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人頭上有一頂帽子 並舉著雙手打一成語
成語為: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例句】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英譯】beinatoweringrage
拓展資料: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② 成語一個人戴著帽子助著拐杖
老態龍鍾
lǎo tài lóng zhōng
【解釋】龍鍾:行動不靈便的樣子。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出處】唐·李端《贈謝戴》:「交結漸時輩,龍鍾似老翁。」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用於人;也可比喻物體或動物。一般作謂語、狀語、定語。
【正音】鍾;不能讀作「zōnɡ」。
【辨形】鍾;不能寫作「腫」。
【近義詞】老氣橫秋
【反義詞】返老還童、老當益壯、生氣勃勃
【辨析】~與「老氣橫秋」有別:~用於老年人;指體態;是中性的;「老氣橫秋」不用於老年人;指神態;是貶義的。
【例句】他今年才50多歲;就一副~的樣子。
③ 有一個人,死活不摘帽子當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他就立馬在下帽子。這是為什麼呢 答案:摘下帽子理發。
有一個人死活不摘掉帽子,當遇到一個人的時候,他立馬摘下帽子,嗯,那他肯定是要理發,那可能是因為長時間不理發,頭發特別亂特別長,他不想讓別人看見她的狼狽樣子,所以他到底發款了,沒辦法,只有摘下帽子。
④ 一個人拿著撬帶著帽子後面有個寶箱猜成語
賣國求榮
màiguóqiúróng
[釋義] 榮:榮華富貴。指出賣國家利益謀取個人榮華富貴。
[語出] 宋·洪邁《容齋續筆·朱溫之事》:「及(朱金忠)篡唐之後;蘇循及其子楷;自謂有功於梁;當不擢用。全忠薄其為人;以其為唐鴟梟;賣國求利;勒循致仕;斥楷歸田裡。」
[辨形] 賣;不能寫作「買」。
[近義] 媚外求榮里通外國
[反義] 憂國忘家 憂國奉公 赤心報國 以身許國 為國捐軀
[用法] 用作貶義。用來形容民族敗類、賣國賊的卑鄙無恥。一般作謂語、定語。
⑤ 一個人舉手一個帽子瘋狂猜成語
怒發沖冠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⑥ 瘋狂猜成語里有個人帶著帽子的成語
怒發沖冠
nùfàchōngguān
[釋義] 冠:帽子。憤怒得頭發豎起;頂著帽子。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正音] 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 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 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 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用法] 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見「勃然大怒」(78頁)。
⑦ 猜成語一個人帶黃色帽子坐在地上上面人東西扔下來是什麼成語
落井下石
【拼音】: luò jǐng xià shí
【解釋】: 看見人要掉進陷井裡,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舉例造句】: 為什麼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刻,落井下石……太不講做人的道德了。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十九
【拼音代碼】: ljxs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反義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歇後語】: 推人下井還要滾石頭
【燈謎】: 往井下人滾石頭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陷害人
【英文】: hit a person when he's down
【故事】: 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誌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誓掏心窩的人。
⑧ 一個東一個西一個人拿帽子是什麼成語
成語【名貿實易】
貿:齊等;易:變易。指名稱相似,實質不同。
⑨ 形容一個人不要做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的事的成語,比如不玩在李子樹下摘
瓜田李下
【拼 音】:guā tián lǐ xià
【解 釋】:經過瓜田時不要彎腰提鞋跟;走過李子樹下不要舉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發生嫌疑的地方.
【出 處】:《北史·袁聿修傳》:「瓜田李下;古人所慎.願得此心;不貽厚責.」
【示 例】: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是在~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⑩ 形容帽子的成語
形容「帽子」的成語有:
褒衣危冠、鞭絲帽影、柴車幅巾、戴高帽兒、戴雞佩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