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中國古代盔甲不注重防護面部,頭盔都是很簡陋的
中國漢兵馬俑博物館復制出世界最早的炒鋼盔甲
1件世界最早的炒鋼盔甲在江蘇省徐州市漢兵馬俑博物館復製成功,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裝備、冶金製造、紡織等具有重大學術科研價值。
這件復制盔甲頭盔通高45厘米,筒徑22厘米,重4.7公斤,由7種不同形式的120片鐵甲組成;鐵甲長74厘米,由800多片不同的鐵片穿綴而成,重18.5公斤,穿著後上半身只露出眼、鼻和口部。
1995年考古工作者從江蘇徐州獅子山漢楚王陵墓中一共出土4領盔甲的上萬件鐵甲殘片,曾轟動中國的考古界,而漢楚王陵發掘出被列為當年中國考古10大發現之首。
參加該項科研的楚王陵文物處副主任葛明宇透露,這次復制的盔甲是中國西漢出土最完整的盔甲,而特別引起考古界重視的是出土的盔甲鐵片中有部分是炒鋼製品,從而說明中國早在公元前二世紀就掌握了炒鋼技術。炒鋼為生鐵加熱滲碳經多次鍛打而成,這一發現證明中國是世界上掌握該技術最早的國家。
漢楚王陵出土的古代盔甲均為漢代第3代楚王劉戊生前的實用物。劉戊是中國漢代開國皇帝劉邦的侄孫,漢景帝的堂弟,從公元前174年至154年被封在其故鄉徐州為王,後發動「七國之亂」失敗而自殺。
另外,在出土的鐵甲片殘塊中,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一些織造復雜的提花絲綢,這說明中國早在2100多年前就掌握了提花絲綿製造技術。
據徐州市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透露,楚王陵中另一件出土的稀世珍寶金縷玉衣也在復制中,不久將與中外遊客見面。
中國電視電影里經常都面不帶甲,考古說明中國很早就開始注重面部防禦。日本很多武器都由唐宋時期傳過去,到戰國時代保留直今的很多日本甲胄中都有面甲,說明中國唐宋時代可能也很重視面部防護。
希望影視劇和游戲製作公司以後能考慮這方面的東西! http://tieba..com/f?kz=107809713
中國古代盔甲與盾牌
http://html.hjsm.tom.com/html/book/27/373/e8db54e11,37bf.htm
② 古代將軍的一套盔甲有多重
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盔甲,為29公斤。佩劍大約6-20公斤,帽子3公斤左右,有的不戴帽子。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公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為此,宋朝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公斤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公斤;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公斤。
古代騎兵身上的盔甲,通常也在10—20公斤范圍之間。10公斤以上的便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重騎兵的人與馬總共要披甲25公斤以上。
相比較而言,輕騎兵就舒服很多了,穿皮甲的騎兵所需要穿的大概也就5公斤,皮甲上覆硬化皮革,多以鐵柳丁加強防禦。
而穿鎖甲起兵的輕則10公斤,重的則可達到20公斤,而至於鱗甲就更難說了。由此可見,古代的戰馬承受的重量是非常大的。
(2)古代盔甲帽子擴展閱讀:
在清代,輕甲得到了發揚光大,在清朝最多的便是棉甲,也稱為鐵葉甲。是指在堅厚的棉或布料上鑲嵌鐵片。棉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輕便防寒的功效,適用於在北方作戰,但若是比起防禦程度來說恐怕還是不敢恭維了。
隨著人類武器的進化,盔甲也逐漸由皮質衍化至金屬質,而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較早的銅質盔甲出現於西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殷周時期。
而在盔甲的普及過程中又出現了面甲,腕甲等特定位置的護甲。但在十五世紀由於火器的發展,盔甲逐漸被人們以防彈衣所淘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胄"
③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④ 中國古代士兵的盔甲是什麼樣子的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
唐代的兵甲,天地英雄裡面表現的比較實際。至於刀劍,漢朝使用的環柄刀,唐朝更多的是斬馬刀佩劍,長短相配。不過現在這些東西不好找了。你要想學,建議去學苗刀,號稱日本劍道的剋星
⑤ 求關於中國古代盔甲的種類名稱和詳細介紹~~
中國古代盔甲
中國古代盔甲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jh6n〗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西周
戰國
秦
這種鎧甲為臨陣指揮的將官所穿。胸前、背後未綴甲片,皆繪幾何形彩色花紋,似以一種質地堅硬的織錦製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後繪上圖案。甲衣的形狀,前胸下擺呈尖角形,後背下擺呈平直形,周圍留有寬邊,也用織錦或皮革製成,上有幾何形花紋。整件甲衣前長97厘米,後長55厘米。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後腰等處,都綴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狀為四方形,每邊寬大處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條或牛筋穿組,呈「V」字形並釘有鉚釘。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製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處還露出綵帶結頭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aGoN〗
漢
南北朝明光凱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隋甲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iOhZ〗
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鎧甲為兩襠塏和明光塏。兩襠塏的結構比前代有所進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變化。一般身甲全魚鱗等形狀的小甲片編制,長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來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擺為彎月形、荷葉形甲片,用以保護小腹。這些改進大大增強了腰部以下的防禦。明光塏的形制基本上與南北朝時期相同,只是腿裙變得更長。隋代戎服為圓領長袍
唐
唐代胄甲,用於實戰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製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禦能力,故不能用於實戰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aeNq〗
據《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後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製造材料命名。可見,鎖子與山文是並列的兩種鎧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
魚鱗甲.羅圈甲.山文字甲,這些甲都屬於一種范疇,它們不是全身甲。但是,我認為它們的某些防護能力是不同的,象山文字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間凸兩邊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這樣甲表面形成無數的凹凸面,非常利於防箭。宋明兩朝多裝備此甲,甚至影響了民畫藝術,民畫中的武士都披此甲。我喜歡此甲,因為這是中國獨有的。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f2kf〗
五代十國
五代時期在服飾方面基本沿襲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歷史舞台,鎧甲重又全用甲片編制,形制上變成兩件套裝。披膊與護肩聯成一件;胸背甲與護腿連成另一件,以兩根肩帶前後系接,套於披膊護肩之上。另外五代繼續使用皮甲,用大塊皮革製成,並佩兜鍪及護項。本圖為五代時期穿鎧甲及戎服的武士復原圖。
遼
據《遼史》記載,遼在契丹國時,軍隊就已使用鎧甲,主要採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樣式,以宋為主。鎧甲的上部結構與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顯比宋代的短,前後兩塊方形的鶻尾甲覆蓋於腿裙之上,則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點。鎧甲護腹好象都用皮帶吊掛在腹前,然後用腰帶固定,這一點與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圓護,是遼代特有的。遼代除用鐵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裝分為公服和常服兩種,樣式沒有明顯不同,都是盤領、窄袖長袍,與一般男子服飾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緊身一些。這兩種都可作戎服。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dkiu〗
金
早期的鎧甲只有半身,下面是護膝;中期前後,鎧甲很快完備起來,鎧甲都有長而寬大的腿裙,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西夏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3KPF〗
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製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後一些。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契丹服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由於西夏社會的封建程度不是很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還是比較平等,以此在服飾上的等級觀念不那麼強。
蒙古武士
元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製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製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種本民族的服飾,即質孫服,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襇,另在腰部縫以辮線製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文章來源 http://www.cqzg.cn/bbs/archiver/tid-63221.html 版權所有 春秋戰國社區 evhX〗
清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此圖為清代黃緞銅釘銅葉甲,但沒有護心鏡。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鍾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適合中國北方步騎兵使用,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⑥ 真正的中國古代盔甲是什麼樣的
皮胸甲!
棉甲,紙甲,鐵甲。至於銀甲、金甲(不是防護用的)。銅甲
⑦ 古代出名的盔甲有
由賤到貴,分別是紙甲,布甲,皮甲,鎖子甲,板金鎧。此5類各有出名的鎧甲。至於盔,就多不勝數。
⑧ 中國古代名盔甲
中國古代鎧甲大全!!!!!!!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據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圖片太多了!資料太豐富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地址:http://www.qxwar.com/bbs/read.php?tid=362&u=285
⑨ 為什麼中國古代盔甲不注重防護面部,頭盔都是很簡陋的
第一·中國古代的戰爭,參戰人數是歐洲古代遠遠不能比的!那一次大的戰役不是幾十萬的人?如果所有的士兵都能有甲胄,還是護臉的,工程量,您想想吧……
第二·護住臉的歐洲盔甲,不是普通士兵所能享受的待遇。他們最多隻是比我們多了一道保護鼻子的鐵條。您想想,戰場上刀槍無眼,那根鐵條一彎似乎頭盔就算是廢了,最起碼暫時不能用了……累不累?
第三·中國歷來實用注意,護住臉的盔甲也不是沒有,只不過比他們的更加實用,不會妨礙視線。我記得,中世紀有個勇猛的騎士在第一輪交鋒中就被對手把自己的頭盔給磕變形了,拿都拿不下來……後果您想去吧
⑩ 關於古代盔甲
日本竹甲是日本比較常見的甲胄,用線接的方式把一片片一條條竹製材料連接起來,防禦力可想而知。至於骨頭嘛,做飾物可以,做盔甲就算了吧,骨頭可是脆的,摔一跤就碎了。
鐵甲不是漢朝時裝備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就開始流行鐵器,一開始是民用的,用於農耕啊什麼的,後來才作為武器盔甲,比如那時候的很多名劍都是鐵質,基本已經取代青銅的位置。雖然說秦漢帝國比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更早的大規模使用鐵,但是就盔甲來說的話,青銅甲仍然可以很好的防禦,武器就算了,羅馬軍隊裝備的青銅劍刺一下就彎,還要用腳踩直才能繼續用。(歐洲最早使用鐵技術的是被羅馬帝國稱為蠻族的各大森林部族)
說到防禦力嘛,中國的盔甲雖是鱗甲,扎甲等用牛皮繩等材料穿起來的「片甲」為主,但是比較厚,而且炸好了也是硬邦邦一大塊的,受到利器的打擊防禦力很好,而遇到錘鐧等鈍器則不然,因為是貼身披甲,容易受內傷。但是自隋朝起流行了明光鎧到唐朝發展到巔峰,這種「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盔甲使用金屬板和魚鱗甲相結合的方式製成,是唐十三鎧之首。作為是中國盔甲文化史上的傳奇,防禦能力當然是可想而知。而後宋朝流行的步人甲可以說是史上最重的盔甲,防禦性能當然好,但是作為布卒使用犧牲了機動性能,這也就使得宋朝在對抗已機動性為主的游牧民族時力不從心。(中國唐宋的鐵質盔甲因為保存下來的文獻極少,實物基本沒有,所以有很多樣式的製作方式到現在仍是謎,比如十分有漢文化特色的「山文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燦爛吧)
歐洲的鐵甲自進入中世紀以來一開始流行鎖子甲,雖然穿起來靈活,而且製作相對簡單,比較容易大量生產,但是防禦力一般般,收到刀劍劈砍雖不致命但也很容易傷筋動骨,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啊,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這種盔甲一直流行。到了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的火種開始遍布歐洲,響當當的全身板甲也就是這時候發明的,完美的設計和精良的手工製作使得這種盔甲立即風靡,甚至傳播到了日本。(倭寇們叫「具足」)而且這種鐵罐頭的防禦力實在是很好,因為鐵板向前突起,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可以有效的防禦各種利器鈍器。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全身板甲也淘汰了。(這一點中國比歐洲早,中國是火器的發祥地,盔甲的衰退自然也要早於歐洲)
不過總的來說,各種盔甲面對武器的刺擊的時候多少是防不住的,全身板甲亦是如此。
至於頭盔的製作,古代的工匠嗎用鐵皮片放在圓形的模具上敲打使其彎曲然後再加一層細鐵片,用甲釘固定大多都是這樣。整體式頭盔是敲出來或者使用文藝復興的沖壓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