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濟公為何穿的破破爛爛卻還受人尊敬
雖然穿的破衣爛杉,但他為人善良,主持正義所以人們都會尊敬他,相反那些穿著光鮮衣服,沒有人性的人會遭唾罵的。
⑵ 濟公他是和尚,為什麼有頭發
「和尚」原來是從梵文這個字出來的,它的意思就是「師」。和尚本是一個尊稱,要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才能夠稱和尚,不是任何人都能稱的。這個稱呼並不限於男子,出家女眾有資格的也可以稱和尚。但是後來習俗上這個字被用為對一般出家人的稱呼,而且一般當作是男眾專用的名詞,這是和原來的字義不合的。
[編輯本段]
解釋
和,為三界統稱,尚,乃至高無上的意思,「和尚」之稱華藏世界只有釋迦能稱得,但後世確把比丘都稱為和尚了,也許是因為釋迦涅磐之後,在世比丘為世間第一福田的緣故吧。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於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和尚不是不長頭發,只是經常剃發。濟公已經開悟,就不要在意這外在的形式、
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⑶ 為什麼老版濟公里有兩個濟公演
有個評論說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都像擠牙膏式地邊拍邊播,比方您的《濟公》,1985年播了6集,1988年又播了兩集,這是什麼原因?
游本昌: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連續劇的概念,所以都是兩集一拍,拍了兩集後,導演就動員我說,拍成4集就可以當一個系列了,當時就有一個《武松》,是5集。我同意了,之後又來了兩集,播出之後,很受歡迎,就產生了拍不拍續集的念頭,後來又拍了兩集,然後又組織了4集劇本,我就沒拍了,但劇本我是參與了的。
南都娛樂:為什麼沒拍了?是想轉型嗎?
游本昌:當時有一部電影,我希望他們劇組能等一等我,等我兩個月,結果他們不等了,上海又在鬧疫情,單位又覺得不是很安全,我就沒去。後來他們就換人了。再後來不是還產生一場名譽權的官司嘛。當然最後也調解解決了,大家化干戈為玉帛,咱們也得理讓人。
⑷ 為什麼老版濟公里有兩個濟公出演
因為老版《濟公》由兩部分組成,所以有兩個濟公。
1985年版《濟公》一共12集,前8集叫濟公,由游本昌主演;後四集叫濟公外傳,由呂涼主演。
劇情:
1、《濟公》
相傳南宋紹興元年,浙江台州府天台縣李善人平生樂善好施,常常救濟窮人。李善人老來得子取名修緣,這修緣像是與佛門結下了不解之緣,竟在自己成婚當天,不辭而別出家當了一個和尚,法號道濟。
李善人夫婦心急如焚,從此卧床不起,遂派人尋找,等到道濟回到家中,李善人夫婦早已亡故,惡管家已霸佔了李府家產,道濟經受不住這巨大的打擊,從此瘋癲不知去向。
不知過了多少日多少月多少年,突然在街市中出現了一個瘋瘋癲癲的和尚,他懲惡揚善扶危濟貧,有人叫他瘋和尚,也有人尊稱他為濟公。
2、《濟公外傳》
濟公初居住在杭州靈隱寺,傳說他為羅漢轉世,本姓李,祖上乃宋太宗駙馬。濟公二十七歲出家,不戒酒肉,破衣爛衫,不知情者皆道其瘋癲,卻不知其實為得道高僧。
濟公濟困扶危,懲治強梁,經常用一些詼諧的小法術教訓那些欺壓百姓、魚肉鄉民的奸佞惡霸。惡人提起他又恨又怕,百姓們則對濟公師父愛戴有加。
⑸ 為什麼活佛濟公2濟公的帽子上有「佛」字.而活佛濟公1里沒有
值得思考,WO都沒注意,也許是第2部吧,說不定第3不有個佛主也說不定,呵呵
採納哦
⑹ 濟公的前世是什麼,什麼來歷
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里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
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別稱月引流光。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
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
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游,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采辦葯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
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⑺ 活佛濟公里第一部濟公頭上的帽子上沒有佛字,為什麼第2部就有了佛字呢
第一部濟公頭上的帽子穿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