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怎麼解讀「弱者對強者立以禮,強者對弱者立以威」
“弱者對強者立以禮,強者對弱者立以威”這句話,我認為應該理解為:弱者在面對強者的時候,依靠規范的禮儀和行為自己贏得尊重;強者在面對弱者的時候,應該依靠威嚴來贏得尊重。通俗的來講:就是欺軟怕硬。這句話不知道是誰說的,但是我嚴重不認同。
這樣來看,如果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非要遵循“弱者對強者立以禮,強者對弱者立以威”這一套,那麼他的觀念就和一千多年前生活在唐朝周邊的蠻夷沒什麼兩樣。
我想正常的觀念應該是,不懼怕比自己強大的力量,懂得呵護並尊重弱者,這才是君子行為,反之則是蠻夷行為。
②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弱者的姿態裹挾強者
因為很多人認為「我弱我有理」是正常而普遍的現象。並且還能在某種意義上占據道德的制高點來批判別人而不用承擔任何後果,何樂而不為呢?雖然「道德的制高點」是被扭曲作直的,不過那又如何?畢竟不用承擔什麼責任與後果。
所以,並不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以弱者的姿態裹挾強者」,而是「沒有擔當的人,註定一生都是弱者!」
③ 強者不炫耀,弱者不訴苦是一個中年人的必修課嗎
對的,這個道理很重要,中年人有很多的不容易,在為人處世的方面有很多學問。
④ 「者發怒,拔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拔刀向更弱者」出自何處
者發怒,拔刀向更強者,弱者發怒,拔刀向更弱者」出自魯迅《華蓋集》中的《雜感》。
【原文】:
雜感(《華蓋集》魯迅)
人們有淚,比動物進化,但即此有淚,也就是不進化,正如已經只有盲腸,比鳥類進化,而究竟還有盲腸,終不能很算進化一樣。凡這些,不但是無用的贅物,還要使其人達到無謂的滅亡。
現今的人們還以眼淚贈答,並且以這為最上的贈品,因為他此外一無所有。無淚的人則以血贈答,但又各各拒絕別人的血。
人大抵不願意愛人下淚。但臨死之際,可能也不願意愛人為你下淚么?無淚的人無論何時,都不願意愛人下淚,並且連血也不要:他拒絕一切為他的哭泣和滅亡。人被殺於萬眾聚觀之中,比被殺在「人不知鬼不覺」的地方快活,因為他可以妄想,博得觀眾中的或人的眼淚。但是,無淚的人無論被殺在什麼所在,於他並無不同。殺了無淚的人,一定連血也不見。愛人不覺他被殺之慘,仇人也終於得不到殺他之樂:這是他的報恩和復仇。
死於敵手的鋒刃,不足悲苦;死於不知何來的暗器,卻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於慈母或愛人誤進的毒葯,戰友亂發的流彈,病菌的並無惡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
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罷!想出世的,快出世罷!想上天的,快上天罷!靈魂要離開肉體的,趕快離開罷!現在的地上,應該是執著現在,執著地上的人們居住的。但厭惡現世的人們還住著。這都是現世的仇讎,他們一日存在,現世即一日不能得救。
先前,也曾有些願意活在現世而不得的人們,沉默過了,呻吟過了,嘆息過了,哭泣過了,哀求過了,但仍然願意活在現世而不得,因為他們忘卻了憤怒。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葯的民族中,一定有許多英雄,專向孩子們瞪眼。這些孱頭們!
孩子們在瞪眼中長大了,又向別的孩子們瞪眼,並且想:他們一生都過在憤怒中。因為憤怒只是如此,所以他們要憤怒一生,——而且還要憤怒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無論愛什麼,——飯,異性,國,民族,人類等等,——只有糾纏如毒蛇,執著如怨鬼,二六時中〔2〕,沒有已時者有望。
但太覺疲勞時,也無妨休息一會罷;但休息之後,就再來一回罷,而且兩回,三回……。血書,章程,請願,講學,哭,電報,開會,輓聯,演說,神經衰弱,則一切無用。血書所能掙來的是什麼?不過就是你的一張血書,況且並不好看。至於神經衰弱,其實倒是自己生了病,你不要再當作寶貝了,我的可敬愛而討厭的朋友呀!
我們聽到呻吟,嘆息,哭泣,哀求,無須吃驚。見了酷烈的沉默,就應該留心了;見有什麼像毒蛇似的在屍林中蜿蜒,怨鬼似的在黑暗中賓士,就更應該留心了:這在豫告「真的憤怒」將要到來。那時候,仰慕往古的就要回往古去了,想出世的要出世去了,想上天的要上天了,靈魂要離開肉體的就要離開了!……
〔1〕本篇最初發表於一九二五年五月八日北京《莽原》周刊第三期。
〔2〕二六時中 即十二個時辰,整天整夜的意思。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⑤ 人為什麼這么壞,我身的人都欺軟怕硬,顛倒黑白,只要誰強大最對誰獻殷勤,真正弱者都被扣上偽君子的帽子
想活的更好的人,都是適合群體的。你可以選擇個性,或者獨立。但不要進錯一個圈。
你想要的生活,都可以去爭取。關鍵都是和什麼人在一起。
志同道合,貌合神離。其實都一樣。能處朋友就處朋友。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
吃點虧,個人覺得也沒什麼,和睦的氣氛挺好。
每個人都有脾氣,剋制住。理性對待。
⑥ 強者欺壓震懾弱者,在利益分配中獲取更多利益,那麼強者為什麼不擔心弱者會慢慢發展成更強的人而遭到報復
強者獲得的資源那麼多所以他會越來越強,弱者沒機會沒資源想變強太難了幾率太小了
⑦ 君子者,權重者不媚之,勢盛者不附之,傾城者不奉之,貌惡者不諱之,強者不畏之,弱者不欺之,從善者友之
所謂君子,就是不諂媚有大權的人,不依附強勢的人,不奉承姿色傾城的人,不厭惡容貌醜陋的人,不畏懼強者,不欺凌弱者,對善良的人要有友好,對品質惡劣的人要遠離,尊敬年長老者,愛護幼小孩童。做百姓要安分守己,做官要做好承擔的工作,窮困但不能不失禮義,發達但不能背離道義,這是君子為人處事的准則。孟子說:「不得志時就要修養自身的品德情操,顯達時就讓天下的人都能這樣。」
希望能幫到你
⑧ 欺軟怕硬的人,見到弱者,囂張,見到強者秒慫,你們怎麼看
欺軟怕硬的人是生活中的奸詐者,其實這樣的人蠻有自知之明,他很清楚自己的實力,它會根據自身的能力進行判別進攻還是退縮,這樣的人不少,尤其是在某些圈子,也只有這樣的人能夠存活更長,但是不建議這樣,做人,真善美是我們不斷優化自己的標准,哪些生活中的小聰明,我們就少些結交。早上好,陌生人,祝你生活幸福,望採納,謝謝!
⑨ 強者講輸贏,弱者求公平!
西塞羅關於國家的起源的學說如何?
西塞羅認為,國家不是弱肉強食的產物,而是人們為了共同利益和有過德行的生活的聚合體,是為了善與功利而合意的產物,是人不好孤獨的天性與利益的產物。因為強者與弱者的地位隨著時空的不同是交替的,因此弱肉循環是循環的,因此國家的產生就有了合意的基礎。國家是為了保護弱者,促進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否則國家和法律是沒有利益的。
角度不一樣,支持的自然也不一樣。進步的認為保護弱者可以進一步體現社會的關懷
和更好的發揚人道主義。退步的覺得保護弱者雖然好,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提供了滋生犯罪的溫床。誰能保證弱者個個都是無辜善良的好人?對弱者過分的關懷和保護只會讓他們更「弱」的生活在社會最地層。。。。我想還是在於什麼樣的弱者需要保護
而且即使要劃分弱者強者,那麼劃分的標准又是什麼?從歷史上種種對於某個或某些體的人的歧視制度和道德淵源來看,無非是兩種情況,
一是先天或後天身體缺陷和個人發展遠遠落後於普通人的被視為弱者.如果按照身體缺陷來界定,那麼霍金必定是廢人,姚明現在看是個成功的強者,以此標准幼年就可以因其一隻耳朵聾是否可以確定他是弱者了呢?以個人在社會中的發展和經歷來評判,現代更多表現以教育背景,學歷和工作經驗的劃分個人強弱,這個似乎也無須論證其荒謬性,Bill Gates和dell都是從學校退學創業,起初恐怕也沒有人將其視為強者,然而他們最終獲得巨大成功的!!再如寶潔對於應屆畢業生格外親睞也可以證明一個即使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人,經過培養也可以成為一個完全勝任此項工作的人!即,弱者成為了強者!!
二是以成敗論英雄,然而無論成敗只能是依據歷史,然而過去的成功並不能證明他在未來也可以成功,過去的失敗也不代表他就不能獲得成功,而且成功本身也並非全是實力的體現,也有一定的時運成分!歷史的成敗只能做為考察一個人的參考,而不能作為評判人的最終標准!例如很多在選擇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反而會親睞一些有失敗經理的人!
由此可見,強者和弱者是相對而言,在更強者面前,強者也成了弱者,在更弱者面前,弱者反而成了強者!!而且強弱也是會互相轉化的,或者說強弱是人在一生中反復處於的不同狀態!!由於人的可塑性,和一些不確定因素,強者也會成為弱者,弱者也可以成為強者.
而從整個社會制度的角度,既不是要只維護強者的利益,從而抑制弱者公平成為強者的機會;也不是要白白去養一些以弱者自居不勞而獲,打擊強者的積極性.而是要保持一種公平的轉化機制和狀態,即人在弱者狀態,給予一定的輔助,以保障他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機會成為強者,同樣限制強者,以防止他依靠自身的強勢地位以侵犯弱者公平發展的機會!!
注意,這不僅僅是一種公平的機制,也是一種公平的狀態!!而不是一些教條的規則!因為公平本來就是相對的
當今社會,有不少人沒有飯吃,沒有書讀,沒有子住,他們吃的是人們剩下來的飯,他們想讀書卻沒有錢,他們想有個好的地方可以安身,卻只能露宿街頭,他們就是我們所說的弱者。中國目前的兩極分化特別嚴重,窮的人吃了上頓沒下頓,而那些富裕的人,住,開寶馬,天天桑那,沒事往夜總會跑,左手樓著個小秘書,右手抱著個嬌小姐。這些是有錢人,他們的生活是那些們想都不敢想的,其實,弱者是那些,沒有依靠的人,也就是可憐的人的代稱,弱者,是我們社會上的一份子,也是每個國家乃至民族不可少的一份子。
美國在發達也有弱者,說白了,就是有,我相信這個是宇宙人都知道的。不需要我一在去強調的事實,也不需要我去給大家廢話。好了言歸正轉。我前面所講的那麼多,只是希望大家能夠清楚明白的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弱者,什麼才是我們社會需要幫助的人,什麼才是我們社會所要保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