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威尼斯帽子

威尼斯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30 07:15:50

⑴ 威尼斯是什麼

威尼斯是義大利東北部城市,有「水上都市」之稱。公元452年興建。八世紀為亞得里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並入義大利王國。工商業發達,有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花邊、刺綉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馳名的旅遊中心,年有3百萬遊客。古老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廣場周圍聳立著大教堂、鍾樓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離岸2公里處的線狀沙洲-利多是歐洲最著名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這里建築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後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當年為建造威尼斯,義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這樣的房子,也不用擔心水下的木頭爛了,它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後見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及其瀉湖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始建於5世紀、由118個小島構成的威尼斯,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航運樞紐。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築傑作。 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義大利文:venezia) 四周環海,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彷彿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⑵ 義大利的威尼斯

【簡介】
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萬。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平均水深1.5米。有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80條水道、378座橋梁聯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稱。公元452年興建。八世紀為亞得里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並入義大利王國。工商業發達,有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花邊、刺綉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馳名的旅遊中心,年有3百萬遊客。古老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廣場周圍聳立著大教堂、鍾樓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離岸2公里處的線狀沙洲-利多是歐洲最著名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這里建築的方法,是先在水底下的泥上打下大木樁,木樁一個挨一個,這就是地基,打牢了,鋪上木板,然後就蓋房子,這兒的房子無一不是這么建造的。所以有人說,威尼斯城上面是石頭,下面是森林。當年為建造威尼斯,義大利北部的森林全被砍完了。這樣的房子,也不用擔心水下的木頭爛了,它不會爛的,而且會越變越硬,愈久彌堅。此前考古者挖掘馬可•波羅的故居,挖出的木頭堅硬如鐵,出水後見了氧才朽。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及其瀉湖

英文全稱:Venice and its Lagoon

英文簡稱:Venice

編號:546-004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始建於5世紀、由118個小島構成的威尼斯,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航運樞紐。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築傑作。

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義大利文:venezia) 四周環海,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彷彿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威尼斯的歷史和地理】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這個面積只有不到7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這個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紀開始發展,14世紀前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譽為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遊於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紀為威尼斯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16世紀始,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威尼斯逐漸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從於拿破崙的統治,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從此滅亡。1849年反奧地利的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區和義大利才實現統一,從此成為義大利的一個地區。

【威尼斯的交通】

西北角有一條四公里長的長堤與大陸相通,它不但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藝術古城。威尼斯及其瀉湖,由118個島嶼組成。素有「水都」、「水城」、「橋城」或「百島之城」的美稱,是義大利威尼斯省的省會(另一資料:威內託大區的首府),也是義大利北部的主要港口。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風光獨好,城內歷史古跡比比皆是,是一座風景如畫而又古韻十足的歷史名城。威尼斯全市有117條大小河道(另一資料:177條大小運河)相通,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

【鳳凰歌劇院】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生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橋構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風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還要狹窄,兩條船不能並開,只能單行。街道兩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層大多為居民的船庫。連接街道兩岸的是各種各樣的石橋或木橋。它們高高地橫跨街心,一點也不妨礙行船。威尼斯的橋梁和水街縱橫交錯,四面貫通,人們以舟代車,以橋代路,陸地、水面,遊人熙攘,鴿子與海鷗齊飛,形成了這個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眾多座橋梁中,以火車站為通往市中心的利亞德橋(Rialto)最為有名,又名商業橋,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築成,是威尼斯的象徵。大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7米高,橋兩頭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樁支撐,橋上中部建有廳閣,橫跨在大運河上。大大小小的船隻從太陽型的橋洞中穿梭,里亞托橋建(Rialto)於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橋,後改為吊橋。在1444年的一次慶典中,因不堪重負,大橋折斷。1580~1592年,改建為現在的石橋。橋頂有一浮亭,橋兩側是20多首飾商店和賣紀念品的小攤。威尼斯城內古跡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另外,還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鍾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都隔河相臨,十分別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築風格各異,房屋的門窗、走廊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花紋。夜間泛舟威尼斯,獨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義大利威尼斯,來感受她的美麗、溫馨和浪漫。

【貢多拉】

「貢多拉」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據說製作嚴格而又講究:長11米,寬近1米半,以櫟木板為材料,用黑漆塗抹七遍始成。坐滿六人,加船夫一人。河道兩邊的屋子氣勢不凡,但明顯陳舊,個別已經破舊,小石橋不時迎面飛來,古時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浮現出來。不多時,小舟駛進寬闊的大運河,景觀頓變,這是威尼斯的市中心,兩邊高大的宮殿式建築鱗次櫛比。船到分割大運河的大橋,開始返程。半小時的行程其實出航僅15分鍾而已。認識貢多拉的代價是將近一個小時。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聖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中少有的傑作。廣場南、北、西三面被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環繞。這些建築和諧優美,建築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東面聳立著高98.6米的聖馬可鍾樓和融東西方建築藝術為一體的聖馬可教堂。西面是總督宮和聖馬可圖書館。嚴整、華麗的總督宮,用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總督宮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

威尼斯長期是獨立的水上共和國,政權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掌握,兼有專制政體和共和政體的特色。聖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穌門徒(使徒)聖馬可而得名: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隨處可見這位顯赫的聖馬可。聖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干屍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聖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他的標志是一隻帶翼的獅子。從此,威尼斯到處是獅子。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聖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聖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裡安息吧!」一眼望去,總督宮上也少不了聖馬可和他的獅子。

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崙進占威尼斯後,垂涎這里的景色,贊嘆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崙宮。聖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台,永遠不會冷場。這里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遊人和它們和平共處。

和總督宮毗連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聖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歷史和信仰,盡在於此。雄偉壯麗的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829年,重建於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聖馬可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築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聖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內部牆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一是大門頂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賓士著的駿馬。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在場上格外顯眼的鍾塔高達97米,建於15世紀。每到整點的時候,兩個機械人就會用槌自動敲鍾報時,整個城市都可以聽見鍾聲。登上大教堂邊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縱目遠眺,威尼斯全城,盡收眼底,一片紅褐色的屋頂,一眼不見盡頭。諾大的聖馬可廣場上,遊人點點,幾近螻蟻。向海邊望去,一排排貢多拉,煞是好看。再望望那頭帶翼的獅子,似乎為自己能被遊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遊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去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著撲撲拉拉的振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嘆息橋】

嘆息橋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是一座拱廊橋,架設在總督宮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享有盛譽。它建於1600年(另一資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場時經過這里,常常會發出嘆息聲而得名: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人世,過去臨刑死囚走向刑場時必須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死囚們只能透過小窗看看藍天,想到家人在橋下的船上等候訣別,百感交集湧上心頭,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之聲——再向前走便要告別世間的一切了。據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電影「情定日落橋」就在這取景的。嘆息橋兩端連結著總督府和威尼斯監獄,是古代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

【港口】

威尼斯港是義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口長12千米,總面積達250公頃,伸展出去,寬闊廣大,每年進出港門的船隻在萬艘以上。威尼斯不僅風光奇特,而且還是文化名城,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就獨樹一幟。喬爾喬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等都是畫壇著名大師。在義大利歌劇藝術發展史中,威尼斯也佔有重要地位。城內古跡眾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鍾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和眾多的海濱浴場。歌德與拜倫都曾對威尼斯城贊揚備至,拿破崙則稱之為「舉世罕見的奇城」。

【威尼斯的橋】

威尼斯有400多座橋,這些橋的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有的如游龍,有的似飛虹,有的莊重,有的小巧。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亞德橋,造型為單孔拱橋,用大理石砌成,建於1592年前後。橋長48米,寬22米。它曾出現在莎上比亞《威尼斯商人》中。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威尼斯商人》記述的就是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幾個世紀以來,《威尼斯商人》不斷被後人搬上電影、電視,以話劇、歌劇等形式流傳於世。

威尼斯市內任何車輛都不可以進入,因此城內的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船。像公交車一樣有固定的線路和船站,或者您可以像計程車一樣出租船。威尼斯特有的交通工具是一種古老的游覽船,威尼斯人稱之為「貢多拉(Gondola)」,它是威尼斯特有的「TAXI」。「貢多拉」船身狹長,首尾翹起,最適宜在狹窄的水巷中行駛。艄公身著黑白相間的傳統服裝,頭戴有紅色帽箍的草帽,他們用單槳劃船,操作非常熟練。「貢多拉」製作嚴格而又講究:長11米,寬近1米半,以櫟木板為材料,用黑漆塗抹七遍始成。坐滿六人,加船夫一人。乘著「貢多拉」,在古老的手風琴和其他樂器的悠揚音樂聲中穿行於古色古香的古老的水城中,欣賞「街道」兩旁古老的建築,古時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在腦海浮現。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廣場享受一次絕對正宗的義大利快餐,來份義大利面條或者來一份比薩餅和義大利啤酒,那種愜意、浪漫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會令你更加陶醉!

【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經恢復,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一個人戴上面具,失去了身份,獲得的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縱,這是很多人喜歡狂歡節的理由。據說,節日期間,彼此說:「你好,面具先生。」能趕上聖誕節時狂歡節的遊客畢竟是少數,買一個面具就方便多了,買幾個小面具紀念品,花費也不算很大。也有遊人買上一頂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搖過市,自得其樂。既然來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

【其它】

慕拉諾Murano是威尼斯的玻璃工業中心,這里所生產的玻璃製品就稱為「慕拉諾玻璃」。它以優美繁榮的古典裝飾風格,精細卓絕的手工製作工藝聞名於世。Burano島,最大的特色便是每一幢房子都有一種不同的顏色。黃色、藍色或者磚紅色,遠遠地看去有就像童話世界。Torcello 和 Lido島(所有的島都有方便的交通設施) 有著優雅海灘和威尼斯最清澈海水是旅遊度假的天堂。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威尼斯獨特的臉譜藝術和水晶加工工藝。這里做的臉譜個個手工精湛,幾乎每個到威尼斯的遊客都要帶回個臉譜作為紀念。威尼斯的水晶加工業也聞名世界,水晶工場大多是手工作坊,穿過水城迂迴曲折的小巷,才能進入工場。裡面古老的機械加工設備和當眾生產工藝品的工藝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1980年3月,威尼斯市和我國的蘇州市結為「姐妹城」。因此在這里義大利人對中國客人顯得格外熱情。

威尼斯還是《寵物小精靈電影版:水都的守護神》中「水都」阿納托馬雷的原型。

2003年9月14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聚集在英國劍橋召開了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性會議,據報道,這次會議是由威尼斯一家慈善機構——「威尼斯危機基金會」組織的,會議討論如何挽救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與會科學家指出,從1950年到現在,威尼斯的人口已從當年的15萬人下降到5.8萬人(另兩資料:「大約有10萬人口」、「威尼斯人口37萬」數據相差很大)。在1900年,威尼斯市中心最大的廣場——聖馬可廣場每年只會被水淹上10次,但如今,聖馬克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上100次。與100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水平面如今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話,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再也不適合人居住。

【威尼斯電影節】

誕生1932年「開張」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它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的兩周里,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壇的焦點。

獎項

一開始,電影節主要獎項分為「最佳外國片」、「最佳義大利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的選票。

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1938年,為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因為戰爭電影節停辦。

復甦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而此後《曼儂》、《王子復仇記》紛紛獲獎,顯示了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1949年,電影節正式將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為「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撤了「最佳義大利電影」,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定位

威尼斯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准為「藝術性」。戛納電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藝術性,而柏林電影節注重意識形態。

趨勢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電影製作主導思想的變化和世界電影商業化趨勢愈見明顯,威尼斯電影節的質量有所下降,被商業化運作的戛納電影節超越。

⑶ 介紹威尼斯

【威尼斯的歷史和地理】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這個面積只有不到7.8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歐洲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這個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紀開始發展,14世紀前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譽為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遊於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紀為威尼斯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16世紀始,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威尼斯逐漸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從於拿破崙的統治,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從此滅亡。1849年反奧地利的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區和義大利才實現統一,從此成為義大利的一個地區。

[編輯本段]【剛朵拉(Gondola)】
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有一個獨具特色的名字——「公朵拉」(義大利語"GONDOLA",又譯為「貢多拉」或「剛多拉」)。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1094年文獻記錄,其名來自7世紀時的第一任總督。 剛朵拉有十分悠久的歷史,11世紀是剛朵拉最盛行的時期,當時的數量超過了一萬只,但如今的威尼斯僅剩下了幾百隻剛朵拉。雖然數目僅是18世紀的二十分之一,但讓人高興的是,象聖特洛瓦索這樣的小船廠仍舊在製造並修理這種小船,使這種古老的威尼斯傳統得以流傳。剛朵拉的外觀設計原本是各式各樣的,16世紀時的剛朵拉外表異常艷麗,貴族們經常乘坐裝飾著緞子和絲綢、雕刻精美的剛朵拉炫耀自己的財富。為了遏制這種奢靡的風氣,威尼斯元老院頒布禁令:不準在尖舟上施以任何炫耀門第的裝飾,已經安裝的必須拆除,所有的剛朵拉都漆成了黑色。唯一留下來供裝飾用的只有船頭的嵌板。這一傳統一直被保持了下來,如今的剛朵拉也是統一的黑色,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被裝飾成花船。 這種小舟有兩個部位可體現工匠們的想像力,一個是自然奔放的船頭,很象15和16世紀用的六齒鉞戟。(每一個齒代表威尼斯的一個區),另一個是依奧尼亞式船尾。到了18世紀,這種威尼斯尖舟的形狀和大小會慢慢地固定到我們今天這個樣子. 今天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從前的剛朵拉的中間船艙還有一個可以活動的船篷,用來給旅客遮陽擋雨,有的船篷上面開有小窗和小拉門。後來這種船篷也消失了。 貢多拉船夫現在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過去船夫們的制服是很奇特和考究的。劃船的時候,船夫站在船尾上,有擱在彎曲的槳架上長長的單槳劃。平日,剛朵拉主要作為旅遊船使用,乘坐剛朵拉費用較貴,平均每40分鍾約為70~120歐元.每年9月的第一個周日下午,在威尼斯的大運河上還會舉行歷史悠久的剛朵拉傳統劃船比賽,即雷戈塔·斯多利卡(Regata Storica)劃船比賽。威尼斯賽舟節據史料記載起源於1315年。

⑷ 威尼斯是什麼

威尼斯
義大利東北部城市,亞得里亞海威尼斯灣西北岸重要港口。人口34.3萬。主建於離岸4公里的海邊淺水灘上,有鐵路、公路橋與陸地相連。由118個小島組成,並以 180條水道、378座橋梁聯成一體,以舟相通,有「水上都市」之稱。公元452年興建。八世紀為亞得里亞海貿易中心。十世紀曾建立城市共和國,中世紀為地中海最繁榮的貿易中心之一。新航路開通後,因歐洲商業中心漸移至大西洋沿岸而衰落。1866年並入義大利王國。工商業發達,有煉鋁、化學、煉焦、化肥、煉油、鋼鐵等工業。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品、花邊、刺綉等著稱。陸上的馬爾蓋拉港是重要油港和客運港。馳名的旅遊中心,年有3百萬遊客。古老的聖馬可廣場是城市活動中心,廣場周圍聳立著大教堂、鍾樓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物。離岸2公里處的線狀沙洲-利多是歐洲最著名的海濱浴場。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水上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水上,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她就好像一個漂浮在碧波上浪漫的夢,詩情畫意久久揮之不去。這個城市,有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威尼斯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積不到7.8平方公里,卻由118個小島組成,177條運河蛛網一樣密布期間,這些小島和運河由大約350座橋相連。整個城市只靠一條長堤與義大利大陸半島連接。

威尼斯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這個不到8平方公里的城市,卻被一百多條蛛網般密布的運河割成一百多座小島,島與島之間只憑各式橋梁錯落連接,初來乍到很快便會迷失在這座「水城」中。好在有大運河呈S形貫穿整個城市。沿著這條號稱「威尼斯最長的街道」,可以飽覽威尼斯的精華而不用擔心迷路。沿岸的近200棟宮殿、豪宅和七座教堂,多半建於14至16世紀,有拜占庭風格、哥特風格、巴洛克風格、威尼斯式等等,所有的建築地基都淹沒在水中,看起來就像水中升起的一座藝術長廊。平日里大運河真的像一條熙熙攘攘的大街一樣,各式船隻往來穿梭其上,最別致的當然還是貢多拉。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及其瀉湖

英文名稱:Venice and its Lagoon

編號:546-004

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准C(I)(I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始建於5世紀、由118個小島構成的威尼斯,10世紀成為當時最主要的航運樞紐。總體上來說,它就是一幅非凡的建築傑作。

素有「亞得里亞海明珠」之稱的威尼斯(英文:venice 、義大利文:venezia) 四周環海,位於義大利東北部亞得里亞海濱的威納托省(Veneto)。從地圖上看,威尼斯彷彿一顆鑲嵌在美妙長靴靴腰上的水晶,在亞得里亞海的波濤中熠熠生輝。

【威尼斯的歷史和地理】

威尼斯是一個美麗的城市,它建築在最不可能建造城市的地方。這個面積只有不到7平方公里的城市,一度曾握有全歐最強大的人力、物力和權勢。威尼斯的歷史相傳開始於公元453年;當時這個地方的農民和漁民為逃避酷嗜刀兵的游牧民族,轉而避往亞德里亞海中的這個小島。肥沃的沖積土質,就地而取材的石塊,加上用鄰近內陸的木頭做的小船往來其間;在淤泥中,在水上,先祖們建起了威尼斯。威尼斯10世紀開始發展,14世紀前後,這里已經發展成為義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被譽為整個地中海最著名的集商業貿易旅遊於一身的水上都市;14~15世紀為威尼斯全盛時期,成為義大利最強大和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國」、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16世紀始,隨著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威尼斯逐漸衰落,1797年,威尼斯屈從於拿破崙的統治,有著一千多年歷史的威尼斯共和國從此滅亡。1849年反奧地利的獨立戰爭取得勝利。直到1866年威尼斯地區和義大利才實現統一,從此成為義大利的一個地區。

【威尼斯的交通】

西北角有一條四公里長的長堤與大陸相通,它不但是義大利重要的港口,也是一座文化藝術古城。威尼斯及其瀉湖,由118個島嶼組成。素有「水都」、「水城」、「橋城」或「百島之城」的美稱,是義大利威尼斯省的省會(另一資料:威內託大區的首府),也是義大利北部的主要港口。這座世上獨一無二的水上城市景色旖旎、風光獨好,城內歷史古跡比比皆是,是一座風景如畫而又古韻十足的歷史名城。威尼斯全市有117條大小河道(另一資料:177條大小運河)相通,靠401座各式橋梁把它們連接起來。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馬路,市內沒有汽車和自行車,也沒有交通指揮燈,船是市內唯一的交通工具。

【鳳凰歌劇院】

威尼斯有毀於火中又重生的鳳凰歌劇院、徐志摩筆下憂傷的嘆息橋、偉大的文藝復興和拜占庭式建築、世界上最美的廣場之一——聖馬可廣場、有美得令人窒息的迴廊……大師安東尼奧尼電影中最美的段落有一些就在這兒拍攝。這兒是文藝復興的一個重鎮,產生過歷史上最重要的畫派之一:威尼斯畫派;德國音樂大師理查德•瓦格納在這里與世長辭……這個城市昔日的光榮與夢想通過保存異常完好的建築延續到今天,她獨特的氣氛令遊人感到如受魔法,令凡是來過的威尼斯遊客都念念不舍,樂而忘返。

威尼斯是世界著名的水城,它的美是水和橋構成的。今天,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

威尼斯水城大街小巷的特殊風光。有些水道比北京的小胡同還要狹窄,兩條船不能並開,只能單行。街道兩旁都是古老的房屋,底層大多為居民的船庫。連接街道兩岸的是各種各樣的石橋或木橋。它們高高地橫跨街心,一點也不妨礙行船。威尼斯的橋梁和水街縱橫交錯,四面貫通,人們以舟代車,以橋代路,陸地、水面,遊人熙攘,鴿子與海鷗齊飛,形成了這個世界著名水城的一種特有的生活情趣。在威尼斯地眾多座橋梁中,以火車站為通往市中心的利亞德橋(Rialto)最為有名,又名商業橋,它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築成,是威尼斯的象徵。大橋長48米,寬22米,離水面7米高,橋兩頭用12000根插入水中的木樁支撐,橋上中部建有廳閣,橫跨在大運河上。大大小小的船隻從太陽型的橋洞中穿梭,里亞托橋建(Rialto)於1180年,原先是一座木橋,後改為吊橋。在1444年的一次慶典中,因不堪重負,大橋折斷。1580~1592年,改建為現在的石橋。橋頂有一浮亭,橋兩側是20多首飾商店和賣紀念品的小攤。威尼斯城內古跡甚多,大大小小的120多座教堂,有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另外,還有依水而建的120座鍾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都隔河相臨,十分別致。威尼斯的房屋建築風格各異,房屋的門窗、走廊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和花紋。夜間泛舟威尼斯,獨有一番情趣。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義大利威尼斯,來感受她的美麗、溫馨和浪漫。

【貢多拉】

「貢多拉」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據說製作嚴格而又講究:長11米,寬近1米半,以櫟木板為材料,用黑漆塗抹七遍始成。坐滿六人,加船夫一人。河道兩邊的屋子氣勢不凡,但明顯陳舊,個別已經破舊,小石橋不時迎面飛來,古時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浮現出來。不多時,小舟駛進寬闊的大運河,景觀頓變,這是威尼斯的市中心,兩邊高大的宮殿式建築鱗次櫛比。船到分割大運河的大橋,開始返程。半小時的行程其實出航僅15分鍾而已。認識貢多拉的代價是將近一個小時。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

聖馬可廣場和聖馬可教堂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聖馬可廣場東西長170多米,東邊寬80米,西邊寬55米,總面積約1萬平方米左右,呈梯形。它們造型的優美、和諧,石雕的生動、逼真,可以說是古羅馬建築中少有的傑作。廣場南、北、西三面被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築環繞。這些建築和諧優美,建築物上的石雕生動逼真。東面聳立著高98.6米的聖馬可鍾樓和融東西方建築藝術為一體的聖馬可教堂。西面是總督宮和聖馬可圖書館。嚴整、華麗的總督宮,用粉紅色和白色的大理石砌成。總督宮是威尼斯國家元首的府第,也是大議會和政府的所在地。

威尼斯長期是獨立的水上共和國,政權由總督和議會共同掌握,兼有專制政體和共和政體的特色。聖馬可大教堂據說是因埋葬了耶酥門徒(使徒)聖馬可而得名:聖馬可廣場,聖馬可大教堂,威尼斯隨處可見這位顯赫的聖馬可。聖馬可是《新約•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把聖馬可的干屍從亞歷山大港偷將出來,運回威尼斯,今天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從此,聖馬可成了威尼斯的保護神。他的標志是一隻帶翼的獅子。從此,威尼斯到處是獅子。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大的圓柱,東側的圓柱上挺立著一隻展翅欲飛的青銅獅,它就是威尼斯的城徽——飛獅。飛獅左前爪扶著一本聖書,上面用拉丁文寫著天主教的聖諭:「我的使者馬可,你在那裡安息吧!」一眼望去,總督宮上也少不了聖馬可和他的獅子。

自古以來,聖馬可廣場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傳統節日的公共活動中心。1797年拿破崙進占威尼斯後,垂涎這里的景色,贊嘆聖馬可廣場是「世界上最美的廣場」,因此曾下令把廣場旁邊的總督府改為行宮,至今人們還把它叫做拿破崙宮。聖馬可廣場是每年嘉年華最主要的場景,但是在平常也熱鬧的像一座舞台,永遠不會冷場。這里人流如潮,廣場上有數不清的鴿子飛起飛落,遊人和它們和平共處。

和總督宮毗連的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聖馬可大教堂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歷史和信仰,盡在於此。雄偉壯麗的聖馬可大教堂始建於829年,重建於公元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紀歐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築藝術的經典之作。聖馬可大教堂融合了東、西方的建築特色,它原為一座拜占庭式建築,15世紀加入了哥特式的裝飾,如尖拱門等;17世紀又加入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裝飾,如欄桿等。從外觀上,它的五座圓頂據說是來自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正面的華麗裝飾是源自拜占庭的風格;而整座教堂的結構又呈現出希臘式的十字形設計,這些建築上的特色讓人驚嘆不已。聖馬可教堂最引人注目的一是內部牆壁上用石子和碎瓷鑲嵌的壁畫;一是大門頂上正中部分,雕有四匹金色的賓士著的駿馬。大教堂是東方拜占庭藝術、古羅馬藝術、中世紀哥德式藝術和文藝復興藝術多種藝術式樣的結合體,結合得和諧,結合得協調,美不勝收,無與倫比。大教堂有五個圓圓的大屋頂,這是典型的東方拜占庭藝術,但供奉的卻是一個西方的聖人。僅此一點,便是獨一無二。其次,大教堂內外有400根大理石柱子,內外有4000平米面積的馬賽克鑲嵌畫。每天從世界各地來瞻仰和欣賞大教堂的人成千上萬。在場上格外顯眼的鍾塔高達97米,建於15世紀。每到整點的時候,兩個機械人就會用槌白動敲鍾報時,整個城市都可以聽見鍾聲。登上大教堂邊上一座高近百米的高塔。縱目遠眺,威尼斯全城,盡收眼底,一片紅褐色的屋頂,一眼不見盡頭。諾大的聖馬可廣場上,遊人點點,幾近螻蟻。向海邊望去,一排排貢多拉,煞是好看。再望望那頭帶翼的獅子,似乎為自己能被遊人瞻仰而洋洋得意。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明珠。它最美麗的時候是上潮的時候,一片潮水如同在廣場鋪上一面巨大的鏡子,使所有建築像鑲嵌在水晶或玻璃中間,顯得更加玲瓏剔透,光彩照人。加上周圍咖啡館的露天陳設,遊人們鮮艷的衣著,五光十色,上下輝映,形成了一幅極其迷人的圖畫。廣場上,母親們帶著孩子在水中嬉戲,年輕人脫去鞋襪來回奔跑;大群大群的鴿子,時而簇擁在地上覓食,時而又帶著撲撲拉拉的振翅聲,飛滿整個廣場的上空。

【嘆息橋】

嘆息橋是威尼斯的必訪景點之一。嘆息橋造型屬早期巴洛克式風格,橋呈房屋狀,上部穹隆覆蓋,封閉得很嚴實,只有向運河一側有兩個小窗。嘆息橋是一座拱廊橋,架設在總督宮和監獄之間的小河上,享有盛譽。它建於1600年(另一資料:1603年)。因死囚被押赴刑場時經過這里,常常會發出嘆息聲而得名:當犯人在總督府接受審判之後,重罪犯被帶到地牢中,可能就此永別人世,過去臨刑死囚走向刑場時必須經過這座密不透氣的橋,死囚們只能透過小窗看看藍天,想到家人在橋下的船上等候訣別,百感交集湧上心頭,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之聲——再向前走便要告別世間的一切了。據說戀人們在橋下接吻就可以天長地久,電影「情定日落橋」就在這取景的。嘆息橋兩端連結著總督府和威尼斯監獄,是古代由法院向監獄押送死囚的必經之路。

【港口】

威尼斯港是義大利最大的港口之一,港口長12千米,總面積達250公頃,伸展出去,寬闊廣大,每年進出港門的船隻在萬艘以上。威尼斯不僅風光奇特,而且還是文化名城,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就獨樹一幟。喬爾喬涅、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等都是畫壇著名大師。在義大利歌劇藝術發展史中,威尼斯也佔有重要地位。城內古跡眾多,有120座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教堂,120座鍾樓,64座男女修道院,40多座宮殿和眾多的海濱浴場。歌德與拜倫都曾對威尼斯城贊揚備至,拿破崙則稱之為「舉世罕見的奇城」。

【威尼斯的橋】

威尼斯有400多座橋,這些橋的造型千姿百態,風格各異。有的如游龍,有的似飛虹,有的莊重,有的小巧。其中最著名的是利亞德橋,造型為單孔拱橋,用大理石砌成,建於1592年前後。橋長48米,寬22米。它曾出現在莎上比亞《威尼斯商人》中。大文豪莎士比亞的文學巨著《威尼斯商人》記述的就是發生在這里的故事,幾個世紀以來,《威尼斯商人》不斷被後人搬上電影、電視,以話劇、歌劇等形式流傳於世。

威尼斯市內任何車輛都不可以進入,因此城內的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船。像公交車一樣有固定的線路和船站,或者您可以像計程車一樣出租船。威尼斯特有的交通工具是一種古老的游覽船,威尼斯人稱之為「貢多拉(Gondola)」,它是威尼斯特有的「TAXI」。「貢多拉」船身狹長,首尾翹起,最適宜在狹窄的水巷中行駛。艄公身著黑白相間的傳統服裝,頭戴有紅色帽箍的草帽,他們用單槳劃船,操作非常熟練。「貢多拉」製作嚴格而又講究:長11米,寬近1米半,以櫟木板為材料,用黑漆塗抹七遍始成。坐滿六人,加船夫一人。乘著「貢多拉」,在古老的手風琴和其他樂器的悠揚音樂聲中穿行於古色古香的古老的水城中,欣賞「街道」兩旁古老的建築,古時候威尼斯日常生活的情景依稀在腦海浮現。實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享受,如果再去廣場享受一次絕對正宗的義大利快餐,來份義大利面條或者來一份比薩餅和義大利啤酒,那種愜意、浪漫的感覺便油然而生,會令你更加陶醉!

【威尼斯狂歡節】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經恢復,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一個人戴上面具,失去了身份,獲得的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縱,這是很多人喜歡狂歡節的理由。據說,節日期間,彼此說:「你好,面具先生。」能趕上聖誕節時狂歡節的遊客畢竟是少數,買一個面具就方便多了,買幾個小面具紀念品,花費也不算很大。也有遊人買上一頂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搖過市,自得其樂。既然來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

慕拉諾Murano是威尼斯的玻璃工業中心,這里所生產的玻璃製品就稱為「慕拉諾玻璃」。它以優美繁榮的古典裝飾風格,精細卓絕的手工製作工藝聞名於世。Burano島,最大的特色便是每一幢房子都有一種不同的顏色。黃色、藍色或者磚紅色,遠遠地看去有就像童話世界。Torcello 和 Lido島(所有的島都有方便的交通設施) 有著優雅海灘和威尼斯最清澈海水是旅遊度假的天堂。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威尼斯獨特的臉譜藝術和水晶加工工藝。這里做的臉譜個個手工精湛,幾乎每個到威尼斯的遊客都要帶回個臉譜作為紀念。威尼斯的水晶加工業也聞名世界,水晶工場大多是手工作坊,穿過水城迂迴曲折的小巷,才能進入工場。裡面古老的機械加工設備和當眾生產工藝品的工藝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1980年3月,威尼斯市和我國的蘇州市結為「姐妹城」。因此在這里義大利人對中國客人顯得格外熱情。

2003年9月14日,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們聚集在英國劍橋召開了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性會議,據報道,這次會議是由威尼斯一家慈善機構——「威尼斯危機基金會」組織的,會議討論如何挽救義大利水城威尼斯。與會科學家指出,從1950年到現在,威尼斯的人口已從當年的15萬人下降到5.8萬人(另兩資料:「大約有10萬人口」、「威尼斯人口37萬」數據相差很大)。在1900年,威尼斯市中心最大的廣場——聖馬可廣場每年只會被水淹上10次,但如今,聖馬克廣場每年至少要被洪水淹上100次。與100年前相比,威尼斯的水平面如今上升了23厘米。如果不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挽救威尼斯的話,到2100年,威尼斯將完全被水淹沒,再也不適合人居住。

【威尼斯電影節】

誕生1932年「開張」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它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電影節早19年。每年的8月底到9月初的兩周里,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壇的焦點。

獎項

一開始,電影節主要獎項分為「最佳外國片」、「最佳義大利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第一屆威尼斯電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眾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的選票。

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獎杯叫「墨索里尼杯」。1938年,為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年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因為戰爭電影節停辦。

復甦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而此後《曼儂》、《王子復仇記》紛紛獲獎,顯示了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1949年,電影節正式將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為「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撤了「最佳義大利電影」,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定位

威尼斯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標准為「藝術性」。戛納電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藝術性,而柏林電影節注重意識形態。

趨勢

進入上世紀90年代,由於電影製作主導思想的變化和世界電影商業化趨勢愈見明顯,威尼斯電影節的質量有所下降,被商業化運作的戛納電影節超越。

還有很多遊客,船夫開船速度很快
圖片:http://ke..com/pic/1/11711590644458716.jpg

⑸ 威尼斯的小艇到底叫什麽名字

貢多拉。

貢多拉又名「公朵拉」,是獨具特色的威尼斯尖舟,這種輕盈纖細、造形別致的小舟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它一直是居住在瀉湖上的威尼斯人代步的工具。據說,7世紀時,第一任總督將這種船命名為「貢多拉」(1094年文獻首次提到)。

「貢多拉」的名稱由來現已無從考證,可能源泉自希臘語的kondyle,意為輕快小舟;或者kondoura,一種船的名字;也或許來自拉丁語的cymbula,即小船。貢多拉是由威尼斯的工匠按照古老的口傳工藝製造的。



(5)威尼斯帽子擴展閱讀:

船體構造

貢多拉構造原始而簡單,船體全是高檔木質,除了座位幾乎沒有多餘的裝飾,與各種電動遊船不可比擬,貢多拉配備有頂級的發動機和變速箱(實際上她是一種無機械動力的小船)。

小船的尾部,右側安裝一個船槳支架,船夫站立在左側不停地搖動槳板。要使小船隨時隨地保持平衡,搖得穩穩當當,需要相當高超的技術。聽說旅遊貢多拉每年只招聘三五名新船夫。

貢多拉有大有小,小的是雙人情侶座,大的最多可乘六人。這種小舟一般長為10.75米、寬為1.75米。小舟的平底呈不對稱型,這樣可以較好地保持只靠一側單槳劃的船的平衡。貢多拉船夫現在只穿著一件帶橫條的緊身針織上衣,戴著一項草帽。


⑹ 威尼斯的風俗習慣

義大利人熱情好客,也很隨便,但時間觀念不強,常常失約或晚點。
在義大利進餐時,義大利人的習慣是男女分開就座。進餐順序一般來講,是先上冷盤,接著是第一道,有麵食、湯、米飯或其它主食;第二道有魚、肉等,然後是甜食或水果、冰淇淋等,最後是咖啡。 用餐時要注意禮節,不要一次要的太多吃不下。在用餐過程中,不要把刀叉弄的叮鐺作響,在吃面條時,用叉子將面條捲起來往嘴裡送,不可用嘴吸,尤其是在用湯時,不要發出響聲。每道菜用完後,要把刀叉並排放在盤里,表示這道菜已用完,即使有剩的,服務員也會撤走盤子。

義大利人喜歡喝酒,而且很講究。一般在吃飯前喝開胃酒,席間視菜定酒,吃魚時喝白葡萄酒,吃肉時用紅葡萄酒,席間還可以喝啤酒、水等。飯後飲少量烈性酒,可加冰塊。義大利人很少酗酒,席間也沒有勸酒的習慣,隨意。
應邀到朋友家作客時,特別是逢年過節,應給主人帶點禮品或紀念品。禮品的包裝要講究。收到禮品後,主人會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並說一些客套或感謝的話。另外,到義大利人家作客,不要早到,稍晚點為好。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經恢復,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在2月份舉行狂歡節,節日期間人們戴著假發和面具,穿著長袍慶祝節日。

⑺ 威尼斯 風俗習慣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經恢復,目前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一個人戴上面具,失去了身份,獲得的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縱,這是很多人喜歡狂歡節的理由。據說,節日期間,彼此說:「你好,面具先生。」能趕上聖誕節時狂歡節的遊客畢竟是少數,買一個面具就方便多了,買幾個小面具紀念品,花費也不算很大。也有遊人買上一頂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搖過市,自得其樂。既然來威尼斯,不妨放肆一下。
一年中的主要節日
1月:主顯聖容節 Epifania(1月6日)
在這一天威尼托區的小朋友會收到傳說是女巫Befania送的長襪子,裡面裝滿了禮物,這時的糕點店裡也會有很多女巫造型的裝飾和女巫狀的應景點心或蛋糕。
2月:結束的狂歡節 Carnevale(大齋節前10日到懺悔周二Shrove Tuesday)
為威尼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其本意是「與肉食作別」。始於11世紀時強盛的威尼斯,於18世紀式微:直到1979年又恢復舉辦。最精彩的莫過於滿街創意十足的裝扮與面具,現今威尼斯政府還會同時舉辦許多活動,這些資訊都可以在旅遊服務站或隨處可見的酒吧、餐館和 旅館取得免費的活動手冊。
3月:「上橋和下橋」馬拉松賽 Su e zo per i ponti (3月第2個星期日)
威尼斯一年一度的大型長跑比賽,只有在此時你可以看到所有市中心參賽者的行經的橋部鋪上了木板,橋上的台階全部消失了!也算是威尼斯奇景之一。
4月:聖周 Holly Week (復活節前一周)
悲慟的聖母巡遊,從棕櫚主日到復活節周日,全國各地有慶祝活動。
復活節(Pasqua)周日和復活節星期一(Lurledi dell'Angelo),為全國國定假日。
聖馬可節 San Marco(4月25日)
紀念聖馬可一威尼斯的守護神——聖馬可。
威尼斯風光民眾會在聖馬可廣場舉辦賽船,而威尼斯燴飯是這個節日的應景菜,此外這天男人會送女人玫瑰。同一天也是國定假日解放紀念日(ll Giorno della Liberazione)
5月:海親節 La Sensa(在復活節後的40天)
也稱「耶穌升天節」(La Festa dell'Ascensione)。
長途劃船賽 Vogalonga(海親節後的周日)
6月:威尼斯兩年一次藝術節 Biennale
每逢單數的公元年份舉行,是知名的大型國際藝術節。展期從6月延伸至將近10月。
7月:救世主節 Festa del Redenotore(7月第3周周日)
周末夜裡還有煙火活動,是當地一年一度的奇景之一。
8月:聖母升天日 Ferragosto(8月15日)
9月:威尼斯電影節(8月下旬—9月初)
在利多島(Lido)上舉行的國際性電影盛會,吸引許多世界各地的影星、名電影工作者和記者前來,魅力不輸好萊塢的奧斯卡金像獎。
歷史性賽船節 Regatta Storica(9月的第一個周日)
這天所有威尼斯最有特色的慶典用船和貢多拉全都會行駛在大運河,所有與會者都會穿著正式古裝,是繼狂歡節後,最受大家歡迎的傳統節日。
11月:拯救節 Festa della Salute(11月21日)
威尼斯當地人重視的節日,感謝聖母的拯救,屆時會在大運河之上搭起浮橋直到聖瑪利亞拯救大教堂(Santa Maria della Salute)。
12月:聖斯特凡諾節 Santo Stefano(12月26日)

⑻ 威尼斯的所有資料

http://ke..com/view/8345.htm

⑼ 最近想自己做一個華麗麗的威利斯面具~,求威尼斯面具製作材料!尤其是用什麼類型的布料做那種硬質的帽子~

面具的原料一般是紙,但也有用紡織品的。【紙張比較便宜而已。】
如果是紙殼的面具,那麼顏料也就不必一定是紡織顏料(這種的比較貴=。=),而可以是普通的廣告色,甚至水粉都可以。
可以粘在面具上的裝飾品,除了羽毛和水鑽之外,還可以有金色的細繩索(延邊)、小蝴蝶(紡織品的或紙的)、小甲蟲(買現成的形狀站上去,或者直接在面具上做成半浮雕性質的也可以)……總之花樣很多。
像橡皮泥一樣的東西可能是軟陶。軟陶也有兩種,一種捏好了需要烤,另一種只要捏好了等干就行。軟陶本身就具有顏色,可以捏成很多不同的形狀(先前說的小蝴蝶小甲蟲什麼的都可以用軟陶來做)。

⑽ 威尼斯的特產是什麼

玻璃製品、面具、乳酪、手工雷斯、紅勤酒、木製工藝品、小花表、印章和火漆等都是威尼斯的特色產品。

威尼斯城內古跡眾多,有各式教堂、鍾樓、男女修道院和宮殿百餘座。大水道是貫通威尼斯全城的最長的街道,它將城市分割成兩部分,順水道觀光是游覽威尼斯風景的最佳方案之一,兩岸有許多著名的建築,到處是作家、畫家、音樂家留下的足跡。

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的中心廣場,廣場東面的聖馬可教堂建築雄偉、富麗堂皇。總督宮是以前威尼斯總督的官邸,各廳都以油畫、壁畫和大理石雕刻來裝飾,十分奢華。總督宮後面的嘆息橋是已判決的犯人去往監獄的必經之橋,犯人過橋時常懺悔嘆息,因而得名「嘆息橋」。



(10)威尼斯帽子擴展閱讀:

威尼斯的狂歡節歷史上赫赫有名,1979年已經恢復,是全世界四大狂歡節之一。

一個人戴上面具,失去了身份,獲得的自由,可以放肆,可以放縱,這是很多人喜歡狂歡節的理由。據說,節日期間,彼此說:「你好,面具先生。」能趕上聖誕節時狂歡節的遊客畢竟是少數,買一個面具就方便多了,買幾個小面具紀念品,花費也不算很大。

也有遊人買上一頂丑角的帽子,在大街上招搖過市,自得其樂。

與威尼斯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麗服飾的校服 瀏覽:880
廣西百色學院的校服 瀏覽:862
古劍奇譚新校服獲取 瀏覽:173
短款衣女 瀏覽:464
優衣庫羽絨服灰色的好看嗎 瀏覽:662
拓印校服圖譜 瀏覽:428
裙子腰頭裡面放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957
only小香風外套 瀏覽:85
冬天胖男生穿什麼外套顯瘦 瀏覽:981
寶寶光把褲子尿濕怎麼辦 瀏覽:396
褲子尺碼30是多少 瀏覽:214
婁底新化校服招商 瀏覽:927
無錫哪裡買旗袍比較好 瀏覽:403
制服裙的布料 瀏覽:129
拉肚子褲子了 瀏覽:375
廣州新款高中校服 瀏覽:131
秋天短外套女裝 瀏覽:144
民航校服 瀏覽:933
蒙蒙家女裝店綠色褲子 瀏覽:1000
對旗袍的 瀏覽: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