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國的天氣有關:英國多雨,而且氣候多變,這就導致他們那兒容易冷。咱們冬天還恨不得把自己捂的嚴嚴實實的呢,英國人戴個帽子擋風不也是很正常嗎?遇到天氣炎熱的時候,也能遮遮太陽和紫外線,一舉多得!
Ⅱ 有玄機,英國人為什麼這么愛戴帽子
在英國,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士去拜訪朋友,進屋後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女士只要對熟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即可,但男士一般還要脫帽施禮。
在英國人看來,戴帽子是有很多講究的,但這些講究只有地道的英國人才能意會,不少外國政要夫人的帽子搭配都曾遭到過批評。當年老布希和夫人出訪英國,布希夫人的衣著就被當地媒體一致非議,原因是「帽檐寬了一點兒」。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和夫人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時,柳德米拉為了入鄉隨俗也特意戴了一頂大圓帽,卻遭到英國媒體的批評,說她的帽子太大了,差不多是英國女王帽子的兩倍,但俄羅斯人卻說第一夫人的帽子具有俄羅斯氣魄。
Ⅲ 佐羅是英國人嗎
美國的
佐羅的由來,是個虛構的人物
也許是阿蘭·德隆版的佐羅過於經典,許多中國觀眾誤以為佐羅是法國人,其實佐羅的故事最早出現於1919年美國作家約翰斯頓·麥克庫利的連載通俗雜志故事《卡佩斯特拉諾的詛咒》中。佐羅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加利福尼亞這塊三易其主(西班牙、墨西哥、美國)的土地上,時間是18、19世紀西班牙統治墨西哥的時期。主人公迭戈是一個俠盜羅賓漢式的凡人英雄,他本是地主的兒子,卻願意行俠仗義、除暴安良、劫富濟貧。因此,他必須化身佐羅、秘密行動,佐羅的行頭包括黑面具、黑帽子、黑斗篷、黑坐騎、佩劍和長鞭。佐羅?穴zorro?雪在西班牙語中是「狐狸」的意思,每當這只黑色的沙漠之狐神出鬼沒之際,他總要用他的利劍劃下「Z」的標記。
第一部關於佐羅的電影實際上是部喜劇片,誕生於1920年的美國,由曾為百老匯明星的道格拉斯·法爾班克斯主演,名為《佐羅的標記》。由於1920年還屬默片時代,因此那時的佐羅還不會講話,而且一點兒都不帥。道格拉斯·法爾班克斯的胖胖佐羅形象實在是個敦厚有餘的平民類型。在《佐羅的標記》中,法爾班克斯充分展示了自己武打技能和幽默天分。雖然其貌不揚,但法爾班克斯卻是個天才,包括現在佐羅使用的「皮鞭」、總督唐迪亞戈揮揮手絹的娘娘腔以及佐羅用劍在敵人身上刻下他的姓名首字母「Z」作為懲罰這些細節都是法爾班克斯的一手傑作。
另外,「佐羅」還是後來的雙面英雄如「超人」、「俠道羅賓漢」、「蝙蝠俠」、「蜘蛛俠」的原型。這一說法並非空穴來風,漫畫家鮑伯·凱恩就曾承認蝙蝠俠的黑斗篷造型便是取材自佐羅,而蝙蝠俠的黑蝙蝠車的設計靈感也是取材自佐羅那匹黑得發亮的駿馬陶那多。
Ⅳ 為什麼英國人愛戴帽子
你也知道英國人比較紳士的,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世上恐怕沒有哪個民族像英國佬兒那樣酷愛帽子。英格蘭以保守著稱,而帽子則是英國淑女們最能恣意表達求新、求時尚的特殊領域。
英國女王每年不定期有4-5次的接見日,據說任何人都可提出女王接見申請,然後批准後就可參加,參加的人認為是莫大的榮譽和榮幸。遇到一個男的,他等待他妻子出來,據他講,他妻子在兒童福利院做了22年的義工,申請才得已批准。
參加接見的貴婦,紳士們的特別關注自己的時裝扮,尤其是那些精緻的令人嘆為觀止的帽子。
其實大凡細心的人都會發現,在許多場合,英國的紳士們特別喜歡戴圓頂硬禮帽,西方人稱這種帽子為「波樂帽」(bowler或bowler hat)。現在「波樂帽」已成了英國紳士的象徵,許多歐美人士也紛紛效仿。在英國的上流社會,女士戴帽子不僅是禮儀上的要求,往往也是身份的象徵。英國的勞動婦女不太講究帽子的式樣,而貴婦人往往會為買帽子而大傷腦筋
Ⅳ 英國人為什麼都戴帽子!
因為英國倫敦多霧氣,多毛毛雨,所以英國紳士出門就常戴圓硬頂帽。
Ⅵ 英國人的帽子怎麼戴在頭上的,為什麼不會掉下來
你可能只是在電視劇上看的吧,只要是帽子風一吹都是會掉的,掉不掉取決於風的大小。
Ⅶ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
Ⅷ 英國人的飲茶有哪些習慣
1、喝下午茶的最正統時間是下午四點鍾(就是一般俗稱的Low Tea)
2、在維多利亞時代,男士是著燕尾服,女士則著長袍。現在每年在白金漢宮的正式下午茶會,男性來賓則仍著燕尾服,戴高帽及手持雨傘;女性則穿白天洋裝,且一定要戴帽子。 3、通常是由女主人著正式服裝親自為客人服務。非不得以…才請女傭協助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4、一般來講,下午茶的專用茶 為大吉嶺與伯爵茶、火葯綠茶、或錫蘭茶傳統口味純味茶,若是喝奶茶,則是先加牛奶再加茶。 5、正統的英式下午茶的點心是用三層點心瓷盤裝盛,第一層放三明治、第二層放傳統英式點心Scone、第三層則放蛋糕及水果塔;由下往上開回吃。至於Scone的吃法是先塗果醬、再塗奶油,吃完一口、再塗下一口。 6、點心食用禮儀。由淡而重由咸而甜。茶點的食用順序應該遵從味道由淡而重,由咸而甜的法則。先嘗嘗帶點鹹味的三明治,讓味蕾慢慢品出食物的真味,再啜飲幾口芬芳四溢的紅茶。接下來是塗抹上果醬或奶油的英式松餅,讓些許的甜味在口腔中慢慢散發,最後才由甜膩厚實的水果塔,帶領你親自品嘗下午茶點的最高潮。 7、嚴謹的態度。這是一種紳士淑女風范的禮儀,最重要是當時因茶幾乎仰賴中國的輸入,英國人對茶品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愛與尊重,因此在喝下午茶過程難免流露出嚴謹的態度。甚至,為了預防茶葉被偷,還有一種上了鎖的茶櫃,每當下午茶時間到了,才委由女傭取鑰匙開櫃取茶。 8、品賞精緻的茶器。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得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雖然喝茶得時間與吃得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得一環,但是少了好得茶品、瓷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1、第一部曲
第一部曲:享用美味點心。 通常三層塔的第一層是放置鹹味的各式三明治,如火腿、芝士等口味,但這些三明治並不是點心主廚做的,而由另外的三明治師傅製作。第二層和第三層則擺著甜點,一般而言,第二層多放有草莓塔,這是英式下午茶必備的,其他如泡芙、餅干或巧克力,則由主廚隨心搭配,第三層的甜點也沒有固定放什麼,而是主廚選放適合的點心,一般為蛋糕及水果塔 在事事講究傳統的英國下午茶漂洋過海傳到我國以後,茶點也相應做出了一些變化,開發出各種新的口味。像是只有一口大小、上面綴有魚子醬和小黃瓜的甜點,手制餅干,以及一種可以和奶油或果醬一起吃的叫做scone的英式松餅。20多款的茶點小巧玲瓏、風味各異,宛如一件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令人流連在欣賞精品的雅趣中而不捨得品嘗。芒果布丁、核桃撻、巧克力撻、酥盒鵝肝醬、三文魚三明治、番茄蒜蓉包、英式松餅、曲奇、藍莓蛋糕、芝士餅,怎麼樣,如此多的花式品種擺在你的面前,再想減肥的人怕是也難抵擋這股誘惑吧。
2、第二部曲
第二部曲:品賞精緻的茶器。 維多莉亞下午茶是一門綜合得藝術,簡朴卻不寒酸,華麗卻不庸俗…雖然喝茶得時間與吃得東西(指純英式點心)是正統英式下午茶最重要得一環,但是少了好得茶品、瓷器、音樂、甚至好心情,則喝下午茶就顯得美中不足了。
3、第三部曲
第三部曲:品茶。 當然無論甜點多麼的豐富,也無論茶器多麼精緻美好,下午茶還是離不開一個「茶」字,可見,「茶」是絕對的主角。專用下午茶分為大吉嶺與伯爵茶、錫蘭茶等幾種。一般都是直接沖泡茶葉,再用茶漏過濾掉茶渣才能倒入懷中飲用。透明的玻璃茶壺,當熱水傾注而下,可以看到在水中慢慢蘊開的茶葉尖。最美的是玫瑰花茶,看著小小的玫瑰花瓣在水中輕舞飛揚,心情也跟著飛舞起來。不過在這個季節,奶茶是我的最愛。 紅茶與牛奶的組合彷彿是優雅的貴族邂逅了名流紳士,無論是小啜一口還是大口暢飲的酣暢淋漓,在寒冷的冬季,滾燙的奶茶無疑是一劑溫暖的秘方,瞬間從舌尖順滑到胃壁,許久之後,口中仍留有淡淡的香甜,讓人回味,奶茶還可以隨心搭配午後點心,無論是濃郁的芝士蛋糕、甜糯的巧克力松餅,亦或是隨性的厚多士、憨厚的菠蘿包,亦中亦西,奶茶都可以欣然相佐。 午後耀眼的陽光晃在微閉的眼簾上,讓人一陣恍惚,彷彿神遊在微波漣漣的泰晤士河邊,不願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