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鬼節禁忌所說的碟仙是什麼東東
碟仙,顧名思義就是在碟子上的神仙。他們無形無影,附在碟子上,他們有預知未來,過去的能力。他們很善良,當然偶爾也會調皮一下。這世界真的存在一些人們所不知道的東西,或許很多人並不想遇見,但是他們,對我們沒有什麼害處。也許你們應該見見。
請碟仙,要講究時間和地點。最好選擇在比較清凈的地方,通常在晚上11:00左右。(為什麼不能在12:00呢?因為12:00是鬼開門開啟之時,也就是百鬼出動,夜遊的開始,所以,那時候請,請來的是什麼,我也就不說了。嘻嘻,如
果你夠膽不妨try啦)。
人數:在5-6人左右,女要多於男,以增加陰氣,以為請仙是用人的意念來請,普通的人,意念比較弱,除非你有特異功能這就另當別論了。
道具:選一個比較干凈的小碟子,最好是白色的,然後先在一張大大的紙頭上用筆,倒扣碟子,在紙上按碟子的大小畫圓,分別寫上「是」「否」「1-9」數字。因為小碟仙雖然是神仙但是和我們也是陰陽兩隔,所以只能通過物體來交談,而不能說話.(估計深更半夜的他和你說話,你要口吐白沫了)。
好把,一切就緒,我們開始了。所有的人圍坐在紙旁,碟子則放在紙上。關掉所有的燈,關掉門,打開一扇窗。然後所有的人用手指輕點在碟子上,每個人用意念去想「小蝶仙快來」。(如果其中有一個人心有雜念,那麼小蝶仙是不會來的,如果來了,也不知道什麼東東了。)
如何判斷小碟仙來了呢?如果看見放在紙上的碟輕輕開始轉動,那麼就說明小蝶仙來了。
大多數人請到碟仙以後第一個問題會問碟仙是男或是女,幾歲,是怎樣死的,碟仙就會一一解答。但是問這種問題時不能講一些對碟仙不敬的東西,因為會有麻煩事發生。切記切記!之後你可以問一些你想知道的問題,碟仙會帶領你找到要知道的答案。
一切問題解決後,就要請碟仙回到原位,這一步不能馬虎,因為做錯可就不得了!當問完了所有問題後,一定要說:「碟仙碟仙,所有的問題都問完了,你可以下去了!」之後碟子就會回到原來位置,你就可以把碟子揭開和收拾了!
要玩碟仙這種有神秘感的占卜,一定要准備好一張象掛歷紙大小的白紙,在正中間畫上和碟子一樣大小的圓圈,圓圈裡面要畫上一個骷顱骨頭,在圓圈周圍有規律寫上你所知道的姓氏、名字、數字、顏色和其他你想有必要寫的東西。要記住要一列一列分清楚。
注意事項:
1、不能主動要求小蝶仙離開。因為你請他們來,怎麼可以逐客呢?如果你趕他們走,後果......
2、如果是夏天,要點蚊香或者開電風扇,都要得到小蝶仙的同意。如果你擅自做主,後果......
3、每一次,小蝶仙總會捉弄一個人,對哪個人的問題他的答案都是掏糨糊。至於是誰,那要看小蝶仙的心情了,如果是你,那就自認倒霉吧。
4、每個地方小蝶仙的規矩都不一樣,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如果你有興趣不妨試試了。他們的預測很準的哦。
雖然蝶仙很和善,不過有時候你請的並不一定是他們,所以,看你的在造化了。所問的問題最好是簡單的是否,以及數字,這樣比較容易溝通。一切,就看你的了。
正宗碟仙點玩法
l俗稱「開壇」的碟仙是需要以下用品的:
(1).請神黃紙一 張、
(2).白色蠟燭一支、
(3).香三根,及
(4).一畫有紅色箭頭的瓷製碟子。
B. 冒險島請問她的帽子是什麼
鬼娃娃頭帶 .現在沒賣了~ 以前有鬼娃娃套裝的..
她現在穿的正是鬼娃娃套裝..還有鬼娃娃帽子的~不過號被洗了沒了
C. 應城人七月十五怎麼祭亡人
中元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祭祖節日,人們在農歷七月十五這天祭祀祖先,並以供奉祭品、燒紙燭、放河燈等儀式,普度諸多的孤魂野鬼。由於《道經》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故而七月十五被稱為中元節,又稱「鬼節」或「七月半」。
中元節的起源,最初是道家認為地官會在七月十五這天下降凡間,定人間善惡,所以在此日作齋醮薦福,後來演變成為了民間的祭祖日。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在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盂蘭盆會,佛教徒用豐盛的祭品供奉三寶,以解先人倒懸之苦。到了唐宋時期,這些儀式都被吸納成為中元節祭祖的民俗,並延續下來。至於歷史上的各個時期、各個地方的中元節習俗,也有所不同。
宋初,中元節與元宵節一樣,也要四處張燈,以顯示節日之隆,此習俗在宋太宗登基後被廢止。到了南宋,中元節的前幾天,市井店肆就開始售賣紙制的鞋靴、頭巾帽子、五綵衣服,供人們焚燒獻給亡靈。享祀時,人們用桑葉來鋪襯桌面,用葛黍苗、麻苗、粟苗做成的麻谷窠兒系在桌子腳上,寓意著用收成來敬告祖先。中元節的前一天,人們在寺廟前方的廣場上豎立起一根數丈高的竹竿,頂端系一盞燈籠,名為「燈篙」,此為公眾性質的祭祀。民間傳說,燈篙上的燈籠點亮之後,散布於各處無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知道了明天在此處有食物可享用,於是會相約到此飽餐一頓。到了中元節這天,肉坊要罷市一天,民眾也大都茹素食齋。第二天黎明,有小販挨家挨戶地叫賣穄米飯,標志著中元節的供奉儀式已經完成。
南宋孝宗年間曾任宰相的梁克家,在著作《淳熙三山志》中記敘了家鄉福建的一些中元節習俗。北宋時,人們喜歡在中元節這天到神光寺遊玩,該寺熱鬧若墟市,當時的太守王逵還作有《中元燕百丈小樓》詩記載其盛況:「薛老峰南更近西,小樓高閣與雲齊。中山酒熟中元節,歸去從他醉似泥。」到了南宋,人們又覺得此舉沒有什麼意思,遂將此俗廢止。
明代,福建地區的中元節祭祀依然非常隆重,家家戶戶都要備好冥衣紙錢,寫上先人名號,然後焚燒祭拜。若是出嫁的女子祭祀過世的父母,還要在紙衣、紙錢上面籠上薄紗焚燒,以示區別,謂之「紗箱」。在莆田一帶,人們於七月十五這天清晨,將供品准備周全,然後全家打扮齊整,出門往空中作揖禮讓,意為將祖先的亡靈請入家中。祭祀完畢,又畢恭畢敬地將亡靈送出家門。到了晚上,大家又准備好齋飯、餛飩、紙錢,請巫師在市集上放焰口,施食給無人祭祀的野鬼。由於所費頗高,一些青黃不接的窮人家,為了這個一年一度的祭祀儀式,有時要延期至八九月份才能完成。
與之相比,同一時期的北京地區,中元節祭祀就簡單得多。明代沈榜的《宛署雜記》載,北京近郊的宛平縣城,鄉民在七月十五這天取葛黍苗、麻苗、粟苗,連根帶土地豎著縛於大門的兩邊,另外再縛三叢立於門外,供奉以面果,稱為「祭麻谷」。而杭州等地的人家,中元節要請僧尼誦經,追薦亡靈。晚上則沿著河流,隨水置放用篾條和紙糊成、安置在荷葉或木板上的燈,裡面點上蠟燭和香,藉以引導溺水的鬼魂,稱之為「放河燈」。這些習俗,在明代小說《初刻拍案驚奇》中都有所體現:「又值七月半盂蘭會大齋時節。杭州年例,人家做功果,點放河燈。」
清代的中元節也非常熱鬧,不僅家家焚燒紙錢香燭祭祀、放焰口,人們還會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舞獅子。福建一帶則流行一種名為「爬孤棚」的游戲。該游戲源於飢荒之年,富裕人家救濟災民,在祭壇旁邊搭建起一座擺放食物的棚子,讓飢民自由爬上棚頂爭食。後來演變成了一種中元節的民俗游戲。游戲時,豎立起四根十多米高的長桿,桿上到處塗抹油脂,游戲者分為四隊,以先爬上桿頂者為勝。台灣地區的一些鄉鎮,至今依然保留此俗。
D. 冒險島和鬼節有關的服裝是什麼
有好幾樣呢!假面紳士的帽子,是做鬼節組隊活動會得到。鬼節南瓜帽,紅色舞會面具和紫色舞會面具,是在打怪時爆的驚喜箱子開出來的。還有各種表情的假面,是在鬼節活動得到的假面碎片換的,10個碎片換一個!就是這些,忘採納!
E. 今天中元節我不小心把帽子燒了好不好
今天就是燒燒燒的日子,那面會有人收到你的帽子的。
F. 冒險島這個帽子好嗎
這個是節日物品 稀有應該算是稀有(如果下次鬼節盛大不出的話)
留著用來當好看還可以 不然就可以扔了額 佔一個格子
G. 美國的鬼節是什麼樣的
美國的鬼節是萬聖節。
萬聖節在西方通常被稱為「鬼節」,它發生在公歷的11月1日,一般的慶祝活動從10月31日晚上開始,人們將按照習俗戴上口罩和奇怪的衣服打扮成鬼魂,每個家庭都將使用南瓜做燈。
節日風俗
萬聖節是一年中最「鬧鬼」的時間,派出了各種怪物,海盜,外來訪客和女巫。在基督教時代之前,凱爾特人在夏末舉行了儀式,感謝神和太陽的恩典。當時的算命者點燃並施放了巫術,以驅趕據說流浪的惡魔怪獸。
羅馬人用堅果和蘋果慶祝的豐收節於10月31日與凱爾特人合並。在中世紀,穿著動物服裝和恐怖面具的人們想在萬聖節之夜趕走鬼魂。盡管基督教後來取代了凱爾特人和羅馬宗教,但早期的習俗得以倖存。
(7)道具鬼節帽子擴展閱讀:
萬聖來歷
2000多年前,歐洲的天主教會將11月1日定為「世界聖徒日」,凱爾特人認為這一天是夏季的正式結束,也就是新年的開始,當時,人們認為死者的凡人靈魂會在這一天回到原來的住所,尋找活人的生命來再生,這是人們死後能夠再生的唯一希望。
另一種說法與凱爾特人的「鬼節」有關,據說那年去世的人的靈魂將在萬聖節前夕訪問世界,人們應該讓來訪的幽靈看到成功的收獲,並給予慷慨的對待,為了將鬼魂嚇走,所有篝火和燈火也照亮了鬼魂的路,並引導它們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