。近年鄉村開始建立協調會組織,貫徹精神文明建設,提倡婚事從簡,不搞大操大,但仍有講排場的情況。迎娶過去男方備花轎、禮物,由媒人帶到女家迎親。女子在點上香燭的堂屋辭拜祖先、父母,有的地方兄長背新娘上轎,並由近親陪送,嫁妝也同時運到男家。花轎到男方門前,新郎在門前迎接並向轎內新娘作揖或鞠躬。新娘由兩名陪伴攙扶走入新房。1949年以後,先到政府登記,由陪伴一同步行到男家,新郎亦不再作揖、鞠躬。80年代,縣城有的用小汽車、農村有的用拖拉機迎娶新娘。拜堂過去結婚舉行拜堂儀式,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然後送入洞房。從新娘進門到送入洞房,還有人唱一首首四言八句的喜句(賀詞),增添歡樂氣氛。現今多不舉行拜堂儀式,結婚之日請親友吃喜酒,新郎新娘向客人敬酒,三鞠躬。70~80年代有的青年舉行旅行結婚,有的地方由當地共青團組織主持舉集體結婚儀式。鬧房新娘入洞房,農村中多有其表兄弟跟進鬧房,有三天不分大和小的說法。有的地方,晚上有表兄弟設法藏匿新房內偷聽新婚夫婦講話,傳為笑柄。青山、燕子河、斑竹園等地有的青年在新婚三天內,採取翻窗、揭瓦、挖牆洞等方法進入洞房,揭掉新婚夫妻的被子取樂,以期夫妻健康,男方父母不但不阻止,在揭掉被子後還放鞭炮、請喝喜酒。喝喜酒時,有的客人用紅色顏料朝男方家長臉上抹紅取鬧,增添歡樂氣氛。會親結婚三天後,男方家長宴請女方家長,男女各一桌,請親友相陪。回門結婚後第九天或一月內,男女青年攜帶禮物同去女方家,女方父母及受禮戶一一設宴招待新婿。今多結婚第三天回門。

『貳』 手工老虎的製作方法是什麼

准備材料:紙、筆。

1、將正方形紙對角折出中心線,將兩邊沿虛線向中心線對折。

『叄』 小黍出品手工茶

好像每到武夷岩茶快要上市的季節,就一定會碰到關於手工茶和非手工茶的討論。
有的人推祟手工茶,說,我這個茶是純手工的,費時費力費人手,所以很貴。
也有的人不認同手工茶,說,純手工?搖青就是個力氣活。你真的以為有人能堅持搖上那麼多個小時手還不會酸?都是機器做的,拿「手工」兩個字來忽悠人。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好像兩種說法都在理,聽的人自然很難分辨。於是,只能把手工茶這個概念拋開,管你手工不手工,我只挑選我自己喜歡的茶。
這樣的顧客是最理智的。
在一團亂麻,分不清孰是孰非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拋開這團麻,不跟它們糾纏,另尋新方法去。
往往這樣之後,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憑自己的舌頭,選到一款適合自己的茶。
不必去為了貪圖稀罕的純手工茶,最後選到不喜歡的口味。

牛欄坑肉桂採摘

正岩水仙攤晾
《2》
彷彿是大家的生活條件好起來之後,講究傳統工藝,講究原生態,講究純手工的顧客就多起來了。
吃肉,講究土雞土鴨。
吃海鮮,講究海里現撈。
吃個草莓葡萄,也希望是純天然現從地里採下來的。
這種心態,凡事必追天然干凈綠色原生態的消費觀念,是被近些年那些不良的商家,各種催熟,各種人工干預傷害得很深,嚇怕了而衍生出來的。
就像灣灣的人愛吃火鍋,卻從來不敢買陸陸的火鍋料。因為擔心裏面有多餘的添加劑。
但凡鎮子上有人說看到了一隻老虎,第二天必定是家家閉門歇業的。人類的從眾心理,不可謂不可怕。
這種心態,映射到喝茶上面,就是各種的糾結。
是不是手工茶?是不是大師的作品?是不是傳承人手制的茶?
如果不是,那我不買 。
一隻自然生長的母土雞,一天最多也只生一隻蛋。
一個年高德劭的傳承人,或者大師,若是做武夷岩茶的,一天能做幾斤純手工茶?
身體情況擺在那裡,純手工的茶,搖青搖一天,老同志是受不了的。
擺拍搖個半小時一小時,那還將就。
所以,怎麼可能做得出那麼多產量來?
能批量產蛋的,一定不是土雞。
能批量生產茶的,一定不是純手工。

(岩茶採茶)

《3》
然而,「手工茶」這個概念是真的火。
前天,有朋友來問村姑陳,你的白茶,是手工的么?
這個看似簡單的,只要回答「yes」 or 「NO」的問題,卻實實在在地把村姑陳給問倒了。
手工白茶?這個概念我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也許只是這個茶友,在聽了別的茶類的手工茶之後,一時意動,想像出來的一個概念。
又也許,是某些白茶商的新銷售策略。
但是,白茶是不是手工茶,白茶里有沒有手工茶,這個問題本身就很難回答。
就像有人問你,你如何證明你的母親是你的母親?
這種問題是不是很考驗智商?!
要知道母親的概念有兩個,一個是生物學上的母親,一個是人倫意義上的母親,我們光區分母親這個詞本身的含義,就要辯論上幾天幾夜了,哪還有時間去證明母親是母親?
所以,要回答一種茶是不是手工茶,也必須要界定清楚「手工茶」這個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給出合理的解釋。
而白茶,從采,到曬,到烘,到挑撿,哪一樣不經過人的手呢?要說白茶不是手工茶,那太姥山上的石頭都不答應。
大的白茶廠,由於產量大,或許還會在某些環節藉助機器設備。但中小廠,必定是全家人齊上陣,爹媽叔嬸負責採茶,兒子媳婦女兒女婿負責攤晾烘乾,接著全家一起挑撿,裝箱,存進倉庫。
這樣陣容強大的製作,全部環節需要手來完成,自然是手工茶。
由於生產工藝所限,所有白茶,都是手工完成的。自然都是手工茶。
既然所有白茶都是手工茶,那麼,區別白茶品質的高下,就不應該以「手工」二字為標准。
SO,若有人說手工白茶就是好茶,必定是在炒作概念。

手工抖青,我試過一次,不一會兒端水篩的手就磨脫了皮

挑撿白茶茶葉,帽子口罩,武裝上陣
《4》
但是,也有人不喜歡手工茶。
嚴格上來說,是他不喜歡有人用手去碰茶。
曾經有一次,村姑陳拍了一個視頻,分享泡茶技巧的。
在泡茶時,我用手,抓了幾撮茶,投入蓋碗。
然後就有朋友給我建議,說不要用手去碰茶。我很驚訝,為什麼不能用手去碰茶?
他說,手碰茶,會沾了「手氣」。
這還真是給我上了一課,「手氣」這個詞,第一次聽見。
朋友的意思是,如果用手碰了茶,沾了手上的細菌,這茶便不好了。
真真是百樣米養百樣人。
有人一定要喝手工茶、被手侍弄過的茶,認為這樣才是好工藝。
而有的人,則覺得手臟,手摸了茶便影響了茶的品質。
那些瘋狂迷戀手工茶的朋友,看看人家這位厭手黨的節操,你們要不要檢討一下自己?
而這位視「手」為洪水猛獸的朋友,村姑陳也想提醒您,我們吃的大多數東西,都是用手做出來的,都碰過手,比如說煮出來的米飯,炒出來的肉和青菜,煲出來的湯.......如果一定要堅持「手氣」這種無厘頭的講究,估計就沒得東西可以吃了。

《5》
不但食物大多數是沾過「手氣」的,就連茶,酒,也一樣。
比如,大家狂粉的普洱,在80年代的時候,不但用手做,還用腳做呢。
「手氣派」聽了,是不是很驚悚?
是的。
不但早些年,人們加工普洱茶,是手腳並用的,就算是加工白酒,葡萄酒,為了原材料破碎,需要用洗干凈的手和腳,去捏碎和踩碎原材料。
村姑陳曾經在N年前,去瀘州老窖參觀過,就眼見車間的工人們,在踩糟。
熱汽騰騰的車間里,大家熱火朝天地踩著,干勁十足。心裡想著,多做一些產量,年終獎就能多發一些。
這種場景,後來在電視紀錄片里看到普洱大廠生產普洱茶時,兩相重疊起來。普洱茶的工人們,一樣是手腳並用,在幫助茶葉破碎。
大家不要笑話這種原始的方式,若要追求原生態,這不就是最天然的原生態么?
如果一方面追求純手工,原生態,一方面看到真正的純手工原生態又嫌不衛生,那就得改性葉了。只有姓葉,才會擁有「葉公好龍」似的價值觀。

『肆』 氈帽什麼意思

氈帽是指用氈製作的帽子。

氈 : 氈(氊) zhān 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氈子。氈帽。帽 : 帽 mào蓋頭的東西:帽子。草帽。涼帽。軍帽。禮帽。器物的頂罩或套兒:筆帽兒。螺絲帽兒。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習俗的變化,戴氈帽的人越來越少,但它曾長期是紹興農民特有的帽飾,在人們心目中已經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為頗具文化特色的烏氈帽,它與烏篷船、烏乾菜一樣,張揚著紹興的民俗文化和歷史文脈。人們一看到它,就會想起紹興這個歷史文化名城,就會產生無限遐思和美好的回憶。



(4)老虎帽子的手工製作擴展閱讀:

氈帽的由來

關於氈帽的來歷,紹興過去曾流傳過一個古老的故事:相傳在越王勾踐時期,會稽山有幾個獵人相約上山打獵,打傷了一隻大老虎,老虎帶傷進穴而斃.旁邊還有剛出生的小老虎。

抬虎捉虎之餘,獵人發現小老虎躺過的鍋底狀的氈塊,既結實松軟,又光潔暖和,原來是由吃剩的羊毛豬毛長年累月躺壓疊積而成,獵人一試感覺不錯,受此啟發,氈帽由此演化而成。但是傳說畢竟是傳說,細細考證,氈帽的歷史源遠流長。

在新疆樓蘭羅布泊孔雀河北岸的古墓溝出土的氈帽,經碳「測定,距今約3880年(+90年),這說明丹在新石器時代我國的大西北就有戴氈帽的事象。

《周禮註疏》卷七日:「共其毳毛為氈,以待邦事。」說明在2700多年前的周代已有用細毛制氈的生產活動。後在樓蘭遺址和羅布淖爾墓又有漢代氈帽出上。

唐代有用白氈製作的氈帽,稱之「白題」,為三角形、高頂、頂虛空、有邊、卷檐。系漢魏時從西北地區傳人內地,隋唐廣行民間。


『伍』 如何鉤帽子

你好!

這款銀灰色的寶寶帽子和圍脖使用了鉤針長立柱針法,由兩部分完成的,既:主體和裝飾小老虎部分。

它造型獨特,針法簡單,通俗易懂會深受手工愛好者及購買者的喜愛。

操作方法是:

1。帽子:主體起頭是從帽頂開始,然後在每一圈均勻的加針,加到帽盔的大小為止(耳朵上方1厘米的位置).

2.小老虎裝飾(耳朵部位):它是由一個大圓,兩個小圓組成,方法同帽頂,鉤好以後小圓分別釘在虎頭兩側作耳朵,然後用兩粒黑色的小鈕扣釘上做眼睛(也可用手縫),嘴和鼻子用手縫線縫制(一定象形才美,才有動感),最後鉤2條小辮子做擋風繩。

3。圍巾:鉤制方法寬窄可根據需要而定,圍巾小老虎與帽子的小老虎稍有區別的位置是嘴和鼻子。

我的回答你滿意嗎?那需要我請提問會幫助你。
僅供參考。。。

『陸』 中國民間有什麼手工藝

中國民間手工藝品有多種分類方法。
①從使用功能出發,可將民間手工藝品分為欣賞類、實用類和宗教、祭祀類。欣賞類是供置於案頭、粘貼於牆壁或懸掛於室內,供人們欣賞的民間手工藝品,如剪紙、木版年畫、麵塑、彩塑、絹花、燈彩等;實用類是在生活中有使用價值的民間手工藝品,如陶罐、彩印花布、藍印花布、木雕糕點模子、竹編器皿等;宗教、祭祀類有彩塑神佛像、紙扎車馬(以紙和葦桿紮成人物、車馬、樓閣等,為喪家焚化,供慰亡人)。
②從社會生活出發,可將民間手工藝品分為實用類、節日喜慶類、敘事和抒情類。實用類如服飾、印染、刺綉、陶器、磚雕建築裝飾;節日喜慶類如木版年畫、首飾、剪紙、民間玩具、彩塑、麵塑、木雕糕點模子、風箏、燈彩、皮影、木偶頭雕刻、面具等;敘事和抒情類如綉花球、刺綉香荷包、刺綉服裝和鞋帽等,作為定情信物或結婚紀念物。
③按照行業,民間手工藝品可分為雕塑(如木雕、磚雕、彩塑、麵塑、吹糖人)、印染(如藍印花布、木版彩印、蠟染、刺綉(如香荷包、布老虎)、編織(竹編和草編器皿)、陶器、服飾、首飾以及木版年畫、剪紙、風箏、皮影、木偶、絨制工藝品、絹花、燈彩、彩扎獅頭、面具、民間玩具等。
特色
民間手工藝的特色主要有:
①以實用為主,注重功能,並把功能和審美要求完美地結合起來。民間手工藝品的品類繁多,如日常生活用品、勞動工具、服飾、以及喜慶和節令用品等等,幾乎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日常生活用品有陶器、木製傢具、竹編(筐、籃、斗笠、席)、扇子、傘等;勞動工具有舟船裝飾、掛於車馬的金屬鈴鐺、馬鞍墊等;服飾類有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棉線織錦、 帽、 鞋等;喜慶和節令用品更是豐富多彩。因此,民間手工藝反映了某一時代、地區人民的社會生活。在歐美國家,人文學家把民間手工藝作為研究的對象之一。
②大多就地取材,採用當地豐富的資源,使用簡單的工具,並以手工勞動為主。泥土、麥秸、竹、棉線、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都可作為原料,產品具有粗獷、厚實、拙樸的藝術特色。手工操作的簡單工具更使這一特色趨於完整。如民間雕刻手工藝的刀法粗獷,而青花瓷器的彩繪也是寥寥幾筆。
③民間手工藝著重整體效果,舍棄細微末節,誇張主題,手法十分簡潔;在色彩上,用色不多,單純、明快,對比強烈;在構圖上則大多採用勻衡、協調的手法,線條流暢,韻律感強。不少民間手工藝的圖案由於運用誇張、變形的手法,因而具有強烈的裝飾趣味。
④民間手工藝表達了勞動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願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活習俗。藍印花布上的「福、壽、多子(佛手柑、桃、石榴)」、「葫蘆萬代」等圖案象徵著希望一生幸福、長壽、子孫眾多和綿延不絕。木雕糕點模子上「鴛鴦雙喜」、「萬年如意」、「聚寶盆」等圖案體現了人們願望婚姻美滿、諸事遂心和財產豐富。「麒麟送子」銀鎖項鏈「麻姑獻壽」刺綉掛屏「壽星」瓷塑、「天官賜福」紙織畫、「一帆風順」和「車馬平安」木版年畫等,都是流行較廣的民間手工藝品。此外,在古代,作為節令用品的民間手工藝品,幾乎一年四季都隨著人民的風俗活動而增添喜慶氣氛,有些一直沿襲到現在。
⑤民間手工藝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很多民間手工藝的生產和使用受到一定時間的限制,所以又具有季節性的特點,其中木版年畫、木雕糕點模子、燈彩等民間手工藝品的季節性表現更為突出。
民間手工藝又大多數是在本地區世代相傳,當地的藝人長期以來就耳濡目染鄉土的藝術,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因而也具有承傳性。

『柒』 做手工小虎帽需要什麼材料

做手工小紅帽需要毛線鉤針,做虎婿的小細線要彩色的,還有扣子用來做他的眼睛以及一些布料來做虎的耳朵。
另外還需要剪刀針以及一些輔助的工具。做的時候最好找一個視頻跟著做,不然的話很容易就會出現差錯。

『捌』 農村可以做什麼加工家庭手工加工項目推薦

家庭手工加工項目做什麼好?現如今農村剩餘勞動力較多,加工是致富的好途徑,那麼農村可以做什麼加工?家庭手工加工項目做什麼好?下面小編就來為您介紹一些適合農村家庭做的加工項目,告訴您農村可以做什麼加工!?讓您了解家庭手工加工項目做什麼好!? :小編制加工 利用當地豐富的玉米棒皮、桑柳條等自然資源,組織剩餘勞力,編織門簾、坐墊、床墊、茶盤等手工藝品、小生活用品,是國內外市場的搶手貨,能夠小本換大利。 :米面加工加工 現在有些地方的農民存在著磨米磨面難的問題。有專長的農民可以開辦個米面加工加工,既能方便當地農民,又能利用冬春農閑致富。 :來料加工 通過和鄉鎮企業、私營企業掛鉤、利用來料加工、來料組裝、來料生產的經營方式,從事各種加工經營。一不用資金投入,二不用擔市場風險,是無本取利的好門路。 :小腌菜加工 據市場調查,用食鹽、糖、醋腌制的黃瓜、豆角、大蒜、蘿卜、辣椒等小菜,一直走俏大中城市和鄉村市場。如能利用當地豐富的資源,辦個小菜腌制加工,一樣能致富奔小康。 :手工加工 農村老人和婦女農閑時家庭加工式生產項目可就地取材加工製作花籃、玉米皮坐墊、椅墊、麥稈帽子,也可製作鞋墊、布老虎、布鞋等工藝品。此類產品投資小,賺頭卻不小。 :花生加工 花生歷來有「長生果」的美稱。花生可炒製成熟果,花生米可加工成香酥脆嫩可口的煮花生米、五香花生米、油炸花生米、椒鹽花生米、醬花生米、花生醬等,這些產品在城鄉均大有市場。 :豆製品加工 加工水豆腐、豆絲、豆片,投資少,技術簡便,一學便會。如果每天加工20公斤大豆,就能收入20多元,豆腐渣還能喂兩頭大肥豬。 :小磨香油加工 用小磨加工的香油、香油皮,具有色澤好、香味佳的特點,倍受城鄉居民的青睞。開設香油加小加工,是個本小利大的好項目,經營得好,每月能收入幾百至數千元。 :掛面加工 手工製作的掛面,口感好、拉力大、深受城鄉居民的喜愛。所以,開設掛面加工,運用傳統手藝加工,定能暢銷。 農村可以做什麼加工?

『玖』 沙巴有哪些土特產

沙巴特產:

1、沙巴紅茶

(1)人氣指數:★★★★★

(2)特色指數:★★★★★

(3)在馬來西亞有兩座著名茶山,一座在金馬侖,一座就在沙巴的神山。茶山處於2千272尺高的海拔上,茶山佔地6千200英畝,環繞守護著這座茶園的是1億3千萬年歲月世界最古老的熱帶雨林。佔地6千200英畝的茶園只有15%的土地,1千英畝拿來種茶,85%依然是保留區。沙巴的紅茶聞起來香味濃郁,喝起來卻淡淡地,雖不如錫蘭紅茶出名,但也深得當地人及遊客喜愛。

5、沙巴州(馬來語:Sabah),是馬來西亞面積第二大的州,位於東馬,在婆羅洲的北部,以前被稱為北婆羅洲(英語:North Borneo),在1881年開始被英國統治,至到1963年9月16日和砂拉越一起脫離英國統治結合馬來亞及新加坡組成馬來西亞聯邦。

拓展資料:

1、沙巴是一個地形多山及河流交纏的崎嶇地方,河流的水流過了溪谷,也穿過了肥沃平地. 交織的密林與森林中也有許多住著數以百萬的東亞雨燕,蝙蝠及其他動物的洞穴。繁茂的綠樹也是野生動物的護身之地,西必洛人猿保護中心是協助和重新安置那些在森林中的孤兒人猿,並且也給予它們重生的希望。自1964年起,超過100頭的人猿被鑒定在這個中心內受保護並重返森林。保護中心內,幼小的人猿被提供基本的訓練,以使它們能自力更生。遊客也可以在這中心裡看到這些可愛的人猿和它們的舉止。在京那巴打岸河的一帶也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護區,這里也是在整個區域中心內其中一個野生動物之生命演變最富裕的地方。有10種靈長類的動物品種在這里被發現,這包括人猿,長鼻猴和婆羅洲的長臂猴。罕有的鳥類都可在這兒探覓到。

2、沙巴也是賞鳥的天堂。神山在數以千年未受到破壞的奇跡下成為了植物和鳥類的生存之地。在數萬年前,神山頂峰曾經是積雪的。在神山公園總部和所設的森林步道中可說是最特優的賞鳥地方了,如卷尾,啄木鳥,霸鶴,山椒鳥及鶇鳥等都能輕易看得到。丹南谷亦是一個極佳賞鳥地方,大眼斑雅,亞洲霸鶴,八色鳥,犀鳥及啄木鳥肯定讓你打開眼界。在東部的京那巴打岸平地也都可以尋覓到犀鳥的蹤跡。

與老虎帽子的手工製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藍色短外套上衣搭配圖片 瀏覽:188
閑魚牛仔外套應該賣多少錢 瀏覽:514
黑馬甲配包臀裙好看嗎 瀏覽:99
大翻領襯衫女街拍 瀏覽:963
男生外套韓國牌子都有什麼牌子好 瀏覽:259
買的褲子容易粘怎麼辦 瀏覽:468
在馬路上走拉到褲子上 瀏覽:830
暗藍色襯衫配黑色西裝怎麼樣 瀏覽:261
褲子開袋技巧視頻 瀏覽:954
湛江童裝庫存批發 瀏覽:248
春秋運動服女裝套裝薄 瀏覽:162
冬天旗袍一般穿多長好 瀏覽:596
穿睡衣出去散步 瀏覽:628
織圍巾多少錢 瀏覽:135
女童冬季帽子圍巾 瀏覽:937
男士風衣選啥顏色好看 瀏覽:254
孕婦穿拉鏈褲子 瀏覽:468
寬松背帶褲配棕色外套好看嗎 瀏覽:340
男人如何戴領帶 瀏覽:495
中學生夏季褲子男 瀏覽: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