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維吾爾族與回族有什麼區別
維吾爾族與回族的區別如下:
1,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
2,其次,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伊斯蘭教對回族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作用,它是在7世紀初阿拉伯各部氏族制度瓦解的過程中,由穆罕默德創立的一種宗教。由阿拉伯商人至遲在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即傳入我國。我國回族所信仰的伊斯蘭教,屬於遜尼派,遜尼派自稱正統派,是伊斯蘭教教徒最多的一個派別。新疆最原始的稱呼是柱州,新疆大部自漢朝便屬中國,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於我國史籍。維吾爾族的祖先是匈奴-突厥人,眾所周知,漢武帝劉徹為了打敗匈奴,鞏固其統治,決定「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為此他先派張騫兩度出使西域,以加強同西域諸地的聯系,共同對付匈奴。張騫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區對西域的了解,密切了兩地之間政治、經濟聯系,擴大了漢朝在西域諸地的政治影響,為漢朝統一西域創造了條件。回族的族源比較復雜,就構成的成份來看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人。就遷入我國的時間來看主要有兩個時期:早期的是從唐初至宋末的五六百年間,從海上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經商,最後留居在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的阿拉伯人。後期的,也是最主要的是十三世紀中葉被蒙古族先後征服的蔥嶺以西、黑海以東中亞和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除阿拉伯人、波斯人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這些征服的民族,由於各種原因隨蒙古軍從陸上經過新疆來到中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被蒙古族征調過來的「西域親軍」中的「回回軍」。這些在不同時期、經不同線路到中國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經過與漢族、蒙古族、維吾爾族等,特別是與漢族一百多年的溶合演變,到明代時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立民族,因「回回軍」而得名回族。因為信伊斯蘭,所以維吾爾族和回族的男人一般戴帽子,兩個民族都不吃豬肉,因為伊斯蘭教禁止吃豬肉。維族該遵守伊斯蘭教規的都有基本遵行,但沒有回族虔誠,維族的人喝酒、吸煙,不禮拜,女的不戴蓋頭的。
3,民族服裝不同,回族傳統服裝就是正統的阿拉伯服飾,頭纏白布(叫戴斯塔爾,垂下一段在後腦勺),身穿長衫,一般夏天白色冬天黑色,女的帶蓋頭。維吾爾族女的是火紅色裙子,男的是綉花的上衣,帽子和回族的也不一樣。
4,語言不同,維吾爾族用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語言,即維吾爾語,回族一般使用漢語,部分時候使用阿拉伯語,宗教用語方面,一些伊斯蘭教專用詞彙,維吾爾族用波斯語,回族用阿拉伯語。舉個例子回族把真主叫做安拉(阿拉伯語),維吾爾族叫胡達(波斯語)。
5,節日方面維吾爾族重視古爾邦節,回族更重視開齋節。
綜上所述,兩族相似是應為有共同的宗教信仰,但民族來源、民族歷史可以說大不同。
⑵ 回族男子通常會戴什麼顏色的號帽
回族男子通常戴白色無檐帽,白色象徵清潔,無檐則禮拜時便於叩頭。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⑶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穆斯林不能戴帽子嗎
不排除 基層工作人員的亂作為。不過即使有 也是極個別現象。
白帽是回族穆斯林的傳統服飾,沒有不允許戴之理。沒有不允許的法律法規。
這是破壞民族政策,可以投訴。
⑷ 回族和維吾爾族有什麼區別
1、分布區域不同
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要分布於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是維吾爾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爾綠洲、和田綠洲以及阿克蘇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為集中。
回族,寧夏回族自治區是其主要聚居區,全區擁有回族人口186.25萬,佔全國回族總人口的18.9%。另外,回族人口在20萬以上的地區還有:北京、河北、內蒙古、遼寧、安徽、山東、河南、雲南、甘肅和新疆等。
2、長相不同
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
3、民族語言不同
維吾爾族(維吾爾語:ئۇيغۇر,英語:Uygur),民族語言為維吾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分為中心、和田、羅布三個方言。
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在回族先民東遷初期,是阿拉伯語、波斯語和漢語同時使用的。由於長期和漢族雜居,特別是漢人成份在回回中日漸增多,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就逐漸習慣於以漢語作為本民族的共同語言。
4、民族服裝不同
回族傳統服裝就是正統的阿拉伯服飾,頭纏白布(叫戴斯塔爾,垂下一段在後腦勺),身穿長衫,一般夏天白色冬天黑色,女的帶蓋頭。維吾爾族女的是火紅色裙子,男的是綉花的上衣,帽子和回族的也不一樣。
5、民族起源不同
維吾爾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游牧於我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湖之間的「丁零」(「丁靈」、「丁令」)。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根據現有史料,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商人陸續由海路來華,在廣州、泉州、杭州、揚州及長安等城市定居。他們建築了中國最早的一批禮拜寺,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世代定居,並建立公共墓地。
(4)回族維族帽子擴展閱讀:
雖然維吾爾族和回族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
⑸ 穆斯林戴白帽,那唯吾爾族為何戴花帽
首先,戴帽是基於宗教規矩。維吾爾多數是信仰伊斯蘭的。天主教、伊斯蘭教、猶太教都有規定,「不可將頭頂對著你的神」。所以要戴帽子、頭巾。
宗教總有個世俗化的過程,根據地理環境、民族文化,在細節上會有逐漸的演變。宗教與文化總是互相影響的,唐代以肥為美,佛像也圓潤一些。
維族人因為信仰,經常戴著帽,但因為整個民族愛美,感情熱烈奔放(游牧民族的特點),帽子漸漸花起來。題目中穆斯林應該指的是回族吧,地處內陸,農耕定居,感情內斂含蓄,色彩就簡單些。
⑹ 回族和維吾爾族的習俗一樣嗎
1、民族服裝不同,回族傳統服裝就是正統的阿拉伯服飾,頭纏白布(叫戴斯塔爾,垂下一段在後腦勺),身穿長衫,一般夏天白色冬天黑色,女的帶蓋頭。維吾爾族女的是火紅色裙子,男的是綉花的上衣,帽子和回族的也不一樣。
2、語言不同,維吾爾族用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語言,即維吾爾語,回族一般使用漢語,部分時候使用阿拉伯語,宗教用語方面,一些伊斯蘭教專用詞彙,維吾爾族用波斯語,回族用阿拉伯語。
3、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
4、其次,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
維族的祖先是鐵勒部回紇突厥人,也就是說是他們屬於突厥人,突厥人的歷史很悠久,發源自阿爾泰山地區,他們最開始是柔然的藩屬,大約是在我國南北朝時期他們打敗了柔然,迫使柔然人西遷,一直到了南俄草原,柔然人在拜旦庭歷史學家那被稱作阿瓦爾人,需要說明的柔然人是屬於蒙古人種,也就是說他們是黃種人,而回紇突厥人是有明顯中亞雅立安人特徵的白種人。
回族就是隨成吉思汗打仗的突厥人和阿拉伯人,打完仗之後被安置在寧夏甘肅那裡。這就是最早的一批回民,他們被稱為回回,慢慢的還有好多漢人信了回教,也被稱為回回,但一直到解放前,歷代政府也沒承認過有回族,他們把信回教的人統稱為回民,解放後才正式有了回族。
⑺ 回族戴的帽子的顏色有區別嗎
有區別,不同的季節、不同的人帶的帽子的顏色都不一樣。
1、女子:
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
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
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干凈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
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
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2、男子: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
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
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
頭飾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點的服飾。因伊斯蘭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視白色為最潔凈、最喜悅的顏色。在衣、冠顏色上以白、綠、黑色為主。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回回帽」或「禮拜帽」。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
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此外還有用牛羊皮革製作的帽子也很受人歡迎。
帽子的樣式因教派和地區不同而有差異。如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六角尖頂帽,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除了白帽外,清真寺里的阿訇、滿拉和篤信宗教的回族老人則喜愛戴纏頭。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⑻ 維族和回族,有什麼區別
1、民族服裝不同,回族傳統服裝就是正統的阿拉伯服飾,頭纏白布(叫戴斯塔爾,垂下一段在後腦勺),身穿長衫,一般夏天白色冬天黑色,女的帶蓋頭。維吾爾族女的是火紅色裙子,男的是綉花的上衣,帽子和回族的也不一樣。
2、語言不同,維吾爾族用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的語言,即維吾爾語,回族一般使用漢語,部分時候使用阿拉伯語,宗教用語方面,一些伊斯蘭教專用詞彙,維吾爾族用波斯語,回族用阿拉伯語。
3、兩個民族的長相一點都不一樣,維吾爾人像歐洲人,回族人則像漢族人。
4、其次,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他們在諸多方面也不盡相同。在歷史上,人們為了區分內地的回民與新疆地區的維族,一般把新疆的維族和來華的阿拉伯與波斯穆斯林稱之為「纏回」,即纏著頭巾的回教徒,把內地的回民稱之為「漢回」,所謂「漢回」就是信奉了回教的漢族。
⑼ 回族和維吾爾族服飾區別
回族服飾偏素一些,男子帶白色小圓帽,女子裹黑色頭巾;維族服飾色彩樣式變化較為豐富,僅從帽子來說,也帶小圓帽但男女都帶且色澤鮮艷。
回族形成於元末和明初,主要的來源是蒙古軍西征後,從西域及中亞遷移來的色目人,其他還有在唐宋時就已經由阿拉伯地區和波斯地區經商的商人在中國的後裔,他們的後裔與當地漢族和其他民族通婚,形成後來的回回,逐漸不再使用本民族文字和語言,而使用漢語和漢字,同時也保留很多以漢字來讀寫的波斯詞彙。色目人是個泛稱,所有中亞的、西域的、阿拉伯的、波斯地區的都屬於色目人,其宗教信仰也是各異的。
而維族則是古老的生活於蒙古高原西北方的民族。最早應該是屬於匈奴中的一支,匈奴人是北方草原民族聯合體,而非單一民族,其中的部屬有丁零人,他們的一支又稱之為敕勒(鐵勒)、高車,高車六部之一有袁紇,隋代袁紇演變為韋紇、回紇,後來改回鶻,回鶻汗國被突厥所滅,回鶻人全部西遷,分成三支:一支投吐蕃,一支投安西,一支投葛邏祿(中亞突厥國家)。「投吐蕃」的一支回紇人到達了河西走廊,依附於張義潮,後來發展成為甘州回鶻(後來的土族等)。「投安西」的一支回紇,後來發展成為西州回鶻(高昌回鶻),同化了當地的吐火羅人,後改稱為「畏兀兒」,也就是維吾爾族的前身。「投葛邏祿」的一支回紇,後來和葛邏祿等部一起建立了黑汗(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同化了當地的雅利安人,成為維吾爾族的先民和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
⑽ 為什麼回族男人頭上戴的小帽不會掉下來
原因如下:
帽子比較深,做的時候有各種不同的大小,通常大家去穆斯林用品店買的時候會選擇一個大小合適,剛好卡在腦袋上的, 因為質地硬,帽子是剛好被撐開卡在腦袋上的,和頭皮比較貼服 所以就不容易掉下來。
回族男子頭上戴的小帽子叫「回回帽」,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檐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回回帽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布料製作,也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的多為平絨、棉粘毛氈、花達呢等材料,用毛線鉤織也可。
(10)回族維族帽子擴展閱讀:
回回帽也稱「禮拜帽」。回族的民間傳統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區。是一種以白、黑色為主的無沿小圓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線製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絨或毛線製成
1、簡介: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禮拜帽」,回族傳統男帽,一種無沿小圓帽。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2、色彩: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
3、男士: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
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綉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
4、女士: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制了能遮面護發的頭巾。
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