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戲劇中沙帽子

戲劇中沙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16 17:07:04

❶ 戲劇沙帽

沙帽即紗帽古代君主或貴族、官員所戴的一種帽子。亦借指官員。 唐 杜甫 《泊松滋江亭》詩:「沙帽隨鷗鳥,扁舟系此亭。」沙,一本作「 紗 」。
戲劇的紗帽一般最低一等的應該是某人中了狀元,從此就會有烏紗帽戴了。戲劇里中了狀元,馬上就會有皇上或宰相把女兒賜與狀元,收狀元為駙馬,所以駙馬爺戴的烏紗帽外面又會加戴上『駙馬套』。除了兩側有搌,還有兩只向上的搌,再加上不少的紅色的絨球,加戴駙馬套以後相當漂亮。百姓們看戲最常見的紗帽就是駙馬紗帽。
希望能夠幫到你。

❷ 戲劇中的人物都有什麼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❸ 上面是小圓球,下面是個裝球的東西,中間是沙,還有障礙,手指要畫通道把球掉帽子里,游戲什麼名

夜用拖鞋
夜裡起來想上廁所,黑暗中迷迷糊糊辨不清東西南北,要摸索著找開關開電燈,真麻煩!如果我下床穿拖鞋時,順便把燈點亮,豈不省事?於是我有了個發明構思:在拖鞋的鞋底里裝上高能長壽命鈕扣電池、小燈泡和微動開關,腳伸進鞋裡一踏到地上,就把微動開關壓得接通電路,小燈泡點亮,照亮了前方。從廁所回到床上,腳離開拖鞋,燈就滅了,我也鑽進被窩,開燈、關燈的麻煩事全沒了。

❹ 戲曲中的奸臣帶什麼帽子例如曹操

戲曲中人物的穿戴要和其身份相吻合,不能因為是奸臣,就要違背規律穿戴其他的衣帽。
在戲曲中,曹操所帶的帽子稱為「相紗」,是權利很大的官員所戴的。其他奸臣比如嚴嵩等也是這樣。

❺ 戲劇中人物名稱



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泛指凈、丑之外的男角色。生的名目最早見於宋元南戲,指劇中男主角,與元雜劇的正末相當。清以後又衍化為老生、小生、外、末4個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剛毅的正面人物,因多戴髯口,故又稱須生,俗稱鬍子生。京劇老生行又分唱功、做功、靠把和武老生,另有紅生一行,主要扮演關羽,因勾紅臉,故又稱紅生。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分中生(扇子生)、冠生(官生)、窮生、雉尾生(翎子生)、武小生等。外,泛指生的副角,不表現確定的性格特徵,唯漢劇的外唱、念、做並重。末,沿襲南戲、北雜劇之名目,今多數劇種已並入老生行。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人物,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娃娃生扮演兒童角色,京劇中還有娃娃武生。
生除了紅生某些勾臉的武生之外,其他都是素臉,也就是內行說的「俊扮」。



旦行中有青衣(正旦)、花衫、花旦、刀馬旦、武旦、老旦。
青衣
旦行里最主要的一類是青衣。青衣還有一個名稱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
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二進宮》里的李艷妃,《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春秋配》里的姜秋蓮,《賀後罵殿》里的賀後,《紅鬃烈馬》里的王寶釧,《三娘教子》里的王春娥,《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六月雪》里的竇娥,《五龍詐》里的李三娘,《大保國》里的李艷妃,《鍘美案》里的秦香蓮,《宇宙鋒》里的趙艷容,《別宮·祭江》里的孫尚香,《春秋配》里的姜秋蓮,《法門寺》里的宋巧姣,《浣紗記》里的浣紗女等。
花旦
旦行的第二大類叫花旦。從服裝上來說,都是穿裙衣裳。即便是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鮮艷的花樣。從年齡上看,都是扮演青年女性。如《紅娘》里的紅娘,《打櫻桃》里的平心,《花田錯》里的春蘭,《春草闖堂》里的春草,《紅鸞禧》里的金玉奴,《得意緣》里的狄雲鸞,《拾玉鐲》里的孫玉姣,《櫃中緣》里的劉玉蓮,《鳳還巢》里的程雪娥,《釵頭鳳》里的唐蕙仙,《梅玉配》里的蘇玉蓮,《二度梅》里的陳杏元。從表演上來看,花旦是以做工和說白為主。在說白上是以京白為主,人物性格一般都比較活潑、開朗,動作也比較敏捷、伶俐。花旦可以分為閨門旦、玩門旦、潑辣旦、刺殺旦。
花衫
花衫是京劇旦行里的一個重要的行當,這是一種集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行,也就是說,她集中了青衣的端莊嚴肅,花旦的活潑開朗,和武旦的武打工架。早期的京劇里只有青衣和花旦,沒有花衫。花衫的創始人是王瑤卿。他創建的花衫行當,在表演時有唱、有念、有做、有打,再加上後來出現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將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著名的花衫戲,有梅蘭芳的《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廉錦楓》、《花木蘭》、《太真外傳》、《西施》、《樊江關》(飾薛金蓮)、《洛神》、《天女散花》以及《穆桂英掛帥》等;程硯秋的《紅拂傳》、《沈雲英》、《碧玉簪》、《風流棒》、《賺文娟》、《梅妃》、《花肪緣》以及《英台抗婚》等;尚小雲的《謝小娥》、《乾坤福壽鏡》、《漢明妃》、《林四娘》、《墨黛》、《摩登伽女》等;荀慧生的《香羅帶》、《霍小玉》、《杜十娘》、《荊釵記》、《魚藻宮》、《紅樓二尤》等。
老旦
老旦是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老旦的表演特點,就是唱、念都用本嗓,用真嗓,但不像老生那樣平直、剛勁,而應該像青衣那樣婉轉迂迴。《釣金龜》的康氏,《赤桑鎮》的吳妙貞,《望兒樓》的竇太真,《遇皇後》、《打龍袍》的李後等,都屬於唱工老旦,專門以唱工為主;而《清風亭》的賀氏,《西廂記》的崔老夫人,《李逵探母》的李母等都屬於做工老旦。
武旦
武旦是表演一些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也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短打武旦,穿短衣裳,這類的武旦,一般是不騎馬的,重在武功,重在說白。還有一種特殊的技巧,就是打出手。如《打焦贊》里的楊排風,《泗州城》里的水母,《打店》里的孫二娘,《無底洞》里的白鼠精,《搖錢樹》里的張四姐,《三岔口》里的店主婆等。
刀馬旦
一類長靠武旦,就是婦女也穿上大靠,頂盔貫甲。這樣的角色,一般都是騎馬的,拿著一把尺寸比較小的刀,所以有個專門名詞叫刀馬旦。刀馬旦和武旦也有一些區別。刀馬旦一方面要有很好的武功,同時還得長於做工,而且有時候說白、工架都很重要。刀馬旦的戲,有《穆柯寨》、《穆天王》、《破洪州》里的穆桂英,《佘塘關》里的佘賽花,還有《棋盤山》里的竇仙童,《三休樊梨花》里的樊梨花,《珍珠烈火旗》里的雙陽公主,《扈家莊》里的扈三娘等。
彩旦
彩旦俗稱丑婆子,以做工為主,表演、化妝都很誇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角色。這類角色有的是用來諷刺愚蠢和自作聰明的人,如《鳳還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東施等。有的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獷、豪放的婦女,如《串龍珠》里的花婆,《四進士》里的萬氏,《鐵弓緣》里陳秀英的母親等,還有的是塑造了風趣、詼諧的藝術形象,如《拾玉鐲》里的劉媒婆等。



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劇中老生作用較小的中年男子。傳統昆劇演出整部傳奇之首出,照例皆為副末念誦詞曲開場。
老外:所扮角色多半是年老持重者,其扮演對象頗廣,上至朝廷重臣,下至僕役方外。
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❻ 戲劇中凈的角色

「凈」,即清潔干凈,而凈角都是大花臉,看起來很不幹凈,不幹凈的反面就是干凈,因而名「凈」。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❼ 戲曲中的武將的盔甲採用什麼製作

古代作戰時,戰士穿的鎧甲,在京劇舞台上有專用名詞,叫做靠。演員穿上這身鎧甲,也有個專用名稱,叫作披靠,或叫扎靠,就是把鎧甲披在身上或系在身上,生活中的鎧甲一般是用皮革或鐵葉子做成的。每副鐵甲大約有四、五十斤重,穿在身上沉重冰涼。看到它,使人有一種陰森、恐怖的感覺。走起路來也是唏哩嘩啦作響。在舞台上的靠,就完全不是那樣了。靠是一種美化了的舞蹈服裝。靠分成前後兩扇披在身上。肚子處,是一塊比腰圍要寬,長方形的,叫靠肚子。靠肚子一般綉有凸出來的虎頭,現在有的經過改良也有例外。靠肚下邊垂著的一扇,叫作「吊魚」。在大腿的兩側,系有兩片長方形綉有魚鱗圖案的甲葉子,名為下甲,或靠腿。演員經常把兩片下甲提起來,進行一些舞蹈動作。靠的兩個袖口是收緊的瘦袖。兩個肩膀頭上綉成蝴蝶翅膀形的,也有綉虎頭的,名為護肩。脖子上一般圍有一塊護領,上面綉著雲頭,有個俗名,叫三尖。實際上應該叫作「苫肩」,是遮蓋住肩膀的意思,三尖是苫肩的訛音。靠是用各種顏色的素緞子製作的。在素緞上用金、銀、綵線綉滿了鱗,甲,看上去輝煌奪目。外國朋友對我們的靠非常欣賞。它不僅是戲曲服裝,而且是一種精美的工藝品。
靠,一般可分以下幾種:硬靠、軟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叫作大靠。在靠背的背後綁著一個皮鞘,皮鞘里插著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這種帶靠旗的靠叫作大靠,或叫作硬靠。一般武將都穿大靠,再襯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別顯得威武、勇猛。如果舞台上站著四名或八名披著大靠的武將,每個人都張著胳膊把下邊兩片下甲提溜起來,昂首挺胸、威風凜凜,那麼,給人的感覺就有千軍萬馬之勢了。這就是京劇服裝所起的特殊作用。靠的形狀採取這樣的設計,主要為的是渲染氣氛,便於舞蹈。
靠旗是插在背後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護背旗。旗上有用各種綵線綉的龍紋。每面旗上附有一條彩色飄帶。動作時,旗子連同飄帶飛揚招展,瀟灑優美。靠旗在實際生活中是沒有的。很難想像穿著鐵葉子做的鎧甲,背後插著四面靠旗,那樣怎麼能夠進行戰斗呢?有人認為靠旗是從古代傳令旗變化而來的,這只不過是一種猜想,沒有任何根據。在舞台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四面旗子與發號施令沒有任何聯系。而且令旗只有一面,怎麼發展也不會發展成四面。再說靠旗是插在背後,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隨時拔下來。因此,靠旗只是一種裝飾性的舞蹈工具,是為了渲染武將的威風,顯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時的動態美,以此來幫助塑造人物的一種專用舞蹈工具。後來,由於一些京劇表演藝術家運用靠旗設計了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動作,把靠旗從一般的舞蹈服裝裝飾又發展了一步,變成了高難度技巧的一種輔助工具。比如,雲南的表演藝術家關肅霜,在打出手的時候,就運用靠旗桿的彈力,把對方的兵器彈回去。我們知道,通常打出手用手、用腳、用腿來進行一些動作。可是,關肅霜卻利用靠旗桿的彈力來進行表演,這就加強了緊張、驚險的效果。又如,天津表演藝術家厲慧良,他在《金沙灘》這出戲中的一次下場以前,就把兵器——鞭,拋在半空中,然後,一轉身恰好鞭就落在四面靠旗的夾縫里邊,同時顯示一個很威武的亮相。構成了一個很優美、予人以很精確感覺的造型。
第二種是軟靠。軟靠背後不插靠旗。例如《群英會》里的黃蓋,《碰碑》里的楊繼業,穿的都是軟靠。因為他們都是老將,年老力衰。雖然也頂盔貫甲,但就不再用靠旗來渲染他們勇猛的神態了。又如《走麥城》,關羽手下的武將全穿軟靠,這樣處理有兩種原因,其一是因為關羽的扮相很特別,他不穿大靠,若他手下的將官穿大靠,就會把主將關羽的威風蓋下去。其二是這出戲的末尾,關羽手下的將官是全軍覆沒的。因此,一開始在服裝上,就給予暗示。在京劇里,結合著劇情和人物來選擇服裝,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處理手法。
第三種是改良靠。是比較晚出的經過改良的一種服裝。改良靠的樣式跟軟靠相似,只是腰身既緊又瘦,幾乎就像用腰帶系在身上。這樣在開打時,顯得輕便靈活一些。有的在改良靠上不綉什麼鱗甲,只綉上一些花紋或鑲上一些鍍鎳的金屬凸片或看著晶光閃亮,像圓釘子形的裝飾品。
大靠、軟靠和改良靠,都是男性角色穿的。
另外,還有女靠。女靠也分三種:硬靠、軟靠、改良靠。女靠的上身跟男靠的形式差不多。下身就比較復雜了,都綴著五色綉花的飄帶。同時,在靠裡面襯著裙子,有的在開打激烈的時候,裡面也不襯裙子。穿大靠的女角色如《樊江關》的樊梨花,《天門陣》、《穆柯寨》、《戰洪州》等戲中的穆桂英都是扎大靠的。《樊江關》里的另外一個角色薛金蓮則是穿軟靠,也有的角色穿改良靠。上面這兩個角色都是旦角,而且同屬花衫。一個穿大靠表示是元帥,一個穿軟靠或改良靠,表示是一般將領,兩人有所區別,因此穿著也各異。
靠的顏色和蟒一樣,也是十分復雜的。在一般劇團里有這么一句話:「十蟒」、「十靠」,這就是說有10種顏色的蟒,有10種顏色的靠。在一般設備比較完備齊全的劇團里,都備有十蟒、十靠。以近代來說,甚至比十蟒、十靠還多一些,那就更完備了。一般能夠備全十蟒、十靠的,就相當不錯了。穿什麼顏色的靠,與角色的扮相、臉譜、身分、年齡、性格都有一定的聯系。有的是根據年齡和性格的,比如扮演年齡較輕,英武俊秀的一些武將,像周瑜、呂布、趙雲、馬超等這樣角色都穿白靠。還有的是一些智勇雙全,清秀瀟灑的儒將,像岳飛、楊延昭、伍子胥等也都穿白靠。還有一些特別要突出表現角色的年輕,表示他風流倜儻而穿粉紅色靠的角色,如《銀空山》的高思繼。有的戲里周瑜、呂布也穿粉靠。按照人物的臉色,即臉譜的顏色來穿相同顏色的靠,也有不少。像黑臉的張飛、牛皋、焦贊、項羽等人物都穿黑靠;藍臉的或主色是藍色的如夏侯淵,就穿藍靠;紫臉的魏延,則穿紫靠。按照演義小說秦瓊的臉是發黃的,因此他穿的靠就是杏黃色的。然而,關羽算是典型的紅臉了,可他卻穿綠靠。這是因為綠色靠象徵著威武、剛毅。因為紅臉的關羽穿綠靠或綠蟒,所以許多紅臉的角色,如《收關勝》里的關勝、《鐵籠山》里的姜維、《伐子都》里的穎考叔,都穿綠靠,還有《挑華車》里的高寵,因為他的性格勇猛絕倫,剛毅不屈,最後英勇犧牲,所以也穿綠靠。也有高寵穿藍靠的,這是一種變格。穿紅靠的,大都是有身分,有威望,或者是忠義正直的一些大將,像《戰太平》里的花雲,《將相和》里的廉頗等。還有一種是很特別的情況,人物姓什麼,就穿什麼顏色的靠,例如黃忠姓黃;還有的是按照國號,例如金朝的兀術,俗稱金冗術,因金子是黃色的,所以他們都穿黃靠。當然,這種黃靠是深黃色,杏黃色的。這種把姓氏、國號和靠色或蟒色聯系起來的穿法,顯然沒有什麼性格上的意義了。當然,以上這些穿法基本上是由於習慣或按當時的設計沿襲下來的,並不是絕對一成不變的規定。

除了盔甲外,還有盔頭,京劇和崑曲一樣,按角色不同有不同種類的盔頭,有的是冠,有的是獨一無二的盔二,比如霸王項羽所戴的盔帽,僅此一種。而皇帝、太子等,又是不同的盔帽。

❽ 話劇《霧重慶》中的沙大千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沙大千曾經是慷慨激昂、疾惡如仇的熱血青年,在北平上大學時每次示威遊行都勇敢地沖鋒。他熱烈地歡呼抗戰爆發,但到重慶後因為孩子夭折、工作沒有著落、生活貧困,開始消沉頹廢、大發牢騷,甚至給在自己的教育和影響下滿懷革命熱情的林家棣寫信大潑冷水。在開飯館成功地賺到錢後,他改頭換面極力主張學乖點,勸大夥不要由著自己的性子干,決定「抄小路」走捷徑。他最初蔑視憎惡自甘墮落的老同學苔莉,但後來卻對她的支持感激涕零,最終與她殊途同歸逐漸墮落,走向沉淪,陷入深淵。他與國民黨官僚袁慕容勾結,投機倒把大發國難財,是名副其實的奸商,卻自欺欺人,以發展民族工業為借口掩飾自己的罪惡。他不僅在政治上沉淪了,而且在生活上也腐化墮落了。他大肆吃喝玩樂,玩弄女人,最後染上花柳病。他知道自己也變成了「社會上的寄生蟲」,但是仍然執迷不悟,在丑惡的環境中甘願與丑惡同流合污。

❾ 戲劇的種類

北京市
京劇 北方崑曲 西路評劇 北京曲劇

河北省

河北梆子 評劇 絲弦 老調 哈哈腔 河北亂彈 武安平調 武安落子 西調 蔚縣秧歌 隆堯秧歌 定縣秧歌 四股弦 唐劇 橫岐調 上四調

山西省
蒲州梆子 中路梆子 北路梆子 上黨梆子 鑼鼓雜戲 耍孩兒 靈邱羅羅 上黨皮黃 上黨落子 永濟道情 洪洞道情 臨縣道情 晉北道情 襄武秧歌 壺關秧歌 沁源秧歌 祁太秧歌 繁峙秧歌 朔縣秧歌 孝義碗碗腔 曲沃碗碗腔 弦子腔 鳳台小戲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大秧歌 二人台 漫瀚劇

遼寧省
海城喇叭戲 遼南影調戲 蒙古劇 彩扮蓮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轉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黑龍江省
龍江劇

陝西省
秦腔 漢調二黃 阿宮腔 合陽跳戲 合陽線腔 眉戶腔 陝西碗碗腔 陝西老腔 陝南端公戲 陝西道情 弦板腔 陝南花鼓戲 安康弦子戲
甘肅省:隴劇 高山劇 影子腔 甘南藏戲

青海省
青海藏戲 青海平弦戲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新疆曲子戲

山東省
山東梆子 棗梆 萊蕪梆子 東路梆子 柳子戲 呂劇 茂腔 柳腔 五音戲 柳琴戲 兩夾弦 四平調
江蘇省:崑曲 淮劇 揚劇 通劇 錫劇 蘇劇 淮海戲 丹劇 丁丁腔 海門山歌劇 淮紅劇

安徽省
黃梅戲 徽劇 青陽腔 沙河調 岳西高腔 安徽目連戲 安徽儺戲 廬劇 安徽端公戲 泗洲戲 墜子戲 含弓戲 蕪湖梨簧戲 文南詞 皖南花鼓戲 鳳陽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 推劇 嗨字戲 洪山戲

上海市
滬劇 滑稽戲 奉賢山歌劇

浙江省
越劇 婺劇 紹劇 新昌高腔 寧海平調 松陽高腔 醒感戲 溫州崑曲 金華崑腔戲 黃岩亂彈 諸暨亂彈 甌劇 和劇 杭劇 甬劇 湖劇 姚劇 睦劇

江西省
贛劇 弋陽腔 盱河戲 東河戲 寧河戲 瑞河戲 宜黃戲 南昌採茶戲 贛南採茶戲 萍鄉採茶戲 萬載花燈戲 撫州採茶戲 吉安採茶戲 寧都採茶戲 贛東採茶戲 九江採茶戲 景德鎮採茶戲 武寧採茶戲 高安採茶戲

福建省
莆仙戲 梨園戲 高甲戲 平講戲 閩劇 庶民戲 詞明戲 大腔戲 閩西漢劇 北路戲 梅林戲 右詞南劍調 小腔戲 三角戲 閩西採茶戲 南詞戲 閩西山歌戲 薌劇 打城戲 竹馬戲 游春戲 肩膀戲

台灣省
歌仔戲

廣東省
粵劇 潮劇 正字戲 白字戲 廣東漢劇 西秦戲 花朝戲粵北採茶戲 樂昌花鼓戲 雷劇 粵西白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
桂劇 邕劇 絲弦戲 廣西師公戲 彩調 牛娘劇 桂南採茶戲 壯劇 苗戲 侗戲
海南省:瓊劇 臨劇

湖南省
湘劇 祁劇 常德漢劇 衡陽湘劇 巴陵戲 辰河戲 湘昆 長沙花鼓戲 岳陽花鼓戲 常德花鼓戲 湘西花燈戲 湘西陽戲 衡陽花鼓戲 邵陽花鼓戲 零陵花鼓戲 師道戲 湘西苗戲 新晃侗族儺戲

湖北省
漢劇 荊河戲 南劇 湖北越調 山二黃 湖北高腔 楚劇 東路花鼓戲 黃梅採茶戲 陽新採茶戲 遠安花鼓戲 襄陽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 梁山調 鄖陽花鼓戲 隨縣花鼓戲 堂戲 文曲戲 鄂西柳子戲

河南省
豫劇 河南越調 南陽梆子 大平調 懷梆 大弦戲 羅戲 卷戲 河南曲劇 河南道情 豫南花鼓戲 樂腔 五調腔

四川省
川劇 四川燈戲 四川曲藝劇 秀山花燈戲

雲南省
滇劇 雲南花燈戲 昆明曲劇 關索劇 傣劇 白劇 彝劇 雲南壯劇

貴州省
黔劇 貴州本地梆子 貴州花燈劇 貴州侗戲 貴州布依戲 貴州苗戲 安順地戲
西藏自治區:藏戲

與戲劇中沙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ep風衣品牌及商品 瀏覽:593
女裝服裝批發介紹 瀏覽:865
日本女校服寫真 瀏覽:387
關於推銷帽子的語句 瀏覽:831
廣東省各市學校校服 瀏覽:894
藍色外套怎麼搭配打理 瀏覽:6
終極系列校服 瀏覽:559
女人風衣搭配什麼鞋子好看圖片 瀏覽:724
裁縫做條褲子多少錢 瀏覽:151
冬季內加絨校服紅色 瀏覽:61
白色圍巾搭配什麼大衣 瀏覽:276
兒童褲子11碼多大 瀏覽:445
帽子帶公牛的 瀏覽:256
長包裙配什麼外套好看圖片 瀏覽:210
深牛仔藍褲子配什麼上衣好看 瀏覽:653
大領女羽絨服批發 瀏覽:686
羊一體大衣外套怎麼打理 瀏覽:352
男士酒紅色體恤搭配的褲子好看 瀏覽:486
寧夏工商學校校服 瀏覽:981
打底長款針織衫怎麼搭配圖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