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秦始皇兵馬俑為何只穿鎧甲不戴頭盔
1974年,陝西省臨潼縣一些農民打井的無意發現,挖掘出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跡」,這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從此也揭開了中國「千古一帝」皇陵秘密的一角,這一發現也引起了世界專家學者的轟動。
秦始皇兵馬俑共計出土陶俑8000多件,整齊的排列在那裡,身高和比例完全按照真人1:1的比例,包括出土的豪華戰車、青銅配件,這里儼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博物館,再現了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國的威武雄風。
將士們有兩個習慣:一個就是戰前喝點酒,用酒精作用激發在戰場上的爆發力。再一個習慣就是輕裝上陣,赤臂殺敵,沉重的盔甲限制了肢體活動,這就是將士們不戴頭盔的原因。
B. 兵馬俑的製作技術為什麼令人驚嘆!
兵馬俑的製作工藝
1.陶俑的製作工藝
秦俑坑出土的數以千計的武士俑,在清理和修復過程中,經過考古學家的反復觀察、對比、研究,總結出了陶俑的製作方法的共同規律。概括來講,陶俑的製作是塑模結合,以塑為主。即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經二次復泥加以修飾和刻劃細部。俑頭、手藉助於模製成粗胎,再進行細部的刻畫。軀幹部分則採用手塑。在頭、手、軀干分別製作完成後,再組裝套合為完整陶俑。
俑頭的製作,首先採用合模法或單模製作與手塑結合製成俑頭的粗胎。在出土秦俑中,使用單模和手塑結合製作的陶俑數量較少,大多數俑頭是使用合模法製作完成的。合模法一般是將俑頭分為大致相等的前後兩半,分別用單片模製作,然後將兩片單模相合粘接成完整的俑頭大型,再進行面部五官部位的細部刻畫處理。陶俑的雙耳大多採用單模單獨製作成型後,貼接於頭的兩側。俑的發髻,有的採用在後腦堆泥雕刻成型;另一種系單獨模製後貼於頭頂。發辮有的是在頭上相應的部位刻削成凹槽,將預制的發辮嵌鑲在凹槽內。發辮為淺浮雕。
俑頭的細部雕飾,重點是面部的五官、胡須及發紋,面部的五官是在模製的基礎上通過對細節的雕刻、修飾,刻畫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徵。如陶俑的眉骨、眉毛有的雕成山嶽形,有的雕成彎月形、柳葉形,在眉骨上用陰線刻畫出細細的眉毛。陶俑眼部和口部刻畫也於細微處頗具匠心。怒目者眼球雕塑得暴出;舉目仰視者,上眼皮與眉骨交接處凹陷;性情恬靜者,口縫與嘴刻畫成直線;表情嚴肅者,口角折紋下垂。
每個陶俑的表情不同,其面部的肌肉也相應地有所變化。神態孔武者,眉間的肌肉雕得隆起,年老者,在額頭刻畫出皺紋;年輕者,用刮抹的技法使面部肌肉圓潤豐滿。面部的三庭、五嶽的肌肉的厚薄,骨胳高低起伏的變化,經過細致刻畫都表現得十分合理。
陶俑的胡須有的是刻畫出來的,有的是貼接上去的,如雙角自然下垂的八字鬍,大部分是採用減地法刻成的,上面再用陰線刻出細細的胡絲;平八字形的兩片板狀小胡,一般是貼接泥片再刻胡絲;圈腮大胡,是用堆泥或貼接泥片再經刮削、雕刻而成。
陶俑的發型變化多樣,其雕刻方法也各不相同。篦紋型發式,是在頭的初胎上覆層薄泥,再用蓖狀工具刮劃出發紋;弦紋發式,是在俑頭的初胎上覆厚泥,再用棒狀工具由下而上一圈圈刮劃而成螺旋紋狀,額角的鬢發,多數是用蓖狀的工具刻劃出發紋。為了表現出人物的不同個性特徵,有的在額角堆泥,雕成凸起的繩索狀鬢發,藉以顯示人物性格的粗曠。經過細部的雕飾、呈現出了豐富多彩的面貌特徵。
陶俑軀乾的塑造,先用泥作成粗胎,在粗胎大型上再進行細部特徵的刻畫,如衣紋、鎧甲、腰帶、帶鉤等等,陶俑軀乾的粗胎是由下而上逐段疊塑製作而成。首先製作陶俑站立的腳踏板,腳踏板都是用方形的模具製作,製作方法和今天農村脫泥坯的方法相同。腳踏板製成後,塑造陶俑的雙腳,並在其上接塑雙腿及短褲,由於腿部的裝束不同,俑腿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實心俑腿一般是將泥片折疊反復錘打成圓柱形的泥棒,再接塑在腳跟上,為了顯現俑腿筋骨,肌肉的變化關系,要再進行細部的刮削修整≌心腿的作法是用卷泥片法或泥條盤築法製成。陶俑下身短褲的製作,是在實心腿和空心腿的上段外側拍印一周粗繩紋,把預制的泥片包裹在上麵塑成短褲的褲管。
接著,是塑造陶俑的軀干。陶俑的軀干都是空腔,是用泥條盤築法塑成。首先是以泥塊將俑的雙腿連為一個整體。在上部沿周邊堆泥作成高約10厘米、厚4~8厘米的橢圓形式長方形的底盤。待俑軀乾的基盤陰干後,在底盤上用泥條盤築法開始塑造軀干。陶俑軀幹部位高1.1~1.2米,不可能用泥條一次盤築塑成,一般是以腰為界分成上下兩段製作,即先將下段的體腔,一次盤築成型後,待稍微陰干後再作上段。為了使盤築的泥條接茬密實,在內側以麻布等編織物襯底,並用木錘等錘打。
待陶俑軀乾的大型塑好陰干後,開始粘接俑的雙臂。陶俑的雙臂為空心,直形臂一般用泥條盤築法製作成型,曲形臂是以肘處分為兩節分別製作粘合而成。俑的雙臂粘接於軀干胸腔兩側後,為了增強接茬處的附著力,在粘接面採取了一些措施加固,並在下端以丁字形木架支撐。
陶俑的手都是單獨製成的,伸掌形俑手的製作有以兩片模製粘合而成,握掌形手是用捏塑結合製作,並刻畫出指甲、關節、手紋及筋骨和皮肉、使俑手「皮肉明備,骨節暗全」。俑手製成後插接於陶俑雙臂袖管內。
經過這些工序,陶俑軀乾的大型基本完成。在此基礎上,對陶俑作進一步的細致雕飾。衣紋的雕飾,是在軀乾的粗胎上以細泥塗覆,覆泥後經過打磨抹光、刻畫、塑造衣襟、衣角、領口,以及衣服的各種裙紋。衣角、衣領採用浮雕加陰線刻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紋飾則作成淺浮雕的效果。俑腰間束的革帶多用減地法刻出外形,再在上面刻劃或模印三角形、菱形等花紋。帶鉤則採用貼泥作成淺浮雕或高浮雕的效果。鎧甲有的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刻,有的是在粗胎上覆細泥,雕成淺浮雕效果。甲釘、聯甲帶等通常以單模製成後粘於甲片之上。
2.陶馬的製作工藝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陶馬,形體高大,栩栩如生。經過考古學家多年來的反復觀察、對比、分析,了解了秦人製作陶馬的工藝過程。秦人在製作陶馬時,一般是先將馬的頭、頸、軀干、四肢及尾等分別製作,然後拼裝粘合成為粗胎,經過二次覆泥修飾,雕刻成型。陰干後入窯焙燒,最後繪彩。
馬頭有窄狹和寬博兩種,作法也隨之相異,前者主要藉助於模具製成左、右兩半,合縫線位於馬頭正中,下頷部位單獨捏塑後粘接於馬頭的下部№博型的馬頭,則由五塊泥片拼合粘接而成。在馬頭合縫線內側一般都要覆泥加固,馬頭上的附件,如耳朵和飛鬃,都是捏製成型後,在馬頭相應部位挖孔嵌入。
陶馬的頸部和體腔部中空。頸部是由左、右兩片不規則的倒梯形泥片拼合粘接而成。陶馬體腔分為臀、腹和肩胸三段,每段也都是由若干塊泥片拼合而成。從陶馬體腔的內壁觀察,所有泥片的合縫線處,都在內側覆一層硬泥經過錘打使接茬牢固。
馬的四肢和尾部通常為雕塑而成。從己折斷的馬腿觀察,陶質密度大,無氣孔,堅硬如石,泥層呈書頁狀疊壓,說明馬腿是用泥反復折疊錘煉塑成型。馬尾都是手塑,雕刻成型。馬尾的上端都作成圓形或方形的榫頭,以插入臀部。
陶馬的各個部件分別製作完成後,開始進行拼裝組合。組合的方法是由下而上逐片逐段粘合,先由腿到體腔,再接上頸、頭、尾,從而組成馬體的大型。拼裝組合的工藝過程首先是把預先製作的四條馬腿按照固定的位置立起,之後,搭好馬腹下的支撐板,開始安裝馬的軀干。陶馬軀乾的安裝的具體做法,今天已難以確知。其中一種推測是秦人可能將馬的臀部、腹腔、胸腔三段在拼裝以前即粘接成為一體構成軀干,拼裝時將馬的軀干置於馬的四肢及支撐板上,從腹腔兩側各開一孔,將手從孔中伸進去在軀干與四肢結合點上覆泥加壓錘打,使合縫密實。其後,先將陶馬馬頭與頸部粘合為一個整體接於軀幹上。由於馬頭與頸部的重量很大,在與軀於對接時,下面應有一個丁字形的支架,承托馬頭和頸的重力。最後,在馬的臀部開一個方形孔,將事先制好的馬尾插入方孔內,外部再覆泥加固。
在馬的各個部件安裝完成後,對陶馬外表的一些細部要作進一步的修飾。馬的軀干外部普遍塗一層細泥。經過打磨使表面光滑平整,顯得馬體肌肉十分豐滿。在馬胸部堆貼泥塊,雕刻出凸塊狀胸肌,雙肩處覆厚泥以顯示肩胛的高大寬博,騎兵的鞍馬在馬背上還要堆泥雕出高浮雕的鞍橋和淺浮雕的鞍韉。陶馬的四肢經過細致的刻削打磨,圓的地方溜圓而有光澤,扁的地方稜角分明,皮肉、骨節的關系清楚。
3.陶俑、陶馬的焙燒工藝
古代對陶製品原料的選擇和燒制都有著一定的標准。《天工開物》記載:「掘地二尺余,擇取無沙粘土而為之」,並且要「調踐熟泥」。說明古人在選取陶製品原料時,要求掘地二尺,取無沙的粘土。原料選好後,還要泡製成熟泥,方能制坯成型。若原料不細,則土粒不密實,泡製不精,滿布氣孔,影響成型。即使燒成後,成品也粗糙而無光滑感。
秦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馬胎壁,一般厚約2~4厘米,最厚的地方達10~20厘米。陶俑、陶馬的胎壁泥質一般分為內外兩層,外層泥質細密、均勻,內層泥質較粗,摻和有顆粒均勻的白色砂粒。製作兵馬俑的陶土就是取自秦始皇陵附近的黃褐色土,選取的陶土在使用前還經過了曬干、碾軋、淘洗等一系列工序,除去土中的雜質,使陶土細膩可塑,達到雕塑製作的要求。為了增強兵馬俑的機械強度,使大型的陶俑、陶馬不僅易於成型,而且不會因受高溫而扭曲變形或膨脹炸裂,秦代的工匠們在陶土中摻雜了經過精心篩選的石英砂粒。
陶俑、陶馬的燒制與磚瓦陶器一樣,其質量的高低關鍵在於掌握火候。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談及古代燒制磚瓦時說:「凡柴薪窯,火足止薪之候,泥固塞其孔,然後使火轉銹,凡火候少一兩,則銹色不光;少三兩,則名嫩火磚,本色雜現,他日經霜冒雪,則立成解散,仍還土質。火候多一兩,則磚面有裂紋。多三兩,則磚形縮小裂,屈曲不伸,擊之如碎鐵然,不適於用。」這說明掌握火候在焙燒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火候低,不但燒制的成品表面無光澤而且內部也不能燒結,變成夾生的「嫩火磚」,溫度過高不是炸裂就是變形。只有燒成的溫度恰到好處,才能使燒製品色純、質堅、形正。兵馬俑焙燒的溫度,大致在950~1050℃之間,和我國古代陶器的燒成溫度是相近的,說明對陶俑燒制火候已經掌握得相當熟練。
陶俑、陶馬因部位的不同,胎質厚薄不均,薄的地方僅1~2厘米,而最厚的地方達到了10~20厘米。加之陶俑、陶馬體型較大,這就為焙燒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使形體高大,各部位厚薄不均的陶俑、陶馬受火均勻,秦代的工匠們在製造工藝上採取很多措施。為了避免各部位厚薄不均而產生焙燒困難,在陶俑製作中,工匠們盡量減少泥胎的厚度,如陶俑的衣下擺和腿、腳等部位,泥層厚達10~20厘米,而軀幹部分的胎厚僅2~4厘米,這樣就很容易形成陶俑的上部已燒結,而下部的衣擺、腿和腳等部位燒不透,產生夾生現象。為了解決這個矛盾,工匠們將俑腿製成空心,在衣下擺部位的內胎上堆起一道道的泥棱,在泥棱上覆蓋大塊泥片作衣的外表,將下擺製成空的內外兩層。這些措施有利於陶俑、陶馬各部位受火均勻,燒結的時間大體相近。
為了使陶俑、陶馬在焙燒過程中通氣流暢,不致炸裂,秦代的工匠在陶俑、陶馬適當的部位還留有通火、透氣的孔眼。如在陶馬腹部左右兩側留有一個10厘米直徑的圓孔,使火焰可以通過圓孔均勻進入馬的體腔內。在陶俑身上也留有一些通火和透氣的孔道,或在陶俑的臀部留一兩個圓孔,或在陶俑頭頂開一個徑約1~1.5厘米的圓形小孔,使陶俑的胎壁受火均勻,排氣方便。
秦兵馬俑的燒製成功,足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代,制陶工藝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C. 為什麼秦始皇兵馬俑的人前面是布衣,後面是鎧甲呢
秦朝的正規軍官兵均身著鎧甲,甲衣由金屬扎...前面是布衣兵,緊隨其後的才是正規軍
D. 兵馬俑為什麼都沒有戴著帽子
秦國士兵上戰場時袒胸赤膊,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兵馬俑的一些士兵都是戴著一種小圓帽,據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但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這究竟是什麼原因,是軍費緊缺還是其他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西北大學歷史系主任、秦漢史專家徐衛民教授就此問題說出了自己的看法。秦國本身就是個崇尚武力的民族,這就好比日本崇尚武士道精神一樣,都是一個民族的精神。 /
《史記》上說:秦,帶甲百萬。意思是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這里的甲也僅僅是指盔甲,但是卻不包括頭盔,不同的兵種穿的盔甲不同,基本上這些盔甲是皮質的,很簡潔,這些都是為了顯示出他們的這種尚武的精神。
這種尚武的精神從其他著作中都能感受到。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記錄了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他說,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他們左手提著人頭,右胳膊下夾著俘虜,追殺自己的對手……
不僅如此,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同樣記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秦國士兵在戰場上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源於可以進爵。
既然崇尚武力,為什麼不戴頭盔更好地保護自己?徐教授說,不戴頭盔是為了在戰場上顯出英勇的氣勢,可以壓倒敵人。並且商鞅的兩次變法都有針對軍隊的改革,最重要的兩條就是:「頒發法律,制定連坐法,輕罪用重刑;獎勵軍功,禁止私鬥,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級制度。」
這些都規定了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必須英勇殺敵,而真正在戰場上立了軍功的士兵就可以加封爵位。徐教授說,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麼,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
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 /
對於重視家族傳承的中國人來說,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如果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加封進爵,這是秦國士兵在戰場上可以英勇殺敵的主要動力。據史書上記載,秦國直到統一六國的時候,共殺死敵人約有160萬人。 除了軍功授爵外,
在中國古城西安的酈山腳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陵寢——秦始皇陵。讓這座皇陵揚名於天下的,就是這個由七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它從被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級轟動,甚至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最近,這個奇跡的一個細微之處又一次引起了眾人的紛紛猜測: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頭上都沒有頭盔。這樣一支英勇威武的軍隊,作戰時怎麼會不戴頭盔?是工匠刻意而為,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一律頭戴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一個甲片也沒有。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一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麼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一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一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麼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一個縣里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一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一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里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一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一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兵馬俑坑裡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一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麼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製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
E. 兵馬俑的士兵為什麼只帶頭巾,不帶頭盔 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些沖在戰爭第一線的士兵和將領不戴頭盔秦國
秦始皇的兵馬俑有一個令人迷惑不解的現象:大量的士兵頭上戴著一種小圓帽,考古人員證實,這是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模樣的戴著牛皮做的板狀帽子。更多的士兵則把長發盤在頭上,挽成一個個發髻。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秦軍一律不戴頭盔。他們不僅不戴頭盔,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
2000多年前的竹簡提供線索
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兢兢業業的縣法律秘書「喜」為人們探索這個謎提供了一條線索。「喜」曾經3次從軍,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是什麼驅使他們對敵人的首級如此渴望呢?秦統一中國前135年,改革家商鞅為秦國制訂了一套任何別的國家都無法忍受的嚴苛法律。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戰爭是通向財富和榮譽之路
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士兵們爭搶敵人首級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在兵馬俑坑,有一隊士兵很特別。他們手持白刃格鬥的刺殺類兵器,卻完全不穿鎧甲。這隊士兵究竟是干什麼的呢?研究人員一直不清楚。一個可能的推測是:戰斗中有一些極其危險的任務,基本上是有去無回,重賞之下,這些完全不考慮生死的人站了出來。
「喜」的竹簡上還有這樣的記載:秦軍在戰前和戰後,都要大量飲酒。酒使所有的士兵只有一種沖動:奮勇殺敵、建功立業。似乎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這種不顧性命的行為,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了他們殺敵晉爵。這些陶土的戰士向後人傳遞的是秦人強烈的尚武精神。秦人有先進和強大的攻擊武器,卻不注重裝甲,這是全軍的規定還是士兵的自覺行為?或許是來自秦人好戰本性的一種上下共識?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人們只能進行推測了。
F. 兵馬俑的面貌.胡須.鎧甲與衣服有什麼不一樣
據考古學家考察,兵馬俑應該是根據真人做的。他們的頭飾,鎧甲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頭飾能夠表示不同的爵級(相當於軍銜)。鎧甲的形制和上面的裝飾也根據爵級不同而不同。這個很復雜,不是一句兩句就能說清楚的。
G. 兵馬俑的製作技術,為什麼令人驚嘆!
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為世人展示了秦始皇的一支陣容龐大、組織嚴整的禁衛軍,象徵了秦朝威武的軍隊。盡管在咸陽、徐州、武威也先後有漢代兵馬俑群的出土,但是無論是規模還是製作工藝上,是無法與秦始皇兵馬俑相提並論的。《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從中可見,古代的軍隊在國家中佔有的重要地位,也可窺見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奧秘。
它規模的宏大、編排的精細,就從藝術角度看,它體現出了較高的藝術水準,堪稱藝術精品。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首先是它的高度寫實性。秦始皇兵馬俑坑所展現的軍隊陣容是完全按照當時秦軍的實況設計的,所以其中的秦俑、陶馬、車也是按實物大小製成。秦以前的雕塑以裝飾性為主,而秦俑採用了寫實的刻畫方式,帶有明顯的肖像性和寫生性的特徵。陶俑一般身高1.8米左右,最高者可達2米,均為彪形大漢。陶馬一般身長2米,通高1.7米,與真馬大小相等,形體比例准確,形象栩栩如生,如此大規模的陶馬群在中國雕塑史上也是一個突破。其次是它的傳神。秦兵馬俑的寫實並不只是簡單地按照現實摹刻下來,而是經過了藝術的處理。不同的人物外形,不同的官階,不同的性格特徵,不同的精神面貌,如此這些都體現在了秦俑的身上,可見它的造型刻畫不僅實現「形似」而且還達到「神似」。秦俑以頭部的刻畫最為精緻,有的眉宇凝聚,端莊肅穆;有的面龐清秀,微微含笑;有的帶有皺紋,一臉老成……通過對面部的精心刻畫將秦軍的各種人物表現得生動萬分。秦俑的傳神特徵還通過藝術的誇張和提煉表現,它的刻畫不是追求細枝末節,而是抓住了關鍵的部位進行藝術處理。比如說,將眉毛加粗加厚使臉部更有體積感,鬍子處理成飛動或翻卷狀,雖然與現實不符,但是卻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對陶馬的塑造也是如此,用洗煉概括的塑造手法便將一匹匹戰馬刻畫得形象和生動。除了馬頭的塑造較為細膩多變化以外,四肢與胸部都用大寫意的誇張手法,稜角分明,肌腱隆凸,臀部渾圓,腰部微凹,顯得強健有力。沒有過多復雜的線條,流暢並富有韻律感,讓人感覺到如真馬一般,但卻似無法在現實中找到的神馬。靈活多樣的藝術技巧也是秦始皇兵馬俑的藝術特點之一。秦俑的刻畫並不是單一的,而是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藝術技巧。對比就是其中之一,如刻畫細微的鎧甲和簡潔的下身衣紋,精緻的武官、發式和簡單的軀體。這些對比處理出於整體效果的統一,使形象既簡潔又豐富,在樸拙中見精緻,局部精細但不失整體的氣勢。另外秦俑也是圓雕、浮雕、線雕的統一體,運用塑、堆、捏、貼、刻、畫等民間常用的傳統技法,成功地塑造出生動的勇士形象。每一個陶俑和陶馬都是完整的統一體,可謂多種的刻畫手段集於一身。另外,兵馬俑的本來面目其實是彩繪的。很難想像坑中灰頭土臉的秦俑其實是彩色的,由於經過火燒和自然的破壞,今天我們已經看不到它色彩絢麗的樣子,但是所幸仍有一部分陶俑和陶馬身上有殘存顏色的痕跡,這些顏色的種類有紅、綠、藍、白、黑、黃等多種,可以想像俑坑初建成時,絢麗多彩的陶俑整齊的站立軍姿,那個場面是何等燦爛和壯觀。更令人稱道的是秦兵馬俑身上所繪的顏色並不是簡單的千篇一律,而是經過嚴格的色彩配置,體現出整體的色彩效果。一般來說,兵俑大多是紅色上衣配綠色或藍色下衣,手和臉多用粉紅,衣袖衣領多用綠色或赭石色,鎧甲的甲釘多用黑色,連接甲片的線多用紅色,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和樣式。這種繪塑結合的藝術技巧,成為雕塑技法的補充手段,是秦俑豐富的藝術表現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筆。
秦俑藝術在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它是前代藝術傳統的繼承和發展,又深刻影響著後世雕塑藝術的產生和發展。首先,它將我國寫實主義的藝術傳統發揚光大,為後代的雕塑藝術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其次,秦俑的洗煉概括為後世漢唐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造型藝術中重要的藝術特點。再者,繪塑結合的技法為中國古代雕塑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拓寬了中國雕塑藝術的發展道路。
秦俑藝術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的一個典範,它的藝術風格和藝術技巧為後世所繼承和發展,使其藝術傳統源遠流長。今天,來自全世界的人民懷著無比驚奇和稱贊之情來觀賞這一世界奇跡。秦始皇兵馬俑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也是世界文化的寶貴遺產。
在細節處理上,秦兵馬俑注意對人物五官細節的刻畫,既有概括,又有誇張,發辮、胡須如卷雲,有飛揚之勢,特別有助於表現人物的心理及神態。在雕刻技巧上,圓雕、浮雕配合線刻,手法多樣。在造型處理上,俑的上半部分刻畫較細,下半部分比較簡略,有疏密、繁簡的對比:俑與俑的動態、姿勢,有動有靜。 秦兵馬俑的藝術成就之高,不僅僅是因為其在單個造型處理上的成就,而在於他將成千上萬的兵馬俑聚合成軍,這恐怕在雕塑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它是秦始皇武功軍威的炫耀彰顯。
H. 兵馬俑的士兵為什麼只帶頭巾,不帶頭盔
在中國古城西安的酈山腳下,有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陵寢——秦始皇陵。讓這座皇陵揚名於天下的,就是這個由七千多件陶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秦兵馬俑坑。它從被發現之日起就引起了世界級轟動,甚至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最近,這個奇跡的一個細微之處又一次引起了眾人的紛紛猜測: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栩栩如生的兵俑,無論是士兵還是軍官,頭上都沒有頭盔。這樣一支英勇威武的軍隊,作戰時怎麼會不戴頭盔?是工匠刻意而為,還是另有原因呢? 在秦始皇兵馬俑中,士兵一律頭戴一種麻布做的頭巾,軍官則戴著用牛皮做的板狀帽子,這些帽子在作戰時顯然不能起到保護作用。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除了沒戴頭盔,這些兵俑就連身上穿的鎧甲也很簡潔,甲片減少到了最低限度。主力步兵的甲衣只是護住前胸和後背。而站在最前邊的弩兵部隊身上更是一個甲片也沒有。那麼,當年不可一世的秦軍是不是因為軍隊經費太少,配備不起頭盔和鎧甲呢? 翻開史書我們會發現,自商鞅變法後,秦國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富有的。它是當時最先使用銅制武器的國家,而且不論是它的步兵還是騎兵都擁有大量的遠射型武器。秦兵之強大,《史記》上就有記載:「秦,帶甲百萬」,意思是說秦國擁有百萬身披盔甲的軍隊,但眼前這支根據真人復制的秦軍卻讓人大感意外。史書上「帶甲百萬」的一支軍隊,他們身上穿的裝備為什麼卻如此簡易呢?隱藏在這一奇怪現象背後的歷史真相到底是什麼呢? 要解開秦兵馬俑不戴頭盔的謎題,首先要探尋一下秦國的起源。大約三千年前,周王在鎬京,也就是現在的陝西長安縣西北建立起周王國,而在周國的西北邊陲,有一個專門為國君養馬的部落,這就是秦國最初的起源。在中國歷史上,秦人的文化和秉性是獨一無二的。他們出身於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裡,他們是落後野蠻的民族,雖然秦人努力學習中原文明,但他們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緻、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他記錄了自己初次接觸秦人的感受:「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無獨有偶,當時一個著名的說客也是這樣描述戰場上的秦軍的:「他們光頭赤膊,奮勇向前,六國的軍隊和秦軍相比,就像雞蛋碰石頭……」 難道說,秦人好勇鬥狠的性情使他們在戰場上更喜歡脫掉衣服迎頭痛擊敵人嗎?這是不是他們上戰場時不用戴盔甲的原因呢? 秦軍的勇敢是非常出名的,也可能有赤膊上陣的情況出現。但是作為一支國家的正規軍隊,不可能因為戰士勇敢,就不給他們配備完整的裝甲。 既然兵馬俑不戴頭盔與秦人的尚武精神無關,那麼這些陶土戰士衣著簡單的真正原因又是什麼呢?一張神秘的竹簡似乎為我們解開這個謎團提供了一條線索。 這張竹簡出自2000多年前,秦國一位名字叫「喜」的小官員之手,他的官職按現在的說法應當算是一個縣里的法律秘書,他用竹簡記錄了秦軍在攻打邢丘時,發生在部隊中的一個案件:兩個秦兵在戰場上為了爭搶一個對手首級,竟要自相殘殺!這應該歸咎於秦國當時制訂的一條律法,律法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這就是商鞅著名的軍功授爵制度。可以想像,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這個理由似乎給秦兵馬俑不戴盔甲的問題一個合理的解釋:那就是,為了不讓過於沉重的頭盔和護甲妨礙他們殺敵晉爵,他們寧肯冒著生命危險脫掉頭盔,少穿鎧甲。 對這個現象,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有佐證:「戰場上的秦軍竟然袒胸赤膊,索性連僅有的鎧甲也脫掉了。」 如此多的證據都表明,當時秦朝的軍隊中確實有為了進爵而舍棄盔甲,奮勇殺敵的情況,兵俑不帶頭盔的奇怪現象在這里好象也找到了答案。但是,這種看似合理的解釋,在研究秦陵的專家眼中,卻只是一個荒謬的猜想。。。 雖然秦朝在政策上有鼓勵殺敵的軍功受爵制度,但是以秦朝法律的嚴厲是不會允許一個士兵為了貪功而忽略軍隊的軍紀的。所以這個根據是不成立的。 如果說雖然秦人的性情有可能讓他們在戰場上袒胸赤膊的上陣,但出於嚴密的軍紀和戰術的考慮,秦國將領們也不會允許自己的士兵隨意脫掉戰服去和敵人打仗。那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兵馬俑坑裡這些士兵的頭上不戴頭盔、身上不穿重甲的呢?專家的一席話,讓我們茅塞頓開。 我們後來發現,在解釋為什麼這些兵俑不帶頭盔時,忘記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這些秦俑其實不是秦國用來打仗的正規軍隊,而是秦始皇的禁衛軍。 幾千年前,匠人們在製作秦俑時,秦國早已完成了統一天下的霸業,和平時期工匠們打造的塑像,都是以秦始皇的皇家禁衛軍作為標準的。 在古代,禁衛軍只是在皇宮內負責保護皇帝安全的部隊,這樣的部隊一般不會使用重甲和重武器。士兵即使有裝甲,也多為裝飾用。就是基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些秦俑士兵都沒有頭盔,身穿輕甲……
求採納
I. 兵馬俑為什麼盔甲那麼薄
你比過么?呵呵
秦人尚武 勇猛 穿著盔甲打仗都不錯了 大多都赤膊上陣
這也是為什麼統一是秦完成而不是其他六國的重要原因
不過比起其他六國是算簡單和輕的了 不過和國外比的情況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