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唱歌蒙古服裝女裝戴帽子

唱歌蒙古服裝女裝戴帽子

發布時間:2021-07-01 12:14:05

❶ 蒙古族的服裝,節日,習俗

蒙古族的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特色,以袍服為主,便於鞍馬騎乘。

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製作而成的。夏裝多為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

蒙古族的節日

一,那達慕:「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蒙古族人民物質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二,春節:過春節,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節前,人們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備下羊肉和各種奶製品,加上幾壇上好的美酒,然後開始「調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午夜,開始飲酒進餐,按常規要多吃多喝一些。

除夕人們還紛紛地向長輩人敬「辭歲酒」,圍坐吃餃子,俗稱「黃饃饃」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還要聽藝人說書,通宵不眠,沉醉在歡樂之中。初一,一大早身著各色服裝的男女,跨上早已調好的駿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鎮),挨個地串蒙古包。

三,馬奶節:蒙古族傳統節日,以喝馬奶酒為主要內容,故名。流行於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和鄂爾多斯的部分牧區。通常在農歷八月下旬舉行,日期不固定,為期一天。

四,燃燈節:每年農歷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臨,家家點燃酥油燈以示歡慶。

蒙古族的習俗

一,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

二,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

三,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

三,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

四,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

(1)唱歌蒙古服裝女裝帽子擴展閱讀:

蒙古族主要聚居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青海、甘肅、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區的蒙古族自治州、縣;其餘散居於寧夏、河北、四川、雲南、北京等省、市、區。

蒙古族使用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一布里亞特3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的,經過本民族語言學家多次改革,已經規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過去是狩獵與游牧,直到13世紀,蒙古族仍然有「圍獵」的習俗。現在的蒙古族仍長於騎射。放牧習慣已由逐水草而居發展到現在的定居放牧,有冬營地和夏營地,按季節移場放牧。

蒙古族現在是具有嶄新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發揮著重大作用的民族。

❷ 蒙古族 習俗,服裝有哪些

習俗:
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贊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折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祗,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尊老愛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愛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孩子。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勸酒往往通過情真意切的歌唱表達出來,唱歌與勸酒是同時進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後,大家舉杯合唱,然後大家一起乾杯,如此數遍,酒意酣暢。歌唱有禮儀性的,也有即興盡興的,有一人或數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達旦。
熱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語稱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主人會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菁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禮儀,習慣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無不依據其禮為之,敬長慈幼,同胞相見,長幼有序,賓朋有禮,客至如歸。當然其禮儀之表達形式,隨著時代的前進,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豐富,有所改進,如鞠躬、握手禮、互贈紀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來。

可以想見,洋溢在蒙古人民為人處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種高尚品質和道德情操下,我們感到的將是那種心地憨厚,熱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選獵狗:蒙古族有獵狗打獵的習俗。因此,他們非常重視選留一隻好獵狗——「台格」,也就是經閹割的短毛細狗。選留獵狗要注重好的品種,即從良種小狗崽中挑選腰身長,尾巴長而勻稱,聽覺靈敏,視力敏銳,動作敏捷,跑起來快的小狗作獵狗。

當第一次出獵調馴獵狗時,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熱血,使其與狐狸和狼成為冤家對頭。如果是專門獵取狐狸和狼的獵犬,那麼就要禁忌獵兔子。否則在追逐狐狸時一旦遇到兔子就會失去主要目標。

一隻訓練有素的獵狗必須領會以下幾點:吹口哨、示意、招手、指點、呼喚等暗示和要求。一隻好獵犬不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竄進洞穴的狐狸從洞中咬住尾巴拽出來。

獵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時,還要適當補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須將肉煮熟加鹽放晾後才喂。獵狗餵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標准,切忌喂得太飽。在冬季數九天,為預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塗於狗掌。進入五九天,須將獵狗拴於帶漢漬的鞍屜上進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時節,開始吊控乘馬和獵狗。吊好之後,獵人們選一個叫作「紅喜鵲」的能見紅色的日子出獵。到達狩獵地點後,先祭祀神瑪乃汗,然後才開始打獵。牽獵狗的人一般都牽兩只以上獵狗。近十名獵手的狗加起來就有三四十隻。他們排列前進在寬三五華里的地段,有的人見獵物就撒狗,有的則只作準備先不撒狗,等到節骨眼上才撒狗。每隻獵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隻狐狸。用獵狗打獵不以獵狗所抓到獵物之多少進行分配,仍按傳統習俗凡參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獵獲物。
服裝: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❸ 蒙古姑娘服裝有哪些特點吖

1 適應高原氣候和游牧生涯任何民族的服飾,都要適合本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特點。這是通例,不能叫特點。然而,蒙古民族幾百年來,在他的大本營——蒙古高原從事牧業經濟,那穿透力極強的雄風,那凍爛三歲牛犢腦袋的嚴寒,那鋪天蓋地的皚皚冰雪,那馬背上飄泊不定的游牧生涯,都使他的衣食住行別無選擇,形成了只能如此而不同任何農業民族的獨特體系。千百年來,幾經改朝換代,風雨滄桑,蒙古服裝的袍子、腰帶、靴子的模式基本變,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相對穩定,沒有離開高原,離開馬背,離開游牧生涯。蒙古人身材魁梧高大,所穿袍子也特別寬大。當地漢人的大皮襖,一般四張羊皮足夠。而蒙古人的皮袍,竟多達八張·寬大又嚴實,封閉性很強。高領可以抵擋風寒,保護脖頸,少灌沙子。大襟很長,又帶里襟,扣子錯開釘,撩起幹活方便,放下暖肚防寒。過去沒有那麼多背心秋衣線衣毛衣,汗褟子套皮袍可以穿到明年夏天,沒有里襟咋成?袖長根肥,騎馬不凍手,套馬馴馬腋下不憋。下擺修長寬松,騎馬不凍膝蓋,又可以防止蚊蟲叮咬。腰暖一根帶,紮上那寬大腰帶能抵擋風寒,不得腰腿疼病。還能保護內臟,要不騎馬時顛得你心嘴子都疼。這一紮腰帶,又把蒙古袍變成一件多功能衣服,正如一本書講的:「袖子是枕頭,里襟是褥子,前襟是簸箕,後襟是斗篷,懷里是口袋,馬蹄袖是手套。」游牧民族,輕裝簡從,過去大部分人家沒有被子,只用里襟為褥,大襟為被,袖子為枕。只有少數富人,才有一種特製的睡袍,袖短、身長,分棉毛兩種,也是蒙古袍式的,不是後來的四服頭被子。現在牧區有的老嫗,仍用大襟往家兜干牛糞,相當簸箕的作用。至於把懷里當口袋的事,更是比比皆是,這跟如今穿緊身甲克衫的道理一樣,錢、煙,甚也能揣,甚至能掏出一瓶酒來。腰帶左邊掖蒙古刀,右邊掖火鐮口袋。在野外打住獵物,打著火鐮就可以燒肉,掏出刀子就能扒皮。甚至碗筷都帶在身上,到了誰家,用自己的碗和刀子,吃人家的手扒肉。要不舉行婚禮,那麼多的人上哪兒借碗筷去。帽子上面已經介紹,四塊瓦保護著兩耳,最容易凍的後脖前額。一系帶子下巴也保護了,就露兩只不怕凍的眼睛。靴子套上氈襪,鞘子又長,零下四、五十度的嚴寒能挺住,稍微著點兒水也濕不透。船形立筒靴,乘馬紉鐙十分方便,在草原上徒步行走,據說還能減少阻力。立筒靴還能保護腳後跟和小腿,不被鐙盤鐙繩磕著勒著。2 袍子接馬蹄袖馬蹄袖原來是滿族的服裝,後來成為官服,王公貴族袍子上必加馬蹄袖。民國以後廢除帝制,牧區仍沿襲王公世襲制度。直到解放以後,才被人民政權代替。馬蹄袖先生於官,後來波及到民。先著於男,後普及到女。《綏遠通志稿》采訪烏蘭察布盟各族,「袖特長,遮手,過膝,袖頭作馬蹄形。」馬蹄袖是活的,可以別起放下。別起以後幹活利索,放下以後騎馬不凍手。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聞,說是為了吐痰方便。文武百官上朝的時候,金鑾殿里可不能隨便吐痰。有些咳嗽氣短的年邁老臣一口痰上來,沒個吐處,「啊——啪」,就吐在馬蹄袖子里,這玩意兒里子是用水獺皮綳的,不沾水。下朝出來啪地一甩袖子,就甩出去了。烏珠穆沁的馬蹄袖男女都有,款式相同,區別只在顏色上。馬蹄袖的下面,跟袖子寬窄差不多,手背上有塊三角形的布,類馬蹄,故曰馬蹄袖。馬蹄袖與袍色的搭配也有講究,如系紅緞皮袍,馬蹄袖須用淺藍乎絨做貼邊;如系淺藍緞皮袍,馬蹄袖宜用天藍平絨貼邊。掛里子水獺貂皮當然最合適。窮人買不起,就地取材用黑自山羊皮。如用自山羊皮,中間要夾層黑布,習慣上不單用自布。馬蹄袖過去是個講究玩意兒,姑娘出嫁、拜火祭灶、逢年過節必須接馬蹄袖,無馬蹄袖不能到場。做喪事時才把馬蹄袖取下來,有馬蹄袖的前襟要掖在腰帶里。隨著時代的發展,有些事情就走向了反面。阿拉善就是如此。以前袖口必接馬蹄袖,現在除了隆重集會,配上有頂子的帽子接馬蹄袖以外,平時已經不接。馬蹄袖隨袍子有冬夏之分,冬天接皮袖,夏天接布袖。蒙古國革命以後,把馬蹄袖看成封建的東西,一個時期號召取消,便袍配輕革皮靴,帶沿帽,成為當時的時尚。可見服裝這玩意兒。跟人們的時代觀念和審美情趣大有干係。3褲子上套護膝蒙古人在穿著上,似乎有重袍輕褲的傾向。袍子做工、面料、鑲嵌都很講究。民國時期,大庫倫尚有值萬金的袍子,沒聽說褲子怎麼裝飾。這可能由於褲子穿在裡面,讓袍子擋著,裝飾了也看不見。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有了護膝。生活在清末民初的羅卜桑愨丹,寫當時的風俗,說一般人袍子做下幾種,褲子卻不為所用。只是不分男女,多穿護膝。當時外蒙的婦女仍不重視褲子,再高級的袍子,下面都是配一條自布單褲。後來的褲子,品種大概多了一些,布(緞)褲、棉褲,冬天用山綿羊皮割的皮褲。但樣子也比較單調,從《鄂爾多斯蒙古傳統用具》一書中的插圖看來,當時的褲子分男女兩款。男褲有褲腰,女褲無褲腰,左右開衩,各綴兩根帶子,系在腰間就行了。姑娘結婚時就穿這種褲子,名日「帶褲」,亦素而無飾。喇嘛人穿袈裝和裙子,小喇嘛裙子裡面沒有褲衩。有些漢族小夥伴玩耍的時候,常愛撩起裙子往裡窺視。不過護膝一詞,只是一種翻譯上的借用,它事實上比我們現在穿的505護膝長得多,實際上就是一截短褲,上粗下細,下面的埴進靴里,上面套進大腿上,訂兩條帶子綁住。有用綿羊皮縫的,也有用布料絮上駝毛、棉花做的。套在單褲上面,自然非常保暖,騎馬挺合適。4 頭重腳輕腰帶為尊帽子、腰帶是一種人格和尊嚴的象徵,古時曾用這兩件東西區分品級和地位。什麼樣官銜的人戴什麼樣的帽子、扎什麼樣的腰帶,都有嚴格的規定。男人戴帽子、扎腰帶,是一種「自由民」的標志,是奴隸還是自由民,從腰帶和帽子上就能看出來。成胄思汗有一次跟其弟合撒兒鬧矛盾,首先把他的帽子、腰帶摘掉,讓士兵捆起來。他們的母親訶額侖聞訊連夜趕來,命令成吉思汗把他弟弟的繩索解開,帽子、腰帶還給他,讓他恢復「自由民」的身份。所以,蒙古人戴上這兩樣東西,就表示我是神聖的人,和任何人平起平坐,你不能侵犯我。未結婚的女子也扎腰帶,表示男女平等,不受侵犯。結了婚有一個階段不扎腰帶,就表示政策放寬——對丈夫忠誠和順從。有人說稱呼已婚女子為布斯貴,就是這么來的。這樣一來,戴帽扎腰帶就成為一種富有嚴肅性、禮儀性的事情。在一些鄭重的場合,比如集會、會客、敬酒、獻茶,必須穿戴整齊,戴帽扎腰帶。平時不戴帽子的,敬酒時也一定要戴上才給你敬,和漢人脫帽表示尊敬正好相反。赤頭拜見長者和參加宴會,被視為大忌一樁。這也有個說法,蒙古人認為頭是人體之首,帽子是頭衣,扎腰帶是「鄭重的禮節」。戴帽扎腰帶是尊嚴在身、祿馬奔騰的意思。而且頭重腳輕,帽子、腰帶、袍子這三樣東西,從來不跟襪子、褲子、靴子混在一起,這里有個上下臟凈同題。尤其是帽子,從帽子上跨過就是從頭上跨過,這是對主人的最大侮辱。兩方摔跤手入場,舉行儀式時都要戴帽子,以示鄭重。摔開以後怕掉在地上沾土,臨時讓各自的裁判拿在手裡,摔完再戴上。不論何時何地,腰帶和帽子都要放置在最高處。帽子且忌諱口子迎上放置,說那樣得了病好得慢。不能互換著戴。如果換後出了事,要向帽子唾幾下再戴。晚上睡覺,要解下腰帶,折疊三折,放在枕頭底下。有什麼關鍵事情怕忘了,就綰個疙瘩放在旁邊。收拾衣物時,最下放靴、襪,上來是褲子,而後是袍子,最上面放腰帶和帽子。不能把這兩件東西放在袍子下面,更不能放在靴襪下面,尤其不能放在女人的衣褲下面。否則被視為大不吉利。戴環的帽子,拿到一個干凈地方燒掉,就是好帽也不能送人。路上碰見靴子能撿,碰見帽子不能撿。因為帽子口朝下,人撿了不主好。平時這兩件東西,讓人打動都不高興。《長春真人西遊記》提到固姑冠時,就說「大忌人觸」。帽子、腰帶的穿著有個「六字經」,喚作「三整理」、「三下垂」。就是進人家蒙古包以前,一定要整理一下帽子、扣子、腰帶,看看帽子戴正沒有,扣子敞開沒有,腰帶紮好沒有。下擺、刀子、袖子一定要垂下來。下擺掖在腰帶上,袖子捲起來,刀子別在腰帶上(應當垂掛下來)進別人家作客,都是不禮貌的行為。主人也要扎腰帶(因為紮上腰帶熱,有時在家不扎腰帶),來不及扎者,至少要扣上三道扣子,不能敞懷迎客。5 三搭頭和大辮子古老民族的有些習俗,有時會保留在最年幼的小兒身上。我在蒙古民族「歷史的後院」(翦伯贊語)——呼倫貝爾采訪的時候,發現那裡五六歲的蒙族小孩,頭上都留三撮毛,囪門一撮,兩邊頭上兩撮,很是憨稚可愛。這就是三搭頭,古代蒙古人的發型。大約八百年前,豁里察兒沙爾大約也是這個年齡的時候,張羅要殺死托雷。一位名叫阿拉坦的婦人過來,揪住了他腦瓜蓋上的小辮,才救了托雷一命。看來當時豁里察兒沙爾留的,恐怕就是今天呼倫貝爾小兒的發型,只是辮成辮子而已。這種三搭頭發型,並不只是小兒才留的,當是古代男人們的普遍發式。《蒙韃備錄》載:「上至成吉思(即成吉思汗,成吉思是名,汗是可汗、皇帝的意思——作者),下及國人,皆剃婆焦如中國少兒留三搭頭。在囟門的稍長則剪之,在兩下的總小角,垂於肩上。」鄭所南《心史·大義略敘》:「韃主剃三搭,辮發」。「雲三搭者,環剃去頂上一彎頭發,留當前發,剪短散垂;卻析兩旁發,垂綰兩髻,懸加左右肩衣襖上,日不狼兒……或合辮為一,直拖垂衣背。」電影《成吉思汗》中出現的諸多文臣武將,都是留的三塔頭,根據可能就是從這里來的。清朝不分民族,男人都梳一條大辮,辮根用紅線扎住。但喇嘛人一律剃光頭,有一首民歌說:「神山的北面,要種黃蒿了,哎,楞噠日嗨。活佛喇嘛的頭上,要留辮子了。哎,楞噠日嗨。」這里的留辮子,就是還俗娶老婆的意思。6 女子炫耀針線人說蒙古民族是馬背民族,逐水草麗居,漂泊無定。有些財產,也都帶在身上和頭上,所以蒙古人的穿戴十分華麗,俗謂「蒙古人有錢花在頭上」,衣服不僅蔽體保暖,特重視裝飾與美化,無不沿邊與鑲嵌。各種附帶的適用皆裝飾品無數,工藝非常復雜細致。女人們都以針指之藝炫耀於鄰里,社會也非常重視。其中甚者,客人來了不看五官長相,專看人家靴子上的花紋。民間說:男子炫耀氣力,女子炫耀手藝。這是千真萬確的。針線不好的姑娘,父母愁嫁不出去,別人也不想要。教會女兒作針線是每一對父母必須盡到的義務,家教的一項重要內容。民歌里多次唱道:「還沒結出葡萄的葡萄樹喲,還沒學會針線營生的幼小年華喲」。在婚宴上,姑娘的母親向親家母交待女兒的時候,也總是說我的女兒針線營生未曾學會,請親家你多擔待。其風氣如此,牧區刺綉的物品故多精美,得到一隻煙口袋也是工藝品。蒙古女子拿針方法與漢族不同,漢族用右手三指捏針,朝里往外縫,蒙古女子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拿針,從外往裡縫,頂針戴在食指上·每當秋天打完草以後,牲畜的奶源枯竭。牧活不多,就坐下來做針線,一做就是兩三個月,每天在羊油燈下,做得很晚。有時臨近的幾家,還要互相幫工。冬天馬上到了,丈夫孩子們都等著穿衣,不趕不行。再則夏天熟好的皮子,秋天必須用完。因此牧區婦女們是比較勞累的。鄉間對針線活好的婦女,也是非常尊敬的。我在達茂旗下鄉的一家老嫗,那年七十八歲。七十五歲時還被前浩特一戶人家請去,做了半個月針線,做了一袍一坎肩。我去時眼已不行,不能刺綉。牧區的工藝也有失傳的危險。

❹ 蒙古的服裝

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❺ 蒙古族服裝特點是什麼

特點為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1、蒙古靴: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據季節的變化有皮靴、布靴、氈靴幾種。

2、首飾: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

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

(5)唱歌蒙古服裝女裝戴帽子擴展閱讀

腰帶: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

長袍:

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

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❻ 蒙古族的 服飾是什麼

那達慕蒙古族服飾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製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帶披肩帽,女帶翻檐尖頂帽。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男子的顏色多為藍、黑褐色,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
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蒙古族傳統服裝——蒙古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紮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並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飾工藝。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綵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雲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製而成。利於散熱,避免汗濕貼於體表;也適應摔跤角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❼ 蒙古族戴帽子常用等顏色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 。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製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❽ 蒙古族服飾介紹簡介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

1.長袍

蒙古族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拓展資料:

「蒙古族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索用標准化技術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被內蒙古自治區標准化院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據《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飾》包括28個部分。根據地方標准備案公告2012年第6號(總第150號)。

❾ 蒙古族服裝走秀帽子怎麼搭配顏色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傳統服飾——蒙古袍。
在內蒙古、新疆等地牧區,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長袍,俗稱"蒙古袍"。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較肥大,女袍則比較緊身,以顯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條和健美。其式樣和顏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異。一般蒙古袍的特點是寬大袖長、高領、右衽,多數地區下端不開衩。袍子的邊沿、袖口、領口多以綢緞花邊、"盤腸"、"雲卷"圖案或虎、豹、水獺、貂鼠等皮毛裝飾。既美觀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實用功能。冬天防寒護膝,夏天防蚊蟲叮咬、遮暴曬。行可當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歡穿長袍,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寬大,束有腰帶,因性別不同,樣式和顏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紅、粉、綠、天藍等為主色,逢節慶之時,還要配戴用瑪瑙、珍珠、珊瑚、寶石、金銀玉器等編織的頭飾;男子則多喜歡穿棕色和藍色的蒙古袍。

與唱歌蒙古服裝女裝戴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棕色羽絨馬甲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803
光校服就要一萬元 瀏覽:311
漢服裙子怎麼穿不是一片式 瀏覽:686
幼兒不能穿羽絨服么 瀏覽:258
孕婦裝品牌有什麼比較有名嗎 瀏覽:812
黑色褲子上洗衣液印怎麼去掉 瀏覽:378
深棕色系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412
黑客帝國風衣男 瀏覽:471
二歲寶寶穿什麼規格的羽絨服 瀏覽:900
實驗小學的冬季校服 瀏覽:469
12月份法國要穿羽絨服 瀏覽:158
網紗裙搭配粉色外套 瀏覽:672
高二校服一 瀏覽:592
橘紅色風衣挑膚色 瀏覽:559
穿旗袍名媛的發型叫什麼 瀏覽:994
易烊千璽三葉草紅色外套 瀏覽:922
上海市交大南洋中學的校服 瀏覽:549
西裝夾克裡面搭什麼 瀏覽:176
女生小便拉到褲子里視頻 瀏覽:235
羊絨衣套襯衫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