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古代中西方男性都留長發,而近代以後西方男性開始留短發
中世紀平民沒有條件理發只有保留長發
但是歐洲騎士教士會留頭頂一簇圓蓋毛的虔誠發式而把前額鬢角和後腦勺剃光
之後文藝復興後戴假發留長發成為時尚
19世紀革命後對貴族的清算,機械化生產的安全性考慮,以及為了便於清潔衛生
軍隊中為了便於包紮對於短發的推廣隨著士兵服役退役普及到民間
19世紀後總體戰思想產生後,各國紛紛從學生開始對平民進行軍事訓練,公立學校軍事學校學生們普遍開始留短發
最重要的一點應該是處於清潔考慮
短發不容易滋生寄生蟲
另外,產業工業從19世紀開始就戴鴨舌工帽了,還有紡織女工們的白帽子,結合對束發及頭發長度要求,你以為是為了什麼?
② 她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副總理,從紡織女工逆襲的吳桂賢,現在怎樣了
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們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的。
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吳桂賢,就是其中的一位,她是一位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的新時期女性同胞。
吳桂賢是建國後的第一位女性副總理,晚年還當上了董事長,她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傳奇!
回到了工廠中的吳桂賢,重新成為了一名工人。作為一名傳奇的女性,她的傳奇故事並沒有因此落幕。
1988年4月,深圳考察團千里迢迢來到陝西考察,他們在咸陽考察的時候,提出要到吳桂賢所在的西北國棉一廠去看看。
在這次的偶然的機會,吳桂賢夫婦倆親臨深圳考察,堅定了南下的決心與信心。
隨後,吳桂賢前往深圳開始了自己的創業。在自己的苦心經營之下,吳桂賢的創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她成為了深圳外貿集團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
讓人十分敬佩的是,吳桂賢從一個副國級幹部再到商界大佬,讓人對她深深的佩服。
在1994年,吳桂賢離職退休,享受正廳級待遇。退休後,吳桂賢老人一直定居深圳,她的晚年生活平靜而充實。
③ 紡織女工為什麼要戴白色圍裙
因為棉紗是白色的,白色的看起來整潔一些,但是不經臟,要經常換洗。
④ 紡織女工帽子的作用
紡織出現安全事故
⑤ 紡織女工白布帽做法
1. 黃花菜用水泡透後,要一遍一遍的用清水漂洗直至黃水變清即可,這點重要若不清洗干凈會有苦澀味
2. 將黃花菜擠去水分,切小段
3. 草雞蛋打入碗里,加少鹽和一點黃酒,這樣能容易將蛋液打勻起泡
4. 鍋中入油,油熱倒入雞蛋液攤開轉小火,用鍋鏟劃散雞蛋倒入黃花菜一同翻炒加少水
5. 加鹽、少糖,滴一點麻油,撒入蔥花,蓋上鍋子一會會就可以起鍋了
⑥ 有誰了解湖北省天門市
天門,不是「天堂之門」——
湖北天門女工自殺 發生荒唐「搶屍風波」
導讀
「湖北天門一紡織女工因工資被扣100元自殺」。在事發地探訪真相時記者發現,雖然自殺原因尚有爭議,但民營企業中職工勞動強度高,工資低,還隨時可能被罰款,這讓職工們難以承受,也使得勞資矛盾屢屢發生。而這樣的情況不止存在於湖北省天門市,也不止存在於某個行業,而是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眾多民營企業中。
這樣的民營企業,往往缺乏正規的工會組織,導致工人找不到說話的地方。由於種種原因,各級監管部門又往往是鞭長莫及。
記者向天門市勞動局解,勞動部門是否對穩健公司進行過勞動法落實情況檢查、是否對工人進行過勞動法規宣傳時,天門勞動局官員稱,穩健公司是政府保護的招商引資企業,「有些話不好說」。
自殺事件發生後,還發生了一起「搶屍風波」,死者家屬准備將遺體運回家裡按鄉俗舉辦喪事時,竟然遭到警察及不明身份人員圍攻、搶奪屍體。穩健公司的解釋是:防止家屬將屍體抬到廠里鬧事。
此事件以及當下披露的其它種種事件已經清楚地表明,基層地方政府公權力正日益演化為強勢利益集團、邪惡資本甚至黑惡勢力的保護傘!我在湖北另一個縣采訪時,當地老百姓提起那些政府引進來收購當地企業的老闆,其行事作風相當蠻橫,遇到老百姓質疑或維權,他們往往一個電話可以直接打到縣長、書記要求警方以武力幫他們擺平!天門的事太典型了,公安局憑什麼扣押「死人」?
言必稱和諧,處處講穩定,穩定的大帽子之下,公安可以公然違反人道、公然違法嗎?
法制網記者 胡新橋
事件完整報道:http://www.shaihei.com/ShowPost.asp?ThreadID=182
(說明:本文為正規媒體報道,原文發表於《法制晚報》。本帖未違法,未違反網路帖吧規定,請吧主不要刪除,謝謝)
⑦ 簡愛中的對白翻譯
由電影《簡愛》說開去
上世紀80年代,電影《簡愛》,貌不驚人、不卑不亢的簡愛戴的帽子成了多情女子模仿的對象,尤其是城市姑娘和女大學生。簡愛帽乍一看並不好看,但越看越有魅力。當年流行的簡愛帽常用絹、紗等材質做成,顏色多是粉紅、淺黃、淺綠等。帽子的帽檐像一個過了極限的大帽蓋,從兩耳向後漸窄,到腦後就沒了帽檐,帽盔則很高、硬挺。帽子的整個外形在流線形中呈現出稜角。在帽盔和帽檐的結合部,一般會縛上一條二指寬的綵帶。
1980年後,與時裝配套的女帽,如法式帽、卡洛帽、水浪邊帽等,受到歡迎。這類帽的式樣很多,如皇後式、騎士式、圓頂式、蘑菇式、鋼盔式等。1990年初,不少帽店還從國外進口各種款式的裝飾淑女帽,如法式女禮帽、日式女帽、卷邊式女帽、航空小姐帽、闊邊帽等。這些裝飾帽,多為西式女帽改制。
進入21世紀,帽子戲法已經被酷愛時尚的人們玩得風生水起。充滿青春活力,給人輕松、自然印象的運動帽,像當年的栽絨棉帽一樣受到兩性老中青三代的喜歡。一種用毛線、絨布、呢料、麻料等各種不同質料做成的圓盤帽,因為幾乎適用於各式各樣服裝的搭配組合,也成為老少咸宜的物件。
此時,人們選擇帽子更多從裝飾角度考慮,帽子的功能性幾乎退居到了最後。具有畫家色彩感的貝雷帽,外形小巧而帶點俏皮,因為可隨著服裝氣氛來調整帽子的佩戴位置,不論是歪著戴,或是中規中矩的正面戴,都相當出色,從而受到女子的寵愛。許多年前,那種灰不溜秋沒有任何美感的鴨舌帽,今天被重新拾起,搖身成為不可忽視的魅力元素。
就在一陣RAP風吹起時,毛絨帽忽然滿街跑了。這種帶著一點幽默感的毛絨帽達到了取暖又有型的作用。更令人驚奇的是,男人們也成了毛絨帽的粉絲。於是乎,在需要或不需要保暖的季節里,時髦的年輕男人女人會頭戴各種款型的簡易毛絨帽子,出沒於城市的大街小巷。帽子不再有性別。
影視劇影響深 鴨舌帽正角兒變反角兒 人人愛國防綠 真軍帽孩子群中惹是非———
CHANEL的創始人夏奈爾曾說過:「帽子是人類文明開始的標志。」當一個赤身裸體的模特戴上一頂寬邊帽子時,她便與現代文明畫上了等號。
在中國的一段時期,帽子是身份的象徵,帽式的單一,體現了公眾單一的價值觀念與身份訴求。上世紀80年代,全國人民清一色的服飾格局被打破後,女帽率先開始變換花樣。進入本世紀,隨著服飾個性化、多元化思潮的涌動,許多帽式又成了人們的共愛。
上世紀50年代,全國上下基本上不興戴帽子。舊款式帽子一律被廢棄,新款式帽子可供選擇的品種又太少。
50年代初,曾經流行了一陣藍布六角帽,穿列寧服的女幹部幾乎毫無例外地要以它配套。後來,藍布、扁平圓形的帽盔,前邊以布袼褃做一月牙形遮檐的工人帽,被軍人、工人、幹部、學生共同愛戴。只不過在顏色和帽徽上加以區別,灰色的多為幹部帽,藍色的多為工人帽。中國引進它時的官稱叫做「前進帽」。
舊時,國民黨的特工人員常用這種帽子遮擋前額,再戴上大墨鏡擋住面孔,所以這種帽子又被稱為「特務帽」,但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也戴它,它就又有了另外一個名號「列寧帽」。50年代後,戴這種帽子的以鐵路司機居多,礦工次之,於是它便有個形象的稱謂「工人帽」。又因其造型,得名「鴨舌帽」。
中國人頭上戴一頂鴨舌帽,被稱作伊萬諾夫式。只要沾上一點兒蘇聯的邊兒,似乎就代表蘇維埃精神,就意味著是一個「布爾什維克」。
後來,戴鴨舌帽成了電影中國民黨特務的單一模式,一戴就會被人戲稱為特務,鴨舌帽也就不大招人愛了。50年代末,蘇聯與中國交惡,中蘇關系的惡化導致了蘇式服飾退出中國舞台。
「文革」時期的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戴軍帽的。那時,為了追求帽子的「型兒」,半大小子們很認真地在帽子裡面撐上紙板兒。為了表現一種「帥」勁兒,一些男孩還要在帽頂上沿著縫兒,用手指轉著圈地捏,直捏到帽子看上去挺挺的,有種「大檐帽」的感覺。
女學生、女青年也時興戴軍帽。頭發長的就把頭發都塞進帽子里,似乎戴上軍帽就神氣了許多。
在商店裡,買頂像軍帽的帽子並不難,而搞到一頂真正的「國防綠」軍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同樣戴軍帽,也能分出高低來。有真軍帽,也有假軍帽。即使是真軍帽中,又有布軍帽和將校呢帽之分。
一段時間,學校里時有搶軍帽的事情發生,甚至有為軍帽打架、流血的。這種風潮一直持續到70年代後期。
1956年夏,出現了以白咔嘰布做成的六塊瓦式的圓帽,周圍加了寬檐用以遮陽,被稱為「太陽帽」。又因為帽檐略呈卷狀,被稱為「荷葉帽」。但隨著「服裝改革」,這種帽式就讓給了學齡前的兒童和嬰兒吧
火車頭帽又叫雷鋒帽,曾經是代表一個時代精髓的帽子。因為頭戴火車頭帽、樂於助人、大公無私、舍己為人的化身——雷鋒的畫像掛滿了全國各地。
火車頭帽最初是部隊軍人冬天戴的一種麻絨帽,屬於軍隊制服。從50年代開始,迅速在全國各行各業盛行開。
火車頭帽是機制帽,一般是黑色、藍色或者綠色,硬質帽盔,麻絨護耳,護耳上綴有寬寬的帶子,以便在下頜處系緊。由於它的造型比老風帽等帽子好看,又適應不同臉形,所以那時在基本沒有什麼選擇餘地的男人世界中,火車頭帽有著很強的吸引力。
在文化與物質同樣匱乏的「文革」年代,冬季最時髦的裝束是將校呢服裝,頭頂上的時髦則是栽絨帽子,以棕色居多。這種帽子除了顏色與軍棉帽不同外,式樣一樣。除了帽盔,兩側和後腦還有一圈可翻上翻下的護耳部分。但無論天氣多寒冷,年輕人帽子的絨耳朵總是被整齊地收上去,而不放下來,這樣才顯得有英氣,顯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由於這種帽子比較實用,在當時適應的年齡范圍很寬,一個家庭從爺爺到孫子三輩人都戴這種帽子。在為數不多的幾種棉帽式樣中,栽絨帽算是中等水平。
70年代初,一頂燈芯絨面料的栽絨帽5塊多錢。為防止弄臟帽里兒,不少人在帽里墊一個白色的帽襯,為的是好拆好洗,一個帽襯2角。
另有一種棉帽,樣式與栽絨帽沒有太大區別,是布面的,沒有栽絨,價格也低,而比栽絨帽高級的是羊剪絨帽和毛皮帽,戴的人並不多。
翻開許多老照片就會發現,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工作照上,常有女性戴著白布帽的形象。這種帽子形狀是圓頂,周圍一圈較寬松,沿邊可以用線繩抽起來,松緊根據自己的頭圍決定。
最多見的戴白帽形象是紡織女工,不僅有在機器前的情景,而且出席各種會議甚至上街遊行,大都頭戴這種小帽。
上世紀60年代起媒體上出現的女勞模,大多都戴著圓頂白布帽。不光紡織女工如此,連售票員、保育員、清潔工、飯店服務員、精密儀器車間的女工等,一律這樣打扮。一時,這種帽被統稱為女勞動帽。戴這種帽的形象也被認為是可敬的勞動婦女形象。這既區別於燙發別發卡的資本家太太,又區別於髻罩髻的舊時代家庭婦女,而且還不同於鬢邊插朵鮮花的村姑村婦。
女工們以頭戴白布勞動帽為光榮,大凡照職工合影時,幾乎全體都戴上帽子,以體現強烈的團隊思想,也許這就是那個時代人們頭腦中的企業形象設計意識。被領袖、領導接見時,更不會忘記戴上勞動帽,因為戴上勞動帽自然就標志著自食其力,標志著是國家的主人。
80年代以後,白布勞動帽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小,各行各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帽型。僅售貨員就因各商家要強化自己的廣告形象而專門設計帽型,所以一店一樣,什麼顏色都有,什麼帽形都敢戴。有家商廈,將女售貨員服飾設計得如同國民黨女機要員。隨著職業裝由革命化向時裝化發展,白布勞動帽的風光也就不再了。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族的歷史沿革是息息相關的,不同歷史時期各具有特色。同時電影善於從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民族和社會傳統中吸收其最典型的營養,把它抽象為符號,反映出時代、民族和社會特徵,因此電影中的服飾不完全是歷史的再現,而是特定時期的符號。這時電影表達的某種意念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雙重或多重意義,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為復雜、矛盾的結果,那麼服飾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淺談電影與服裝藝術設計
服飾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和審美情趣的載體,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服飾標志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的高低,而電影則傳遞著所演示的民族的穿衣文化,所以談到電影我們當然應該談談服飾文化了。服飾在影視中作為一種傳達信息的外在媒介與文化符號,無論在氣氛營造還是對於人物心理的象徵以及文化學意義上的指稱都是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影視文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無可厚非,而意識形態從來都是代表一定階級的經濟利益和政治主張的,從來都是具有民族性、傾向性的。盡管每一部影片所展現的服飾文化形態、內涵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包蘊的文化闡釋大體是相通的。電影場景中,我們很容易從導演的精心安排的角色服飾中得到某種信息的暗示,在導演表達的空間的拓展之中,觀眾所獲得的除了直接的感官感受之外,更多的是一種文化上的角色暗示。因此作為一種角色形象包裝的最基本元素,服飾在這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銀屏上人的角色遠離戲劇性和人為性的同時,依靠服飾這一充滿符號象徵性的外來道具,具有了某種補充、附加意義。下面筆者將以一些具體的實例,從服飾對角色心理表達與形象塑造上、服飾色綵帶給人的視覺沖擊、服飾對場景的烘托與營造、以及服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及社會學意義四個方面來分析服飾在影視作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服飾在影視中對角色心理的表達與角色形象和塑造上的視覺功效
影視中的服飾是根據劇本和導演對劇中的人物和事情的描寫、刻畫而進行設計的。影視服飾不同於舞台上的戲曲服飾,戲曲服飾經過幾百年的沿襲舊制已成為人們認可的塑造舞台人物的一種外在手段。影視服飾忠實於生活,設計依據就是生活,到生活中進行社會調查,成功的服飾設計能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是豐富電影語言必不缺少的一部分。影片中的角色服飾的構成不是中國傳統服裝基本元素。為了營造超級視覺效果,吸引現代大眾的眼球,在角色服飾設計上,要在形象的塑造和角色的心理表達上能給觀眾帶來視覺上的功效,我們設計師不能不做出認真的思考。
服飾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直觀化和象徵化上,與作為一種對角色心理的外在化表達的媒介相比,在影視中服飾更多時候被應用在對角色的形象的塑造與襯托上。曾經依靠電影《卧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獎的香港著名影視美術指導葉錦添在該片中的出色表現是最好的說明,正是依靠著他在服裝、造型等方面的匠心獨運,才營造出這部具有中國古典山水意境的武俠傑作,同時借著這個機會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兼顧具有創新的浪漫美學風范。在《花樣年華》中,我們忽略了張曼玉不再年輕的臉龐,卻醉倒在她妖嬈身體襯托車繁花似玉的旗袍上,影片中二十六件旗袍的花色面料各有巧妙,纖細合度的裁剪,在形象視覺上使張曼玉這位金馬影後時而憂郁,時而悲傷,時而大度,每一件旗都揭示了女主人的心理,在影片中她不停的換衣服,換不掉的卻是女人柔美成熟的氣質。在影視中有些過度的泛濫造型往往讓人產生一種思維的誤區,認為服裝在對人物的塑造上便是扮酷,事實上作為角色出場時觀眾接受到的最直接與最直觀的元素,服飾對人物形象的樹立與深化所起到的功效遠遠是其它道具無法比擬的。
二、服飾色彩在影視中對受眾的視覺沖擊功效
服飾色彩在影視之中占據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雖然只是色彩這個大概念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少了它,影視作品就等於少了靈魂一樣,它的運用向我們傳達的震撼,遠不可用言語所能溝通的。不用色度的色彩可以喚起與人們生活經驗相關的各種聯想。色有冷暖兩個體系:紅、橙、黃等色可使人聯想到陽光、火焰、灼熱的金屬、火熱的土地等,稱為暖色;青、藍、紫等色可使人聯想到水、冰、寒冷的夜空、涼爽的濃蔭等,稱為冷色。在色彩的感受中,人們對色的冷暖感受最為鮮明,由於暖色容易引起興奮,使人產生活躍、擴散、突出的感受;冷色則趨向於抑制,使人感受到收縮、退避、寧靜,因此在影視色彩的處理中,可利用色冷暖特性構成情緒色彩,並與其他的造型因素,聲音因素相配合,表現出更為復雜的情緒含義。
感覺生理學早已證明,色彩是富於主觀性的感覺。所以電影藝術家總是把色彩看作是有助於深刻表達作品思想的一種手段,看作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一種重要的造型因素。電影中的色彩應該比現實生活更高,更完美,更具有感染力和藝術魅力。它連同景物同周轉環境的色彩搭配和變化來洪托整部影片的色彩。從而塑造人物,表現人物的性情。如《阿甘正傳》中,讓我印象尤深的是阿甘在影片中經常穿一件淺色的土米色的褲子、黑色的皮鞋。劇中有一幕正是阿甘身著這身經典行套在靜靜林蔭道上奔跑的樣子,天空的淡藍色與陽光的投射,明亮清澈的色彩,把阿甘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是十分純潔的形象,一切色彩的運用,影片自始自終都在感染一種溫情和善意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萬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影片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正著手在這種純然的色彩體系中。
三、服飾對影視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上的視覺功效
好的影片,往往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影片本身的情節,佔主要的是影片中給人以震撼力的畫面和演員營造的氣氛,而我們所說的畫面除了影片應合情合理具有的場景和道具外,服裝更是功不可沒。它不僅可以輔助演員表達所要的性格特徵,而且還是概括影片所在的時代背景最有利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展現出獨特風貌的服裝文化形態和內涵,才有可能為影片烘托氣氛,給人以視覺沖擊力。
《十面埋伏》故事的背景是明朝,講的是錦衣衛和飛刀門的斗爭,影片的出場就是黑壓壓的一片衙役,黑色本來就顯得壓抑,卻正好把那時後的錦衣衛逼人氣氛給刻畫出來,然後第一個場景就是在萬眾黑中一點紅的歌妓出場,讓我們視覺為之一亮。一件織錦的紅色綉花斗篷,中間一排精製的綉扣,顯現出現代藝術與古代藝術的碰撞。她裡面的那件V領連衣裙,精製的裁為二片不僅顯出歌妓的那種妖艷,又緊緊的扣住了明代服裝的主題。在這里我們可以再次談到王家衛的電影,王家衛的電影世界主要圍繞現代都市之下的邊緣男女展開,從而凸現出現代物質主義之下人的內心世界的疏離、隔絕、茫然與流離失所。在他的角色服裝上看似漫不經心之下卻蘊藏著導演的用意深遠。《花樣年華》張曼玉於大上海十里洋場的穿行中,一座城市欲迎還休的浮榮繁華絲竹聲便在這一身身旗袍中體現淋漓盡致。
國外的電影中,著重於服裝對影視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也並不鮮見。曾經紅遍全球的商業大片《泰坦尼克號》中,富人們每天四次的禮服將舊貴族階層的生活的糜爛與虛榮刻畫得入木三分。在美國導演斯皮伯格的名片《辛德勒的名單》中,主角辛德勒出場時,對油亮的皮皮鞋、筆挺的西服、西服上禮花的大特寫以及二戰中德國軍官們舉辦的舞會上舞女旋轉著的舞裙的抓拍,都成功的烘托出了法西斯納粹們生活的紙醉金迷,反襯出了戰爭的殘酷,為以後辛德勒在這場戰爭中所做出的抉擇埋下伏筆。
四、服飾在影視中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學及社會學意義
服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和民族的歷史沿革是息息相關的,不同歷史時期各具有特色。同時電影善於從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民族和社會傳統中吸收其最典型的營養,把它抽象為符號,反映出時代、民族和社會特徵,因此電影中的服飾不完全是歷史的再現,而是特定時期的符號。這時電影表達的某種意念時會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雙重或多重意義,造成不定向的指涉和更為復雜、矛盾的結果,那麼服飾本身也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
在影視中,曖昧性的產生來自於眾多影像元素,有時也建立在這些元素的對比關繫上,作為電影一種表達的特殊載體,在這里將聯系這種曖昧性關系來著談一談作為影像元素之一的服飾道具在一部影片中所起著的文化符號以及社會學上的載體意義。在一部電影中,作為電影表現的元素,有時候某些服飾道具是導演作為一種象徵與暗寓而刻意安排,來用以指稱某種意義,這種意義建構在文化學層面上——「文化符號」,它在人類認識自我和自然的過程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同時電影作為一種導演或自覺或不自覺多意義的表達,又具備著某種社會學的意義,無疑是與影片中作為文化符號存在的具體元素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比較文化層面上看,西方文化有一種強調視覺的優先性和首要性的傳統。我們可以以德國新電影的代表作《羅拉快跑》與《生化危機,啟示錄》以及美國導演科波拉的傑作《現代啟示錄》為例予以說明。
《羅拉快跑》中,為了拯救男友,羅拉與命運展開一場別具意味的賽跑。影片以分段敘事的形式,展現了不同時期幾種不同的命運,在整個奔跑過程中羅拉始終穿著一件與她紅頭發相得益彰的紅色吊帶背心,象徵著她的話力、性感與奔放,尤如一隻火鳥在城市中奔跑。《生化危機,啟示錄》同樣女主人公的形象毫無例外被塑造成一個野性與性感的混合物,女主人公穿上性感的吊帶背心,在一個由性失衡的世界裡,她的外貌編碼成具有強烈的視覺色情沖擊力的形象。通過吊帶背心這一電影表達元素的特殊媒介,女主人公成為一種女權宣言式的「文化符號」,同時卻具有著社會學上的男性霸權色彩。
與這兩部電影表達的不同意義是美國導演科波拉反映越戰時期的經典戰爭電影《現代啟示錄》,在男主人公落入上校手中並被關在地牢中時,身著黑色長袍的上校第一次正面出場,臉上略帶微微藐視的神情出現在地牢緩慢開啟的門後,成為電影史上最驚鴻的一瞥的出場,這里作為道具的黑色長袍在襯托上校清教徒式的虔誠之餘,更具有一種耶穌式的符號象徵。從而衍生出更深層次的社會思考,顯然作為表達工具之一的黯然長袍這一特定服飾在這里起著到關重要的作用。
在影視作品中,服飾作為這一特定的文化意義在其中所佔的地位不僅僅只是局限於傳統審美之上,無論是對角色心理塑造,色彩給人的視覺沖擊力有多大,對場景氛圍的烘托與營造上,還是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符號和社會學意義上,服飾都是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僅僅作為一種表達手段來說,服飾作為一種道具在與影視話語表達空間的拓展上都有值得更深層次研究的可能性與價值性
⑧ 誰有 四種典型氣質類型 『丹麥』皮特斯特魯普 畫的關於被坐了帽子的漫畫,急求,謝謝了
第一節 氣質的理論研究
一、什麼是氣質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性情急躁,易發脾氣,喜怒形之於色,遇事缺乏三思而後行;有人說話、做事總是慢條斯理,不輕易動肝火,遇事猶豫不決;有人活潑好動、善交朋友、易適應環境;有人則喜歡獨處、安靜,少言寡語,雖然內心不快,但不立即暴露出來等,這些心理活動的差別是人們不同氣質的表現。所謂氣質(Temperament)是指個體不以活動目的和內容為轉移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是一個人心理活動在發生速度、靈活性、強度和指向性等方面特徵的綜合。心理活動的速度和靈活性,主要指知覺的速度、思維的靈活程度、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等;強度主指情緒的強弱、意志努力的程度等;指向性即個體的心理活動是傾向於外部現實還是傾向於自己的內心世界。
氣質是個體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影響著個體活動的一切方面,彷彿使一個人的整個活動表現都塗上了個人獨特的色彩。具有某些氣質特徵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動中顯示出同樣性質的動力特點。例如:有些學生上課時總是坐立不安、考試總是十分慌張、遇事總是沉不往氣等等。說明這些同學具有情緒易激動的氣質特徵。無論人干任何事情,氣質總是表現為不以活動動機、目的為轉移的穩定的心理動力特性。
氣質是相當穩定的。當把氣質同其他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性格)進行比較時,多數心理學家都認為氣質是非常穩定的。「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有人曾對同卵雙生子進行14年的追蹤研究,發現他們的氣質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當然,氣質並不是一點不變,在生活條件和教育的影響下,它可以被掩蓋並緩慢地發生變化,使之符合社會實踐的要求,但其穩定性是主要的。
氣質受遺傳影響較大,主要決定於個體的生物學因素(如人的高級神經活動特徵)。這也正是氣質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原因。研究表明,新生嬰兒已具有氣質差異。在醫院嬰兒室,可以看到有些新生兒很愛哭,哭起來也很厲害,而有些則文靜一些。蓋賽爾(Gesell)、斯卡爾(Scull)及我國心理學家林崇德(1982)等對同卵、異卵雙生子的研究,均證實了氣質的天賦性及個體間的差異性。
二、氣質研究概況
(一)氣質的早期探索
氣質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古今中外都有對它的研究。早在古希臘時代,著名醫生希波克拉特(Hippocrates,公元前460~公元前370)在其所著的《論人的本性》一書中就論及氣質的問題。他認為人體內有四種液體,即生於腦的粘液,生於肝的黃膽汁,生於胃的黑膽汁,生於心臟的血液,這四種體液的不同組合,就「形成了人體的特質」。即血液占優勢為多血質,粘液占優勢為粘液質,黃膽汁占優勢為膽汁質,黑膽汁占優勢為抑鬱質。具有不同特質的人有著不同的行事風格。後來,羅馬醫生蓋倫(Galen,130~200)用拉丁語「Temperamentum」一詞來表示這種「人體特質」,這就是英語中氣質(Temperament)的最初來源。
在我國也有對氣質的早期探索,如我國《內經》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稟賦不同,將人的氣質分為:太陰之人、少陰之人、少陽之人、陰陽和平之人。還有運用五行學說將人的氣質分為,木、土、水、火、金五類,也有運用五音類比的。孔子也曾把人分為「狂」、「狷」、「中行」之類,等等。這些早期探索,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由於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確實存在著氣質差異和這些氣質現象,因此多血質、膽汁質等四種氣質類型的名稱一直被眾多學者沿用至今。
(二)氣質的體質分類研究
科學心理學建立以來,學者們對氣質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許多有關氣質的體質分類學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
1.氣質的體型說
1921年,德國著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學家克雷奇默(Kretshmer,E 1888~1964)在《體型與性格》一書中提出了氣質的體型學說。他基於對精神病人的研究,將人的體型分為三類,肥胖型、細長型和結實型。肥胖型的人具有躁狂性氣質,善交際,表情活潑,親切熱情;細長型的人具有分裂性氣質,不善交際、孤僻、神經質、多思慮;體型勻稱結實的人,謂之結實型,這類人具有粘著性氣質,固執、認真,理解緩慢,具有沖動性。
美國心理學家謝爾頓(Sheldon,1899-1977)也是氣質體型說的代表人物。為了對人的體質進行分類,謝爾頓從正面、側面、背面拍攝了4000名大學男生的裸體照片,通過對這些照片的分析,發現人體體型主要有三大類,即內胚層體型、中胚層體型和外胚層體型。這三種體質類型相當於克雷奇默所說的肥胖型、結實型和細長型。謝爾頓在對2000名被試進行體型與氣質的研究後發現,體型與氣質關系密切。其關系見表11-1。
表1-1 體型、氣質類型和行為傾向
體 型
氣質類型
行 為 傾 向
內胚層型
內臟緊張型
動作緩慢、愛好社交、情感豐富、情緒舒暢、隨和、有耐心
中胚層型
身體緊張型
動作粗放、精力旺盛、喜愛運動、自信、富有進取性和冒險性
外胚層型
頭腦緊張型
動作生硬、善思考、不愛交際、情緒抑制、謹慎、神經過敏
克雷奇默和謝爾頓的體型說對後人研究氣質具有一定的啟發作用。但後來研究表明,體型與氣質之間雖然有某種相關,但相關並不高,也並不像他們所講的那麼簡單與直接。因此該學說並未被科學界所接受。
2.氣質的血型說
氣質血型說是由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於1927年最先提出,後經西岡一義等人加以發展。該學說提出以後,在日本、中國及西方都得到廣泛傳播。目前,一些日本和西方學者仍在進行所謂的「血型氣質判斷」。這種學說認為血型和「性格」(日本學者一般把氣質與性格不作區分)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相應的氣質也有這些類型(見表11-2),可以根據人的血型判斷人的氣質,甚至預測愛情和事業。學術界普遍認為,憑人的血型來判定人的氣質類型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也有不少人根據自己的實際體驗認為血型說並不可靠,它已為許多心理學家所否定。
表11-2 血型與氣質之間的關系
血 型
氣質
心理特徵
A
消極保守
性情溫和,老實穩妥,多疑慮,怕羞,順從,常懊喪追悔,依靠他人,獨居少社交,感情易沖動
B
積極進取
感覺靈敏,不怕羞,不易受事物感動,長於社交,多言,好管閑事
AB
A型為主,含有B型的分子
外表是B 型,內里是A型
O
積極進取
志向堅強,好勝霸道,不聽指揮,愛支使別人,有膽識,不願吃虧
3.氣質的激素說
生理學家柏爾曼(Berman)提出,人的氣質是由某種內分泌腺的活動所決定的。他以某種腺體特別發達或不發達為標准,將人分為六種類型:腎上腺型、垂體型、甲狀腺型、副甲狀腺型、性腺型和胸腺型。不同類型的人,具有不同的氣質特點。如甲狀腺分泌多者,感知靈敏,精神飽滿,意志力強;腎上腺分泌多者皮膚濃黑,乾燥,精神旺盛,好鬥等。研究表明,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缺乏或過剩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確有影響,但激素說過分強調激素的重要性,忽視神經系統對人氣質的重要影響,這是其致命的局限。
4.氣質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
巴甫洛夫用高級神經活動來解釋氣質。他發現高級神經活動有兩個基本過程,興奮過程與抑制過程。兩種神經過程有三個基本特徵:一是強度即大腦皮層細胞經受強烈剌激或持久工作的能力;二是平衡性即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強度對比程度,若強弱相似為平衡,強弱不相似(一強一弱)為不平衡;三是靈活性即對剌激的反應速度和興奮與抑制過程相互轉變的速度。由此,巴甫洛夫確定了神經活動的四種類型及其外部特徵,並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兩者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見表11-3)。巴甫洛夫關於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學說為氣質提供了自然科學基礎,對後來人們研究氣質的生物學性質具有很多啟示。許多學者的研究也發現神經活動類型並不總是和氣質類型相吻合,個體的身體組織、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其他因素對其氣質也有重要影響。
氣質的體質分類研究雖然對以後的氣質研究有重要啟示,但由於其理論依據、研究手段的局限,大都僅發現了人類氣質的局部規律,所以應辯證地加以分析和對待。
表11-3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與氣質類型的對應關系
高級神經活動過程
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氣質類型
強度
平衡性
靈活性
強
強
強
弱
不平衡(興奮大於抑制)
平衡
平衡
不平衡(抑制大於興奮)
靈活
靈活
不靈活
不靈活
興奮型(不可遏止型)
靈活型
安靜型
抑制型
膽汁質
多血質
粘液質
抑鬱質
(三)現代氣質理論
50年代中後期是現代氣質理論研究的開端。人們開始用心理測量等方法來研究氣質的結構和特質,並重視氣質與個體活動及行為的關系。形成的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氣質調節理論
20世紀80年代,波蘭華沙大學心理學系教授簡·斯特里勞(J·strelau)在巴甫洛夫學說的基礎上經過25年的實驗研究,提出了氣質調節說。認為氣質是生物進化的產物,但又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它在人的整個心理活動中,在人與環境關系中起著調節作用。氣質可以在行為能量水平(反應性與活動性)和行為時間特點(反應速度、靈活性、節奏性等)中表現出來。此外,他還提出了一系列氣質的心理測量法,並探討了氣質與性格、氣質與活動的關系。斯特里勞的理論雖然是現代氣質心理學史上的一個重要理論成就。但它並沒有脫離巴甫洛夫學說的基本思想。在氣質與人格關系問題上,有些觀點難以為多數心理學家所接受。
2.氣質EAS理論
1975年美國心理學家巴斯(A.H.Buss)與普朗明(R.Plomin)經過多年研究形成了氣質的EAS理論。在他們看來,氣質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在生命第一年就出現、持續終生並得益於遺傳的人格特點。根據人反應活動的特性,把人分為四種氣質類型:⑴ 活動性的人。這類人愛活動,總是搶先接受新任務,不知疲倦。嬰兒期表現為手腳不停地動,兒童期在教室里閑坐不住,成年時有強烈的事業心。⑵ 社交性的人。這類人渴望與別人建立親密的聯系,愛好社交。嬰兒期要求其保護人在其身邊,孤單時大哭大鬧,兒童期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容易接受教育,成年時與他人很融洽。⑶ 情緒性的人。這類人覺醒程度和反應強度都大。嬰兒期經常哭鬧,兒童期容易激動,成年時喜怒無常,難以合作相處。⑷ 沖動性的人。這類人缺乏控制能力。嬰兒期等不得成人喂飯、換尿布等,兒童期注意容易分散,常常坐立不安,成年時行動帶有沖動性。
EAS理論是當代氣質理論中的典型代表,它所提出的幾種氣質特質及其測量方法為絕大多數氣質研究者所接受和支持,所論及的氣質的性別差異、氣質與學習、環境的關系以及問題行為,都是氣質研究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3.托馬斯、蔡斯的氣質發展理論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教授托馬斯(A.Thomas)和蔡斯(S,Chess)認為,氣質「最好可視為涉及一個人行為方式的一般性概念。它與能力相區別,又與動機相區分……氣質則可視為人的行為的一般風格」(Thomas,A.&Chess,S.(1977),Temperment and Develo-pment,p7)。他們通過對新生兒大量的調查、測驗,發現了在l—3個月新生兒中,存在著明顯的、持久的氣質特徵,這些特徵不容易改變,一直持續到成年。由此,他們提出了九個氣質維度,並根據其中的五個,把兒童氣質分為開朗型、難養型、啟動緩慢型和中間型。他們的研究被稱為「世界上最過硬的心理學研究」。此外,現代氣質理論還包括傑羅姆·凱根(Jerome Kagan)的氣質行為抑鬱性研究等。直至今天,學術界對氣質的探討從未停止過。
三、氣質的心理特徵及其類型
(一)氣質的心理特徵
氣質的心理結構十分復雜,它由許多心理活動的特徵交織而成。這些特徵主要包括:
1.感受性。人對內外界剌激的感覺能力,這是神經過程強度特徵的表現。
2.耐受性。人在接受剌激作用時表現在時間和強度上的承受能力,也是神經過程強度特徵的反映。
3.反應敏捷性。心理反應和心理過程進行的速度(如記憶的快慢、思維的敏捷程度、注意轉移的靈活性等),這是神經過程靈活性的表現。
4.可塑性。人根據外界環境變化調節自己以適應外界的難易程度,它與神經過程的靈活性關系密切。
5.情緒興奮性。包括情緒興奮強弱與情緒外觀的強烈程度。情緒興奮性既和神經過程的強度有關,也和神經過程的平衡性有關。
6.傾向性。心理活動、言語和動作反應是表現於外部還是內部的特性。傾向性與神經過程強度有關,外向是興奮過程強的表現,內向是抑制過程強的表現。
(二)氣質的類型
氣質類型是指在一類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動特徵的有規律的結合。由上述氣質心理特徵指標的不同結合便構成各種不同的氣質類型(見表11-4)。
表11-4 氣質類型的心理指標
氣質類型
感受性
耐受性
敏捷性
可塑性
情緒興奮性
傾向性
速度
膽汁質
低
較高
靈活
小
高
外向
快
多血質
低
較高
靈活
大
高
外向
快
粘液質
低
高
不靈活
穩定
低
內向
慢
抑鬱質
高
低
不靈活
刻板
體驗深刻
內向
慢
一般認為典型的氣質類型有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具體表現如下:
1.多血質。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動作敏捷,思維靈活,但往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轉移,情緒不穩定,感情易表露且體驗不深,易適應環境,喜歡交往,做事粗枝大葉,具有外傾性。
2.膽汁質。精力旺盛,反應迅速,智力活動具有極大靈活性,直率熱情,表裡如一,情緒體驗強烈,易沖動,有頑強拼勁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整個心理活動籠罩著迅速而突發的色彩,具有外傾性。
3.粘液質。安靜沉穩,喜歡沉思,反應緩慢,靈活性不足,比較刻板,注意穩定,不易習慣新環境、新工作,情緒不易外露,善於忍耐,堅韌執拗,具有內傾性。
4.抑鬱質。敏銳穩重,情感體驗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動緩慢,膽小、孤僻、不善交往,遇困難或挫折易畏縮,有較強敏感性,容易體察到一般人不易覺察的事件,具有內傾性。
丹麥皮特斯特魯普的一幅漫畫生動地描述了四種具有典型氣質類型人對同一事件的不同反應(見圖11-1)。
圖11-1 四種典型氣質類型人對同一事件的反應
值得指出的是,人的氣質特徵千差萬別,上述四種氣質類型的分類只是相對的,實際生活中純屬某一典型氣質類型的人很少見,大多數人屬於不同氣質類型的混合型,或近似於某種類型,或介於某些類型之間。
第二節 氣質對個體心理和實踐活動的影響
氣質是重要的個性心理特徵,它不僅與人的其他心理現象有密切關系,還在個體活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了解氣質,對大學生來說既有理論意義,又對其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習、求職、人際交往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氣質對能力的影響
(一)氣質與智力活動
大學生的主要活動是學習,學習是一項認知性很強的智力活動。氣質雖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與成就大小,但它影響智力活動的特點和方式。前蘇聯心理學家列伊切斯的一項研究表明,氣質對智力活動特點和方式有明顯影響。某班有兩位學生A和B,A具有明顯的多血質和膽汁質的特徵,B有明顯的抑鬱質特徵。學生A在學習時表現出精力充沛,在緊張的學習和工作後,只需短時間休息就能恢復精力,很少見他疲勞和學習間歇;他能一下子關心很多事物,復雜情況和變化不會降低他的精力;他對了解新教材特別感興趣,新的知識信息使他精神煥發、興奮,且感到滿足,但復習舊教科書時,缺乏興趣。學生B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後,很容易感到疲勞,需要休息或睡一會兒才能恢復精力;對簡單作業要進行准備和沉思;學習新教材時常感到困難和疲憊,對復習舊教材表現出主動性,思維有著驚人的准確性和明晰性,抑鬱質並沒有妨礙他成為一個優秀生,也不妨礙他的智力發展和畢業時獲得金質獎章,其思維的深刻性和細致性補償了他智力活動的困難。
國內外研究表明,在中小學時期,學生的不同氣質類型會影響其學業成績,特別是氣質中的情緒性與活動性對學業成績有一定影響。但對大學生的研究沒有發現氣質類型對學業成績有影響(朱瓊瑤,1999)。
(二)氣質與運動能力
氣質雖與能力不同,但彼此又相互影響。有研究表明,某些氣質特點有利於某些能力的發展,而有些氣質特點則會阻礙某些能力的發展。對國家優秀運動員的調查表明,優秀運動員由於運動項目的不同而具有不同氣質類型的分布。例如,乒乓球運動員中進攻型選手以多血質、膽汁質者為多,防守型選手則以粘液質為多,短跑、跳高、擊劍、摔跤等運動項目膽汁質者較為適宜,體操則以多血質者為宜,長跑、登山活動以粘液質者較佳。日本學者對圍棋選手的氣質類型作過更全面的研究分析,認為氣質類型與運動能力的關系極為密切。
二、氣質對職業活動的影響
氣質作為人行為方式的影響因素,雖對活動效果不起決定作用,但對職業活動,尤其是一些特殊職業活動來說卻具有重要作用。了解氣質,可以幫助大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和職業,也可以根據興趣來「改造」或「掩蓋」自己的氣質。
(一)不同職業對從業者可能有不同的氣質要求,不同氣質的人對職業的適合度不同
世界上的職業,林林總總,各具特色。有些需要從業者有較強的耐受性,注意力能長時間集中,而有些則要求從業者反應敏捷、動作靈活。例如,對於從事紡織工作的紡織女工,要求具有注意穩定且善於轉移、動作敏捷等品質。對醫務人員則要求具有反應靈敏、耐心、細致等品質。一般來說,要求速度的工作,多血質和膽汁質特徵的人更適合;要求穩定、持久性的工作,粘液質特徵的人更適合;要求精細、敏銳的工作,抑鬱質特徵的人更能勝任等。在一般性的學習和工作中,這種影響並不顯著,這是由於氣質的積極方面對其消極方面有補償作用。例如多血質的人注意轉移靈活可彌補其注意不穩定的特點;粘液質的人細致耐心可適當補償其速度的不足。而且,後天形成的性格也會掩蓋其某些氣質特徵。如一個膽汁質的醫科學生可能因為他專業的要求,而在後天培養起謹慎的性格特徵,從而掩蓋其粗心、沖動的一面。
不同氣質特質的人,對不同類型職業活動的偏愛也有所不同。研究發現,在律師、辦公室人員及圖書管理員這三種具有不同刺激負荷的職業中,高、低反應性被試的分布不同:在19名喜愛律師職業的被試中,14人為低反應性的,在23名喜歡圖書管理員職業的被試中,15人為高反應性個體。這說明氣質特徵與個體活動愛好有關,人可以通過選擇活動、職業和環境來滿足由自己氣質特點決定的心理需求。
(二)氣質與特殊職業
氣質對人職業活動的影響在一般職業中表現得並不明顯,而在一些特殊職業人員中,如宇航員、參加國際比賽的運動員、雷達觀察員等,職業對其氣質特質的要求則較為嚴格。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必須經過氣質特質的測定,進行嚴格地選擇和培訓,才能勝任這類活動。比如,一級方程式賽車手,其氣質特質對其職業運動成績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前蘇聯宇航員加加林在起飛前7分鍾還能睡得很好,情緒穩定性是他成為宇航員的重要條件。英國學者艾森克(H·J·Eysenck)指出,外向的人不能很好地擔任「警戒」任務,據此雷達管理員應該由內向的人來擔任。
(三)氣質與職業成就
在一般職業活動中,氣質並不決定一個人的職業成就,這已為眾多氣質心理學家所公認。在同一職業領域內,人們可以找出不同氣質類型的代表;在不同領域內的突出人員中,也可以找出同一氣質類型的代表。研究發現,俄國四位著名文學家,普希金屬於膽汁質,赫爾岑屬於多血質,克雷洛夫屬於粘液質,果戈里屬於抑鬱質,他們雖屬不同氣質類型,但在文藝領域內都取得了突出成就。達爾文和果戈里雖都屬於抑鬱質類型,但都在他們的專業方面獲得了偉大的成就。因此,氣質並不能決定一個人職業活動的社會價值和成就高低,任何氣質類型的人,都可以在各自的專業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出類拔萃的人。
三、氣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氣質並無好壞之分,但每種氣質都有有利或不利於心理健康的一面。例如,多血質的人情緒豐富,容易適應新環境,但注意力不穩定,興趣容易轉移。抑鬱質的人工作中耐受力較差,易感到疲勞,但感情比較細膩,做事審慎。比較而言,在環境不良的情況下,那些典型或較典型的膽汁質或抑鬱質的人,尤其是膽汁質—抑鬱質混合型的人較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學習、生活和成功。從神經類型的角度看,對神經系統弱型的人來說,承受外界剌激的能力較低,容易在不良因素的剌激下產生心理障礙或心身疾病,如神經衰弱、抑鬱症或胃潰瘍。而對於神經系統強而不均衡的人來說,經常處於
⑨ 簡愛中服裝的分析 大家幫幫忙謝謝了
看電影就知道啦。最主要的是了解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和簡愛的性格,性格不同,著裝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