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愛她 絕不會不在乎 那個男生很痛很痛 ... 誰都沒辦法體驗自己的痛
『貳』 對於戴綠色的帽子你有什麼想法
我覺得好像也沒啥吧,只是一個顏色而已,而且綠色本身也很好看呀,清新自然,看著特別舒服,其實不需要去考慮那麼多其他的因素,服飾就只是服飾而已,看著舒服,就可以了。戴綠色的帽子也代表不了什麼呀對吧。所有說法都是主觀的臆斷,堅持自己的想法就好了。
『叄』 紅顏紅顏小心你的帽子變綠的意思
變成綠巨人
『肆』 你想來點綠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你想來點綠,這句話很多人帶有調侃的性質,如果是戲言的話,就是,你的伴侶對你不忠誠,你的帽子要變色兒,就是
綠帽子
。
『伍』 打算送男朋友一個帽子,上面帶一點點綠色,,。你們說說合適嗎
什麼樣式的綠色,是一大塊么,還是一點點,只是帽子上的點綴,如果是一點點,那沒事,好看就行了
『陸』 有沒有喜歡帶綠色帽子的
有沒有喜歡帶綠色帽子的?有啊,在新疆就看到男同胞都帶著綠色的回族帽,大部分人家的門都塗成綠色的,這是一種民俗吧,喜好綠色,不是內地那種帶綠帽的含意,不用想歪了。哈哈。
『柒』 女人有這幾個表現,你的帽子已經一片綠了,你還不知道
女人有了這幾個表現,說明她已經心不在你身上了,你還不知道嗎?
1、出門變得頻繁,出門前還特別注重打扮。
2、越來越能買衣服,包包,化妝品了,不顧家裡的開銷。
3、回家跟你無話說,說一句吵三句。
4、孩子懶得管,每天心不在焉,丟了魂似的。
5、老跟閨蜜出去,回來的很晚。
6、手機不離身,上廁所也不例外,也不讓你看。
哥們,你的女人有幾條呢?祝你一條都沒有,你的女人愛死你!
『捌』 男生帶綠色帽子
我認為你怕被人笑就不要帶。畢竟男帶綠帽也不好聽。不過,以前的軍帽不也是綠色嗎?
『玖』 《綠》全文
綠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瀑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
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彷彿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許多稜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鑽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盪。那醉人的綠呀,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法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麼來比擬你呢?我怎麼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彷彿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裡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捨不得你;我怎捨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評論: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這不同於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瞭然。「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既交代了出遊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麼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鬆鬆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彷彿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像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於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於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後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像,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徵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並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徵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後,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於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徵: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准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