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帽子文化的英國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帽子品牌排行榜是:New Era、LV、GUCCI、NY、Maison Michel。
1、New Era
New Era 是全球領先的頭飾設計者、開發商和製造商,是一家擁有95年歷史的全球頭飾公司,也是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官方球帽的唯一製造者和經銷商。隨著許多嘻哈明星、影視名人佩戴New Era帽子,New Era帽子跨出運動范疇,受到喜歡街頭文化及運動休閑人士的歡迎,成為最新的時尚穿著指標。
5、Maison Michel
來自巴黎的制帽工坊Maison Michel,以一個大寫的「M」字母logo標記為品牌特色。自從1963年由創始人Auguste Michel創立以來,到後來由設計師Pierre Debard及兒子Claudine Debard入駐,始終都在為各大品牌提供高級訂制的服務,並持續創新設計,保持在手工制帽界的不敗地位。
⑶ 世界各國禮儀
美國
美國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具有下述四個主要特點:
第一、隨和友善,容易接近。
第二、熱情開朗,不拘小節。
第三、城府不深,喜歡幽默。
第四、自尊心強,好勝心重。
加拿大
加拿大的基本國情是地廣人稀。特殊的環境對加拿大人的待人接物有一定影響。一般而言,在交際應酬中,加拿大人最大的特點是既講究禮貌,又無拘無束。加拿大國民的主體是由英法兩國移民的後裔所構成的。一般而言,英裔加拿大人大多信奉基督教,講英語。性格上相對保守內向一些。而法裔加拿大人則大都信奉天主教,講法語,性格上顯得較為開朗奔放。與加拿大人打交道要了解對方情況,然後再有所區別的加以對待。
法國
與英國人和德國人相比,法國人在待人接物上表現是大不相同的。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愛好社交,善於交際。對於法國人來說社交是人生的重要內容,沒有社交活動的生活是難以想像的。
第二,詼諧幽默天性浪漫。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大都爽朗熱情。善於雄辯高談闊論,好開玩笑,討厭不愛講話的人,對愁眉苦臉者難以接受。受傳統文化的影響, 法國人不僅愛冒險,而且喜歡浪漫的經歷。 第三,渴求自由,紀律較差。在世界上法國人是最著名的「自由主義者」。「自由、 平等、博愛」不僅被法國憲法定為本國的國家箴言,而且在國徽上明文寫出。 他們雖然講究法制,但是一般紀律較差,不大喜歡集體行動,與法國人打交道,約會必須事先約定,並且准時赴約,但是也要對他們可能的姍姍來遲事先有所准備。
第四,自尊心強,偏愛「國貨」。法國的時裝、美食和藝術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在此影響之下,法國人擁有極強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在他們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法國最棒。與法國人交談時,如能講幾句法語,一定會使對方熱情有加。
第五,騎士風度,尊重婦女。在人際交往中法國人所採取的禮節主要有握手禮、擁抱禮和吻面禮。
德國
德國人在待人接物所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往往會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第一,紀律嚴明,法制觀念極強。
第二,講究信譽,重視時間觀念。
第三,極端自尊,非常尊重傳統。
第四,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
必須指出的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對禮節非常重視。與德國人握手時,有必要特別注意下述兩點。一是握手時務必要坦然地注視對方,二是握手的時間宜稍長一些,晃動的次數宜稍多一些,握手時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則大都可行。與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你」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波蘭
在人際交往中,波蘭人的舉止優雅,語言文明,彬彬有禮,是世人有口皆碑的。同外人打交道時,波蘭人對稱呼極其重視。他們的習慣,是要盡可能地採用鄭重其事一些的稱呼。對於男士,波蘭人言必稱「潘」。對於婦女,他們則非要稱之為「帕那」或「帕妮」不可。在社交場合問候他人時,波蘭人肯定會對對方以 「您」相稱。他們假如與對方以「你」相稱,則多半意味著雙方關系十分密切,彼此相交已非一日。按照波蘭人的習慣,自己在交際場合被介紹給他人之後,必須要主動同對方握手為禮,同時還要報上自己的姓名,不然即為失禮。在波蘭,最常用的見面禮節有握手禮和擁抱禮。在波蘭民間,吻手禮則十分通行。一般而言,吻手禮的行禮對象應為已婚婦女,行禮的最佳地點應為室內。在行禮時,男士宜雙手捧起女士的手在其指尖或手背上象徵性輕吻一下,假如吻出聲響或吻到手腕之上,都是不合規范的。
俄羅斯
在人際交往中,俄羅斯人素來以熱情、豪放、勇敢、耿直而著稱於世。在交際場合,俄羅斯人慣於和初次會面的人行握手禮。但對於熟悉的人,尤其是在久別重逢時,他們則大多要與對方熱情擁抱。在迎接貴賓之時,俄羅斯人通常會向對方獻上「麵包和鹽」。這是給予對方的一種極高的禮遇,來賓必須對其欣然笑納。在稱呼方面,在正式場合,他們也採用「先生」、「小姐」、「夫人」之類的稱呼。在俄羅斯,人們非常看重人的社會地位。因此對有職務、學銜、軍銜的人,最好以其職務、學銜、軍銜相稱。依照俄羅斯民俗,在用姓名稱呼俄羅斯人時,可按彼此之間的不同關系,具體採用不同的方法。只有與初次見面之人打交道時,或是在極為正規的場合,才有必要將俄羅斯人的姓名的三個部分連在一道稱呼。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人見面習慣於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澳大利亞人大都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接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熟人之間可稱小名。
墨西哥
在墨西哥熟人見面時所採用的見面禮節,主要是擁抱禮與親吻禮。在上流社會中,男士們往往還會溫文而雅地向女士們行吻手禮。通常,他們最慣於使用的稱呼是在交往對象的姓氏之前,加上「先生」、「小姐」或「夫人」之類的尊稱。前去赴約時,墨西哥人一般都不習慣於准時到達約會地點。在通常情況下他們的露面總要比雙方事先約定的時間晚上一刻鍾到半個小時左右。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待人的禮貌。
阿根廷
阿根廷人在日常交往中所採用的禮儀與歐美其他國家大體上是一致的,並以受西班牙影響為最。阿根廷人大都信奉天主教,所以一些宗教禮儀也經常見諸阿根廷人的日常生活。在交際中,普遍採取握手禮。在與交往對象相見時,阿根廷人認為與對方握手的次數是多多易善。在交際場合,對阿根廷人一般均可以「先生」 「小姐」或「夫人」 相稱。
巴西
從民族性格來講巴西人在待人接物上所表現出來的特點主要有二。一方面,巴西人喜歡直來直去,有什麼就說什麼。另一方面,巴西人在人際交往中大都活潑好動,幽默風趣,愛開玩笑。目前,巴西人在社交場合通常都以擁抱或者親吻作為見面禮節。只有十分正式的活動中,他們才相互握手為禮。除此之外,巴西人還有一些獨特的見面禮。其一,握拳禮。其二,貼面禮。其三,沐浴禮。
埃及
握手禮——禁忌是不要用左手
擁抱禮——力度適中
親吻禮——根據交往對象不同分為:
吻面禮,一般用於親友之間,尤其是女性之間。
吻手禮,向尊長表示謝意或是向恩人致謝時使用。
飛吻禮,多見於情侶之間。
南亞搖頭禮
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人們相互交往時,往往彬彬有禮地搖頭。他們的表敬禮俗是:向左搖頭則表示贊同、尊重或認可;點頭則表示不同意。這恰恰與中國的"搖頭不算點頭算"相反.
南非
南非社交禮儀可以概括為「黑白分明」,「英式為主」。所謂「黑白分明」 是指:受到種族、宗教、習俗的制約,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從的社交禮儀不同;英式為主是指:在很常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白人掌握南非政權,白人的社交禮儀特別是英國式社交利益廣泛的流行於南非社會。
以目前而論,在社交場合,南非人所採用的普遍見面禮節是握手禮,他們對交往對象的稱呼則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在黑人部族中,尤其是廣大農村,南非黑人往往會表現出與社會主流不同的風格。比如,他們習慣以鴕鳥毛或孔雀毛贈予貴賓,客人此刻得體的做法是將這些珍貴的羽毛插在自己的帽子上或頭發上。
英國
儀態禮儀:在英國,人們在演說或別的場合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手心向外,構成V形手勢,表示勝利;在英國如果有人打噴嚏,旁人就會說上帝保佑你,以示吉祥。
相見禮儀:在英國,嬰兒出生時父母親朋一般依嬰兒的特徵,父親的職業為嬰兒命名,有的母親家庭顯赫,就用娘家的姓作為嬰兒的第二個名字。在英國,孩子只對父母親的兄弟姐妹稱叔。英國老人講究獨立,不喜歡別人稱自己老,走路時不必攙扶他們。
商務禮儀:到英國從事商務活動要避開7、8月,這段時間工商界人士多在休假,另外在聖誕節、復活節也不宜開展商務活動。在英國送禮不得送重禮,以避賄賂之嫌。在商務會晤時,按事先約好的時間光臨,不宜早到或遲到。英國工商界人士辦事認真,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他們視誇誇其談、自吹自擂視為缺乏教養的表現。
旅遊禮儀:到英國旅行,需注意當地的所有車輛均沿馬路的左側行駛。英國人遵守紀律,即便是幾個人上車,他們也會自覺的排隊上車。在英國坐計程車,一般按10%付小費,將小費列入服務費帳單的飯店不必另付。在主人家做客數日,視情況付給提供服務的傭人一些小費。
⑷ 歐洲人為什麼這么喜歡戴帽子
帽子一直是西方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在歐洲的文化中,帽子代表著自己的社會地位,不同的人帶不同的帽子。
⑸ 帽子種類那麼多,戴哪一種最有文化的感覺
貝雷帽。隨著潮流的發展變化,帽子已經從最初的擋雨用的工具變為了如今的時尚單品。不僅是帽子的顏色、設計漸漸變得多樣,帽子的種類也增加了不少。帽子作為一種飾品已經成為了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擁有的一件小物件了。那麼,帽子種類如此繁多,戴哪一種最有文化的感覺呢?小編個人認為是貝雷帽。
如果拋開帽子本身的文化價值而言,帽子只是服飾的一類,是為了人們裝扮所用的,所以帽子能戴出怎樣的感覺、是否會有文化的氣息,還是看帽子主人的氣質。有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文學底蘊、言行不凡的人戴帽子自然會戴出不一般的感覺。所以並沒有“戴哪一種帽子最有文化的感覺”這一說,每個人的穿戴感覺實則是各有千秋的。我們也無需為了體現文化而刻意用某種種類的帽子打點自身。
⑹ 帽子文化的介紹
帽子文化是關於帽子脫戴的文化,通常與時機場合對象等相關,尤指英國的帽子文化。廣泛意義上還包括帽子的造型及搭配效果等的講究。
⑺ 哈尼族帽子文化的研究
哈尼族婦女的服飾與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和古樸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年齡、婚否、是否生育或婚喪喜事等在服飾上都有明顯的標志。紅河易車婦女上著「胞裳」(一種下擺呈圓形的短上衣),下穿緊身短褲,頭戴「帕常」(一種尖頂的三角形頭帕),服飾獨具一格,很有特色。這種裝束源於古時易車王子為阿波雷山神的七公主所救的傳說故事。勛海縣部分地區的哈尼族新娘在進人男方寨門前有改穿白裙子的習俗,也是依據一個歷史傳說故事而形成。婦女頭飾,婚前多垂辮,婚後則盤發於頂,以黑布或藍布纏頭或戴自製的各式帽子。哈尼族的服飾文化隨著漫長的歷史發展,形成了許多自身的特徵。
⑻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
⑼ 古埃及至文藝復興時期的帽子文化及運用
西洋服裝史
http://www.jxbooks.cn/shop_detail.php?id=7138&nowmenuid=293&cpath=0039:;0082:;&catid=82
⑽ 我想知道世界六大古文明是什麼
嚴格意義上來說,世界上只有五大古文明,沒有六大古文明之說。
世界五大古文明分別是:
1、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兩河文明)
2、古埃及文明
3、 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
4、古印度文明
5、華夏文明(漢族)
(10)世界各國的帽子文化擴展閱讀:
一、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發源地: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整個阿拉伯文明。
巴比倫意即「神之門」。
古巴比倫狹義上指古巴比倫王國,廣義上指古巴比倫文明。古巴比倫文明是兩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分古巴比倫王國和新巴比倫王國。
二、古埃及
古埃及——發源地: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孕育整個非洲文明。
古埃及(阿拉伯文:مصر القديمة)位於非洲東北部尼羅河中下游地區的一段。
時間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開始於公元前32世紀左右時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終止於公元前525年波斯滅亡埃及。
古埃及與古中國、古印度、古巴比倫一並稱為「四大文明古國」。
三、古印度
古印度——發源地:南亞的印度河流域,孕育整個南亞文明。
印度是我國的近鄰,但由於連綿高聳的喜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們對於這位鄰居的情況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經"在中國人的耳朵里成了艱難的代名詞。
和古代埃及的尼羅河、兩河流域以及中國的黃河、長江一樣,印度河、恆河同樣醞釀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古埃及、巴比倫、古中國、古印度同被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四、古希臘
古希臘——受兩河流域及古埃及文明影響,發源於南歐的愛琴海諸島,孕育整個歐洲文明。
古希臘的地理范圍,除了現在的希臘半島外,還包括整個愛琴海區域和北面的馬其頓和色雷斯、亞平寧半島和小亞細亞等地。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歷史、建築、文學、戲劇、雕塑 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五、古中國
中國——發源地:東亞的黃河流域,孕育整個東亞文明。
偉大的中華民族已經走過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
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勤勞、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共同開拓了幅員遼闊的國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發展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一部厚重的中國史,就是一部中國各民族誕生、發展、交融並共同締造統一國家的歷史。
四大文明古國,是廣泛流傳於中國國內的關於世界四大古代文明的統稱,國際上對此尚有爭議。
分別是古巴比倫(位於西亞,今伊拉克)、古埃及(位於北非,今埃及)、古印度(位於南亞,地域范圍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和中國(位於東亞,今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文明古國實際上對應著世界四大文明發源地,分別是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古印度、中國這四個大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而稍後的愛琴文明未被包含其中。
四大古文明的意義並不在時間的先後,而在於它們是後來諸多文明的發源地,對其所在地區產生了巨大影響。四大文明是源生文明,而其他文明屬於派生文明,深受臨近地區原生文明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