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個人頭上有一頂帽子 並舉著雙手打一成語
成語為:
怒發沖冠
nù fà chōng guān
【解釋】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結構】主謂式。
【用法】多指激於義憤。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補語。
【正音】發;不能讀作「fā」;沖;不能讀作「chònɡ」;冠;不能讀作「ɡuàn」。
【辨形】沖;不能寫作「忡」;冠;不能寫作「寇」。
【近義詞】大發雷霆、怒形於色、怒火中燒
【反義詞】喜不自勝、欣喜若狂、喜形於色
【例句】戰士們看到班長犧牲了;一個個~;發誓為班長報仇。
【英譯】beinatoweringrage
拓展資料:
【成語故事】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這塊壁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壁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壁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2. 一位老奶奶旁邊坐在一個小孩子手托著下巴請問是什麼成語
親!先採納,再回答!好男兒,絕不食言!
記得給問豆啊!
3. 瘋狂猜成語答案一個男孩手托著下巴在思考
若有所思
▲釋義
若:好像。好像在思考著什麼。
★出處
唐·陳鴻《長恨傳》:「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
●示例
月光下,他默默地站在太湖石旁,~。
4. 一個戴帽子披斗篷的小女孩騎著一把萔吧是什麼成語
掃把星😔
5. 一個小孩做著手托著下巴在想一個一還有z是什麼成語
昏昏欲睡 【解釋]】 昏昏沉沉,只想睡覺。形容極其疲勞或精神不振。 【出處】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是秋入闈復落,邑邑不得志,頗思郎言,遂取前所指示者強讀之,未至終篇,昏昏欲睡,心惶惑無以自主。」
6. 看圖猜成語兩小孩戴著帽子一個遮著眼睛答案
掩人耳目
【解釋】:遮掩別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騙人。
【出自】:《大宋宣和遺事》亨集:「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示例】:必須假手他人,死於道路,方可~。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二回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7. 一個人舉起雙手'頭頂還有一頂帽子打一成語
怒發沖冠,生氣的帽子都飛起來了
8. 看圖猜成語一個藍帽子小孩走在井口邊手下一個S圖片
落井下石 [luò jǐng xià shí]
成語釋義
落井下石是指看見人要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在現實社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常有,違背做人原則落井下石,因此,在生活過程中,尋求最基本的原則是很重要的。
中文名
落井下石
拼音
luò jǐng xià shí
詞義
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
詞語解釋
看見別人掉進陷阱里,不伸手救他,還往井下丟石頭。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擊、陷害。
詞語出處
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詞語用法
復句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為什麼要在別人危急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