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
B. 請問滿族旗人喪葬時候兒子帶的孝帽子是什麼樣子的,因為家裡老人走了
滿族喪葬習俗
滿族喪葬習俗 滿族喪葬中,有所謂「燒飯」之禮俗。遼金時女真人就有將「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的燒飯之俗。沈陽滿族沿襲此俗,富貴人家還有將生前所御狗、馬焚燒的。以後,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統治者一再告誡要節省食物器用,除燒飯外,也不再焚燒狗馬,只將生前所用狗、馬率至墳前火堆旁,用鞭棍催打狗馬從火堆上奔跳過去就可以了。
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的喪葬,仍有殉葬之惡俗。此俗亦系沿襲自遼金女真奴隸主貴族「生焚所寵奴婢、所乘鞍馬以殉」(《三朝北盟會編》卷三)的故俗。努爾哈赤死,有大妃烏喇納喇氏、庶妃代音察、阿跡根三人從殉,雖然其中不無政治斗爭的需要,卻反映著殉葬的陋俗;皇太極死,亦有二個親信侍衛從死。此惡俗,在滿族入關後逐漸消失,沈陽滿族以後也不再保留此俗。
入葬後,喪家門外不設殃榜(一般漢族在門外設殃榜。所謂殃榜,是由陰陽算命先生開列的含殮日、生辰日、回煞日、避忌日),三日領魂不返家,寄送土地廟。服喪期間,喪家男女以白布袍帶為喪服。葬前,帶垂至前胸;葬後,男挽於腰間,女戴「包頭」。百日內,起居不釋白,男截發,冠不綴纓;女剪發,頭不戴簪花。
清帝王因政務繁忙,受漢族影響,皇太極之喪規定「以日易月,二十七日釋服」。老皇帝死,新皇繼位,雖在喪期,臨朝大典時仍要求官員「冠宜綴纓」。
一般滿族人家,百日內起居不釋白。至百日,備香楮祭品到墳前敬奠,脫去孝服,稱之「釋服」。三年內,男不穿紅衣,女不戴簪花,保留著滿族的古制。
滿族有清明上墳插「佛托」之俗。此「佛托」大多為柳枝插上苞米核子,上貼五彩紙,插在墳上,意為「墳花」,寄託哀思。
進入二十世紀,喪葬舊制有所改革,一個時期曾襲用漢俗,但喪服之制仍保留下來。解放後,又能了進一步的改變,現在喪葬舊制已不見了,代之以火葬和追悼儀式。
未出嫁且未梳頭的女兒、孫女,用長孝帶圍一寬箍,結於頭後,下垂脊背。至於孝服的吐邊、收邊,與旗籍大致相同。
旗人喪服和漢人喪服 喪禮在北京有種種的分別,喪服也因之有了不同。滿蒙喪服最輕(內務府三旗尤輕),漢軍較重,漢人最重。以前是一望便知是某族人的,近年旗人羼合漢禮,才漸漸不易區別。
滿蒙的喪服
旗族人因大小有個一官半職,雖只是一名"馬甲",只有二兩銀子錢糧,也不免有些官派,喪服便也官樣起來。滿蒙旗族男子喪服,穿"四開啟孝袍子"(啟念作"器兒",即會典所謂袍幾裾),小領鈕扣和大褂一樣,除左右開啟外,前後還有兩開啟和袍褂的袍子一樣。父母以至祖、曾等直系尊親穿"大庄粗布"孝袍,衣邊外吐,謂之"吐邊孝"。不釘鈕扣,只釘布條,系粗布孝帶。頭戴青布小帽,只安青線帽頂,不用白帽結,足穿青布靴(後改青布鞋),鞋上也不蒙白布。孝服至輕,除孝袍吐邊外,幾乎看不出是親喪來。本族人丁,孝袍用"絨花粗布"縫制,唯胞侄為胞叔服孝也應穿大庄粗布孝袍,一切全和兒子為父母穿孝一樣,分別只在領子。子用白領,侄用青布領。凡穿絨花粗布孝袍的,可以不系布條而釘紐袢。外甥為舅父母、姨父母,親家兒對親翁母,婿對岳父母皆應穿漂白洋布孝袍,是為孝服中最輕的。但如甥舅和翁婿本人家中已無尊長老親,也可穿絨花粗布孝袍。以前穿漂白洋布孝袍的,紐袢全用廣扣銅鈕扣。婿為岳父母服喪並穿石青馬褂(綢布均可),腰系涼帶,帶活計(即"跟頭褡褳"、"表絹"、"扇套"等物)。
甥婿所穿洋布孝袍,皆用藍綢卷頭、挽袖,甥婿的區分,只在馬褂的有無。以前辦喪事並沒有遞送紙花的辦法,一律全送孝帶。至親送絨花粗布孝帶,遠親或朋情友好送漂白洋布孝帶,所以早年到人家弔祭,該穿孝袍的全散腰不系帶,只等在靈前行過禮後喪家必用銅茶盤,雙手送過孝帶來,並說"您給免免罪",謂之"遞孝"。朋情不穿孝袍的也遞孝帶,至親過"探喪"的,在人死未大殮以前來探喪時,即送過孝帶。喪家富足還有對至近戚友送孝布的辦法。朋友穿孝沒有一定規矩,只看感情。其中義子為義父母穿絨花粗布孝袍的佔多數。
滿蒙旗族婦女的孝服,近年尤其不可多見,孝袍和男子沒有大的分別,只孝袍不留開啟,孝帶系在腰中,並由肩上背過背後(以死者的性別分男左女右)。旗族婦女因都梳"兩把頭",所以有"拆頭撂辮"和"不拆頭撂辮"的分別,又有"拆頭撂單辮"和"拆頭撂雙辮"的不同。婦女最重的孝服是為自己的丈夫穿孝。夫死,妻應摘去兩把頭,拆開頭□和燕尾,另扎一個大把,用青線扎把,將大把分為兩綹,編成兩個小辮,辮梢散開不系辮繩。頭把上安白骨扁方(內務府人用銅扁方),長只三四寸,用發繞住將辮撂在腦後,然後用大庄粗布包頭帶子將頭上纏好,結於頭後用針卡住,所余帶子頭即垂在身後,太長的可以拴在腰帶上,這叫作"拆頭撂雙辮"。兒媳為翁姑服喪也同樣拆頭撂辮,只撂一個辮,可以用青頭繩系辮梢,翁死撂左辮,姑死撂右辮,這叫作"拆頭撂單辮"。扁方可用銀或白銅質而較長一點的(扁方以骨質為孝重,銀、銅以短為孝重)。侄媳及近族女性用長兩把頭扁方,並可戴耳挖首飾。耳環也有區別:妻光耳,媳系青線,侄媳可以戴白銀圈。
所有拆頭撂辮的,在接三之日,娘家人必要在此伺候,等送三走後,即由娘家人代將撂辮梳上,至接三次日,再將辮子撂下,只妻子不再撂下雙辮,只撂左邊單辮。其餘諸人也照舊撂下,只等出殯下葬之日在塋地梳上,便永遠不再撂下,專候百日脫孝(侄媳六十日或五七、三七不等)。極遠族媳輩孝妝不拆頭撂辮,仍梳兩把頭,將左或右一把拆開(系指頭發兩把頭)以死者男左女右為分,梳一小辮。頭上用絨花粗布作包頭,白頭首飾。親家媳婦和甥婦用漂白洋布盤倆雙十字,交叉在兩把頭上,腦門不圍箍,戴點翠首飾,也可以用青布將黃首飾包紮代用。內侄媳婦不拆頭也不撂辮,但用絨花粗布包頭,作交叉十字,並將腦門箍著,以示和撂辮及洋布的區別。凡拆頭撂辮的,都應有跪靈陪孝的義務,甚至出殯後各回自宅也按著定製穿孝。
旗籍的喪禮由清中葉以後事事講排場,禮節儀式雖極其隆重,哀痛的表示較比漢人卻薄得多了。孝子除孝服外,內衣是不注意更換的。孝期是為母親服三年喪,為父親服二十七個月喪。只在百日之內穿孝袍,過百日即換青衣,以至除服,並沒有穿白一年、穿灰青各一年的喪制。尤其出閣的閨女,孝服更輕,和甥婦差不多,外孫也不跪靈,這個原因是根據清代帝室對於外戚"尊而不親"的緣故。
漢軍八旗編入的成份很復雜,大部是明代居住滿洲的漢人及入關後編入的河北、山東各地的漢人。此外還有清真教入漢軍旗的(如黃、馬、金、鄧等八家回民),俄國阿拉巴金人、朝鮮人、安南人、金川人等都包括在漢軍旗內。因此,漢軍旗人的喪禮在清初時各自不同。沿至清末除回八家尚守天方教禮,俄羅斯牛錄下旗民還守東正教禮外,其餘的和滿蒙旗已大致一樣了。
沈陽滿族之家,有祭祀或喜慶事,要殺牲吃福肉,要請親朋作客,讓於南炕上坐。家人要將福肉敬獻尊長客人。肉是白煮,不準加鹽,特別嫩美,客人用刀片吃,佐以咸、酸菜、醬。客人進門向神主叩頭,轉身入座吃福肉,吃完就走不準道謝和擦嘴,否則是對主人不尊重。農村有年節殺牲祭祀請親朋賓客吃福肉之習。供方子肉為四時吉慶;供魚為吉慶有餘;供粉花是保佑後輩發家;供大蔥要剪去蔥根,紮成一把,標志著本家後輩聰明伶俐,光宗耀祖。
滿族的喪葬風俗是怎樣的
一、滿族的喪葬風俗概況:
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肅慎人,其後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報廟、燒飯。這是滿族舊時的喪葬習俗,過去,滿族宗教有家廟,廟內藏有家譜書,人死後,不放在炕上,而是立即在炕下架三塊木版,將屍體頭朝西放在上面,然後是報喪,同時佳人在家譜上死的名字旁畫一道黑杠,就算市「報廟」了。送喪後,再墳前擺供桌、燒紙、燒酒,然後,將饅頭、肉菜一起燒掉,為止「燒飯」。「燒飯」有周年之俗,葬後七天,四十九天,百天,周年各燒一次,連續燒三年。
二、滿族的喪葬治喪流程:
① 備材:
在老人50歲以上時,子女為老人上山砍木頭,一般是果松(紅松),請木匠做兩口韃子荷包(棺材)准備著,俗稱「旗材」。城市裡一般都不備材,人死後,直接到棺材鋪購買。
② 喪儀:
早期滿人講究喪禮。當家中死者彌留之際,便更易新衣,俗稱「穿壽衣」。靈床放在南炕前,頭西腳東。斷氣之際,全家老小不許哭喊,靜靜地等候老人安靜離開人世。人死後,白布(紙)蒙臉,用白線綁住雙腳,這叫絆腳絲(入殮時打開),還讓死者兩手攥兩個硬幣,表示死後有錢花。還要把一隻公雞用手捏死,放在死者頭前,叫做「倒頭雞」。這時大家開始哭啼,哭得有聲有韻,哭的內容都是死者生前的優點好處,這叫「哭九場」。滿族長輩人去世,兒女穿白色孝衫。孝衫一般過七天後才脫下,等到百日後再穿孝衫上墳燒紙,然後脫孝。
③ 掛布幡:
老人一咽氣,首先在院子西南處堅起一個七米長短的木桿子,木桿頂端懸掛大紅布幡,俗稱「魂幡」。布幡一經懸掛出去,親朋故里紛紛而來。在靈前叩頭之後,男左女右,分列兩旁,直到夜間。直近親友還要輪流在靈前「守夜」。「守夜」的人不能睡覺,天冷時攏火堆取暖。喪家要准備酒和食品,供「守夜」的人飲用。
④ 入殮:
擇吉日吉時舉行入棺儀式。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內糊紙,然後把篩過的土鋪在底層,土上再鋪一層黃紙,放上七個銅大錢,這叫「墊背錢」。屍體從屋裡抬出時,不準天日照死人,不準從房門抬出死人,因為房門是活人走的,忌諱死人經過。所以入殮處,用遮蓋物支上棚。屍體由窗戶抬出,長子抬頭,其它兒子抱腳,裝入棺材叫入殮。
⑤ 停靈:
停靈要根據家庭經濟情況而定。人死停靈一七、三七、五七、七七不等。生活富裕的家庭,長輩人死可停靈七七四十九天,生活困難的家庭人死後隨時出殯。近些年一般都停靈三天,分大三、小三。小三指晚上死時就算一天,大三指晚上死不算一天,而且入殮和出殯同時進行。停靈時,「孝子」不能離開靈棚,朝夕守靈。
除合畝制地區不許為老人備棺材外,其他黎區有為老人備棺習慣。
⑥ 出殯與下葬:
滿人出殯必擇單日,說雙日出殯意味死雙人,不吉。那天一早,要派人到祖墳地「打井子」,先由外姓人把鍬土取出放在一邊,准備下葬時使用,然後大家一齊往下挖,挖到二尺八寸深,就不往下挖了。靈柩發引叫「出殯」。出殯伊始,首先要把布幡從木桿上取下來,孝子或孝孫舉起布幡走在靈柩前面,作為引路。起靈後,摔喪盆子,吹喇叭,紅布幡在前頭引路,各種紙扎物(紙人紙馬等)跟在後面,一邊走一邊撒紙錢。到達墓地,先在地上橫放兩根短圓木,將靈樞落在短圓木上。之後,大家開始搶撕那塊布幡,由於人多,以禮都應得上一塊,因此撕得很碎。生前養的獵狗和弓箭,也要在火中焚化,將骨灰埋在靈前腳底下。
三、滿族的喪葬習俗:
滿族先人早期認為人死有靈魂,靈魂是不死的,進而又認為靈魂就是鬼魂,具有一種超人的力量,能保護或危害活人。因此,其喪葬習俗已由拋屍於野、「不封不樹」,進而有了墓葬、土葬以保存屍體。肅慎、挹婁人時,無停屍之儀,無哭喪之禮,無服喪之制,「貴壯賤老」。到了勿吉時,已發展為「其父母春夏死,立埋之」,並且已於「冢上作屋,不令雨濕」,開始重視親情了。這時的滿族先人還實行火葬、天葬、水葬。但大多還是土葬。靺鞨時,「死者穿地埋之,以身襯土,無棺斂之具,殺所乘馬於屍前設祭」,殺馬為祭,對死者是最厚重的祭祀。渤海時仍主要是土葬,少有火葬,並承襲了「冢上作屋」的封土為冢的舊俗。與勿吉人「交木作小槨」不同的是大多採用封土石室墓,還有石棺墓。這時的葬法也較復雜了,不僅有單人葬、二人合葬、多人合葬;有一次葬、二次葬;有仰身直肢葬,也有屈肢葬。頭足方向也不一,但以頭南足北、仰身直肢合葬、二次葬居多。金代女真人葬俗突出的特點是火葬,在墓穴內將屍體火化,把骨灰裝入木棺,再將木棺、骨灰、陪葬品一同加以焚燒,之後封土成墳。這種葬法多為單人葬或夫妻合葬。
滿族喪葬風俗繼承了女真人的主要喪葬儀式。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在葬儀上又產生了許多新的禮儀。
① 停屍:
停屍。人死後的第一個儀式,是把屍體放置在規定的地方。人氣絕後,要為其穿「壽衣」,用棉不用皮,亦不用緞,即忌「斷子」之音意。因滿族以西為貴、為尊,將屍體停放於西屋地中央,頭西腳東仰卧。靈床以三塊板架成,順炕沿而放。老年人與炕平,中年次之,小孩最低。死者以白布蒙臉,紅繩拴腳,明鏡壓胸,身蓋印有梵文的陀羅經被以防「炸屍」。靈床前放幾碗米飯,用筷子插在中間一碗上,稱為「倒頭飯」。足下點燈一盞,曰「長明燈」,照幽冥之路。
② 哭喪:
死者親人,「子居屍左,女居屍右」,鋪草坐地。哭喪時,要在靈床前燒化紙錢,曰「燒倒頭紙」。
③ 報喪:
死者屍體安放後即派晚輩人通知親友,謂之「報喪」,報喪時要叩頭。親友往吊,謂之「探喪」。今多隻派人送信,而不叩頭,或打電話通知。滿族報喪還懸掛紅幡,這是舊俗,早已不用。今多是穿白孝服,戴白孝帽,結白孝帶。過去掛紅幡時,夫妻先死者的紅幡在墓地去掉黑頭、黑穗後收藏待後死者時再用。這時的紅幡在墓地上眾人搶回給小孩做兜肚,保小孩平安。
④ 入殮:
即裝屍入棺。滿族的棺叫「旗材」,外繪彩畫,內底鋪穀草、栗樹枝。清中期以後,滿族亦學漢俗,屍體含口,即口中含乾隆錢,貴族含珠玉等。含殮之後,由長子用筷子夾著濕棉團擦拭死者眼等,為「開光」。入殮前夕有「守夜」之俗,終夜不睡。
⑤ 祭奠:
請死者之靈享用祭品,以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家祭開始是燒倒頭紙、點長明燈。支靈棚,搭靈床,棺殮。搭席棚宴賓客,安桌椅待親友。一日三祭,早晚供飯,午供果。
⑥ 送漿水飯:
停屍三日每晚要到土地廟為死者送漿水飯,因死者之靈魂暫住在土地廟里。
⑦ 辭靈:
出殯前的頭天晚上要「辭靈」,即死者親人、朋友、子女給死者叩頭行禮送別。
⑧ 出殯:
這要選吉時起柩,棺從窗出,不走門。在入關後,亦從漢俗走門,只把窗打開。而今時已不講究這些舊俗了,只在口頭上還有忌諱。送殯前要摻釘,即用3根長鐵釘將棺蓋釘牢,左l右2,孝子媳婦們要跪喊:「爹(或媽),往左(或往右)躲釘子!」由靈堂起棺後,第一個儀式是孝子摔喪盆,摔畢發引。舁棺,親王、郡王、貝勒用80杠夫,其他貴族用60人杠;平民百姓僅用32人杠,最少者24人杠。送殯隊伍,長孝子在棺前,其他孝子、孝孫隨後,一同哭著前進。孝眷們在棺後哭送。隊伍前是撒紙錢人、執孝幡的舉紙人(稱之為金童、玉女)。死者男性,扎紙馬,女性扎紙牛,而今則扎家電用器、轎車等。
送葬隊伍經過街鄰院門時,鄰人要在院門撒上草木灰一道,以擋住鬼靈。如遇河,要將棺柩暫放於事先備好的二支短圓木上,抬杠人換鞋靴或脫光腳抬杠蹚過河。而孝子孝眷則需跪地,喊說:「爹(媽)過河了!」
到了墓地,仍將棺放於備好的2根短圓木上,將挖好的墳坑清理一下,坑底前後各一道小土楞子,過去用銅錢今用硬幣,一角扔一枚,再掐幾小塊餑餑屑扔墳坑裡,這時才下棺,看好向,頭上腳下,落葬,長孝子抓第一把土撤棺上,然後大家動手將棺埋起。燒紙匠活(幡、人、牛馬等),孝子婦哭祭一番。喪家宴賓客。
喪者落葬以後,三天要「圓墳」,即三天後親友去修墳。喪家還要為死者「燒七」,即七天後燒第一個「七」,去墳地為死?者火化紙錢,連燒七個「七」。到一年要燒周年,連燒三個周年。今往往只燒第三個周年。喪葬儀禮全部結束。
在服喪期間,死者的家族、親屬為表示哀悼死者而要穿喪服。男子腰系白布帶,婦女戴包頭,孝子也戴包頭,白布寬30多厘米,折一端縫聯而成。一個老人去世,腰帶及包頭帶都是一長一短,二老雙亡則一樣長短。孫子輩帶子頭上加一紅布條,重孫輩加兩條紅布條。今則將紅布條改成小塊紅布,稱為「花孝」。婦女服喪期間,鞋面上蒙淺灰色布面。喪服要穿百日,百日不剃發。
滿族服喪諸俗,以「百日不剃發」最為重要,視為「祖制」,違者要受到最嚴厲的制裁。摘冠纓、截發、去飾、百日不剃發等,成為國俗,臣民必須遵從。
滿族葬俗,在清前及清初,傳承金代風俗,多實行火葬或風葬,這與其八旗的軍旅生活分不開。入關後由於受漢族文化影響等原因,視火葬為不孝。僅「橫」死(不正常死亡者)者火葬。此外,皆實行土葬。
戴白紗布。出殯時,靈架蓋單上放白布或白頭巾,以示死者的性別。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頭布。抬靈架出門時,先出腳後出頭,然後改變方向至墓地。
下葬時,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與遺體告別,誦《古蘭經》,然後埋葬。此後,還要舉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對死者的哀悼,塔塔爾族把這種活動稱作「乃孜爾」(條禮)。服孝期間不做飯,由鄰居送給他們吃。
C. 滿族人都穿什麼
1、男子
男子的袍褂兩側開叉,腰中束帶便於騎射。其中的「箭袖」(滿語:哇哈)別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個半圓形的袖頭,形如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挽起,冬季打獵或作戰時放下,覆蓋手背以禦寒,後來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
2、女子
少婦穿寬大的直筒旗袍,天足,著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樣式。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窮人用狍鹿皮為衣。
進入遼沈以後,貴族富人穿綢緞,平民則著布衣,服飾也等級化了。入關以後,滿漢服裝逐漸趨於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歷經演變,現已成為我國傳統女裝的代表。
(3)滿族帽子圖片上的圖片擴展閱讀:
上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筒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
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
所謂的京派旗袍,就是我們所說的早期滿族婦女穿的旗裝。2007年,滿族旗袍製作工藝被列入吉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滿族服飾被列入第二批內蒙古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明松峰被列為傳承人。2011年,劉淑芬、陳玉秋被評為滿族旗袍製作工藝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滿族
D.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4)滿族帽子圖片上的圖片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
E. 滿族女子帽飾
在滿族上層婦女的發髻上,往往要戴一頂形似「扇形」的冠,以作裝飾,俗稱之為「旗頭」。你說的那個垂下的流蘇一樣的長繐,壓根就沒有這回事,是編劇自己想的。清史稿中亦無任何記載。
F. 求滿族人相貌的圖片!
http://image..com/search/index?tn=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k&word=%C2%FA%D7%E5%C8%CB&fr=ala&ori_query=%E6%BB%A1%E6%97%8F%E4%BA%BA&ala=0&alatpl=sp&pos=0
裡面有很多,不知道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
G. 滿族頭上戴什麼帽子
禮帽、氈帽、暖帽、涼帽...
H. 請問圖片中的男女帶的是什麼帽子是清朝老百姓普遍的帽子還是滿族特有的帽子形狀類似瓜皮帽,但是...
男的那帽子是滿族的樣式,中間的帽子漢族也有,
最左邊那個是化裝師編造的,現實中沒有。
那男的帶的帽子 滿語叫 莫和羅
I. 有誰知道各少數民族的帽子,圖片和文字介紹,謝了
中國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以及節慶禮儀場合穿用的民族服裝。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著裝,由於地理環境、氣候、風俗習慣、經濟、文化等原因,經過長期的發展,從而形成不同風格,五彩繽紛,絢麗多姿,並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徵。
看中國少數民族服裝圖片,這兩個網站不錯,數量多,清晰度也不錯.而且很有生活味兒.直接在畫面上點,就可以滾到下一張,方便閱覽,不錯不錯. http://www.6lu.cn/id06/a02/html/image1.html
http://list.china.alibaba.com/buyer/offerlist/1034227-p10.html
簡單解說我國少數民族服裝: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阿昌刀屬長刀類,為滇緬邊境各民族所喜愛。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蓋頭還是回、東鄉、撒拉等族的女子頭飾,通常披垂及腰,婚前用綠色、婚後黑色、老年白色。男子冬季穿斜襟皮襖、春夏為白襯衫,黑背心,白布便帽,掛保安刀。保安刀掛於腰左邊,刀把疊嵌「十樣景」圖案。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男子為對襟衣或大襟長衫,藍或白地藍方格頭巾。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配穿鞋頭尖翹的船形鞋。男子穿無紐扣上衣、深色背心、燈籠褲(稱佩吉),戴漆紗圍檐圓頂高帽。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傣族 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男子通常上穿對襟長袖衫和長短不一的背心,下著纏腰裙或前裙。高山族在節日里注重裝飾,並穿貝珠衣(以貝殼、珍珠編織的貝衣、珠裙)。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男子穿不掛布面的翻領皮大衣,扎鑲花皮腰帶,佩小刀,戴三葉帽(夏天為三角布頭巾);春夏穿袷袢。袷袢是無領對襟袍,無紐扣而系腰纏(腰帶),維吾爾、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也穿用。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基諾族 女子穿無領無扣短褂、鑲七色紋飾,佩綉花兜胸,著黑白相間的短裙,戴白底彩條尖頂風兜帽。男子為棉布上衣(無領、對襟、無扣、背後綉太陽花)、白棉布大褲,裹腿,藍布包頭。男女均戴耳環。
京族 女子為無領對襟短上衣、菱形遮胸布、黑色大褲、旗袍式白色長外衣,戴斗笠。男子為及膝窄袖袒胸衣、大褲,束帶。
景頗族 女子穿黑色短上衣、棗紅色自織羊毛花圍裙,使用腰箍、護腿及各種銀飾物。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柯爾克孜族 女子穿連衣裙、黑背心,戴頭巾;青年戴紅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綴羽毛或纓穗。男子穿袷袢、綉花圓領襯衫、燈芯絨大褲,束皮帶、左佩小刀,戴高頂卷檐氈帽或護耳式帽。
拉祜族 女子為高開衩長衣(鑲嵌彩色幾何紋布塊),黑布頭巾(長3m以上,中端垂及腰際)。男子為無領大襟衫、寬腳長褲、黑頭巾或分瓣小帽(綴彩布條)。
黎族 女子穿青色開襟上衣、及膝織綉花統裙,盛裝時佩帶大耳環等首飾。男子穿無領對襟衣,纏包頭、插雉尾,有的戴耳環。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僳僳族 女子穿短衫、黑背心、多褶長裙,戴花包頭或歐勒(珠珠帽,以紅、白色珠或貝殼串成);青年女子佩拉白里底(佩帶於胸前的瑪瑙、海貝或銀幣串)。男子為長衫、及膝褲、黑包頭,佩砍刀、弓弩。
珞巴族 女子穿短上衣、毛呢及膝統裙,腰懸綴成球狀的白色貝殼(以數量標識財富);盛裝時披紅披肩,佩多串項珠。男子穿氆氌長袍、羊毛氈套頭背心,披野牛皮,戴藤條圓盔,套熊皮圈。
滿族 女子穿旗袍、高底花鞋(稱花盆底)。男子穿箭袖開衩袍褂,束腰帶。
毛南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緄邊褲,戴頂卡花。頂卡花是一種斗笠,以竹篾編織精緻圖案。男子穿藍、青色對襟衣、衣褲。
門巴族 傳統穿紅氆氌袍,佩砍刀。此外,女子穿白氆氌統裙,披犢皮,頸飾彩色串珠。男子扎赭色腰帶,戴拔耳甲。拔耳甲為山字形小帽,褐頂、橘黃邊,前檐留缺口。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男子穿大襟長衫,圍羊皮兜腰,披羊皮披肩,打裹腿。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 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男女都戴翻檐氈帽或禮帽。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男子穿袷袢(以方巾束腰),套頭大襯衫。男女老少喜戴尕巴(四棱綉花小帽),著高靿靴(女子內著長統襪)、加套鞋。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裕固族 女子穿高領長袍,束紅、紫、綠色腰帶,戴喇叭形紅纓帽(未婚加一圈綠珠穗),掛頭面,戴胸飾「寄命鎖」,穿長靴。頭面是標識婦女已婚的帶形飾物,佩在發辮上,共3條,一條垂胸前、兩條垂背後,上鑲銀牌、珊瑚、瑪瑙、珠貝等。男子為高領左大襟箭袖袍,束紅、藍色腰帶,掛腰刀和煙袋,圓平頂翻檐白氈帽或禮帽,左耳飾大耳環,穿皮靴。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牧區羊皮袍不掛袍面,以腰帶系結底襟可作被袋用;農區婦女夏秋為無袖袍;男子穿袍時習慣褪右袖以便活動;女袍的內衣襟短袖長,前系邦單(又稱邦墊,為飾有橫彩條的氆氌圍裙);配穿靴,男子戴禮帽或皮帽。此外,西藏山南一帶女子穿背夏,是一種對襟無扣長背心,多用黑氆氌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