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臨沂經濟開發區的臨沂旅遊
臨沂蒙山
蒙山亦稱「東蒙」、「東山」,為泰沂山脈系的一個分支,位於東徑117°35′-118°20′和北緯35°10′-38°之間,跨臨沂市平邑、蒙陰、費縣和沂南四縣,西北東南走向,綿亘75公里,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主峰龜蒙頂(因狀如巨龜而名)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距泰山120公里,與之遙相呼應,堪稱伯仲,素有「岱宗之亞」的美譽;另有較大山峰300餘座,深谷陡澗300餘條,素有「七十二主峰,三十六洞天」之說。1994年被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1995年被定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蒙山自然風光秀麗,兼有泰山之雄壯、黃山之秀美、華山之險峻、雁盪山之奇絕。春天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渺,秋時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日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蒙山亦是歷史文化名山。2,000餘年來,一直為文人騷客、帝王將相所矚目。孔子曾多次登臨蒙山,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之說。楚國老萊子、戰國縱橫家鬼穀子、漢朝史學家蔡邕等曾隱居此山。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結伴遊蒙山,杜甫寫下「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佳句。唐玄宗曾率群臣登臨蒙山;北宋文學家蘇軾登蒙山寫有「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龜蒙漏澤春」的名句,清帝康熙的《蒙陰曉雪》和乾隆的《望蒙山雪色》等詩篇,都對蒙山頌揚備至。
蒙山亦是養生長壽勝地,空氣極佳,負氧離子含量為每立方厘米220萬個單位,具全國之最,被專家譽為「天然氧吧」、「世界養生長壽聖地」。蒙山旅遊區分為龜蒙、雲蒙、天蒙和彩蒙四個景區,龜蒙是養生旅遊區(平邑),雲蒙是生態旅遊區(蒙陰),天蒙是天險觀光區(費縣),彩蒙是山林休閑區(沂南)。主要旅遊景點有:萬壽宮、承天宮、朝天宮、慈寧宮、觀音殿、玉皇廟、南天門、桃花峪、龜蒙頂、大窪、孔子小魯處、明廣寺、海螺寺、鬼穀子講堂、蒙山疊翠、林海花潮、雨王廟、水簾洞、望海樓、雲霞洞、百花峪、觀峰台、雲蒙峰、雲蒙湖等。馬鬐山紅襖軍起義舊址
馬鬐山又名磨旗山,位於莒南縣東北方與莒縣交界處。馬鬐山海拔600多米,綿亘數十里,因狀如奔馬而得名。是南宋嘉定年間(公元1211年)反金起義軍楊安兒之妹楊妙真駐軍之地;起義軍在馬鬐山安營紮寨、構築城池,建立抗金根據地,並成為金人進攻南宋的障礙之一。該山雄偉壯麗,名勝古跡頗多。「斬將台」位於山西坡,潯河東岸,城子村前。《重修莒志·文獻志》載:「馬鬐山有巨石,俗稱斬將台,迤南摩崖上,刻有『斬大將王仙處』,字經五寸,每逢陰雨,石色殷赤似血,歷久不減。」山的東南端,略為隆起,有一巨石,呈馬口形,稱馬口石,名稱由來於神話傳說:王仙被殺後,其馬脫韁狂奔此巔,西眺主人死處,悲嘶不止,死而化石,形如烈馬昂首,故名。馬鬐山岩洞頗多,著名者有八仙洞、老母洞和壽星洞三處。仙人洞位於南坡,洞門面南,洞底面積30平方米。相傳是紅襖軍軍師王敏居處,他因料事如神,有活神仙之稱,故其洞稱為仙人洞。山南半山腰有一平地,立一巨石,上刻「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
蒙山雲蒙景區【蒙山之陰】「蒙陰」因位於蒙山之陰而得名。蒙山之陰(即北坡)風景秀麗,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名勝古跡頗多。蒙山北坡森林面積達30餘萬畝,素有百里林海之稱。1993年1月被辟為省森林公園,1994年被辟為國家森林公園。自然景觀有林海花潮、水簾洞、後花園、觀峰台、百丈崖、蒙山石林、神蟻台和雲蒙湖等;人文景觀有二郎帽子山、鐵拐李葫蘆谷、雨王廟、戲仙台等。登觀峰台可觀日出,蒙山群峰盡收眼底;穿蒙山石林如入仙境,石林排空、崢嶸而立;臨百丈崖心曠神怡,有一種返歸大自然的感覺。登二郎帽子山,如見楊二郎擔山造乾坤;入鐵拐李葫蘆谷,可見鐵拐李的寶葫蘆;臨戲仙台,彷彿聽見八仙飲酒嬉戲。雨王廟一帶碑碣隨處可見,記載了歷代修廟建祠的經過和古人游蒙山的景況。雲蒙湖位於蒙山北坡腳下,湖面5萬畝,畜水量7.8億立方米。現有俄羅斯遊艇6艘,可供遊人乘船游湖;有水上跳傘塔一座,可供遊人跳傘。
【蒙山疊翠】為蒙山旅遊區內蒙陰縣古八景之一。因蒙山東西綿延百里,奇峰聳立險峻,山勢逶迤起伏,錯落有致,植物資源豐富,林木蔥郁,灌叢繁茂,花香遍地,層林盡染,蒼翠欲滴,氣候奇特,常有藍色薄霧籠罩整個蒙山,藍霧清蔥明麗,透映著群山峭岩,幽谷深邃,故謂「蒙山疊翠」。這一奇異神秘的景觀,透射出了蒙山披錦吐秀、流碧溢翠的綺麗。古人贊美「蒙山疊翠」的佳句甚多,如「遙看崖樹攢青靄,逆溯泉流上翠微」,「山雨滿崖谷,四周如籠煙」,「雨過煙光明翠黛,秀出東蒙翠不磨」等。可謂人居翠霧中,景色讓人陶醉。
【水簾洞】位於蒙山之陰。傳說為隱於懸崖中的神仙洞府,因洞口為飛流水簾所掩蓋,故名。懸崖東北西南而立,面向西南。萬仞瀑布飛流直下,上有令人目眩之峭壁,下有激流迴旋之深淵。澗水不時為懸崖切斷,形成數級瀑布,飛流涌瀉,咆哮似萬馬奔騰,訇然若千均雷霆,山嶽轟鳴,大地震顫。晴日里霰雨紛飛,彩虹映照,蔚蔚壯觀。瀑布兩側,巍然聳立著兩座絕崖,人稱升仙台。傳說人由此跳下,可脫離凡體,羽化成仙。懸崖上拱形洞門清晰可見,傳說此洞為戰國時縱橫家鬼穀子教授孫臏、龐涓等習武之地,五百年開門一次。在瀑布正前方的山頂上,建有「觀瀑亭」,立於此亭,瀑布勝景盡收眼底。
【雨王廟】位於蒙山旅遊區內道教名山——蒙山之上,始建於金明昌年間。傳說鍾離子、羨門子在此祭神祈雨,故名。清光緒二年,道人尹仁遂來蒙山結茅屋而居,光緒十四年,募化鄉民集資,在舊址上建「翠雲觀」祠一處,並立昭應王神壇一所,光緒二十五年,建成嘉惠昭應王廟(即雨王廟),祈雨輒靈,香火頗盛。如此流傳下來,轉化為每年三月三日為雨神祭奠日。傳說每年有七十二場澆花雨降於蒙山。後雨王廟荒廢。現已由香港恆基兆業有限公司捐資180萬元人民幣重建。廟內塑有雨王、鬼穀子、觀音三神像。廟四周碑碣遍地,記載了歷代建寺經過。【百花峪】原名布袋峪,位於蒙山旅遊區。1996年被蒙陰縣列為旅遊度假區,是蒙山森林公園內自然風景最秀麗的四大旅遊景點之一。百花峪內有5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如天蒙峰、大雲峰、小雲峰、東大樓峰和西大樓峰。山高林密,風景宜人。百花峪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有喬木131種,草木400餘種,動物15種,鳥類20餘種,是一座天然動植物園。百花峪內有大小自然村10餘個,民風純朴,展現了沂蒙山區人民的民居和民俗特色。每年春夏時節,百花峪內百花盛開,百鳥爭鳴,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杏山溶洞】位於蒙陰縣城南部10公里處的桃墟鎮杏山村。此洞是杏山村民在1994年1月6日修建房屋採石時發現的。洞門是從溶洞中間炸開的,兩頭深不見底,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建設。現已開發360多米,並已於1994年12月17日正式向遊人開放。天然雕飾的杏山溶洞,洞內鍾乳石千姿百態,十分壯觀。寶石花,如此之多,如此漂亮,是其他溶洞中所罕見的,有很高的觀賞和旅遊價值。洞內洞套洞,洞連洞,洞中有湖,湖中有島,怪石林立,奇景疊出。「卧牛」等造型惟妙惟肖,「龍宮」等場景把人帶入世外仙境,童話世界。目前,杏山溶洞已具備接待遊客的條件,並與5公里外的蒙山國家森林公園、20公里外的雲蒙湖及孟良崮形成了旅遊圈,僅杏山溶洞接待遊客在高峰期就達日數千人。
【雲霞洞】位於蒙山旅遊區內睡虎山前,是一天然溶洞,因洞內供奉雲霞娘娘,故名。相傳,雲霞娘娘是泰山老母碧霞元君之妹。碧霞元君巡行天下,看中此洞,便留其妹雲霞在此居留,建立泰山行宮。由於洞府寬廣,位置優越,是修仙的佳境,故隋唐時代被辟為道觀,並在正對洞口的位置供奉道教的三清教主原始天尊、靈寶天尊和道德天尊。一洞供奉四位尊神,而且是男女神仙同處,實為罕見。雲霞洞曾多次重建、擴建,歷經千年而香火旺盛,百里聞名。過去每年都舉行萬人廟會,為當地一大盛事,並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洞南面上方有一個自然形成的南天門,日光能由此射入,故洞內光線充足。北側另有一個黑洞,過去曾是道士的居室,深不可測,尚待探明。洞外有許多景點,著名的有火神廟、玉皇廟、青龍洞、白虎洞、玉液泉、十八拐等。另有一處十八羅漢磨崖造像,現為佛教文物,可見道佛兩教都對睡虎山情有獨鍾。
蒙山龜蒙景區
【龜蒙頂】位於平邑縣境內,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與泰山遙遙相望,被稱為「岱宗之亞」,因酷似一神龜伏卧於雲端天際而得名。登上極頂,眼前豁然開朗,但覺雲生袖間,霞籠眉際,峰巔於足下,昂首於天外。奇峰羅列,皆匍匐而北拱,眾壑逶迤,俱幽冥而含翠,魯國故土盡收眼底。它雄踞東天,氣勢磅礴,風光壯美,主要景點有東魯在望、瞻魯台、玉皇殿、小魯亭、孔子小魯碑、觀雲亭、蒙山度假村、蒙山轉播台、觀日峰、玉柱峰、群龜探海、海誓山盟石等。度假村集吃、住、游樂、購物於一體,兼有度假、接待、會議、療養等多種功能,並建有蒙山郵電分局一處,中、小型客車可直達,備有高、中、低檔客房、舞廳等,可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需要。
【蒙山壽星巨雕】位於平邑縣境內蒙山主峰龜蒙頂西北側的裸岩石。該雕刻利用山體造型,依山就勢,雕刻中國傳統文化代表長壽的象徵——老壽星。老壽星採用明朝末年定型的形象,突出頭部造型,大腦門,白須飄逸長過腰際,一手拄杖,一手托仙桃。項目於2000年10月18日開工,2002年竣工,將申報世界吉尼斯紀錄。
【萬壽宮】位於蒙山南麓,原名古蒙祠,宋代改為道觀,名玉虛觀,顓臾王廟,後易名萬壽宮。北宋宣和五年,宋徽宗趙佶曾封古顓臾王為英烈昭濟惠民王,故古蒙祠曾改名英烈昭濟惠民王廟。宋代盛行道教,萬壽宮道眾達310人,道觀建築最具規模。每年農歷三月三日均在此舉行盛大的廟會,遊客雲集,香火旺盛。
萬壽宮古建築群由於年久失修,部分損壞,後經平邑縣政府修復。新建築群座北朝南,迎面兀立著一座象徵著「天、地、人」三界的土木結構的三洞山門。山門前有一建築,稱「玉皇殿」。殿前有清朝嘉靖年間栽植的文冠果一棵。有《金石錄》中記載的「玉華峰」奇石一處,碑刻數通。過山門即進入正門,第一進院落正面是前殿和兩廂配房。前殿建築面積180平方米,單檐歇山勢。穿堂入第二進院落,為萬壽宮主體建築,北有「三清殿」,建築面積560米,重檐廡殿式,殿堂為玻璃瓦屋面。古寺新顏,金碧輝煌,頗具氣勢。
萬壽宮依山傍水,有喬松古檜700餘株,參霄蔽日,秀色可餐。有新植黑松、雪松、水杉、翠竹及各種果樹,滿山遍野。溪水長流,松竹常青。春華秋實,景色宜人。置身其間,如臨仙境。
【步游中路】步游中路,位於平邑境內,沿途松濤泉韻,怪崖嶙峋,景色秀麗,風光迷人。森林覆蓋率達80%,樹木茂盛,鬱郁蔥蔥,空氣清新,溪流汩汩,讓人美不勝收。沿途著名景點有:勝境門、試刀石、壽桃石、枕流泉、忘憂谷、龍虎門、白雲岩、鷹窩峰、東天門、老虎石、快活林等。現在,平邑縣又投巨資,加大中路開發力度,鋪築登山台階4,000餘米,建起了山門牌坊兩處,吸引了更多的遊客來此旅遊觀光,大大提高了蒙山風景區的知名度。
【步游西路】又稱「東蒙古道」為古代登山必經之路,山重水復,景觀壯美,沿途主要景點名勝有:迎仙橋、朝天宮、桃花峪、泰山行宮、回馬嶺、黑風口、小風門、大風門、快活嶺、南天門、九龍宮觀音殿、聖憩石等,沿途道路險峻,或明或暗,峻崖森羅,鳥獸出沒,情趣無窮。
【大窪】位於蒙山主峰東側,大部分為平邑縣大窪林場所屬。地勢深凹於龜蒙、雲蒙、東蒙三大主峰之間,身處該地如壺中窺天,深奧莫測。這里秀峰如削,樹木蔥蘢,澗溪縱橫,洞府相連,環境優美。縱橫家之祖鬼穀子曾在此傳道授徒,留有眾多遺跡和傳說。
玉皇閣——始建唐代天寶年間,清雍正年間重修。現彩畫塗壁、神像重塑、院落重修。閣樓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朱牆灰瓦,古樸典雅。門樓書有楹聯「萬道霞光歸紫府,千條瑞氣貫黃庭」,行筆流暢,字跡金黃。閣樓掩映在綠樹古木之中,風光秀麗迷人。
老壽山——位於大窪景區南部,山勢奇特獨立,於山腰處有一居石如老壽星頭像,故而得名。山上怪石林立,形態各異,在老壽星頭像上方不遠處,有一居石如龜,二者相映成趣。現於壽星居石前用水泥雕塑一尊老壽星像,手持龍頭拐杖,身邊配有童子、梅花鹿、靈芝仙草、寶葫蘆、壽桃等,在塑像後面的石壁上刻有一大型「壽」字,有詩曰:「者固老兒非等閑,斑衣鶴發駐童顏,任他世上風波起,只在山中不出山。」此處蒼松翠柏鬱郁蔥蔥,石鋪山間小路曲折回還,環境幽境,芳草清新,是修身養性的好去處。
鬼穀子講堂——為智聖鬼穀子王禪教徒授藝之處。「鬼穀子」是指戰國時期楚國人王禪的稱號,曾隱居蒙山之鬼穀子洞,修身養性,長於縱橫捭闔之術,著有《鬼穀子》一卷,教授弟子百餘人,著名的有蘇秦、張儀、孫臏、龐涓等著名軍事家。「鬼穀子講堂」即為當年講學遺址,今已重修,紅牆青瓦,竹籬相圍,院內有一古槐,三人合抱方攏,遮地近半畝,講堂內王禪塑像立於正堂,其五弟子端坐兩側,凝目恭聽。「鬼穀子講堂」隱於深山老林之中,地勢險要,人跡罕至,仙草靈氣充滿幽谷,雲霧飄忽,景色深奧奇絕。
智慧府——在老壽山西北方向,有兩山洞相連,世傳為孫臏、龐涓洞,二人曾在此跟隨鬼穀子學藝,觀洞前塑有鬼穀子像及孫臏、龐涓等弟子像,並築造仿古建築群一套。
長眉洞——該洞位於垛石山西南崖下,洞寬闊而朝陽,奧秘幽深,相傳此洞曾是穆桂英師長長眉仙翁所居,現有穆柯寨遺址
平邑縣景區
景點經過駐軍部隊和林場多年來的開發建設,樓堂館所林立,交通、通訊便利,服務設施齊全。每逢秋季來臨,滿山紅葉碩果,省內外藝術寫生者絡繹不絕,遊客倍增。大窪地勢平坦,山清水秀,實為避暑、度假旅遊勝地。
【明廣寺】位於平邑縣明光寺林場內,原系明代所建上元庵,又稱鹿野苑,這里山石奇兀,樹木陰森,水聲潺潺,風景極佳,是蒙山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公路直達景區,食宿等旅遊服務設施比較完善。
【五龍湖水上游樂區】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城南10公里處,有柏油路可直達景區。五龍湖原為唐村水庫,屬縣內唯一大型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63平方公里,總庫容1.49億立方米。集蓄水、灌溉、發電、養魚、旅遊於一體。
景區內山清水秀,水面廣闊,青山、碧水、陽光、沙灘,別具風格,是遊人盛夏納涼避暑的理想去處。現在景區配備了水上汽艇、摩托艇、遊船,建設了沙灘浴場、水上酒家等服務項目,建起了眾多的商場、賓館飯店。開通了程式控制電話、有線電視等,各項服務設施日趨完善,旅遊業作為一項新興產業,正蓬勃快速發展。
【萬畝梨花園】位於臨沂市平邑縣城東南30公里的天寶鄉,該鄉因盛產黃梨,亦稱「黃梨之鄉」。天寶黃梨已有3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主要特點是豐產、耐貯、抗性強,石細胞較少,肉質細嫩,汁多味甜,有濃郁的香氣,素為人們喜愛。境內山重水復,梨樹成群,自然環境質朴清新,具有恬靜淡雅的田園風光。每年陽春三月,梨花盛開,漫山遍野,鋪雪堆玉,銀妝素裹。間以桃紅柳綠,風光更加迷人。前來觀看梨花的遊人絡繹不絕。目前,景區內已鋪築了柏油公路,賓館、飯店、購物、游樂、通訊等旅遊基礎設施初具規模。
Ⅱ 帽峰山和帽峰山森林公園有什麼區別我想爬帽峰山。
沒什麼區別,帽峰山即是帽峰山森林公園也
帽峰山森林公園位於廣州市東北郊,始建於1997年,2001年經省林業局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帽峰山座落在白雲區太和鎮、良田鎮交界處,距市中心25公里,地理位置優越。公園面積5362公頃。帽峰山主峰蓮花峰海拔534.9米,比白雲山高163米,是廣州市區最高峰,可驅車到山頂。
帽峰山位於廣州市東北部,坐落於白雲區太和鎮與良田鎮交界處,離廣州市中心25公里。帽峰山森林公園總面積4534.8公頃,為白雲山風景名勝區的2倍。最高峰海拔534.9米,比白雲山摩星嶺高出152.9米,是廣州市老八區的最高峰。公園屬丘陵區,周圍聚集著海拔2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個,形成復雜的地形,山的絕對高度不大,但相對高差大,加上山坡陡峭,溝谷幽深,給人莽莽蒼蒼之感,全園森林覆蓋率大於95%,景色秀美,環境幽靜。帽峰山森林景觀非常豐富,溝谷幽深,景色秀麗。硬體上配有大型餐廳(可同時容納100人用餐),客房20間。
Ⅲ 三亞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跟項目
1、天涯海角:風景不錯,中外馳名的景點之一(但不推薦情侶去此處);門票65元/人
2、南山佛教文化苑:,海南規模最大的景點,海南最大的佛教文化苑;門票:150元/人
3、西島:水上娛樂為主,與蜈支洲島相同,只是風景沒有蜈支洲島獨秀,但任水上娛樂項目並不比蜈支洲島差,門票和消費也比蜈支洲島低的多;西島:100元/人、蜈支洲島:123元/人
4、大(小)東海:同西島一樣娛樂為水上項目為主,人氣非常旺,但因為人氣旺,所以潛水不比島上的好;
5、南灣猴島:位於海南省陵水市,這里有亞洲最長的跨海索道;門票:118元/人
6、南山大小洞天:中國少數5A級景區之一,風景獨特,其形異石;門票:36元/人
7、亞龍灣中心廣場:此景點坐落於「天下第一灣」——亞龍灣,藍天、白雲、沙灘合而為一;門票:55元/人
Ⅳ 麻陽縣有多少個村
截止2019年8月,麻陽苗族自治縣,設312個行政村、1859個村(居)小組。
麻陽苗族自治縣:
湖南省懷化市轄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西北部,地處麻陽河流域,東臨辰溪縣,南連鶴城區和芷江縣,西接貴州省銅仁市,北靠瀘溪縣和鳳凰縣。總面積1561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8月,下轄6個鎮、17個鄉,312個行政村。
位置:
位於湖南省西部邊陲、湘西南部、雪峰山與武陵山脈之間,疆域在北緯27°32′02″-28°01′46″,東經109°24′43″-110°06′22″。東起呂家坪鎮荒田沖,西止郭公坪鄉半坡田的跑馬山,長66公里,南起江口圩鎮老坪山,北止谷達坡鄉大龍沖,東連辰溪、南接芷江懷化、西與貴州銅仁毗鄰、北與湘西自治州鳳凰縣、瀘溪縣接壤、是貴州高原走向江南丘陵的交通要沖。
(4)湖南懷化房溪帽子坡森林公園擴展閱讀
懷化市:
湖南省轄地級市,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行政區劃:
截止2019年8月,下轄1區,1市,9鎮,1個區管委會,分別為:
鶴城區、洪江市、中方縣、沅陵縣、辰溪縣、漵浦縣、會同縣、麻陽苗族自治縣、新晃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洪江區管委會。
位置:
懷化南接廣西(桂林、柳州),西連貴州(銅仁、黔東南),與湖南的邵陽、婁底、益陽、常德、張家界等市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接壤。
Ⅳ 准備帶著家人一起去張家界旅遊,該准備什麼呢
為了解決網友的問題,小編今天特意請教了擇一旅行專業操作員「思思」,為大家整理出這篇精簡實用的張家界旅遊攻略!
去張家界旅遊去哪裡玩比較好?去張家界旅遊必玩景點有哪些?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武陵源景區,是來張家界旅遊的必玩景區之一,包含以下主要景點:
金鞭溪
袁家界
楊家界
大觀台
賀龍公園
天子山
十里畫廊
天門山
在張家界天門山景區裡面有亞州最長的索道、世界公路奇觀、玻璃棧道 鬼谷棧道等!
大峽谷風景區
張家界的大峽谷有最新開發的玻璃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玻璃橋,來張家界旅遊不可錯過哦,不過恐高的小夥伴們,不建議挑戰自己了!
鳳凰古城
感受了張家界大自然神奇的力量,挑戰了世界上最高的自己,來逛逛古城,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鳳凰古城,離張家界車程四個小時,也是游張家界必去的景點之一,有「最美小夜城」之稱,在這里你可以感受湖南濃厚的民族風情和古鎮情調!
去張家界旅遊,哪個時間段最美?
雖然張家界一年四季都很美! (原文:一篇非常實用的【張家界旅遊攻略】匯總ghj)但是每年的4月—10月,張家界的植被處於旺盛時期,這樣景區就更美了,所以建議大家這個時間段來張家界旅遊!
去張家界旅遊,有沒有比較合理的遊玩行程安排?
DI:出發城市——張家界
D2、D3: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D4:天門山——大峽谷風景區
D5:鳳凰古城——返程
去張家界旅遊有哪些注意事項?
張家界和鳳凰古城的客棧一般不提供洗瀨用品,最好自備。
張家界景區內、張家界到鳳凰古城都是些盤山公路,暈車的朋友記得一定要帶上暈車葯!
因為張家界景區氣候時常變化,特別是早晚溫差大,所以提醒朋友們來之前一定要帶上防寒的衣服。
在張家界不要搭乘過份便宜的計程車;
不要跟機場、車站出口處的拉客仔.....(未完)
Ⅵ 黃石公園裡面的景點有什麼好玩的
老忠實間歇泉——地球上最忠實的間歇泉
老忠實間歇泉(Old Faithful)是黃石最有名的景觀。忠實的它每隔約90分鍾就會噴發一次,從不叫遊人失望。每次噴發約4分鍾,噴得最高最美之時是前20秒,高度達40-50米。
有兩條游覽步道。多數遊客會前往Midway Geyser Basin,近距離觀賞大棱鏡。要想看到網上那種整體效果,需要由Fairy Fall Trail去往西南方的小山丘上觀賞。
Tips:天氣越熱,觀賞效果越好。最佳時間在6月到9月,盡量避免水汽較大的陰天前往。
用時參考:30分鍾-1小時(如果爬到山丘上觀景,往返至少需要1小時)
交通:可沿Grand Loop Rd公路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Grand Loop Rd,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猛獁熱泉——五彩繽紛的階梯-
猛獁熱泉(Mammoth Hot Spring)位於公園西北部,離北門很近。景觀以石灰石台階為主,也稱熱台階區,有的台階潔白似玉,有的台階絢爛艷麗。
熱泉滋生的細菌使其色彩豐富,可惜如今大部分熱泉停止了活動,導致部分階梯失去了顏色,想看的朋友要抓緊時間了。溫泉上有 Lower Terrace Loop 和Upper Terrace Loop棧道,可漫步游覽。
用時參考:1小時30分鍾
交通:可沿Grand Loop Rd(12月到次年4月路段關閉)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Mammoth Hot Springs,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Park County, WY, United States
-諾里斯間歇泉——最任性最活躍的間歇泉-
諾里斯間歇泉盆地(Norris Geyser Basin)位於黃石公園西側,是公園最熱最活躍也是最不穩定的一系列間歇泉,不可預測的噴發給遊人帶來別樣的刺激感。
這里煙霧繚繞,如夢如幻,密集分布的噴氣泉孔營造出狼煙四起的氣勢。
用時參考:1小時30分鍾
交通:自駕前往,位於Grand Loop Rd和Norris Canyon Rd交匯處西側
景點位置:Norris Geyser Bas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黃石大峽谷——園內最險峻壯觀的峽谷-
黃石大峽谷(Grand Canyon of yellowstone)位於公園東側,在以地熱聞名的黃石公園內顯得尤為壯觀。
谷內只有一條路可以通行。記得走一走附近的步道,下到峽谷的山腰。
用時參考:2-3小時
交通:可沿N Rim Dr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Grand Canyon of the Yellowston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黃石下瀑布——可在此聆聽自然的咆哮-
黃石上下瀑布都在黃石大峽谷附近,下瀑布(Lower Falls)更為壯觀。
可以從Lookout /Red Rock /Artist等觀察點或者Lower Falls和South Rim步道上看到,觀賞的最佳地點是藝術家之地(Artist Point)。
用時參考:1-2小時
交通:可沿著Grand loop Rd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Lower Falls of the Yellowstone,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United States
-黃石湖——泛舟垂釣的最佳場地-
黃石湖(Yellowstone Lake)位於公園的東南部,是園內最大的湖。此湖為很多動物的棲息所,並為垂釣鱒魚的佳處。
最好的游湖方式自然是乘船。園內有各種遊船出租,無論是機動船還是皮劃艇,都能讓你切身體會黃石腹地的魅力。
用時參考:30分鍾
交通:可沿E Entrance Rd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Yellowstone Lake, Teton County, WY, United States
-西拇指間歇泉盆地——煙霧繚繞的奇幻秘境-
西拇指間歇泉盆地(West Thumb Geyser Basin)位於公園南側。溫泉種類繁多,蒸汽煙霧繚繞。沿著步行棧道可以一直走到黃石湖邊,這里也是野牛、鹿、熊常出沒的區域。
釣魚洞(Fishing Hole) 是這最有名的景點。以前的漁民在黃石湖把魚釣起來後直接放入洞中熱泉里就能煮熟。
用時參考:1小時
交通:可沿自駕前往至Grand Loop Rd南段與U.S. Hwy 89交匯處
景點位置:West Thumb Geyser Basin,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United States
-拉馬爾山谷——野生動物最常出沒的山谷-
拉馬爾山谷(Lamar Valley)位於黃石公園東北,是野生動物的家,喜歡動物的朋友絕對不能錯過。
野牛和鹿在這最常見,還有成群的羚羊,要看狼和灰熊則需要耐心的尋找。記得帶上望遠鏡哦~
用時參考:1-2個小時
交通:可沿著Northeast Entrance Rd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下間歇泉盆地——噴射泥漿的間歇泉-
下間歇泉盆地(Lower Geyser Basin)是泥沸泉,就是說泉眼冒出來的不是清水,而是非常粘稠的泥漿。
最有代表性的是Fountain Paint Pot(顏料鍋噴泉),不斷噴出高溫彩色的泥漿。
用時參考:1個小時
交通:可沿Grand Loop Rd公路自駕前往
景點位置: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WY
如果時間充足,黃石公園周邊的景點也非常值得您去遊玩。
-鹽湖城——摩門教聖地-
鹽湖城(Salt Lake City)猶他州的首府,以緊靠大鹽湖而得名。因為距離黃石很近,所以許多遊客都會先到鹽湖城,再從鹽湖城出發去黃石。記得去摩門教的聖殿廣場、大鹽湖。
-傑克遜小鎮——西部牛仔小鎮-
傑克遜小鎮(Jackson Town)位於黃石公園南部,四面環山,風景優美,距離黃石南門很近。這是一座典型的西部牛仔小鎮,有座「鹿角公園」,四面有用數萬鹿角堆成的巨型拱門,是真的鹿角哦~
-大提頓國家公園——盡賞雪山湖泊-
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緊鄰黃石公園南門,高聳入雲的山巒,覆蓋著終年不化的冰河,到處可觀賞到冰川、峽谷、溪水、湖泊、飛瀑。在園內能看到成群的野牛、麋鹿和羚羊等動物。相比黃石,這里有一種靜謐之美。
Ⅶ 麻陽有哪些鄉鎮
麻陽苗族自治縣轄6個鎮、18個鄉。總人口335027人,各鄉鎮人口: 高村鎮 33526 錦和鎮 17378 江口圩鎮 16839 岩門鎮 18998 蘭里鎮 23683 呂家坪鎮 17466 郭公坪鄉 14946 長潭鄉 9617 拖沖鄉 9727 堯市鄉 10748 文昌閣鄉 11325 大橋江鄉 9825 舒家村鄉 9797 隆家堡鄉 11362 譚家寨鄉 10968 石羊哨鄉 10659 板栗樹鄉 11931 谷達坡鄉 8651 高村鄉 16051 蘭村鄉 8353 栗坪鄉 9939 綠溪口鄉 15392 和平溪鄉 12220 黃桑鄉 15626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100 高村鎮 轄:中街、瓦渣弄、興隆街、大橋4個居委會;菜園村委會。
101 錦和鎮 轄:東街、西街2個居委會;錦江、新市、錦洲、黃家團、官莊、蘭家坪、姚家莊、河灣、楠木、尚坪、良家、桐油坡、白岩坪、關村、二朋沖、柑子園、十八岩、大灣、黃土田、岩口山20個村委會。
102 江口墟鎮 轄:江口居委會;江口、羊合壠、黃泥溪、石眼潭、陳家灣、田家灣、公館、庫邊、老坪山、浪山溪、牙溪、大禾田、老屋沖、駱子14個村委會。
103 岩門鎮 轄:岩門居委會;岩門、平原、黃雙沖、荒田沖、團山、涼亭坡、楊家灣、玳瑁坡、高公沖、岩田坡、新坪、杉木溪、白泥田、桐子涼、毛沖、雙沖、魯草田、大路坳18個村委會。
104 蘭里鎮 轄:蘭里居委會;蘭里、新營、所住、雄山、櫟木、橫喇、道通、黃岩溪、塘里、青山、瓦一田、蒼沖、岩寨、蘭生、大華坪、高坪、錦江、海燕、賢塘、江坪、花園21個村委會。
105 呂家坪鎮 轄:呂家坪、九曲灣2個居委會;呂家坪、首座田、山躍、塘坊、木江溪、太平溪、姚潭、毛家灘、新屋、桐木、九曲灣、向陽、茶溪13個村委會。
200 郭公坪鄉 轄:郭公坪、小坡、溪口、野雞坪、岩東寨、江家溪、喇叭溪、干硐、河禮、米家坪、川岩坪、跨里、馮家壠、杜庄、碰溪壠、抱木山、米沙、岩大門、雙竹坡19個村委會。
201 長潭鄉 轄:長潭、楊柳坪、碰溪園、新場、碰溪、長潭溪、輕土、老山、下角、楠村、魚尾11個村委會。
202 拖沖鄉 轄:拖沖、長坪、黃坳、保家嶺、橋沖、柿子坪、蘭山、保洞溪、大王村、大禾塘、大尤、現合12個村委會。
203 堯市鄉 轄:堯市、馬江口、大坪、土洞、溝水溪、蒲籮坪、高洲坪、堆子丘、小江、柑子坪、大溪、馬山潭12個村村委會。
204 文昌閣鄉 轄:新寨坪、坳頭坪、祖沖、羅家沖、中術元、三坪、官塘、雷司坪、西皮溪、王後沖、張禾沖、會家坊、皮林、黃土坡14個村委會。
205 大橋江鄉 轄:大橋江、西沖灣、小溪、曲水、豪俠坪、雙合口、楊柳坡、盤田、洞塘溪、石壠溪10個村委會。
206 舒家村鄉 轄:舒家、破敵墟、張公坡、紅冬潭、老井沖、長坡山、丁家、桐坡、獅子灣9個村委會。
207 隆家堡鄉 轄:隆家堡、步雲坪、馬頸坳、蠻溪、勾坳、三角坳、王坡、塘頭山、木架洲、黃溪、房家莊、程禾溪、老竹溪13個村委會。
208 譚家寨鄉 轄:弄里、宋家灣、吳公橋、楠木橋、太平頭、黃茶、竹子坳、咸池坳、躍坪、梅場、烏林溪、白竹林、禾塘頭、停子坪14個村委會。
209 石羊哨鄉 轄:新田、新建、木枝溪、松溪坪、洞溪、李家、岩落寨、潭公沖、通達林、三塘、巒潭、躍馬寨12個村委會。
210 板栗樹鄉 轄:板栗樹、武岩、沖天壠、楠木底、大遼、新寨、地亭溪、明士坳、棗子喇、涼子上、江溪、鹽井、麻林坪13個村委會。
211 谷達坡鄉 轄:谷達坡、雲盤、白羊、竿子溪、火馬坪、土潭、達泥田、雙岔口、興隆灣9個村委會。
212 高村鄉 轄:蘭家、二橋2個居委會;高壠、逢爺、通靈溪、大壠沖、漫水、馬蘭、通溪、學里、堯里、帽子坡、車頭、龍池、大塘、大力林14個村委會。
213 蘭村鄉 轄:蘭村、岩山岔、桐古壠、壠田、椒林、大坳、大池、望遠、岩坳、龍盤、清水、黃毛坡、泥溪壠、勝利14個村委會。
214 栗坪鄉 轄:三家、栗坪、廟坳、坡頂田、中寨坪、胡家、蒼屋、黃連沖8個村委會。
215 綠溪口鄉 轄:綠溪口、洲上、王家坪、元郊、楓木、大比田、水漫溪、魚子溪、火馬坳、羊古腦、磨刀岩、陶伊、大溪橋、蘭絲壠14個村委會。
216 和坪溪鄉 轄:和平溪、上進、金溪、毛坪、珠寶、株木、桃樹坪、竹子青、大木、大溪10個村委會。
217 黃桑鄉 轄:黃桑、舊縣、燕溪、黃坪、觀察、湖池、鄭家潭、空石溪、軍田、石婆田、岩灣、老沖、桂竹溪、梓木沖、河洛、大塘、親愛17個村委會。
Ⅷ 少數民族服飾 風俗 住宅 特產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在我國少數民族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佔大多數,他們雖然都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但飲食習慣不盡相同。北方的朝鮮族、回族,新疆的維吾爾族和南方大部分民族主要食用粳米,而傣、侗和水族等嗜食糯米。居住在高原、山區以及北方平原地區的民族主食品種繁多,五穀雜糧俱食。在食品做法上,各民族之間也不完全相同。佤族、黎族喜歡用竹筒做飯,做出的飯帶有新竹的清香;流動性較大的游牧民族常以青稞、燕麥等做成炒麵;廣西山區的瑤、侗等族愛吃用油炒後泡開的茶葉加鹽煮成濃湯,然後沖泡炒大米花和炒黃豆的「大油茶」;新疆少數民族將麵粉、玉米或高梁面烘烤成饢(波斯語「麵包」之意)作為日常主食;他們還特別喜歡吃「帕羅」,這是一種用羊油、羊肉、蔥頭、胡蘿卜、葡萄乾等做的甜米飯,用於捏團抓食,通常被人們稱為「抓飯」,此外,新疆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朝鮮族的冷麵和回族的炸饊子,也都各具特色。
我國某些少數民族還有忌食的習俗,如游牧民族忌食狗肉;藏族忌食魚類;穆斯林忌食豬肉等,我們要尊重他們的習俗。
反映在戀愛婚喪方面,如深受男女青年喜歡的哈薩克族的「姑娘追」和布依族的對歌「丟花包」,回族實行的無棺土葬和藏族實行火、水、天葬。這些習俗的形成受宗教信仰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有著復雜的社會和歷史原因。我國民族風俗多種多樣,民族文化異彩紛呈。藏族人民能歌善舞,以踢踏舞馳名,樂曲節奏悠揚、向以鼓鈸、歡樂自在。蒙古族牧民精騎善射,射箭、賽馬、摔跤是一年一度「那達慕」大會的精彩節目,傳統的演唱形式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好來寶」,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哈薩克族的服飾以帽子最具特色,男子戴黑絨圓高統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等等。
滿族
明朝末年,滿族英雄努爾哈赤經過30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初步形成滿洲民族,即滿族。他把滿洲人分別組織在黃、白、紅、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族之中,實行全民皆兵。後來,滿族政權還陸續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1644年,八旗鐵騎入關,佔領北京,席捲大江南北,建立了疆域遼闊的清帝國。
滿族人很早就信奉薩滿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薩滿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繫上腰鈴,擊鼓起舞,邊禱邊跳。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東西一樣;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滿族男人留發梳瓣,穿馬蹄袖袍褂,系腰帶;婦女頭頂盤髻,穿寬大直統旗袍,不纏足。今天,旗袍已經成為典型的東方婦女服飾,風靡全球。
我國的滿族人有一半以上居住在遼寧省,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等省,以及北京、西安和成都等大城市。
朝鮮族
我國的朝鮮族主要生活在東北三省和內地的一些大城市。居住最集中的地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和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他們居住的地區是我國北方的「水稻之鄉」。
朝鮮族的房屋屋頂由四個斜面構成,房屋正面開三扇或四扇門,室內用磚或石平鋪成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朝鮮族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短衣長裙,以長布帶打結。男子也穿短衣,外罩坎肩,褲腿寬大。朝鮮族能歌善舞,姑娘們愛盪鞦韆和在跳板上飛騰,小夥子則喜歡一對對扭在一起摔跤,似猛虎角力。朝鮮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他們散居全國各地,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在甘肅、青海、河南、河北、山東、雲南等省也有聚居區。
回族的形成與發展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居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也稱回教。回族喜歡環清真寺而居,在農村往往自成村落。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較深的宗教烙印,嬰兒出生要請阿訇(伊斯蘭教教士)起名字,結婚要請阿訇證婚,去世後要請阿訇主持葬禮。回族忌食豬肉、動物的血和自死的物。男子喜歡戴白帽或黑帽。
壯族
壯族過去有20種稱呼,1949年以後統稱為僮族,1965年改稱為壯族。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少數分布在廣東、湖南、貴州、四川等省。壯族聚居地區多山,他們大多從事農業生產。
壯族人喜歡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壯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還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龍蛇等。壯族人有歌圩的習俗,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賽歌台,參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們先唱「見面歌」、「迎客歌」。唱過山歌之後,就開始拋綉球、碰彩蛋、搶花炮等娛樂活動。大的歌圩有上萬人參加,他們常以唱山歌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壯族在兩三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瑰麗的文化藝術。壯族的先民在廣西左江兩岸的陡壁上繪制了大量的崖壁畫。從戰國時期開始,壯族人民就能鑄造銅鼓,它既是樂器,又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獨具民族風格的壯錦久負盛名,遠銷國內外。
苗族
秦漢時代,苗族的先民聚居在「五溪」(今湖南省西部和貴州東部地區),後來不斷遷徙,分散到南方各省。現在,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雲南、四川、廣西、湖北、廣東、海南等地。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勢,在下方和上方分別豎立較長和較短的木樁支撐,在樁上鋪樓板建築。樓上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關家畜。
苗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能歌善舞,蘆笙是他們最喜愛的樂器。苗族的蘆笙舞蜚聲國內外。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雲南、四川、貴州,少數在廣西。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有定期趕集貿易的習慣。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
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阿詩瑪》是著名的彝族民間敘事長詩,在國內外廣為流傳。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區和四川省東部等地。在唐宋時期,土家人手工生產的溪布、水銀和硃砂遠近聞名,成為貢品。「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族的兩朵藝術之花之一,它編織精巧,色澤絢麗,有100多種圖案。土家人的另一朵藝術之花是擺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樸優美,生活氣息濃厚。
土家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發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布依族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黃果樹瀑布周圍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興義、安順地區的幾個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綉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里,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布依族居住區風景秀麗,除了黃果樹瀑布外,還有被譽為「貴州高原之花」的花溪。那裡土地肥沃,適宜農耕,盛產木棉、劍麻、竹筍、香蕉、黃果以及松杉、青岡等建築木材。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兩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他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林業。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侗族人大多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村落依山傍水,住房一般用杉樹建造木樓,樓上住人,樓下關牲畜或堆放雜物。飲食以大米為主,普遍喜食酸辣味,好飲米酒,用油茶待客。
白族
白族自稱「白子」、「白尼」,意思是「白人」,主要聚居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四川西昌和貴州畢節等地也有少數白族人散居。白族聚居區地處雲貴高原,氣候溫和,適宜農業,號稱「糧棉之區」。
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國」稱。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南部的哀牢山區。他們善造梯田。元江南岸遍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有的高達數百級,從河谷一直延伸到山頂,梯田內還養魚,堪稱哀牢山區的魚米之鄉。
哈尼人喜歡用自己染織的藏青色土布做衣服。男人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裹頭。婦女穿右襟上衣,下穿長褲,胸前掛成串的銀飾,頭戴圓帽。哈尼人的住宅大多在山腰,依山勢而建。房屋多為土牆草頂樓房,分上、中、下三層,上層堆放雜物,中層住人存糧,下層關養牲畜。
哈尼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自治縣。傣族人大多居住在群山環抱的河谷平壩地區,雨量充沛,四季常春,盛產稻穀、甘蔗、樟腦、咖啡等農作物,經濟作物,出產柚木、紫檀、鐵力木等珍貴木材,還有野象,犀牛、金絲猴、孔雀等珍禽異獸,被稱為「孔雀之鄉」。
傣族男子上身穿短衫,下著長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有紋身的習慣。婦女穿窄袖短衣和筒裙。住房是干欄式建築,西雙版納、德宏瑞麗一帶的竹樓別具風格。傣族信奉佛教,過去西雙版納未成年的男子幾乎都要過一段僧侶生活,識字念經,才能還俗回家。傣族人民能歌善舞,尤其是孔雀舞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風格,深受我國各族人民的喜愛。
黎族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黎族婦女精於紡織。宋末元初,著名紡織家黃道婆高超的紡織技術,就是在黎族地區居住了40多年學到的。黎族地區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還盛產橡膠。
黎族婦女在腦後梳髻,上插用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發簪,披綉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胸無扣,下穿無褶織綉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男人上穿無領對襟衣服,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幨。部分地區的黎族人保留著紋面、紋身風俗。黎族人喜歡吃水飯。肉食用火燒或生腌,腌肉摻加米粉、野菜等,酸漬後長期保存。
蒙古族
「蒙古」最初只是眾多的蒙古地區部落中的一個,後來演變成民族的名稱。他們的生活方式獨具特色。他們冬季穿皮衣,外罩絲綢或布面,夏季穿布袍,袍身肥大不開叉,俗稱蒙古袍。他們居住的是圓形的蒙古包。蒙古族人民喜歡吃牛羊肉和奶食品、喝紅茶。
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以及新疆、青海、甘肅、河北和東北三省等地區。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自稱「維吾爾」,有「聯合」、「協助」的意思。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大多聚居於天山以南的各綠洲,也有少數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縣。
維吾爾族很早就從游牧畜牧業轉向定居農業了。南疆乾旱而溫暖,北疆寒冷、雨雪充足。在盆地邊緣和戈壁上開發綠洲,是維吾爾族農業的一大特色。維吾爾人一般穿棉布衣,男子穿的對襟長袍稱「袷袢」,婦女在寬袖衣裙上套黑色對襟背心。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俗稱「尕巴」。未婚少女梳十幾條發辮,以長發為美。飲食方面以面為主,喜歡喝奶茶,吃用玉米面或白面烤制的饢。抓飯是節日和待客不可缺少的食品,用羊肉、羊油、胡蘿卜、葡萄乾、洋蔥、大米製成,用手抓食,別有風味。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和木壘、巴里坤兩個自治縣,少數分布在甘肅和青海等地。
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獨特的生活習慣和風俗。他們的服裝多用皮毛製成,長袖肥身,便於騎乘。男子在冬天穿皮大氅,腰系皮帶,右側佩掛小刀。婦女穿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姑娘們的花帽上常用貓頭鷹羽翎做帽纓,十分美麗。婦女們所戴的白布披巾綉有各種圖案。哈薩克人以肉類和奶製品為主食。哈薩克牧民按季節轉換牧場,春、夏、秋住圓形氈房,俗稱「宇」,冬季住平頂土房。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進餐時,主人獻上羊頭,客人要將羊頭右面頰上的肉割下來放在盤中,再割一隻羊耳給座上的年幼的人,這是表示接受的禮節。
藏族
藏族分布在西藏自治區和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他們大多居住在高原地區,從事高原畜牧業。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過去,喇嘛教的上層人物與各地豪強結合,在西藏、青海等地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封建統治。15世紀以後,尊崇達賴和班禪兩位活佛。以前,藏族地區實行封建農奴制,占人口95%的農奴被剝奪了一切生產資料,過著奴隸的生活。新中國成立之後,西藏地區實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農奴制,百萬農奴翻身作了主人,開始了民族的新生。
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系帶,腳穿牛皮長靴。為便於活動,袒出右肩或雙臂,兩袖系於腰間。男子將發辮盤於頭頂上,女子將發辮披在肩上。農區女子大多在腰間系一條圖案絢麗的圍裙。農區以糌粑為主食,喜歡喝酥油茶;牧區以牛、羊肉為主食。西藏大部分地區不吃飛禽和魚。獻哈達是藏族一種獨特的禮儀。哈達是特製的絲織長巾,一般分白、黃、藍三色,在拜訪謁見時雙手獻上,表達敬意。
高山族
高山族主要居住在台灣島的山地、東南沿海縱谷平原和蘭嶼上。由於地區、語言的差異,內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誘人,雅美人等不同的名稱。高山族有本民族的語言,但各地語言差別較大,沒有本民族的文字。
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綉,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高山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種植水稻、旱稻、粟、黍等。雅美人以捕魚為主,同時飼養雞、犬、豬。排誘人主要養牛。
Ⅸ 桃溪的鄉鎮名
桃溪鎮位於武平縣北部,地處桃溪河中游。東臨長汀縣羊牯鄉,西接大禾鄉,南連中堡鎮和永平鄉,北抵湘店鄉。總面積178.95平方公里。鎮政府所在地桃溪村距縣城44公里。
1989年10月,桃溪鄉湘坑村分為湘坑、湘溪兩個行政村。
1995年11月,撤銷桃溪鄉建制,設立桃溪鎮。原管轄區域不變。
2000年,全鎮轄15個村民委員會,197個村民小組,87個自然村,有5269戶,24508人,其中農業人口23627人,佔96.40%。
桃溪境內丘陵起伏,峰巒綿亘。地勢西、北、南三面較高,東面略低,被孔廈溪、帽村河、桃溪河切割成縱深谷地。千米以上山峰2座,其中將軍頂崬主峰1172米,為境內最高山峰。境內主要支流亭頭溪在桃溪神下匯聚桃溪河。由西向東經湘店境內注入汀江。500米以下丘陵地面積9907公頃,佔全鎮總面積的54.35%。鎮所在地平均氣溫18.6℃,無霜期293天,年均降水量1689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宜栽竹、樹、茶果,平原山壠宜種糧油作物,河谷地帶與高山區氣候差異較大。
鎮內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藏有螢石、石英石、金砂石,湘里村石螢石儲量達500萬噸以上河流落差大,水力資源可供開發。全鎮有耕地1065.47公頃,其中水田面積945.8公頃;林業用地15033.33公頃,其中有林地13733.33公頃,林木蓄積量60萬立方米,立竹量95萬根,森林覆蓋率77.7%,新瀾、新華等村毛竹林均在266.6公頃以上。
桃溪人民有光榮革命斗爭歷史,1929年,張滌心、李長明組織武北四支隊在小瀾暴動,震驚閩、粵、贛。現有亭頭胡寮下、小瀾泉坑背、新華、新瀾革命基點村4個。保存一座革命烈士紀念碑。
一、經濟建設
1988年以來,完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展農田水利建設、農、林、牧、漁得到較快發展。鄉(鎮)企業以多種所有制並存發展,一些工業產品、農副產品銷往國內各省市有的銷往國外,經濟建設健康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開辟市場,在外務工的5000餘人中有2000餘人專門從事不銹鋼裝潢業,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現有百萬元以上資產的裝潢公司3個,十萬元以上公司數十個。2000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11655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7138萬元,與1988年相比分別增6.65倍和6.09倍。
糧食生產鎮內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豆等,水稻種植以雙季稻為主,少數高山地區栽種單季稻。1988年全鎮種植水稻1665.67公頃,總產6862噸;甘薯種植面積43.33公頃,產量74噸;大豆種植面積25.33公頃,產量24噸。1994年以來,改革耕作制度,開展農田基本建設,推廣栽培新技術,調整農業結構,雖不斷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但稻穀產量仍逐年增加。連續6年糧食增產。1999年稻穀產量為8707噸,為歷年最高年份。2000年,發展商品蔬菜,全年稻穀播種面積1678.93公頃,比1999年減少100.4公頃,稻穀總產8409噸,平均每公頃產5010公斤。比1988年分別增長22.54個百分點和21.45個百分點。
經濟作物境內經濟作物主要有茶葉、花生、荸薺、木薯、蕉芋、魔芋、蔬菜等,是本縣綠茶主產區。果樹有柑橘、柿子、桃、梨、枇杷等。1990年開始,把茶葉生產列為山區經濟主要項目,鄉財政連續5年扶持農戶擴大茶葉種植面積,調整茶葉品種結構,先後引種福雲6號、7號、黃旦、毛蟹、福大、梅占等新品種在全鄉10個行政村試種。桃溪綠茶在全省茶葉評比中多次獲獎,成為福建省六大名茶之一。1996年,結合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先後引進紅柿等果苗和發展商品蔬菜。2000年,全鎮有果園255.93公頃,產果1408噸,其中柑橘126.46公頃,產柑653噸,桃68.93公頃,產桃170噸,茶園613公頃,產茶378噸,油料作物126.33公頃、產量221噸,甘蔗種植面積26.67公頃,產蔗600噸,烤煙種植面積3公頃,產煙5噸,蔬菜種植面積646.66公頃,產菜14791噸,果用瓜種植面積26.67公頃,產瓜500噸。新礤、亭頭、魯溪、新貢、茶果場等茶園面積均在33.33公頃以上,桃溪、湘坑、小瀾茶園面積均在66.67公頃以上,全鎮茶園面積佔全縣茶園面積的39.35%,產量佔全縣茶葉產量的33.32%。新貢雙喜茶場生產的「千山綠葉」品牌茶葉走向全國,打入國際市場,遠銷日本、新加坡、瑞典等國家。
林業生產鎮內森林資源豐富。以馬尾松、杉木林、闊葉林、毛竹為主,林副產品較大宗的主要有筍干、松脂、香菇、油茶籽、油桐籽等。1988年開始,把保護森林資源,發展林業生產,作為發展山區經濟的重要項目。分別在桃溪、小瀾、新瀾、魯溪、湘溪、湘坑6個行政村建設杉木用材林基地,新華、新瀾2個行政村建設毛竹生產基地。由於80年代初曾出現超砍過伐林木現象,中幼林比重大,近成熟林少,可伐森林資源急劇減少,商品林大幅度下降,松脂產量逐年減少。2000年,全鄉造林更新31.33公頃,生產木材7345立方米,封山育林294.67公頃,幼林撫育200.67公頃,生產毛竹58萬根,產油茶籽165噸,油桐籽420噸,松脂87噸,筍干45噸、香菇68噸、山蒼籽32噸、棕片65噸。1988~2000年,共為國家提供建設用材87345立方米,居全縣第二,每年還提供毛竹30萬根左右。
畜牧水產鎮內農戶飼養豬、牛、雞、鴨較普遍,豬的飼養在畜牧業中占重要地位,多數農戶都有零星飼養。水產品主要靠溪河捕撈和池塘養殖。1988年,生豬存欄7256頭,養牛1059頭,淡水養殖15.44公頃。1990年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水產有了較快發展,其中飼養母豬較多,肉類和禽蛋產量逐年增加。1993年,縣畜牧水產局在桃溪河段投放適宜野外自然生長的草魚、圓吻魚團、鯉魚、絨毛蟹等魚種。1996年,江坑村民藍如城人工馴養果子狸獲得成功,養殖果子狸500多隻。山下角開始辦豬禽飼養場,發展河田雞。1999年桃溪村村民王傳敏始辦養狗場,飼養肉狗80隻。2000年全鎮生豬存欄12179頭,養牛1367頭,兔17863隻,家禽59100隻,蜜蜂320箱。肉類總產量1280噸,禽蛋產量122噸,蜂蜜3噸,淡水養殖21.86公頃,水產品產量109噸。
鎮村企業1988年,境內已有農械廠、茶廠、竹木加工廠、建築隊、糧食加工廠等企業。10月,興建陂礤口水電站,裝機960千瓦,為鄉內第一座鄉辦水電站。此後,陸續興辦綜合木製工藝廠、化工廠、香粉廠、活性炭廠、機磚廠、鑄鋼廠、小瀾紙箱廠等企業。1994年3月,魏丁明、陳凌全等16位台胞共同投資500萬元,建辦福建武平皇茗茶果林開發有限公司,開發茶、果、林系列產品,是縣內首家外資開發的農業企業。2000年,全鎮有水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3520千瓦,各類企業809家,從業人員1837人,產值9970萬元,其中農村工業產值4517萬元,上繳稅金148萬元,農村工業產值中私營、個體企業產值佔88.67%,集體固定資產原值1451萬元。木碗、木碟、膠合板、活性炭、茶葉等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市場。部分產品出口國外,出口交貨值307萬元。
交通1988年以前,境內已有省道圍禾線穿境而過,5條鄉村公路32.5公里1條林區公路2公里。1990年以後,大力發展鄉村公路,公路向各行政村縱深延伸、先後修建小瀾—河口,桃溪—新華、新瀾,魯溪—余屋坑,湘溪—羅坑,小瀾—泉坑背,陂礤口—陳里逕,大瀾園—石靈屋,大瀾園—老鴉山等8條簡易公路。1996年,修建省道圍禾線桃溪至永平路段,桃溪境內繞過江坑嶺改經新田、田雁、亭頭、新礤到桃溪,新建5.7公里。1997年,鋪瀝青路面,為三級公路標准。1999年,鎮成立公路工作站,負責養護鄉村列養公路。2000年,公路有省道圍禾線14公里,縣道48公里,鄉村道公路12條,長126公里。林區公路2公里,15個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建成以鎮所在地為樞紐,外通毗鄰各鄉,內聯各村的公路運輸網路,擁有貨運汽車8輛,農用車32輛,手扶拖拉機35輛客運車4輛,年均客流量12.5萬人次。
郵電1988年,鎮內設有郵電支局。有100門交換機1台和3路載波機一端,通縣城電路4路。1993年5月17日,開通500門程式控制電話。1994年,農戶開始安裝電話。後又開通無線尋呼。1996年,電話容量擴大為1000門,桃溪、小瀾、新礤、魯溪、新貢、湘坑、湘溪8個行政村通電話。占村總數53.3%。安裝農話400門2000年,鎮內擁有電話容量2000門,直放站1個,模擬加數字移動發射台1座,全鎮安裝農話1750部,架設120路光纖電纜35.4皮長公里。郵路89公里,遍及全鎮各行政村,郵政儲蓄點1個,農村電話代維站1個。辦理函件、包裹、郵件投遞、報刊發行、電話等業務。15個行政村均通電話。
農田水利1988年前,境內建有下坑、紅瀾、新泉坑等小型引水工程。1990年,建小瀾陳屋混凝土水陂1座。新增灌溉面積28.46公頃,解決全村210戶1300餘人的飲水困難問題。1996年,桃溪鎮列為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對魯溪、湘溪、湘坑、桃溪、江坑、小瀾等6個行政村進行首期開發,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共改造中低產田458.67公頃,修建陂壩9座,建造標准化渠道1.01公里,砌「三溝」(防洪、排水、灌溉)1.31公里,開機耕路1條1.2公里,改善農田灌溉486.67公頃。2000年,境內有小(二)型水庫2座,小(三)型水庫1座,總庫容32.4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945.67公頃,旱澇保收面積937.87公頃。分別佔耕地面積的88.76%和88.02%
鎮村建設1988年,政府機關駐地街道鋪築泥結碎石路面,寬僅10米—12米政府機關、供銷社、糧站、稅務所、郵電所、信用社、農貿市場、學校、衛生院、影劇院、寺廟、祠堂等公共建築,多為土牆瓦屋,民居住宅多為1層—2層土木結構瓦屋。1990年修建農民新街,鋪設水泥路面827米。嗣後新建的公共建築和民宅多是3層—4層的鋼筋混凝土結構。1995年5月,小瀾村被龍岩地區確定為第二批新村建設試點村。1996年10月,結合省道206線改造,完成鎮駐地集鎮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實施集鎮改造,在此基礎上,集鎮建設和新村建設步伐加快,江坑、湘坑、新華、新瀾、小瀾等村的人飲工程也相繼完成。至2000年,拓寬主街道1條,路寬30米,總長1286米。其中綠化主街道1000米,街巷鋪設水泥路面1.2萬平方米。新建下水道2568米。建自來水廠,並安裝路燈20盞。鎮駐地和各行政村辦公、公共住宅等建築總面積4.8萬平方米,建成區總面積60公頃,比1987年擴大1.5倍。1988—2000年的13年中全鎮累計新建、改建住宅建築總面積6萬平方米,新建農民新村3個。
鎮村財政2000年,鎮財政預算內收入103.4萬元,15個行政村村財總收入42萬元,分別比1988年減少23.97%和增長23.80%。
集市貿易桃溪歷來是武北物資集散地。每月農歷逢一、六為桃溪墟期,逢三、八為小瀾墟期。1993年,建成桃溪農貿市場,建築面積480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164個1995年建成小瀾農貿市場,建築面積1120平方米,設固定攤位80個。隨著農村市場經濟意識的不斷增強和商業網點設施的改善,個體商販逐年增多,流通領域日益活躍,市場繁榮。2000年全鎮有鎮級市場1個,村級市場1個。建築總面積5920平方米,攤位244個。墟場上市的農副土特產品主要有大米、茶葉、香菇、筍干、棕片、甘蔗、板栗、茶油、蜂蜜、蔬菜、菜苗、豬仔、耕牛、肉禽蛋、淡水魚、竹木農具等。墟日均人流量3100人次,年成交額1680萬元
二、社會事業
教育1988年,鄉內有普通中學1所,小學14所。在校學生3891人,其中中學生901人。教職工269人,其中中學教職工73人。中小學教舍多為1層—2層土木結構瓦屋面以後逐步新建改建。1994年,桃溪鄉教育「六項督導」經省、市教委驗收。2000年全鎮中小學學校佔地面積72036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30699平方米,其中小學學校佔地面積47293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8996平方米。1988~2000年的13年間新建改建校舍面積12575平方米。2000年全鎮有普通中學1所,在校學生2315人;教學點14個,在校學生3018人;幼兒(班)25個,在園幼兒521人。教職員工337人。其中中學教職工120人,幼兒教師33人。
科技普及1988年,建立鄉、村二級農科網和科技示範戶。1989年,鄉科學技術委員會成立。1990年,縣派出農藝師在桃溪設立茶葉科學研究和茶葉指導生產技術站,負責茶葉技術製作與指導,培訓技術干。此後,根據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以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為中心,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先後組織舉辦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實用技術培訓班35期,受訓農民達1268人次。2000年,全鎮有農技站1個,有各類技術人員465人,80%中青年農民掌握1門—2門實用技術。
衛生1988年,醫療單位實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1989年6月,鄉、村相繼成立領導小組,開展衛生保健工作。1993年始,重點改造農村飲用水。1998年12月,桃溪中心衛生院被省衛生廳確認達「一級甲等醫院」標准。2000年,桃溪中心衛生院有醫務人員19人,設中西醫門診、X光、化驗、手術、防疫、五官科、婦幼保健等室和葯房,病房有病床35張,院房佔地面積4980平方米,建築面積2580平方米。村衛生所15個,衛生室1個,私人診所1個、葯站1個。全鎮96%人口飲用安全衛生水,其中30%人口飲用自來水。
文化體育1988年,有鄉文化站。有山歌、船燈、舞獅等傳統戲劇和文體活動。1989年,恢復農村有線廣播,成立桃溪農民體育協會,利用農閑季節、重要節日,適時組織農民開展藍球、象棋、乒乓球、拔河等群眾喜聞樂見的體育活動和比賽。1990年,興建桃溪衛星電視接收站,並在小瀾村建成全縣第一個村辦有線電視地面接收站。2000年,有線電視與縣聯網,可收看24個頻道。鎮文化站設施較為完善,成為標准文化站。全鎮有電視衛星接收台2個,電視差轉台17個,電視綜合覆蓋率93%,15個行政村安裝有線電視。
計劃生育1988年以來,堅持開展計劃生育工作。1992年,建立鄉、村計生協會,發展會員645人。1993年,田雁村獲龍岩地區計劃生育先進單位。1994年,實行屬地管理。1997年,桃溪、江坑、魯溪、湘坑、湘里、新華、新瀾等行政村被縣委、縣人民政府確定為計劃生育後進村,實行單列管理,通過艱苦工作,落實各項措施,計生工作顯著進步2000年,全鎮節育率92.3%;出生率10.77‰,人口自然增長率6.21‰,分別比1988年下降7.26個千分點和6.82個千分點。
三、人民生活
198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46元。199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到1315元。大多農戶購置電視機、VCD、電冰箱、電風扇等家用電器,新建住宅多為3層—5層磚混結構樓房。1997年,摘掉貧困帽子解決溫飽進入小康建設。200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613元。比1988年增長6.65倍。 桃溪鎮位於河南省內鄉縣,原名西廟崗鄉,2008年改名為桃溪鎮。
一、基本情況
桃溪鎮位於內鄉縣城西南部26公里,總面積140平方公里,其中山坡面積17萬畝,全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分布。轄九個行政村,綠地面積人均10.2平方米。
二、歷史沿革
據鄉志記載,明清時期,原西廟崗鄉政府所在地原為自然鎮,稱桃溪鎮,因一條兩岸桃樹連綿成林的桃溪河穿鎮而得名。據載,因軍閥混戰土匪猖獗,一把大火把此街燒成灰燼,加上自然災害瘟疫流行,愚昧的群眾認為魔鬼作怪,因而在此修建廟宇一座,祈求上天賜福。因其座落在縣城西部土崗上,又以古廟會盛傳四方,逐步演變改稱為西廟崗,1962年成立西廟崗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西廟崗鄉。2008年8月,經省政府批准,更名為桃溪鎮。
三、經濟建設
桃溪鎮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有狄青洞,相傳為宋朝名將狄青部下被金人圍於洞內困餓而死。該洞深幽曲折,下斜半里許有水潭:鍾乳石琳琅滿目,洞大如廳。黃龍寨頂插劍崖石壁之上有詩人李袞親題詩句,字跡依稀可辨。主要盛產米黃玉、松香玉、七彩玉、雞血紅、黑墨玉、雜毛石、五氧化二釩、青石、邊緣石材等十多個品種,共有礦帶32條,礦山面積約91平方公里,儲量4000萬立方米。主導石材米黃玉晶瑩剔透,被人們稱為「黃水晶」、「黃色瑪瑙」。該鎮素有「米黃玉」之鄉之稱。特別是大理石資源豐富,其松香黃大理石礦色澤鮮美,光滑如玉,礦體分布面積大,儲藏量1600多萬立方米,為國內少有品種。1985年由中央外貿部和西廟崗鄉政府聯營建廠,組織開采。多年來,在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以農民富裕、財政增收、社會穩定為目標,突出抓好工業、項目、新農村、畜牧養殖、集鎮建設、綜合治理和社會穩定等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沿豫52線創建了桃溪石材城,佔地面積300畝,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先後入駐企業近百家。以桃溪石材城為龍頭的石材工業園區聚集帶成為全國最大的米黃玉大理石加工基地和交易市場,形成了開采、加工、銷售、運輸一體化的產業結構。全鎮開采礦口90多處,加工戶達1500多戶,大、中型設備1500餘台(套),從業人員近4000人。生產的產品包括工程板材、精美餐桌、茶幾、茶具及各種工藝品等達四十多個品種,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四、民族狀況
全鎮有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溝村、廟崗村等。滿族眾多,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彭溝村;回族主要分布在寺河村、廟崗村;全鎮有眾多個少數民族聚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