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歐洲農婦帽子圍巾

歐洲農婦帽子圍巾

發布時間:2021-06-18 23:26:36

『壹』 歐洲女性貴族

歐洲貴族制度挺復雜的,簡單談談我所知道的一點皮毛。
1.並不完全認同樓上的陳述。貴族跟錢並不是畫等號的,尤其是鐵路大亨,這在從前根本就是暴發戶么……這種人娶個貴族的女兒,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還比較可能。比如,《基督山伯爵》里的鄧格拉斯。當然他的爵位更有可能是靠錢買的。
2. 雖然貴族頭銜一般是由嫡長子繼承的,但是其餘的子女也可以獲得封號;如果貴族沒有兒子,那麼這家的女兒也是可以繼承爵位的。我們看小說的時候,可以看到很多xx伯爵小姐,xx女大公。她們結婚後(一般都會跟貴族結婚啦)一般就會沿用丈夫的頭銜,如普魯士的公主Wilhemine嫁給了一位Markgraf(伯爵),她就成了伯爵夫人;如果女方有領地的話,兩人的領地就會合並;如果女方的領地更大(這種情況不算特別多啦),也會出現「招親」的情況,比如,波旁王朝的開國之君亨利四世,他的母親是讓娜·德·納瓦爾,是納瓦爾女王,父親是安東萬·德·波旁,亨利最初的封號就是亨利·德·納瓦拉,是從母親或者說通過母親從外祖那裡繼承來的。亨利娶了前朝法國王室瓦盧瓦家族的公主,但他最終獲得法國王位是因為血緣關系(他們是表親),而不是姻親關系。
3.如果是一個平民女孩嫁給一個伯爵,這種事件的成功率可能比我們想得還要小。基本來說呢,嫁給百萬富翁,麻雀變鳳凰的難度,跟這個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在男方是家族繼承人時,可能性尤其渺茫。如果兩個真的一定非結婚不可,男方恐怕就得放棄自己的頭銜,最有名的例子應該就是愛德華八世即後來的溫莎公爵。這樣一來,辛普森太太當然就成了溫莎公爵夫人了,伊麗莎白女王那麼注意言辭的人,提起她也難掩憎惡之情。
我們來看看奧地利皇室的例子:一戰的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奧匈帝國的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遇刺。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帝是弗蘭茨·約瑟夫一世,也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唯一的兒子不幸死去,所以只好選自己的侄子作皇儲。大公夫人也是一位貴族,但是身份較低,不是牌子最硬的那一群里的,所以雖然她貴為皇儲妃,是未來的皇後,但是她的地位仍然不高,宮廷中的貴婦(不是皇帝的妃子哦!人家不興這個,就算真有一腿也不能封貴妃什麼的),也看不起她她生的兒子是沒有皇位繼承權的。(這個不是我編的哦,這是茨威格寫的)。

至於男方死後女方的頭銜問題,如果平民女兒真的嫁給伯爵成為伯爵夫人,伯爵死後,只要她不改嫁,伯爵夫人的稱號是可以保持的。爵位的歸屬則有幾個可能,要麼是伯爵的兒子,要麼是伯爵的兄弟,總之是男方的直系親屬(比如《三個火槍手》里的米萊蒂,她的身份是吳英德勛爵夫人,這個稱號是從她的亡夫那裡來的,她的小叔子則是現任的吳英德勛爵,他尚未婚娶。一旦他死了,米萊蒂的孩子就可以繼承他的遺產,同時繼承爵位。這一點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家法,有時候也難免有些很奇怪的規定。但是無論如何,她的後一個丈夫,理論上不存在繼承其前夫爵位的可能性。

『貳』 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繪畫成就

下面是概況 ,想要更詳細的信息還是讀一下《外國美術史》比較好希望幫到你了

歐洲的繪畫藝術

1、歐洲的繪畫、建築、雕刻的概況

19世紀歐洲的繪畫、建築和雕刻領域獲得最大成就的是法國,代表各種思潮的美術流派不斷出現,如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尤其是現實主義美術發展達到了輝煌的階段。這與18世紀末到19世紀的階級斗爭空前激烈、復雜,政權更迭頻繁有密切聯系。其次是英國和俄國也取得了較突出的成就。此外,北歐的瑞典、中歐的德國、匈牙利等也在民族藝術方面顯得比較突出。而此時期的義大利和西班牙藝術領域則顯得黯然無光,進入了低谷。

2、法國繪畫藝術的演變

第一、新古典主義美術:18世紀末到19世紀30年代,新古典主義成為法國美術領域的主導力量。當時第三等級等進步力量出於革命宣傳的需要,主張藝術成為自由、平等、博愛、共和的武器,發揮鼓舞人們的鬥志,倡導英雄主義精神和樹立新道德的作用。因此,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英雄主義成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行動的楷模,他們贊美古代共和國否定今天尚存的封建專制制度。新古典主義一掃洛可可風格時代的脂粉氣,以朴實無華代替了華而不實,題材上以嚴峻望而莊重取代了浮誇空虛,內容上強調古希臘羅馬的市民英雄主義,而藝術表現形式強調完整性、和諧性、塑造性,完全適應了當代資產階級革命的需要。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有雅克·路易·大衛(1784——1825)的繪畫《荷拉斯三兄弟之誓》、《馬拉之死》;烏東的傑弗遜、富蘭克林的胸像,華盛頓的立像、伏爾泰國坐像和胸像等雕像。

第二、浪漫主義美術:新古典主義在拿破崙當政時代逐漸失去其過去的輝煌,志為統治階級的御用工具。浪漫主義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浪漫主義強調藝術家個性發展,以獨創性、個人美與新古典主義的理性美相對抗,較多從歷史尤其是從中世紀民間文學和社會現實中尋求創作題材。浪漫主義在藝術上注意色彩、構圖與畫面的整體效果,而不限於局部的實體描述,從而使作品達到整體完美統一的效果。浪漫主義的代表是席里柯(1791——1824)。他著有《近衛騎兵隊的軍官》、《負傷的胸甲兵》、《最後的審判》、《梅杜薩之筏》、《奴隸市場》、《希臘起義的一個場面》、《埃爾索姆的賽馬》等繪畫。德拉克魯瓦(1798——1863)一生創作了近萬件作品,其中油畫853件,水彩畫、粉畫1525件,素描6629件,石板畫109件,腐蝕版畫24件,速寫69本。他的畫集中了提香、魯本斯、席里柯、大衛等人的優點,並在此基礎上創造發展。

第三、現實主義美術:19世紀中葉,浪漫主義美術逐漸脫離現實生活,法國畫壇上的現實主義美術產生了。其代表人物是杜米埃(1808——1879)、柯羅(1796——1875)、讓隆(1809——1877)、米勒(1814-1876)和巴比松派的畫家們。杜米埃一生創作了近6000件繪畫藝術作品,其中有石板畫、木版畫、油畫、水彩畫、素描和雕塑等。著名的作品有政治諷刺畫《七月英雄》、《高康大》、《洗衣婦》等。諷刺肖像畫《杜美特》、《杜邦》、《當代名士》等;群體肖像畫《1831年假面具》、《立法肚子》、《政治雞柵》等。讓隆被稱為「平民畫家」,擅長多種繪畫,油畫、肖像畫、政治諷刺畫和插圖畫等。《街壘上的孩子》、《巴黎市井》、《農民的休息》、《里姆岑的農婦》、《貝殼的採集者》等均為法國現實主義的畫壇上的佳作。米勒被稱為偉大的農民畫家,代表作有《播種者》、《樵夫》、《拾穗》、《牧羊女》、《晚鍾》、《葡萄園中的休息》等。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一批畫家以巴黎南郊楓丹白露森林區附近的巴比松村為創作基地,將大自然與現實農村生活作為終身目標,以柯羅倡導的「面向自然,寫景寫生」的原則從事農村風景畫和農村風景畫的創作。這批畫家被稱為巴比松畫派。巴比松派和柯羅是現實主義風景畫的代表。柯羅雖長期生活在巴比松,但其成就不能以巴比松派所包括。他的畫不僅具有現實主義本質,而且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被稱為畫壇上的「抒情詩人」。《春天樹下的小道》、《蒙特勞丹的回憶》、《獻珍珠的女子》等。巴比松畫派中的主要人物還有喬治·米歇爾、路易·卡巴等。

第四、印象畫派:19世紀後期法國畫壇上出現了一個由青年畫家組成的印象畫派。他們反對官方學院派的墨守成規,適應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而對藝術上提出的日新月異的要求,因此突破以往的傳統藝術形式,採用一種新表現方式,即以光和色來描繪外部世界。印象畫派代表的主要有:愛德華·馬奈(1840——1926)的《奧林比亞》、《槍決馬克西米連皇帝》、《一杯啤酒》、《酒肆》、《左拉像》等;克羅德·莫佘(1840——1926)的《日出的印象》、《睡蓮》、《公主公園》、《盧昂大教堂》、《倫敦風暴》等;愛德華·德加(1834——1917)的《賽馬場的馬車》、《賽馬》、《系鞋帶的舞女》、《芭蕾舞劇院的休息室》、《舞女》、《裸女組曲》、《洗衣女子》等;奧古斯都·雷諾阿(1814——1919)的《包廂》、《浴女》、《紅磨房街的舞會》、《鞦韆》、《遊艇上的午餐》、《浴後》、《裸女》等;卡米耶·畢沙羅(1830——1903)的《推獨輪車的農婦》、《牛羊山、蓬圖瓦茲》、《盧昂大橋》、《收獲》、《農婦》等;阿佛列特·西斯萊(1839——1899)的《普爾·馬利之洪水》、《六月的早晨》、《楓丹白露的森林》等。

19世紀末出現的後印象派,要求更多地強調個性發展,其表現手法更為潑辣和簡練,色彩也更加強烈且帶有裝飾性。其代表人物是保羅·塞尚和保羅·高庚。

3、英國繪畫藝術的演變

在英國,19世紀上半葉,英國畫壇上盛行浪漫主義與風景派繪畫藝術;中葉以後出現了被稱為理性主義的「拉斐爾前派」和古典主義運動。

第一、浪漫主義繪畫藝術:英國浪漫主義繪畫藝術的代表是威廉·布萊克(1757——1827)。他前期的作品多為詩畫集,後期作品均為水彩畫,畫面處理深刻,常以寓意、象徵手法和奇異、怪誕構圖來表達進步思想。他的代表作有《基督的埋葬》、《引導巨獸的比特精靈》、《雅各布之夢》、《卡達爾紀的巡禮》、《古代布尼丁人》等。

第二、風景派繪畫藝術:風景畫藝術的作家和作品很多,最重要的有透納、康斯特布爾和波寧頓三位畫家。約瑟夫·馬羅爾德·威廉·透納(1775——1852)在作品中極力追求光與色的表現,並將油畫藝術從歐洲傳統古典形式中解脫出來。透納的代表作有《戰艦》、《義大利的納米湖》、《雨、蒸汽和速度》、《暴風雨》、《月下的煤港》、《販奴船》、《議會在廈的焚毀》等。約翰·康斯特布爾(1776——1837)一生較長時間在農村創作,他的作品真實生動地表現了瞬息萬變的大自然景色。他最著名的作品有《乾草車》、《麥田》、《山谷田莊》、《韋默斯海灣》、《勃拉吞海濱》、《滑鐵盧大橋之開放》等。

第三、理性主義的「拉斐爾前派」:1848年,威廉·霍爾曼·亨特(1827——1882)、但丁·加布里埃爾·羅賽蒂(1828——1882)、約翰·洛維列特·密萊斯(1829——1896)三位畫家成立了「拉斐爾前派協會」。他們認為文藝復興前期即拉斐爾以前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朴實藝術。「拉斐爾前派協會」還吸收了一些詩人、雕刻家參加。這個組織活動的時間不長,但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反響。他們遵循的不是真正現實主義准則,而是通過取材於神話、基督教傳說及一些文學作品來表現他們的理想和幻想般的世界,作品缺乏感染力。拉斐爾前派的代表作有亨特的《世界之光》、《被雇的牧人》、《信徒避難》,羅賽蒂的《白晝之夜》、《聖母領報》,密萊斯的《盲女》、《基督家庭》、《釋放出獄》等。拉斐爾前派停止活動後,個別人仍繼續追隨這一畫派,形成了復興「拉斐爾前派」的「新拉斐爾前派」,但其影響並不大。

第四、古典主義運動:畫壇上的古典主義運動與理性主義思潮幾乎同時在英國出現,主要代表人物是雷頓(1830——1896)和坡印妥(1836——1919)。其作品取自上古希臘時代的人物、事件,繪畫技巧與法國古典主義派相同。

4、德國繪畫藝術中現實主義畫家

19世紀中期,德國繪畫領域出現了門采爾、珂勒惠支等一大批傑出的畫家。門采爾(1815——1905)被稱為「在歷史畫中運用現實主義方法的第一個畫家」。他創作的12幅腓特烈組畫,真實地再現了歷史,一掃19世紀上半葉德國畫壇上的沉悶空氣。他的代表作還有《三月死難烈士的葬禮》、《軋鋼工人》、《加勒坦因的教會行列》等。珂勒惠支(1876——1945)是德國偉大的現實主義女畫家。她的作品主要是歌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反對軍國主義,反對飢餓,聲援俄國革命。她主要的作品有《織工起義》、《暴力》、《克瑪紐》、《戰爭》、《無產階級》、《倖存者》、《飢荒》、《麵包》、《失業》、《飢餓》、《嬰兒的死亡》、《救援俄國》、《保衛蘇聯》、《死亡》等。

5、荷蘭繪畫藝術的演變

在荷蘭近代繪畫史上,影響最大的是現實主義和印象派。

第一、現實主義美術:約瑟夫·伊茲拉亞斯(1821——1911)和楊·巴爾多德·瓊康(1819——1891)是現實主義派的傑出代表。伊茲拉亞斯的早期作品是以《聖經》和歷史題材為主要內容的油畫,後期致力於以漁夫、工人、農民生活為題材的油畫創作,著重刻畫勞苦大眾貧困、飢餓的生活和艱苦的勞動。他的主要作品有《海岸上漁夫的孩子們》、《漁夫返船》、《寡居》、《女裁縫》、《古老民族的後裔》等。瓊康是現實主義風景畫大師。他曾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創作,力圖將每個國家的特徵通過繪畫表現出來,其作品充滿了現實性和抒情氣氛。

第二、印象派美術:荷蘭後期印象派的主要代表是凡·高(1853——1890)。他早期創作了《教會的修士們》、《吃土豆的人》、《農婦》、等現實主義作品。《拉克洛風光》和《吸煙斗的人》是他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標志。他擅長用明亮的色彩、躍動的線條、凸起的色塊來表現事物,表達其主觀的感受和激動的情緒,即以色彩解釋精神,然而又不惟色彩美。凡·高的代表作還有《向日葵》、《農民》、《桃花盛開》、《郵遞員羅蘭》、《囚徒放風》、《供應市市場之農圃》等。

6、比利時現實主義畫家

19世紀比利時畫壇在北歐國家中效為活躍。比利時現實主義畫家中的最偉大代表是康斯坦丁·麥尼埃(1831——1905)。他的作品真實地反映了歷史,深刻地刻畫了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勞動人民的形象。麥尼埃的代表作有《農民戰爭》、《烏格爾的冶煉》、《烈日礦工》、《持鍬女礦工》、,搬運工》、《鍛工》等。

7、瑞典的現實主義畫家:19世紀瑞典畫壇也出現了一批現實主義畫家。安德列斯·佐恩(1860——1920)是對整個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的畫家。他擅長肖像畫、風俗畫,作品能抓住人物思想感情的瞬間變化和不同的特徵,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佐恩在運用色彩語言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畫面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他的代表作有《加德納女人》、《羅丹》、《安德斯爺爺》、《母親》、《吸煙的女人》等。

8、俄國的繪畫藝術:19世紀俄國社會風雲激盪的政治環境對美術領域起了很大的影響。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想滲透到繪畫、雕刻等各方面,使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得到了充分的、長足的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畫家。19世紀上半期的勃留洛夫、伊歷諾夫、費多托夫等以其敏銳的思想創作了許多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生活的作品。

卡·巴·勃留洛夫(1799——1852)最突出的繪畫成就是肖像藝術畫,如《克雷洛夫像》、《考古學家蘭奇像》、《畫家耶寧柯像》、《希施瑪洛娃姐妹像》等。他還《龐貝的末日》、《義大利的早晨》和《義大利的中午》等作品。亞歷山大·伊萬諾夫(1806——1858)的作品有《基督復活與聖母顯聖》、《基督顯聖》、和《果戈理肖像》等。巴·安·費多托夫(1815——1852)的代表作《初獲勛章的人》、《少校求婚》、《貴族的早晨》、《年輕的寡婦》等。

19世紀下半葉,俄國畫壇上最有影響的畫派是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1871年10月第一次在彼得堡展出作品到1923年,該畫派在俄羅斯各地舉辦了48次大型畫展,展出了一大批反映人民現實生活和俄國歷史,具有鮮明思想性、民主性和民族性的作品。俄羅斯巡迴展畫派中的生要畫家有克拉姆斯柯依、別洛夫、列賓、蘇里柯夫等。

克拉姆斯柯依(1837——1887)極力主張將藝術性與思想性相結合,並將這一主張貫穿於自己的實踐中。他的代表作有《帶馬勒的農民》、《列夫·托爾斯泰》、《涅克拉索夫在寫作「最後之歌」》、《無法安慰的悲哀》、《看林人》等。別洛夫的作品表達了他對社會最底層人民大眾的同情和對統治階級的憎恨和仇視。他的主要作品有《鄉村傳教》、《鄉村教區的復活節》、《修道院食堂》、《巴黎撿破爛的人》、《出殯》、《家庭女教師來到商人家》、《三套馬車》、《溺死的女人》等。伊利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以批判主義的手法,在作品中深刻表現了沙皇統治下的人民的苦難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不可征服的民族力量,有力地鞭撻了黑暗的社會制度。《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祭司長》、《伊凡雷帝和兒子伊凡》、《拒絕懺悔》、《宣傳者被捕》、《不期而歸》、《薩布羅什人寫信給七耳其蘇丹》、《音樂家莫索爾斯基肖像》是其不朽的代表作。瓦西里·伊凡諾維奇·蘇里柯夫(1848——1916)擅長處理規模宏大的群眾性歷史場面和人物的刻畫,並以獨特的構圖和色彩變化為特徵。他在作品中傾注了對人民的熱愛和對祖國命運的關心,表現了革命民主主義思想。蘇里柯夫的名作有《近衛軍臨刑的早晨》、《緬西柯夫在別留佐夫鎮》、《女貴族莫洛卓娃》、《葉爾馬克征服西伯利亞》、《蘇沃洛夫越過阿爾卑斯山》和《斯切潘·拉辛》等。

9、波蘭民族畫派:19世紀東歐各國繪畫藝術的共同特徵體現在,緊密與本地區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相結合。繪畫作品具有鮮明的人民性和強烈的時代感,愛國主義成為許多作品的主旋律。波蘭民族畫派的代表人物有馬特義科、格雷姆斯基兄弟、勃蘭特、格魯特格爾等。馬特義科(1838——1893)的《斯坦契克》、《時加爾卡的宣教》、《柯斯久舍格在拉茲拉維茲城下》等作品,用辛辣的語言諷刺和揭露不合理的社會現實及腐朽的統治階級,激勵人民的愛國熱情。格雷姆斯基兄弟是現實主義油畫家。馬·格雷姆斯基(1846——1874)的代表作品是《騎兵的進軍》和《女市民的葬禮》。亞·格雷姆斯基代表作品是《卸沙》、《晚禱》和《農家少女》等。勃蘭特(1841-1915)的代表作是《波蘭人和瑞典人作戰》和《哥薩克直歌》等。格魯特格爾(1837——1867)的代表作是《華沙》、》《戰利品》和《戰爭》等。

10、匈牙利民族革命畫:匈牙利民族革命畫事業的奠基者是巴拉巴什(1810——1898)。他創作的革命家科蘇特、詩人裴多菲、音樂家李斯特等肖像畫充滿了時代感,深刻提示了人物氣質和精神世界。他以農民、吉普塞人為對象的風俗畫也洋溢濃郁的生活氣息。蒙卡奇·米哈羅(1844——1900)的作品大多反映匈牙利的社會現實和勞動人民的生活,現面堅實豪放,色彩飽滿,明暗強烈,開創了匈牙利民族繪畫的新風格。他的代表作有《死牢》、《夜間的流浪者》、《卷綳帶的婦人》、《負薪的農婦》、《罷工》等。

11、羅馬尼亞的民族繪畫藝術:羅馬尼亞的民族繪畫藝術在反抗土耳其的斗爭中逐漸成長和發展起來。近代羅馬尼亞有三位最著名的畫家。阿蔓(1831——1891)是羅馬尼亞第一個美術學校的創始人。他以歷史畫、肖像畫、風景畫著名,代表作是《輪舞》、《農民》等。格列高萊斯庫(1838——1907)善於將本國民族繪畫傳統與西方繪畫技巧、藝術創作與人民生活實際緊密相結合,作品樸素真切,鄉土氣息濃厚,在藝術技巧上,用筆簡練而奔放、色彩明亮而柔和。他的代表作有《農婦》、《荷鋤的農民》、《老太婆的工作》、《穆斯切爾的農婦》等。安德列斯庫(1850——1882)擅長表現農村生活,藝術表現手法出色,色彩處理得當,畫面充滿美感。

12、保加利亞民族繪畫藝術:保加利亞民族繪畫藝術是在擺脫土耳其統治後發展起來的。梅爾克維奇卡(1856——1938)和維申(1859——1915)對保加利亞民族繪畫做出了重大貢獻。梅爾克維奇善於以多變的藝術形式提示復雜多元的生活;維申更多著眼於農村和軍事題材,成為軍事畫派的重要代表。維申的代表作有《反土耳其的巴爾干騎兵》、《巴爾干英雄史詩》、《柳列——布爾加斯戰斗之後》等。

13、捷克的民族繪畫藝術:捷克的民族繪畫藝術是在19世紀中葉以後發展起來的。著名的風景畫家如馬奈斯(1820——1871)、柯薩列克(1830——1891)、馬克熱克(1832——1899)。赫都賽(1827——1981)的作品深受人民喜愛。但影響最大的是切爾馬克(1830——1878)和阿列什(1852——1913)。切爾馬克的代表作是《胡斯士兵的山口阻擊》;阿列什的代表作是《喬治·普德布拉底和馬特沃·柯爾沃諾的會見》和壁畫稿《祖國》等。

14、南斯拉夫的繪畫藝術:19世紀南斯拉夫較著名的油畫家是維·卡拉斯(1821——1858)。他的作品一類較富有詩意,如《彈琵琶的少女》、《自畫像》;一類則平淡無奇,如《小孩畫家》、《商人克列西奇像》等。

『叄』 歐洲的傳統服飾就是西裝嗎

西裝的結構源於北歐南下的日爾曼民族服裝。據說當時是西歐漁民穿的,他們終年與海洋為伴,在海里謀生、著裝散領、少扣、捕起魚來才會方便。它以人體活動和體形等特點的結構分離組合為原則,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體的服裝縫制方法,並以此確立了日後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式。也有資料認為,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裝,由上衣、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士禮服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中的正統裝束,使用場合甚為廣泛,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指導性服裝,即國際服。

『肆』 歐洲民間故事有哪些故事

歐洲民間故事有潘多拉的盒子、達摩克利斯劍、斯芬克斯之謎、永恆之城——羅馬、長不大的牧羊人卡爾維諾。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塵世女子。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後,主神宙斯為懲罰人類,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個年輕美貌、虛偽狡詐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為「具有一切天賦的女人」。並給了她一個禮盒,然後將她許配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為「後知」)。

埃庇米修斯不顧禁忌地接過禮盒,潘多拉趁機打開它,於是各種惡習、災難、疾病和戰爭等立即從裡面飛出來了。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但希望還沒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將盒子永遠地關上了。故此「潘多拉的盒子」常被用來比喻造成災害的根源。

5、長不大的牧羊人卡爾維諾

從前,有個小牧羊人,很會惹是生非。在放羊的路上,他看見一個賣雞蛋的農婦頭上頂著一簍雞蛋,就扔過去一塊石頭,把雞蛋全打碎了。那個可憐的農婦氣憤極了,沖著他大喊:「我咒你永遠也長不大,除非你能找到三隻會唱歌的蘋果里的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

從那時起,小牧羊人就變得又瘦又小;媽媽照顧得越好,他就變得越瘦弱。媽媽問他:「你怎麼了?是不是做了什麼缺德的事了?」他就告訴了媽媽那天欺負那個農婦的事和那個農婦對他說的話:「我咒你永遠也長不大,除非你能找到三隻會唱歌的蘋果里的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

媽媽對他說:「這樣的話,沒有別的辦法,你只好去尋找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了。」

牧羊人上了路。他走到一座橋上,那上面有一個小美人正在一個核桃殼里盪鞦韆。

『伍』 讀歐洲民間故事我可以跟誰誰讀歐洲民間故事我可以跟隨什麼踏上尋找什麼的旅途

卡爾維諾 從前,有個小牧羊人,很會惹是生非。在放羊的路上,他看見一個賣雞蛋的農婦頭上頂著

『陸』 19世紀歐洲油畫:從天堂神話到人間真情指的是什麼(三)

籍里科生於法國里昂,幼年隨全家遷往巴黎。他從少年時代開始就隨古典主義畫家學畫,常去盧浮宮臨摹古代名作,並到義大利研究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因筆下的人體結構嚴謹,富有雕塑感,他曾被譽為「法國的米開朗琪羅」。使籍里科名留青史的是他取材自一起海難災禍的油畫《梅杜薩之筏》。

自由引導人民法國德拉克羅瓦本畫取材於1830年法國的「七月革命」事件。1830年7月26日,國王查理十世取消議會,巴黎市民紛紛起義。當月27—29日為推翻波旁王朝,市民與保皇黨展開了戰斗,並佔領了王宮,在歷史上稱為「光榮的3天」。在這次戰斗中,一位名叫克拉拉·萊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壘上舉起了象徵法蘭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萊爾把這面旗幟插到巴黎聖母院旁的一座橋頭時,中彈倒下。畫家德拉克洛瓦目擊了這一悲壯激烈的景象,繼而義憤填膺,決心為之畫一幅畫作為永久的紀念。 畫上展示的巷戰場面,是畫家在上百幅「七月革命」街壘戰的草圖的基礎上定稿的畫面。圖中那位在硝煙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槍,奮勇當先,正在召喚群眾前進的青年姑娘,既是起義參加者的真實寫照,又是自由女神的象徵。她旁邊的少年鼓手正揮動著手槍,急速地向前奔跑。另一邊頭戴高帽的大學生正意志堅定地注視著前方。他身後有兩個工人揮舞著尖刀,表情剛毅,顯示出憤怒的神色。在他們後面還有許多起義群眾。前景右側有兩名政府軍的士兵倒斃在地上,左側躺著一位為自由而獻身的起義者。一名受了重傷的青年工人正抬頭仰望自由女神的三色旗,期待著自由的來臨。他的上衣、露出來的一角襯衣和腰帶正好是三色旗的顏色。如果仔細觀賞,還可以隱約看到北塔樓上飄揚的一面共和國旗幟。

這幅畫氣勢磅礴,畫面結構緊湊,色調豐富熾熱,用筆奔放,有著強烈的感染力。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出時,引起轟動。德國詩人海涅為此畫寫了贊美詩。在這以後,這幅畫還有一些有趣的經歷。

1831年,這幅畫被法國政府收購,在盧森堡宮展出了數月。後因時局變化,還給了畫家本人。

17年後,1848年法國爆發了「二月革命」,法國人民要求把此畫重新在盧森堡宮展覽。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義,此畫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動性。直到1874年才被送入盧浮宮。

德拉克羅瓦只要拿起畫筆,他的浪漫主義激情就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發出巨大的叫嘯。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一樣,一氣呵成,所以人們把他叫做「浪漫主義的獅子」。

在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方面,除去倫勃朗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在表達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除魯本斯外,很少人能達到他那樣動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東西變成藝術形象上,除米開朗琪羅外,沒有人具有他那樣的才能。

德拉克羅瓦是法國人民的驕傲,他的大部分作品被保存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盧浮宮專為保存他的作品辟出好幾間展室。代表作有《希阿島的屠殺》、《自由領導人民》、《但丁之舟》等。

乾草車英國康斯坦布爾

康斯坦布爾,英國畫家。1776年6月11日生於薩福克,1837年3月31日卒於倫敦。曾受業於皇家學院,深受風景畫家J.法林頓和J.T.乾草車康斯坦布爾史密斯的影響。1805年製作祭壇畫《基督賜福幼兒》。

成名作《乾草車》轟動美術界,獲當年巴黎沙龍金獎。這是一幅畫面上充滿陽光、充滿溫暖和生活氣息的風景畫,給青年畫家很大影響。他的許多表現田園風光、描繪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擺脫了構圖和色彩上的因襲規矩,摒棄了傳統的棕色調子。他創造的用調色刀把未經調配的色塊平鋪在畫布上,使濕潤的畫面產生無窮的閃爍著亮光的點子,被後人稱之為「康斯坦布爾的雪白」。

代表作《山谷田莊》(藏於維多利亞博物館)、《麥田》(藏於倫敦國家畫廊)、《布賴頓海灘》等,表現了他對光色的大膽探索,激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預示著印象主義畫家對光、色的追求。

後人為紀念他,把巴黎聖馬克大街一家餐廳的一個房間命名為「康斯坦布爾沙龍」,四周懸掛著他的作品,以供人參觀。

拾穗者法國米勒

《拾穗者》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3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3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得具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3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地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藍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中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兩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對農村生活的特別摯愛。

米勒一生熱衷於農民題材。1849年巴黎流行黑熱病,他攜家遷居到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這時他已35歲。在巴比松村他結識了科羅、盧梭、特羅容等畫家。在這個窮困閉塞的鄉村,他一住就是27年之久。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子裡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顏料而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

蒙特芳丹的回憶法柯羅蒙特芳丹的回憶柯羅生於巴黎盧浮宮與杜葉麗公園附近,在近80年的生涯里,留下達3000幅作品,是一位多產的藝術家。其中,風景畫佔大部分。「在我的生活中,只有一個夢寐以求的目的,這就是畫風景。」他說,以寄於自然的堅強感情和不屈服於任何打擊的忍耐力來追求自然,如果沒有這樣的准備,最好不要從事畫家這個職業。他終生熱愛自然,主張走向大自然。

柯羅一生過著獨身生活,藝術占據了他整個心田。而他在畫壇的成名和榮耀,是靠著每年參展巴黎的秋季沙龍所獲得的。在19世紀的法國繪畫史上,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相繼爭輝,柯羅漫長的一生經歷了所有的這些美術運動,但他均非開創這些流派的先鋒人物。他受古典美術教育,曾是忠實的古典主義者。他熱衷浪漫主義的自然觀念,對自然的崇拜,使他成為誠摯的寫實主義者。因此,批評家認為柯羅的最大成就,就在於他匯合了19世紀所有的主流,而為當時剛剛興起的印象主義開辟了道路這一幅《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柯羅晚期最成熟,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風景傑作之一。

孟特芳丹位於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羅當年曾涉足那裡,感受過那一片花園景色的美。這幅畫就是藝術家對這一美景的回憶。

畫面展開在湖邊森林的一角,晨霧初散,清新的林地與湖面的水氣構成一種溫暖濕潤的大自然感覺。右側一棵巨樹佔去畫面約3/5,對面一棵小枯樹與它相呼應,加強了畫面的平衡感。樹枝朝著一個方向傾斜,顯得和諧而富有節奏。兩樹的中間顯現平靜如鏡的湖面。和煦的陽光從樹葉間散落到草地上,點醒了四處綻開的紅色小花。一個穿紅裙的婦女面朝著左側的那棵小樹,仰著頭舉起雙手採摘著樹幹上的草蕈。

在整幅畫上,這3個人物顯得生意盎然。畫家雖把他們都處理在一邊,但卻疏密有致。柯羅畫風景,常常喜歡在前景畫上幾棵柔弱斜倚的樹枝,來加重畫面的抒情性。如這幅畫中左側的那棵小樹,也屬這種情況。你看那小樹歪扭的姿勢,顯然是由於微風的長期吹拂所造成。它傾斜的枝幹更顯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給整幅畫平添了無限詩意。婦女的紅裙與頭巾是全景的最強音。細細品味此畫,觀者幾乎可以聽到細枝與樹葉的瑟瑟聲。

這種大自然的情趣絕不是夢幻卻勝似夢幻。畫家完全用暖色鋪染畫面,整個色調顯得細聲細語,沒有激情,只有和諧。如果沒有畫家對自然美的強烈感受,是難以給人們留下這么多難忘的印象的。這是一幅理想的風景畫,也是一幅真實的抒情畫。熱愛自然是畫風景的首要條件。

柯羅十分熱愛大自然,他曾說:藝術就是愛,當你畫風景時,要先找到形,然後找到色,使色度之間很好地聯系起來,這就叫做色彩。這也就是現實。但這一切要服從於你的感情。這簡短的幾句話,也許正是柯羅的風景畫的全部秘密所在。柯羅一生還未體驗過渴求訂件或拚命趕制的心情。他的後半生沒有賣過一件作品。一旦下雨,他就安心等待天晴之後再去寫生。他喜歡明朗的晴天。在他看來,寫生之作只是為在畫室里創作所作的素材准備。這說明,柯羅的風景畫之魅力,不是由於他面對寫生,而是他從生活中提煉出他所發現的美。

『柒』 歐洲婦女的束腹是怎麼一回事

跟我國的纏足差不多。束腰起源於宮廷,野史說是法國的約瑟芬女王偷情懷孕了,為掩人耳目拿布使勁纏住腹部,竟出現了將乳房托高的效果,配以時興的低胸衣服,乳房清晰可見,一時成為潮流。男性認為束腰形成了駭俗形象,只為引起猥褻好色之心,女性卻認為這樣便於展示珠寶。胸罩出現前夕,上流女性依然受苦於木板條、鯨骨和皮革束腰的壓迫,如果膽敢脫掉束腰,姿態鬆散,就被認為在道德上是可悲的。勞工階層女性和農婦買不起昂貴的束腰,又會妨礙工作,還應運而生了平價的小束腰,胸前系帶,不必僕人幫忙。當時上流階層有絕對引領潮流的優勢,雖然胸罩的發明人保羅·波烈專侍貴族,他那脫了束腰的老婆也僅僅被當成驚世駭俗的超時髦人士,效仿者寥寥。歐洲古典長裙的典雅華貴與婀娜美麗的蜂腰背後隱藏著更大的陋習,那就是殘害婦女的束腰,束腰會改變人的肋骨骨骼,束腰過緊而會致死人命。 束腰提供了女人「第二種骨架」,幫助她們打造符合時代要求與身份地位的體態。法式胸衣中間都有一根鯨骨、木頭、象牙、獸角或金屬撐骨,以維持它的直挺。19世紀的歐洲,任何一位端莊女性都必須穿著這種束腰內衣,女子們整日苦於木板、鯨骨和金屬條的壓迫。從乳房之下緊緊勒到胃部,女人甘願受苦,愚蠢地為了擁有苗條身材,綁緊勒帶,緊緊箍扎,直到兩肋出現長而深的傷口,深入肌膚,甚至因此死亡。

『捌』 歐洲民間故事主要描寫的是什麼

歐洲民間故事主要描寫一些在歐洲國家廣為流傳並影響至今的經典民間故事,這些故事繪聲繪色地描寫了歐洲的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生活狀態。

歐洲民間故事有潘多拉的盒子、達摩克利斯劍、斯芬克斯之謎、永恆之城——羅馬、長不大的牧羊人卡爾維諾。


1、潘多拉的盒子


潘多拉是希臘神話中第一個塵世女子。普羅米修斯盜天火給人間後,主神宙斯為懲罰人類,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個年輕美貌、虛偽狡詐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為「具有一切天賦的女人」。並給了她一個禮盒,然後將她許配給普羅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意為「後知」)。


埃庇米修斯不顧禁忌地接過禮盒,潘多拉趁機打開它,於是各種惡習、災難、疾病和戰爭等立即從裡面飛出來了。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東西:希望。但希望還沒來得及飛出來,潘多拉就將盒子永遠地關上了。故此「潘多拉的盒子」常被用來比喻造成災害的根源。




2、達摩克利斯劍


達摩克利斯是希臘神話中暴君迪奧尼修斯的寵臣,他常說帝王多福,以取悅帝王。有一次,迪奧尼修斯讓他坐在帝王的寶座上,頭頂上掛著一把僅用一根馬鬃系著的利劍,以此告訴他,雖然身在寶座,利劍卻隨時可能掉下來,帝王並不多福,而是時刻存在著憂患。


後來人們常用這一典故來比喻隨時可能發生的潛在危機。


3、斯芬克斯之謎


斯芬克斯是希臘神話中以隱謎害人的怪物,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前的獅身人面怪獸就是他。他給俄狄浦斯出的問題是:什麼東西早晨用四隻腳走路,中午用兩只腳走路,傍晚用三隻腳走路?俄狄浦斯回答:是人。在生命的早晨,他是個孩子,用兩條腿和兩只手爬行。


到了生命的中午,他變成壯年,只用兩條腿走路;到了生命的傍晚,他年老體衰,必須藉助拐杖走路,所以被稱為三隻腳。俄狄浦斯答對了。斯芬克斯羞愧墜崖而死。「斯芬克斯之謎」常被用來比喻復雜、神秘、難以理解的問題。



4、永恆之城——羅馬


永恆之城,羅馬等羅馬的城徽十分搞笑:兩個孩子伏在母狼身下吃奶,這蘊含了羅馬起源的故事。


相傳,拉丁國王努米托雷遭王弟阿穆利奧篡位,被放逐了。眼看努米托雷王系就要滅絕了,其女兒西爾維亞與戰神私締姻緣,產下了一對孿生子。阿穆利奧對此十分憤怒,就殺死了西爾維亞,並把她的一對孿生子放進竹籃,扔進河裡。


然而這對孿生子漂到河邊,被一隻母狼叼去,喂養長大。多年後,一個獵人發現了他們,便收養他們並撫養成人,一個取名羅慕洛斯,一個取名勒莫。


兄弟倆練就了一身本領,殺了那個篡位的國王,報了殺母之仇。羅慕洛斯建起了一座城市,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羅慕洛斯」,之後慢慢成了「羅馬」。




5、長不大的牧羊人卡爾維諾


從前,有個小牧羊人,很會惹是生非。在放羊的路上,他看見一個賣雞蛋的農婦頭上頂著一簍雞蛋,就扔過去一塊石頭,把雞蛋全打碎了。那個可憐的農婦氣憤極了,沖著他大喊:「我咒你永遠也長不大,除非你能找到三隻會唱歌的蘋果里的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


從那時起,小牧羊人就變得又瘦又小;媽媽照顧得越好,他就變得越瘦弱。媽媽問他:「你怎麼了?是不是做了什麼缺德的事了?」他就告訴了媽媽那天欺負那個農婦的事和那個農婦對他說的話:「我咒你永遠也長不大,除非你能找到三隻會唱歌的蘋果里的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


媽媽對他說:「這樣的話,沒有別的辦法,你只好去尋找那個美女巴爾加利娜了。」


牧羊人上了路。他走到一座橋上,那上面有一個小美人正在一個核桃殼里盪鞦韆。

『玖』 歐洲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丟失的消息(奈及利亞)
一直以來,螞蟻們有很多的敵人。它們的個頭太小,容易被其他動物打敗,因而有大量的螞蟻被殺死。螞蟻們以家族為單位生活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裡,但是,每個螞蟻家族沒有考慮如何進行自我保護,對抗如鳥類和食蟻獸的攻擊。
紅色的螞蟻在大地上建造自己的房子並居住在裡面,可是,食蟻獸卻像玩游戲一樣在一分鍾內進入它們花費很多時日建造的房子。
大米螞蟻居住在地下的洞穴里,它們的運氣同樣很差。在它們爬出洞口的時候食蟻獸出現了,它把螞蟻從地洞里挖出來放在自己的背包里帶回家。
鶺鴒螞蟻選擇居住在大樹上,可是很多次,蜈蚣早已經在等候它們的到來,小鳥們也是它們的敵人。
灰色的螞蟻則試圖飛到天空中逃脫死亡的威脅,可是,飛行也沒有給它們帶來安全,因為,蜥蜴、蜘蛛和小鳥們的速度比它們要快很多。
因此,螞蟻們決定尋找一個解決方法。它們聚集在一起召開會議,所有的螞蟻都想到一個解決辦法:當鳥類和其他兇猛的動物進行攻擊的時候,它們可以躲避到一個安全的地方。
與會的螞蟻有紅色螞蟻、大米螞蟻、黑螞蟻、鶺鴒螞蟻、灰色螞蟻、身體發亮的螞蟻,以及其他種類各異的螞蟻。會議召開得可謂是熱烈而隆重,可是,持續很長時間的會議並沒有獲得任何的結果。
一些螞蟻想讓大家都居住在大地上的洞穴里;另一些螞蟻卻想在地上建造一個很大很牢固的房子——這座房子只有螞蟻可以進出,其他動物都不可以;還有一些螞蟻想居住在大樹上,這樣可以躲避食蟻獸的攻擊,可是,它們卻忘記天空中的敵人小鳥。
直到會議結束螞蟻們對最終解決方案也沒有達成共識。螞蟻們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隨後,它們回到各自的家中考慮該如何解決問題。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它們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並且,只為自己小家族的安全負責。
當螞蟻國王得知會議並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時,命令秘密軍團去傳遞一個信息。但是不幸的是,國王竟然選擇一隻蜣螂蟲作為自己的信使,所以,直到今天它也沒有把消息傳遞到。螞蟻們選擇的生活方式,讓它們成為其他動物眼中的獵物。
當獅子能飛翔的時候(南非)
傳說,獅子曾經擁有飛翔的能力,以致任何動物都難逃它的手掌心。由於它不希望自己捕捉獵物時全身骨骼被摔成碎塊,所以它命令一對白色的烏鴉在它外出捕獵的時候替自己監管藏在洞穴中的賦予它飛翔能力的神奇的獵物的骨頭。
有一天,一隻大青蛙來到獅子的洞穴里,並把獅子所有的獵物的骨頭弄成碎塊。青蛙說:「為什麼動物和人類不能生存很久呢?」接著,青蛙又說,「獅子回到洞穴的時候你們告訴它,我就居住在那個湖泊里,如果它想找我報仇,它應該到那裡和我決斗。」
那時,獅子正在森林裡捕獵。當它想要飛行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卻飛不起來了。獅子非常生氣,它知道是自己存在洞穴里的東西出現了問題。
當它回到洞穴中後問烏鴉:「你們到底做什麼事情讓我不能再繼續飛行?」白色的烏鴉對它說:「有人來過這里,並且把獵物的骨頭弄成碎塊,它說如果你想找它報仇,可以到那個湖泊里與它決斗!」
獅子朝著湖泊的方向出發了。當它抵達湖邊時看見一隻大青蛙坐在岸邊。它試圖抓住大青蛙。當它快要追上青蛙的時候,大青蛙對它說:「呱!」接著,它跳入水中游到湖對岸並坐在岸邊。
獅子想要飛到青蛙身邊,卻發現自己做不到了,便只能掃興地回到洞穴。
傳說從那天起,獅子只能依靠自己的四條腿走路,並開始學習偵察和捕獵。而那對負責看管獵物骨頭的白色烏鴉竟變成了徹頭徹尾的黑烏鴉。從那天起,它們總是說:「關於那件事,話可不能說絕啦!」

『拾』 古代歐洲女子可從事的職業

古代歐洲女子可以從事的職業就是一些紡織業,還有一些就是採摘業,還有工廠一些加工業。

與歐洲農婦帽子圍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生校服褲子怎麼穿好看圖片大全 瀏覽:103
怎麼畫戴著帽子的人 瀏覽:680
古代新郎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640
運動外套裡面怎麼穿 瀏覽:727
穿著襯衫在家裡老公就硬了 瀏覽:122
允中校服 瀏覽:517
迷彩夾克男生搭配 瀏覽:590
黑襖黑鞋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926
社會女穿校服 瀏覽:311
體育老師戴什麼帽子 瀏覽:535
新福克斯正時皮帶換下多少錢 瀏覽:877
男男士羊衫品牌 瀏覽:991
男士時尚針織圍巾 瀏覽:535
撲克牌做帽子教學視頻 瀏覽:710
5個月寶寶羽絨服怎麼樣好用嗎 瀏覽:632
河池實驗小學校服 瀏覽:865
龍鳳睡衣能穿嗎 瀏覽:660
黑色褲子搭配紫色衣服 瀏覽:697
小店鋪女裝月銷售量 瀏覽:837
學生穿校服裙子照片 瀏覽: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