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佛教比丘帽子

佛教比丘帽子

發布時間:2021-08-10 05:10:27

1. 僧帽壺的壺形溯源

「僧帽」,出家僧人頭上帶的帽子。《佛教大詞典》「帽子」條目記載如下:頭巾、禪巾、菩薩巾,冬季僧侶頭上所戴布制之物。《釋氏要覽》卷下送終篇頭巾條載帽的形制「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然而,除南傳佛教僧眾因為天氣的原因基本上未見著帽外,佛教各宗派的帽子又有著不同的形制。如在大乘佛教裡面有天台、真言、凈土和禪宗的區別,有漢傳佛教和密宗的區別,以國籍論又有中國佛教與日本佛教帽子的區別。早期佛教對帶帽的要求比較規范,《四分律》記載,佛言:「比丘不得裹頭,是白衣法,若裹頭如法治,時諸比丘頭冷痛白佛。佛言:聽以毳若劫貝作帽裹頭。」這段文字記敘的是早期有家僧人不許帶帽子的規定,但是後來因比丘無頭發,天氣寒冷所以佛祖慈悲允許用毳或劫貝作帽裹頭。即便如此,《大比丘三千威儀經》還規定了「著帽之時,不得對佛作禮。」
佛教典籍中,佛祖雖然規定了是否可以佩帶帽子,但是卻沒有為它規定具體形制。因而流傳到後世佛教中帽子的形狀不單有宗派之分還有國籍之別。中國僧帽壺根據傳器型制主要分三種,其一為明代李茂林款式,其二為時大彬款式,其三為最早出現在紫砂器中的僧帽壺——「高」僧帽壺。經比較以上三款都叫僧帽壺,同一名稱的器形差別卻很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從上古陶器、青銅器的使用,漢之後由漆器到瓷器,至紫砂的興起和進步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種影響並隨著社會的發展變的更加復雜。從作品的角度來說每個朝代都會根據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工藝製作水平和審美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點和變化,比較同一時期的器物是無法找出它們的傳承點和變化原因的時候,轉移到歷史文化的角度上來,而不能僅僅從工藝設計這一點來看問題。

2. 佛教的服飾特點

佛制稱為衣者,袈裟也。後世別袈裟與衣。稱三衣為袈裟。種種僧衣。咸有別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譯言眾聚時衣。大眾集會為授戒說戒等嚴議時著之。二、郁多羅僧Uttara%san%ga,譯言上衣。在安陀會上著之。三、安陀會Antarva%saka,譯言中著衣。襯體而著之。三衣皆為方形。縫綴數多之小片者,故隨其條數而分三衣。五條為安陀會。七條為郁多羅僧。九條已上為僧伽梨,特稱僧伽梨為大衣。
〔一、僧伽梨〕,梵語僧伽梨,華言合,又雲重;謂割之而合成也。義凈法師雲:梵語僧伽胝,華言重復衣。宣律師雲:此三衣名,皆無正翻。今以義譯之:大衣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也。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王宮衣,又曰入聚落衣;謂於王宮說法時著,及聚落乞食時著也。薩婆多論雲: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二、郁多羅僧〕,梵語郁多羅僧,華言上著衣。即七條也。宣律師雲:七條名中等衣;若從用為名,則曰入眾時衣,禮誦齋講時著也。
〔三、安陀會〕,梵語安陀會,華言中宿衣。謂宿睡時常近身衣也。宣律師雲:五條,名下衣;若從用為名,則曰院內行道雜作衣也。
比丘應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細長條橫縫合成,由其所切之條數而分種種。
一、安陀會衣 為五條之袈裟,名下衣,平常著之。
二、郁多羅僧衣 為七條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內之眾中為禮誦齋講著之。
三、僧伽梨衣 為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袈裟,名上衣,為出外時及其他嚴儀之時著之。
三衣(梵文trinl civarani)依佛教戒律的規定,比丘所可擁有的三種衣服,謂之三衣。即:僧伽梨(samghati)、郁多羅僧(uttarasanga)、安陀會(梵antarvasa)。此三衣總稱為支伐羅(civara)。由於三衣依規定須以壞色(濁色,即袈裟色)布料製成,故又稱為袈裟(kasaya)。
依佛制,初期的出家者須過質朴的僧團生活,因此在個人物品方法,僅獲准持有三衣一缽、座具及漉水囊,其中,尤以三衣一缽為出家者最重要的持物。
《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下中說:「謂一類人起正信心,修出家法。(中略)但持三衣一缽,余無所有。」戒律中並且對其形式、大小、顏色、縫製法、穿法等皆有所規定。
關於比丘常應隨身攜帶三衣一缽之事,《摩訶僧只律》卷八中說:「出家離第一樂,而隨所住處,常三衣俱,持缽乞食,譬如鳥之兩翼,恆與身俱。」
《四分律行事鈔》卷下之一亦說三衣是賢聖沙門的標幟,缽為出家者的用具,非俗人可用,應執持三衣瓦缽,即是少欲少事。或略稱衣缽。至後世,比丘臨入滅時,常將此衣缽傳與門人,作為傳法的信物。也因此,才有稱呼主要弟子為「衣缽傳人」的稱謂。
茲介紹三衣如後: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雜碎衣、入聚落衣、高勝衣,為上街托缽或奉召入王宮時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條布片縫制而成,又稱九條衣。據說有一次,釋尊覺得天氣很冷,擔心比丘的衣物不夠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塊布縫成的,因此准於以上二衣,也稱為九條。
2、郁多羅僧:是專為掩蓋上半身而披的,規定可用七塊布疑縫成,因此准於上述,也稱為七條,即上衣、中價衣、入眾衣,為禮拜、聽講、布薩時所穿著之衣,由七條布片縫制而成,故又稱七條衣。
3、安陀會:即內衣、中宿衣、中衣、作務衣、五條衣,為做日常勞務時或就寢時所穿著。規定用五塊布縫成,掩蓋腰部以下。由於它的作法,下來也稱為五條,這種用語傳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間。
而比丘尼除此三衣外,另加僧只支(梵samkaksika)及劂修羅(kusula),合稱比丘尼五衣。僧只支,即覆肩衣,穿在三衣裡面,里覆左肩與兩腋之衣。劂修羅,即下裙,覆於腰部之衣。
關於三衣的制訂緣由,頗有異說。依《十誦律》所載,瓶沙王請佛制僧衣,以別於外道衣;佛到南山游化,見良田畦畔齊整,遂命阿難根據由相裁製深摩根衣。依《四分律》所載,佛鑒於比丘眾渡愷河時現雜亂相,遂制三衣之數。《有部毗奈耶》卷三十九則載,六群比丘穿著白色衣,受到居士譏嫌,故佛制比丘須著三種壞色衣。
三衣之色相,以青、黃、赤、白、黑五正色及緋、紅、紫、綠、碧五間色為非法,應破壞之,染成茜、泥、木蘭三如法色。三衣之重數亦有制限,如系新衣,則大衣二重、餘二衣一重;若屬故衣,則大衣四重、餘二衣二重;若新故兩者並用,則大衣新一重、故二重。
⊙衣囊
衣囊(梵civara-brsika),古代印度僧人收拾僧裝(三衣)的囊袋。又作衣袋、盛衣、打包、三衣袋、袈裟袋。在佛制中,為教導僧眾遠離自他的執著,令以弊衣作成三衣,並令彼等善加維護,勿使破損。如《十誦律》所載,須護三衣如護自身皮膚,護缽如護眼目。著大衣時不可從事挑石、鏟土、除草、灑掃等工作。三衣不同時,應收入衣囊。
衣囊的製作,《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五中說:「三衣袋法,長三肘,廣一肘半。長牒兩重縫之為袋,兩頭縫合,當中開口。長內其衣,搭在肩上,口安鉤帶,勿令蟲入。」《五分律》卷二十一中也說,囊長,前至臍,以粗物制。

3. 佛教中比丘的袈裟為什麼顏色不同

只要不是五中正色。就是正紅,正黃,正蘭,正白,正黑。其他的就什麼顏色都可以用的。

4. 和尚的帽子學名叫什麼

可以叫做僧帽,又稱頭袖、頭巾、禪巾、菩薩巾。
下面一段文字有詳細的介紹:
僧伽帽即僧帽。 宋 蘇軾 《成伯家宴戲作》詩:「道士令嚴難繼和,僧伽帽小卻空回。」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楔子:「不念《法華經》,不禮《梁皇懺》,颩了僧伽帽,袒下我這偏衫。」
指比丘所用之帽子。又稱頭袖、頭巾、禪巾、菩薩巾。根據《四分律》卷四十記載,佛陀聽許比丘天寒頭部寒冷頭痛時,以毳或劫貝作裹頭。除此之外,禁止比丘裹頭。《大比丘三千威儀》卷上中說:「不得著帽為佛作禮。」又說,入室禮師之際,應當脫帽等禮節。
相傳我國於南朝蕭齊時代,寶志始冠布帽,後世遂稱志公帽,而廣用於禪林。據《景德傳燈錄》卷十七頭巾」條下記載,頭巾全長五尺三寸,前面長二尺八寸,背後長二尺五寸。
在日本佛教界,自古就使用頭巾,相傳桓武天皇曾贈縹帽給台密的最澄大師,故冠帽之習始自天台,其後廣行於真言、凈土諸宗之間。
這里參考網路知道,以前只知道有僧帽這個叫法...

5. 在我國漢傳佛教中,僧人的著裝有什麼規定

頂禮樓上 阿彌陀佛

6. 佛家說的「沙彌」/「比丘」有何區別

沙彌是指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而比丘則指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

所謂沙彌,俗稱「小和尚」,原語可能出自龜茲語的 samane 或 sammir,或於闐語的 ssamana。意譯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惡行慈,覓求圓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團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團中,首位沙彌為羅侯羅。人若想成沙彌,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彌。人若過了七十歲,便不準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彌戒,做沙彌,而不能正式成為比丘。

比丘: 巴利文:Bhikkhu,梵文: Bhik u,又作比呼。意譯乞士(乞食)、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凈命。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俗稱和尚)。比丘需守二五六條戒律。然而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實際不是每個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稱呼的。經雲:和尚如父,阿奢黎為母。和尚翻譯成親教師,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相對應的女子稱為比丘尼。沙彌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學法女)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6)佛教比丘帽子擴展閱讀

沙彌(尼)十戒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4.不妄語;5.不飲酒;6.不著花鬘好香塗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觀聽;8.不坐卧高廣大床;9.不非時食;10.不捉持金銀寶物。

前九戒與八關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銀貨幣易增長貪心,易與人爭利,最後成為財富的奴隸,終為錢財所束縛。這是為了破除貪心而制定的戒條。

參考資料:網路-比丘 網路-沙彌

7. 尼姑庵是帶帽子,還是光頭

只要是受具足戒的比丘尼,都應遵佛制,半月剃頭一次。

8. 比丘在佛教中是什麼意思

比丘是佛教語。梵語的譯音。意譯乞士、董士、破煩惱、除饉。滿20歲,受了具足戒的男子稱作比丘。比丘需守二五六條戒律。然而和尚一詞在佛教中實際不是每個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可以稱呼的。一般只有寺院的住持才能叫和尚。

9. 佛教比丘是什麼意思

比丘有很多重含義,網上能搜到的比較全的是下面這一段:
有關比丘的語義,《大智度論》卷三列有乞士、破煩惱、出家人、凈持戒及怖魔等五義,其文雲(大正25·79c)︰『雲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凈活命故名為乞士。(中略)復次,比丘名破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出家人名比丘,譬如胡漢羌虜各有名字。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王言是人必得入涅盤。』 又,《維摩經略疏》卷一更出除饉之義,謂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

結合我自己的了解簡單說明一下。
1)比丘,又叫乞士,跟普通要飯的不一樣,含義是上乞佛法以滋養法身慧命,下乞飲食以滋養色身,這就是文中清凈活命的含義。
2)破煩惱,出家依照佛陀的教誨修行,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即是斷除煩惱、開發智慧。
3)是出家人的通稱。
4)受戒,實際上一般只有出家並且受了比丘戒的才能稱為比丘。
5)怖魔,就是讓魔王魔子魔孫恐懼。這里的魔王指的是六欲天他化自在天的天主波旬,也就是常說的魔王波旬,魔王波旬的一個特點是靠欲界眾生的五欲六塵的享樂來活得利益,那麼他肯定希望所有人都沉浸在五欲六塵的享樂當中,而比丘是出家受戒,按照佛陀講的法修行的,最終會脫離六道輪回證得涅槃。脫離了六道輪回那就不受魔王波旬的控制了,所以當年佛陀成道的時候魔王波旬率領魔軍來障礙佛陀成道,所以這是比丘有怖魔的含義所在。
6)做眾生的福田,這一點跟第一點有點關系,佛陀時代,包括現在的南傳佛教,比丘要托缽乞食,接受大眾的供養,供養三寶是有很大的福德的,就是說供養三寶的人以後會獲得很大的福報。
比丘是男眾出家並且受比丘戒的,出家並且受比丘尼戒的女眾叫比丘尼。

與佛教比丘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秋冬蕾絲裙子搭配什麼外套好看 瀏覽:401
寶寶無袖衣教程 瀏覽:558
年紀大穿黑花上衣搭什麼裙子 瀏覽:886
卡其色羽絨服好不好看 瀏覽:344
女裝細腿褲子秋季女裝 瀏覽:784
深藍色牛仔褲搭配黑色短袖 瀏覽:674
校服熊卡通 瀏覽:953
校服怎麼這名字 瀏覽:405
日韓制服動漫另類清純唯美 瀏覽:42
薄羽絨服暖和還是厚棉衣暖和 瀏覽:39
旗袍緊臀圖片 瀏覽:581
醫用帽子可以做口罩嗎 瀏覽:228
中班音樂帽子教案 瀏覽:116
粉色男西裝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581
手錶皮帶怎麼換圖片 瀏覽:689
工廠制服廠家 瀏覽:447
奔騰睡衣專賣 瀏覽:921
劍的外套怎麼做 瀏覽:549
焦糖色羽絨服搭配黑色呢帽 瀏覽:367
銅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