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宋代「太尉」這個官職是多大的官
太尉是正二品,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是國家軍隊的最高長官,宋朝還有另外一位太尉狄青。
太尉高俅,上將國防部長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高於節度使的從二品。元豐改制後,太尉為武散官第一級,所以對應為上將。
水滸中高俅掌控國家正規軍禁軍,80萬禁軍教頭林沖、王進都是他的下屬,身為制使的楊志也是他的部下。而且高俅能節制10個節度使(相當於大軍區上將司令員)征討梁山。
水滸上也說,高俅帳下牙將極多。可見不同於樞密院,高俅的殿帥府是實際掌控統兵權的,但沒有調兵的權利(樞密院的許可權),類似傳統兵部的職能,所以高俅的職位對應為國防部長。
(1)宋朝太尉帽子擴展閱讀:
太尉的職權
太尉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宋代「太師」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於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當於宰相。
但當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權柄過大,不利於皇帝專制,因而採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
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
② 宋朝宰相、太尉是怎麼回事兒
准確的講北宋宋神宗元豐改制以前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執政).樞密使,樞密副使或同知樞密院事都是副相(執政).三司使位次副相(執政).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因宋朝定例以太尉(正二品)為武官的最高等級,故習稱高級軍官為太尉,蔡京、童貫.高俅、排位,第一是蔡京,左僕射(宰相)、太尉(虛銜)、太師(虛銜)、童貫第二,樞密使(副相)太傅、高俅第三,開府儀同三司(寄祿官)所謂殿帥府太尉宋代根本沒有,宋代稱統領禁軍的殿前司長官都指揮使或殿前指揮使為殿帥,高俅的職位應該是禁軍殿前司都指揮使或殿前指揮使.
③ 宋朝太尉一職是什麼官職
宋初三師三公只是作為升遷資序所用,並無執掌。太尉舊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來則提升至次於太師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則被三少所代替。
另外,在某些禮儀中會出現以其他官員臨時充當太尉等職位的現象。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讀天書之禮,分別以向敏中攝太尉,王曾攝司徒,張知白攝司空。諸如此類都是禮畢即罷,並非真行除拜。
太尉始於秦朝時期。秦王嬴政登基後,改設三公九卿。三公即為丞相、御史大夫、及太尉,分別為輔政,監察及治軍領兵。但秦朝並沒有設置太尉的具體人選,也就是形同虛設。原因在於秦當時為中央集權制,軍政經合為始皇帝一體,所以若將兵權拱手送於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統治會受到嚴重威脅。
到西漢時期中央和地方各級官吏的名稱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但與秦朝不同的是,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別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
其中外朝官為西漢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權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設九卿、列卿等。但由於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權目的,所以太尉的實權性時時不定。
④ 宋朝太尉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宋徽宗年間重定武官制度後,宋代太尉成為武階官之首,相當於一國之國防部長。
太尉在宋代的「官、職、差遣」體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員本身的身份和級別,類似今天的軍銜,並沒有實際職務。其品階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正一品或從一品,宋神宗元豐改制後一度撤銷,宋徽宗時恢復,為正二品。
《宋史 職官志》:「三師 三公 宋承唐制,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師,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為宰相、親王使相加官,其特拜者不預政事,皆赴上於尚書省。凡除授,則自司徒遷太保,自太傅遷太尉,檢校官亦如之。
太尉舊在三師下,由唐至宋加重,遂以太尉居太傅之上。若宰臣官至僕射致仕者,以在位久近,或已任司空、司徒,則拜太尉、太傅等官。若太師則為異數,自趙普以開國元勛,文彥博以累朝耆德,方特拜焉。
意思是:在傳統的排序中,太師、太傅、太保之後,才是太尉,宋朝的官階中,做了些變化,太師之後是太尉,太尉之後,是太傅。所以,在宋代,太尉是很高的官位。像王旦、呂夷簡二人做過宰相的,也不過是在退休的時候,加上一個太尉的銜。
比太尉再高的只有一級,就是太師,北宋時期,也不過趙普與文彥搏在退休後獲得這一稱號。
宋徽宗政和改制之後新置太尉為武階官之首。
⑤ 北宋有幾個太尉
太尉在宋代的「官、職、差遣」體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員本身的身份和級別,類似今天的軍銜,並沒有實際職務,而且因為是武官的最高級別(正二品),所以民間多對高級軍官尊稱太尉,你是看水滸覺得太尉多嗎。
⑥ 宋朝太尉是什麼職務
宋朝的太尉官銜並沒有漢朝的三公的地位那麼高
宋朝最高等級是太師、太傅、太保,接著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軍中二號人物,隨便你怎麼比,可以是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部長,也可以是總參謀長。
⑦ 宋朝太尉為什麼那麼多
我想應該是宋朝重文輕武的緣故吧 原本是武將統領三軍 但是卻讓太尉掌管軍事
⑧ 宋朝太尉一職是什麼官職
宋朝時的太尉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
宋代「太師」是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之一,正一品,高於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所以相當於宰相。但當初宋太祖唯恐宰相權柄過大,不利於皇帝專制,因而採用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所以,《水滸》中太師蔡京、樞密使童貫職位相當,但蔡京略高半級。
太尉是三公之一,正二品。顯然,這個職位比宰相、樞密使要低一級。如果把樞密院比作中央軍委的話,那末,不妨先把「太尉」的職權比作今天的國防部長兼總參謀長。但是,他又比現在的「防長」、「總長」的許可權大得多:只要皇帝同意,他就有權隨意調動全國各地的軍隊。
⑨ 宋朝的太尉有多大
宋朝的太尉在不同時期,代表不同的地位。是個高級職位。
1、太尉,這個官職始於我國秦朝,是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但終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為「三公」,代表最高等級的官職。
2、到了宋朝,「太尉」這個官名地位、運用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宋立國到元豐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第二個階段是神宗元豐三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第三個階段是:1112年——宋滅亡的1279年;
3、「太尉」在第一階段宋立國到元豐改制前(公元960年——1080年),是一個高級文官的寄祿官階。
宋朝的官員多有三個頭銜,即寄祿官、館閣貼職和差遣。「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為「差遣」以治內外之事。
也就是說:寄祿官是虛銜用來定俸祿和官位,館閣貼職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職稱,差遣才是實際職務。宋朝區分文武以階官為准,而不以差遣為准。
而「太尉」在這個階段,是一個文官的寄祿官階,在總數42級的寄祿官階中排第2。僅僅低於「太師」,高於「太傅」、「太保」、「太子三師」,意味著拿到第2的高工資,但不代表你擁有的權利。
4、「太尉」在第二個階段是神宗元豐三年到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080年——1112年)期間,這個職位從宋朝的職官志中被「刪除了」,或者說是被取代了。
這個時期,「太師」、「太尉」、「太傅」、「太保」、「太子三師」被新的寄祿官名稱——「開府儀同三司」統一取代。是最高等級的官階。
5、「太尉」在第三個階段是:1112年——宋滅亡的1279年期間,這個職位被宋徽宗重新應用了。但是不再是作為文官的寄祿官階,而是成為武官的階官的第一等存在。
宋徽宗政和二年,定武階官自太尉至下班祗應,凡五十二階。南宋紹興年間釐正武職官階六十階。也就是說,「太尉」是宋朝最高的軍銜。代表的是武官高低登記,同樣不代表他的距離負責事物、不代表權力。
此事宋朝武官階前十個等級的是:(1)太尉(正二品)=[太尉主兵官為武階之首]←(2)通侍大夫(內客省使:正五品)←(3)正侍大夫(延福宮使)←(4)宣正大夫←(5)履正大夫←(6)協忠大夫←(7)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8)中亮大夫(客省使:從五品)←(9)中衛大夫(引進使)←(10)翊衛大夫
6、民間稱呼的「太尉」
因為北宋後期到整個南宋,「太尉」都是作為武官最高的「軍銜」存在。於是在民間,特別是社會不安定的時代,卑微的平民對軍官甚至是小兵,一般以「太尉」作為尊稱,以此討好。同樣不代表擁有什麼樣的權力。
註:
1、資料來源《宋職官志》九之《元豐寄祿官格》、
2、《宋會要輯稿補編》頁521
3、《文史》21期,俞宗憲著《宋代職官品階制度研究》
⑩ 宋朝太尉是什麼官
太尉,中國秦漢時中央掌軍事的最高官員,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並為「三公」。後逐漸成為虛銜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見於《呂氏春秋》。
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後不再設置 。西漢早期,設太尉官多半和軍事無關,故帶有虛位性質,不同於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職。武帝時以貴戚為太尉,一變過去由力戰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慣例,而又和丞相同等,這也和西漢早期有所差別。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將大司馬改為太尉。東漢時期,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太尉管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監察,分別開府 ,置僚佐。後曹操撤銷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時期曾短暫恢復,後又撤銷。
自隋撤銷府與僚佐,便漸次演化成優寵宰相、親王、使相的加官、贈官。
太尉在宋代的「官、職、差遣」體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員本身的身份和級別,類似今天的軍銜,並沒有實際職務。其品階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應該是正一品或從一品,宋神宗元豐改制後一度撤銷,宋徽宗時恢復,為正二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軍委主席。
元不常置。明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