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紹興哪兒有買阿拉蕾的帽子
一般景點會有賣。。。
Ⅱ 紹興的三烏是什麼
「紹興三烏」又稱「三烏文化」,這一名稱由來己久。它是紹興地方特色的一種產物,具體所指的三烏即:烏乾菜、烏氈帽、烏篷船
1、烏乾菜——烏干萊又叫霉乾菜,因其色黑故稱烏乾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後曬干而成。此菜味道鮮美、吃了開胃,夏天用它做湯佐餐,還有消暑防痧之效,據說多年陳的乾菜效果更佳。烏乾菜加淡筍,經過加工,稱為「乾菜筍」,亦有的稱「筍乾菜」的,用它蒸豬肉,是一道典型的紹興家鄉菜——「霉乾菜蒸肉」,當地人則稱為「乾菜毗豬肉」。此菜肉血紅亮、油而不膩,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鮮。據傳此菜系明代徐文長所首創。
2、烏氈帽——該帽因色黑、頂圓、有卷邊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純羊毛、染色、乾燥、修整等工藝比較講究,生產過程較復雜,先後要經過三十幾道工序。它有隔熱、保暖、禦寒、避雨、遮陰、當坐墊、防止外傷、不易受潮等多種用途。過去小城鎮及農村的男子人人頭上都愛戴此帽,夏天戴了涼,冬天戴了熱,既可當草帽,又可當笠帽,一年四季均可戴用,因而它成為有紹興地方特色的一件生活用品,也成為紹興人的一個顯明標志。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過去,你如頭戴氈帽外出至杭州、上海等地,人們就會說此客自紹興來。它一直來被當作紹興人的標志,舊時紹興的制帽業,主要是制烏氈帽的「氈帽作坊」,而每家「氈帽作坊」都掛有一幅張牙舞爪的老虎畫像,奉之為「祖師爺」。烏氈帽的商標也用老虎圖案。 為什麼氈帽作坊稱老虎為祖師爺呢?相傳古時有個獵人,因追蹤一隻破打傷的老虎,直搗虎穴。他在虎穴里發現老虎睡的是一塊軟綿綿、其形如餅的氈子。很覺奇怪,原來,它是老虎平時拖吃其他野獸以後,將獸毛墊在睡窩里,經老虎身軀的壓輾,天長日久,便壓成了氈子。於是獵人把這塊氈子帶回家,洗凈曬干,略作加工後,當作帽子戴,不但冬暖夏涼,而且風吹不動,雨淋不濕,戴著很是舒服。有心者從中得到啟發,就以羊毛為原料製作氈子,再以這種氈子做成「烏氈帽」,居然得到紹興本地農民、漁民、山民們的喜愛,一時成為時尚,於是,氈帽作坊如雨後春筍,成為紹興的一業。
現在這種氈帽作坊已不多見,但年老的農民、漁民、山民們還是很喜愛戴之。
3、烏篷船——這種木船船體矯小,船篷用竹編成,中間夾著竹箬,呈半圓形,並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
烏篷船是水鄉獨特的、靈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納四至六位乘客。它的動力是靠船老大(船夫)用腳躅槳,船的航向是用劃槳,或夾在腋下當舵使用,來控制的。船行進時,船老大腳手並用,船體就輕盈地漂浮在湖面上了。紹興除小烏篷船外,還有一種大烏篷船(此類船數量極少),這種船的船身雕刻著各式花紋、圖案,船頭上雕刻著似虎頭形象的動物鷁(古書上說的一種鳥)。鷁居海內,性嗜龍,龍見而避之,所以船工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行船可報平安。這種大烏篷船,船身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船艙寬可以放桌椅,供人打牌、飲宴、看戲等,船尾有兩支櫓(也有四到八支的俗稱四沓頭、八沓頭),航速較快,專供少數官宦、富戶人家游覽、掃墓、迎親、看戲時用的。
碧波盪漾、景色秀麗的鑒猢水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葉葉烏篷扁舟,如一條條烏魚在冉冉游動。而駕船的船家,坐在船尾,背倚一塊直豎的木板,左臂腋下夾著一支劃槳,劈水穩操方向,兩腳一彎一伸地蹬著「踏槳」。同時,在極窄的船舷上,放著一碟回香豆之類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壺,呷一口加飯酒,嚼一粒筒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進。這就是遐爾聞名的紹興腳劃船。
外地遊客,一提腳劃船,就會毫不猶豫他說出「烏篷船」來。由於腳劃船在全國來說比較罕見,又因為腳劃船通常是烏篷的,所以兩者會合而為一。其實,紹興習俗,凡用烏篷的大船、小船,埠船,載貨船、搭客船,腳劃船、手搖船,統統叫做烏篷船。而用白篷的夜航船、檀船、小梭飛等,則稱為白篷船。
紹興江河錯落、湖泊棋布,被稱做水鄉澤國,素有「東方威尼斯」之譽,紹興人出門就遇河,抬腳得用船。所以作為交通工具的船,種類很多,規格不一,烏篷船、白篷船,僅以船篷作區別而稱罷了。
紹興的船,除簡易的農用船外,大多船頭上雕刻出「螭首」,據考這種形同龍頭的神物,是龍的九子之一,善治風浪,能使興風作浪的水族望而生畏。
紹興的船篷,習慣用細竹竿彎成拱形,一般一扇篷有三個拱,以竹絲作底、面,中間夾以竹著,兩邊及上下,夾以扁竹片,用鉛絲扎住。篷的大小以船的大小為准;篷的多少則以船的長度為准,五扇、七扇、九扇,十一扇不等。其中固定的叫定蓬,活動的是便於乘客上下,欣賞沿途風景。船蓬多用桐油,豬血,黑粉煎熬成」黑油」,塗於篷的外部,能防止雨水滲漏,這就是烏篷,用這種篷的就是烏篷船,包括腳劃船、埠船、戲班船等,如果光用熟桐油塗於篷上,其色呈「竹蔑黃」,與黑色的烏篷相對照,就是白篷船了,如夜航船、檀船、夜埠船等多為白篷。據考證,白篷船多系夜間航行,在黑漆的水面上,便於識別,有利安全行駛。如檀船,多半夜晚航行在海灣天黑風高之時,滿載幾十噸貨物,乘潮御風,只能用白篷才易被對面來船識見。夜航船、夜埠船用白篷的道理也在此。
紹興的埠船,舊時乃主要交通工具,以便民為目的。所以,不僅沿途經過的「客埠」理所當然地停靠、搭客,就是荒畈、野地、橋頭、岸邊,隨時有客招呼,也隨時停下搭客。因此,一般航行較慢,加上船艙不大,坐的客人又同在左右兩條長板凳上,所以是談天說地的好場合。如果碰上一二個走南闖北的健談者,則更會滿船笑語。有的船頭腦(船家),如魯迅《風波》中的七斤,還會邊搖船邊講聽來的城鄉趣聞。什麼某村某店王嫁囡,嫁妝發了二十四大船,什麼某村某家阿公「扒灰」,兒子與媳婦打離婚等等。夜航船是夜間航行的遠距離運輸船,因客貨兩運,客人晚上要睡覺,所以總是六艙的白篷大船。船艙里鋪有全套船板,男客睡前、中艙,女客睡後艙,全是統鋪。船家出租被褥、席子。夜航船一般在桅桿上懸有船燈一盞,燈上書有「西興——紹興夜航」等一類字樣。船工除搖櫓、打篙的外,凡有纖路的地方都充任纖夫背纖,紹興夜航船最盛時有東西十幾條航線,西線如紹興至蕭山、西興、聞家堰,坎山、塘頭(瓜瀝)、臨浦、義橋,東線到百官、曹娥、東關、湯浦、哨金等地,都是傍晚下船,天亮到達目的地。因夜航船容量大,時間長,又在晚間,客人們談天說地更會有充足的條件。社會上的種種奇聞逸事,官場甚至宮廷秘事,神怪荒誕傳說都能在夜航船中交流,明代張岱的〈夜航船〉,就源於此而定其書名。
Ⅲ 關於紹興的民風、民俗
紹興有「三烏」——烏乾菜、烏氈帽以及烏篷船。
這「三烏」里,正在逐漸淡出人們視線的恐怕就是烏氈帽了。然而,「頭戴烏氈帽」卻又是歷史上紹興人的標志性裝束,現在人們是很難見得到的了,至於手工製作氈帽的手藝人,則更是罕見。在日前紹興縣授予的「十佳民間藝人」中,恰好有這么一位製作了60年氈帽的老人王關林。
氈帽,紹興人曾經的時尚
紹興氈帽的起始已無法考究,據說早在1897年左右,紹興西營(現紹興市區城市廣場)就有一家有名的烏氈帽專賣店,叫「潘萬盛氈帽店」,紹興人要買質量上乘的氈帽一定都會去那裡購買。當時的店主人潘高升廣收學徒,傳授技藝,方圓數百里的青壯漢子紛紛前往拜師學藝,許多村子還以此技藝為生。比如在紹興縣陶堰鎮茅洋村,全村老小都會製作烏氈帽,家庭式作坊比比皆是。
王關林,這位製作了60多年氈帽的手藝人,就生活在茅洋村,他是紹興目前6位尚健在的手工製作烏氈帽藝人之一。
60年氈帽情結
在一間不到5平方米的房間里,王關林說他的「寶貝」都在這里。王關林口中的「寶貝」其實就是他製作氈帽的工具——一根木柱子,一條40厘米的小木條,拳頭大的鵝卵石,6根藤條,一大一小兩根竹條,還有一個氈帽形狀的無底小盆。放在家裡的工具都是祖傳的,已用了近百年。
王關林15歲那年跟著姐夫開始學習製作氈帽的手藝,至今,他已經做了足足60年的氈帽,在他手上出去的帽子已有上萬頂。氈帽在冬天非常暢銷,「喝過重陽酒,夜作到五更」,老人這樣形容自己當時工作的情景。那個時候氈帽是用米來換的,100斤大米可以換10到15頂不等的氈帽。現在他一般供貨給一些村子附近的漁民,一頂氈帽30元錢。
72道工序制出一頂氈帽
製作一頂氈帽要近一個星期左右,要經過挑羊毛、除油膩、脫油脂、壓製成坯等72道工序。
製作氈帽要挑選當季的雌湖羊,剪下活羊毛。老人說,這樣的好羊毛一般要到嘉興去購買。羊毛放在簍子里,將裡面的雜質挑選干凈,然後摻進田裡的干泥,泥土是用來清除羊毛上的油膩的。接著老人拿出一大一小兩根竹條,俗稱「呼辮子」的工具,兩根上下敲打,不一會兒,一些飛揚起來的羊毛就粘在了竹條上。老人說,這些粘上來的才是他要的好羊毛。
彈羊毛時,四周充滿了羊毛絮,製作氈帽遠比想像中要臟累得多,不但被羊毛纏身,還得忍受羊毛的臭味。但是如果連羊毛都挑選不好,那麼就別指望能做出一頂好氈帽。當年,王老漢單單學習挑羊毛就花了半年多時間。
老人說,現在有些生產氈帽的作坊,為了追求低成本高產量,用的並不是純羊毛原料,而是加進了許多木屑,這樣的帽子不結實。
羊毛挑好了,然後把它們放在大竹簾上「壓柵」。把竹簾捲起並扎緊,兩個人用右腳向同一方向同時用力來回捻,這個過程非常費力並且需要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重復三次後直到毛氈變厚繼而形成氈帽攤開的基本形狀。
接下來,將毛氈加熱水反復沖洗除去其中的泥土,顏色逐漸由黃變白,隨後將毛坯在太陽下曝曬幾天,然後開始用工具定型,除去雜毛,再用野生花葉果與皂礬製成黑色染料為氈帽染色,然後重復定型、乾燥至烏氈帽烏黑光亮。
說到正宗紹興氈帽的優點,王關林立刻拿著氈帽到外面去接雨,笑逐顏開地說:「下雨時肯定不會漏水,睡覺的時候還能當枕頭,翻過來還可以裝米裝花生裝茴香豆。一舉多用。」
精湛技藝盼傳人
說起氈帽,王老漢有種復雜的情緒,雖然他拍著胸脯說:「現在就只有我能把整個工序都完整地做下來。」但同時他非常無奈,畢竟他已74歲了,很多時候體力活不太吃得消,現在也只有在有人預定時才會做幾頂帽子。但是再沒有人能接手做他這個活了。
王關林說,這個手藝勞動強度非常大,再加上產量低、成本高,賺不到多少錢,很多比他年輕的氈帽師傅都轉了行,現在的年輕人就更不會有興趣。他的兒子、孫子雖然知道整個製作過程,但都沒有學會。
他說只要有個合適的地方,只要有人願意來學,他可以免費教
Ⅳ 紹興哪裡有賣海賊王路飛的帽子
一般店裡面是不會有的,你真的要本地買的話可以去大一點的動漫店讓店主去進貨,這種草帽山寨的很多,隨便找個草帽圍個紅絲帶就成了,成本5塊,他買你50,你也不知道~~~買的話要找有牌子的~~而且一般草帽都比較小,頭大一點就塞不進。
Ⅳ 紹興那裡有帽子店
府橫街裡面,一樓就好多呢,去看看吧
Ⅵ 為什麼紹興那麼熱的地方還要戴氈帽
笨,戴帽子就是為了遮太陽呀!還有烏氈帽是紹興農民的一種標志!在魯迅寫少年閏土的外貌上就有烏氈帽!以後別說紹興的壞話!因為我就是半個紹興人!讓我看到的話!小心把你煮了!
Ⅶ 紹興的三烏文化指哪三烏啊
「紹興三烏」又稱「三烏文化」,這一名稱由來己久。它是紹興地方特色的一種產物,具體所指的三烏即:烏乾菜、烏氈帽、烏篷船 1、烏乾菜——烏干萊又叫霉乾菜,因其色黑故稱烏乾菜。一般用芥菜,尚未抽苔的白菜和油菜等腌制後曬干而成。此菜味道鮮美、吃了開胃,夏天用它做湯佐餐,還有消暑防痧之效,據說多年陳的乾菜效果更佳。烏乾菜加淡筍,經過加工,稱為「乾菜筍」,亦有的稱「筍乾菜」的,用它蒸豬肉,是一道典型的紹興家鄉菜——「霉乾菜蒸肉」,當地人則稱為「乾菜毗豬肉」。此菜肉血紅亮、油而不膩,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鮮。據傳此菜系明代徐文長所首創。 2、烏氈帽——該帽因色黑、頂圓、有卷邊而得名。用的原料是純羊毛、染色、乾燥、修整等工藝比較講究,生產過程較復雜,先後要經過三十幾道工序。它有隔熱、保暖、禦寒、避雨、遮陰、當坐墊、防止外傷、不易受潮等多種用途。過去小城鎮及農村的男子人人頭上都愛戴此帽,夏天戴了涼,冬天戴了熱,既可當草帽,又可當笠帽,一年四季均可戴用,因而它成為有紹興地方特色的一件生活用品,也成為紹興人的一個顯明標志。正因為如此,所以在過去,你如頭戴氈帽外出至杭州、上海等地,人們就會說此客自紹興來。它一直來被當作紹興人的標志,舊時紹興的制帽業,主要是制烏氈帽的「氈帽作坊」,而每家「氈帽作坊」都掛有一幅張牙舞爪的老虎畫像,奉之為「祖師爺」。烏氈帽的商標也用老虎圖案。 為什麼氈帽作坊稱老虎為祖師爺呢?相傳古時有個獵人,因追蹤一隻破打傷的老虎,直搗虎穴。他在虎穴里發現老虎睡的是一塊軟綿綿、其形如餅的氈子。很覺奇怪,原來,它是老虎平時拖吃其他野獸以後,將獸毛墊在睡窩里,經老虎身軀的壓輾,天長日久,便壓成了氈子。於是獵人把這塊氈子帶回家,洗凈曬干,略作加工後,當作帽子戴,不但冬暖夏涼,而且風吹不動,雨淋不濕,戴著很是舒服。有心者從中得到啟發,就以羊毛為原料製作氈子,再以這種氈子做成「烏氈帽」,居然得到紹興本地農民、漁民、山民們的喜愛,一時成為時尚,於是,氈帽作坊如雨後春筍,成為紹興的一業。 現在這種氈帽作坊已不多見,但年老的農民、漁民、山民們還是很喜愛戴之。 3、烏篷船——這種木船船體矯小,船篷用竹編成,中間夾著竹箬,呈半圓形,並用煙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船由此而得名。 烏篷船是水鄉獨特的、靈巧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可容納四至六位乘客。它的動力是靠船老大(船夫)用腳躅槳,船的航向是用劃槳,或夾在腋下當舵使用,來控制的。船行進時,船老大腳手並用,船體就輕盈地漂浮在湖面上了。紹興除小烏篷船外,還有一種大烏篷船(此類船數量極少),這種船的船身雕刻著各式花紋、圖案,船頭上雕刻著似虎頭形象的動物鷁(古書上說的一種鳥)。鷁居海內,性嗜龍,龍見而避之,所以船工就把它的形象雕刻在船頭上,使龍不敢作祟,行船可報平安。這種大烏篷船,船身高大,篷高可容人直立,船艙寬可以放桌椅,供人打牌、飲宴、看戲等,船尾有兩支櫓(也有四到八支的俗稱四沓頭、八沓頭),航速較快,專供少數官宦、富戶人家游覽、掃墓、迎親、看戲時用的。 碧波盪漾、景色秀麗的鑒猢水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一葉葉烏篷扁舟,如一條條烏魚在冉冉游動。而駕船的船家,坐在船尾,背倚一塊直豎的木板,左臂腋下夾著一支劃槳,劈水穩操方向,兩腳一彎一伸地蹬著「踏槳」。同時,在極窄的船舷上,放著一碟回香豆之類的下酒菜,右手握一把小酒壺,呷一口加飯酒,嚼一粒筒香豆,悠然自得,踏水行進。這就是遐爾聞名的紹興腳劃船。 外地遊客,一提腳劃船,就會毫不猶豫他說出「烏篷船」來。由於腳劃船在全國來說比較罕見,又因為腳劃船通常是烏篷的,所以兩者會合而為一。其實,紹興習俗,凡用烏篷的大船、小船,埠船,載貨船、搭客船,腳劃船、手搖船,統統叫做烏篷船。而用白篷的夜航船、檀船、小梭飛等,則稱為白篷船。 紹興江河錯落、湖泊棋布,被稱做水鄉澤國,素有「東方威尼斯」之譽,紹興人出門就遇河,抬腳得用船。所以作為交通工具的船,種類很多,規格不一,烏篷船、白篷船,僅以船篷作區別而稱罷了。 紹興的船,除簡易的農用船外,大多船頭上雕刻出「螭首」,據考這種形同龍頭的神物,是龍的九子之一,善治風浪,能使興風作浪的水族望而生畏。 紹興的船篷,習慣用細竹竿彎成拱形,一般一扇篷有三個拱,以竹絲作底、面,中間夾以竹著,兩邊及上下,夾以扁竹片,用鉛絲扎住。篷的大小以船的大小為准;篷的多少則以船的長度為准,五扇、七扇、九扇,十一扇不等。其中固定的叫定蓬,活動的是便於乘客上下,欣賞沿途風景。船蓬多用桐油,豬血,黑粉煎熬成」黑油」,塗於篷的外部,能防止雨水滲漏,這就是烏篷,用這種篷的就是烏篷船,包括腳劃船、埠船、戲班船等,如果光用熟桐油塗於篷上,其色呈「竹蔑黃」,與黑色的烏篷相對照,就是白篷船了,如夜航船、檀船、夜埠船等多為白篷。據考證,白篷船多系夜間航行,在黑漆的水面上,便於識別,有利安全行駛。如檀船,多半夜晚航行在海灣天黑風高之時,滿載幾十噸貨物,乘潮御風,只能用白篷才易被對面來船識見。夜航船、夜埠船用白篷的道理也在此。 紹興的埠船,舊時乃主要交通工具,以便民為目的。所以,不僅沿途經過的「客埠」理所當然地停靠、搭客,就是荒畈、野地、橋頭、岸邊,隨時有客招呼,也隨時停下搭客。因此,一般航行較慢,加上船艙不大,坐的客人又同在左右兩條長板凳上,所以是談天說地的好場合。如果碰上一二個走南闖北的健談者,則更會滿船笑語。有的船頭腦(船家),如魯迅《風波》中的七斤,還會邊搖船邊講聽來的城鄉趣聞。什麼某村某店王嫁囡,嫁妝發了二十四大船,什麼某村某家阿公「扒灰」,兒子與媳婦打離婚等等。夜航船是夜間航行的遠距離運輸船,因客貨兩運,客人晚上要睡覺,所以總是六艙的白篷大船。船艙里鋪有全套船板,男客睡前、中艙,女客睡後艙,全是統鋪。船家出租被褥、席子。夜航船一般在桅桿上懸有船燈一盞,燈上書有「西興——紹興夜航」等一類字樣。船工除搖櫓、打篙的外,凡有纖路的地方都充任纖夫背纖,紹興夜航船最盛時有東西十幾條航線,西線如紹興至蕭山、西興、聞家堰,坎山、塘頭(瓜瀝)、臨浦、義橋,東線到百官、曹娥、東關、湯浦、哨金等地,都是傍晚下船,天亮到達目的地。因夜航船容量大,時間長,又在晚間,客人們談天說地更會有充足的條件。社會上的種種奇聞逸事,官場甚至宮廷秘事,神怪荒誕傳說都能在夜航船中交流,明代張岱的〈夜航船〉,就源於此而定其書名。
Ⅷ 什麼zhan帽
氈帽.紹興城鄉間,特別是廣大農村,許多男子頭上,都戴著一項烏氈帽。即使在異鄉,你只要憑他頭上所戴的氈帽,便能判斷出他十之八九是紹興人。 魯迅在不少作品中寫到紹興的氈帽。《故鄉》中描寫閏土的形象時,寫道:「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阿 Q正傳》中說:「阿 Q正沒有現錢,便用一項氈帽做抵押……」 氈帽簡直成了紹興人的一個重要標志了。氈帽,色黑,頂圓,有卷邊,所以又稱為烏氈帽,是紹興特產。它有保暖禦寒、避雨遮陽、防止外傷等多種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