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烏孜別克族的帽子圖片

烏孜別克族的帽子圖片

發布時間:2021-06-14 10:20:45

『壹』 烏孜別克族服飾的花帽

烏孜別克族花帽有十幾種,不論男女,都愛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花帽為硬殼、無沿、圓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採用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是烏孜別克族傳統的手工藝品。著名的花帽種類有「托斯花帽」(Tust doppa),也就是「巴達木花帽」,綉有白色巴旦木圖案,白花黑底,風格古樸;有「塔什乾花帽」(Tashkent doppa),源出中亞塔什干,一般色彩鮮艷,對比強烈,戴在頭上顯得很有生氣;另外,還有「胡那拜小帽」(Hunaba doppa),圖案精美,久負盛名。
烏孜別克族對戴花帽十分講究,戴法和維吾爾族不一樣。烏孜別克族花帽中紅色和黃色花帽很少,基本上沒有,青年人和老年人都愛戴巴達木花帽,有時戴白色綉花的花帽。婦女戴花帽時,常在小帽外再罩上薄如蟬翼的花色紗巾,別有一番風韻。過去,按宗教習慣,婦女外出要穿斗篷,戴面紗,現在這種情況已經很少見了。烏孜別克婦女,不論老幼,都梳著辮子,小孩梳許多小辮,婦女梳兩根長辮。喜愛戴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發卡等首飾。每逢節日慶典、親友歡聚,她們都要將首飾佩戴齊全,精心打扮,顯得華貴典雅。今天,佩戴首飾已經成為烏孜別克婦女禮儀文化中的一部分。

『貳』 烏孜別克族的節日、民居、服飾、美食、藝術特點

烏孜別克族,中國境內稱烏孜別克族,境外稱烏茲別克族,民族語言為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葛邏祿語支。
烏孜別克族一日三餐。用餐時,長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許多食物可用手抓食。現代烏孜別克族人吃飯大都改用筷子和匙子,但有些婦女和孩子,尤其在牧區,仍以手抓食。烏孜別克族人遵從伊斯蘭教在飲食方面的禁忌,吃羊、牛、馬肉及其乳製品。

『叄』 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姐妹們的服飾共有的特點是什麼

維吾爾與烏茲別克的服飾特點有些接近,主要是男士的巴達木花帽幾乎一樣,還有女士的「愛的賴斯」長裙。哈薩克和柯爾克孜族的男士氈帽很接近,女士的頭巾很接近。前兩個民族和後兩個民族的服飾幾乎沒有共同點。

『肆』 烏孜別克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具體體現了烏孜別克族獨特的審美觀點。以其華麗精美、別致美觀的服飾為中國服飾文化增添了瑰麗的姿彩。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飾,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花帽為硬殼、無沿、賀形或四棱形,帶稜角的還可以折疊。花帽布料彩墨綠、黑色、白色、棗紅色的金絲絨和燈心絨,帽子頂端和四邊鄉有各種別具匠心的幾何和花卉圖案,做工精美,色彩鮮艷。男子的傳統服裝在門襟、領邊、袖口上綉花邊。信服上有花色圖案,十分美觀;另一種為斜領、右衽的長衣,類似維吾爾族的「袷袢」。

腰束三角形的綉花腰帶,一般年輕人的腰帶色彩都很艷麗,所穿領邊、袖口、前襟開口處都綉著紅、綠、藍相間的彩色花邊圖案,表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老年人卻愛穿黑色長衣,腰帶的顏色也偏於淡雅。
男裝有:襯衣,白色套頭式,圓立領,在領、袖、襟邊綉幾何紋等紋飾。長衫,斜領右衽,無紐扣和口袋,長及膝蓋,有的還飾花邊,多用較厚實的絨、綢、棉布等縫制。腰帶,是三角形綉花長巾。坎肩,無領、無袖、無扣,胸前綉上大朵帶枝花。青年坎肩用鮮艷的顏色,如黃底藍花等。老年人坎肩則多用黑色。還有長褲等。
女裝有:連衣花裙,開領,寬大多褶,青年多穿黃色等艷麗色彩裙;老年人則多穿黑、深綠、咖啡等色裙。不束腰帶。上衣,比較短,只及大腿部,無領,無袖,對襟,下擺的正中和正面兩邊都開衩,形成兩片寬頻。襟和寬頻的邊都綉花。出門時還要穿斗篷、蒙面紗,從頭到腳都不能外露。
服裝面料:富人多用金絲絨等高級織品,而窮人則多用土布。

『伍』 如圖是烏茲別克的烏茲別克人。為什麼他們的外貌,服飾都這么像維吾爾族人的

因為烏孜別克族和維吾爾族目前唯一的區別就是:烏孜別克族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國外的烏孜別克族使用的是俄文,中國的烏孜別克族使用的是維吾爾文;維吾爾族有自己的文字,他們使用自己的民族的文字維吾爾文。除此之外,烏孜別克族和維吾爾族的民族花帽相同,飲食習慣、文藝藝術和手工技術都一樣,再沒有其他區別。
烏孜別克族屬於高加索人種和蒙古人種的混合型,即圖蘭人種,是過渡人種。現代烏孜別克族主要生活在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伊朗、阿富汗斯坦等國家和中國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帶和阿克蘇、庫爾勒地區,其餘散居在天山以北的烏魯木齊、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開封、鄭州等地。

『陸』 烏孜別克族服飾的男性服飾

烏孜別克族男子夏季喜歡穿綢制的套頭短袖襯衣,襯衣的領口、袖口和前襟開口用紅、綠、藍相間的絲線綉成各種美麗的彩色圖案花邊。春秋兩季,穿長過膝蓋的長裕袢,腰束綢段或棉布製成的三角形綉花腰帶。冬天穿毛衣、毛褲、羊皮襖等。烏孜別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男子的傳統服裝是一種長度過膝的長衣,長衣有兩種款式,一種為直領、開襟、無衽,在門襟、領邊、袖口上綉有花邊。衣服上有花色圖案,十分美觀;另一種為斜領、右衽的長衣,類似維吾爾族的「裕袢」。腰束三角形的綉花腰帶,一般年輕人的腰帶色彩都很艷麗,所穿襯衣的領邊、袖口、前襟開口處都綉著紅、綠、藍相間的彩色花邊圖案,老年人卻愛穿黑色長衣,腰帶的顏色也偏於淡雅。烏孜別克族對長衣的布料十分講究,過去多用「伯克賽木綢」(一種質地厚軟的綢料)或金絲絨,現在也用各種質地優良的毛料。

『柒』 求烏孜別克族的特色建築,要圖和說明

烏孜別克族的房屋建築大致都帶有一定的中亞細亞傳統風格。其住房一般為土木結構,自成庭院,房屋一般高大寬敞,土牆很厚,一般在1米左右,四面用磚打底或包裹,平頂稍斜,有的在頂上覆蓋鐵皮以防漏雨滲雪。伊犁地區的烏孜別克族住房一般有延伸的廊檐,夏季可在檐下吃飯、會客,冬季可避風寒。南疆的烏孜別克族住房一般在室內牆上挖壁龕,用雕花石膏鑲砌各種圖案,可存放用具,放一些小擺設,室內的柱子上刻有各種圖案。冬季一般用壁爐取暖。各家多在庭院里搭葡萄架。烏孜別克牧民們夏、春、秋多住氈房(又叫蒙古包),冬季則多住固定土屋或木房。

『捌』 烏孜別克族民居生活是什麼樣的

居民們住板炕,在屋裡地上挖一小坑,坑內放置火爐,鐵皮煙囪通向室外,坑上橫搭木板成板炕,板炕上鋪花氈坐毯。靠牆一邊擺著疊得整齊的被褥,綉花枕頭對稱地立在被褥上。牆上掛著壁毯,整個室內既有局部美,又有整體美,賞心悅目。 烏孜別克族的建築造型與居室布局、陳設具有典型的中亞風格。他們的民居建築多為庭院式,分為樓房和平房兩種。

有一種普遍的傳統樓房建築形式被稱為「阿瓦」,圓形頂樓是其最突出的特點。頂樓一般多用木板、草席和土坯修建,有的還覆有鐵皮,以防漏雨,開有玻璃窗。房屋的門多成拱形,有的還設有拱廊。

『玖』 烏孜別克族服飾的民族簡介

烏孜別克族,現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烏孜別克族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居住在撤馬爾罕、花刺子漠、安集延、布哈拉等地區的烏孜別克商人,沿著古代「絲綢之路」,經新疆到內地經商,往來頻繁,絡繹不絕,其中一部分商人逐漸在新疆一些城鎮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形成了中國的烏孜別克族。由於絕大多數人居住在城鎮,從事商業、教育、科技和手工業,少部分居住在北疆的從事畜牧業和散居在南疆的從事農業。長期以來,烏孜別克族與維吾爾族人民雜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在經濟、文化上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漸漸形成了在風俗習慣、飲食起居、宗教信仰等方面彼此相近的特點。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通曉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烏孜別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他們的舞蹈,優美輕快。樂器大都為彈撥樂器和打擊樂器。婦女善刺綉,喜歡在衣邊、床單、枕頭和花帽上綉刺各種圖案,十分精美。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節日與當地其他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節日基本相同,以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為一年之中最隆重的節日。過「肉孜節」前的齋月里成年人都要封齋,吃齋飯時,親友鄰里要互相邀請,如有客至,主人要熱情款待。古爾邦節要屠宰牛羊炸油餅,吃手抓肉和抓飯以及民間特有的風味食品「那仁」。年年春季,烏孜別克族還要舉行「蘇麥萊克」儀式,屆時以村為單位,大家自帶各種生食品集中在一起,用一大鍋熬熟後共餐。在此過程中,人們聚在一起進行歌舞娛樂活動,預祝風調雨順、人畜兩旺。
烏孜別克族日食三餐,主食以面米為主。麵食以饢最為常見,其做法與維吾爾族烤饢方法大同小異,民間烤饢有油饢和肉饢之分。在麵粉內加牛奶、清油(植物油)、羊油或酥油烤成的饢稱為油饢,在饢中加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拌成餡烤成的饢稱為肉饢。除油饢和肉饢外,還有窩窩饢、片饢等數種。大米多用來做抓飯。烏孜別克族抓飯的製作方法基本一致;製作素抓飯不加肉,但要加入適量的葡萄乾、杏乾等乾果,香甜可口,故又稱甜抓飯。肉食以牛、羊、馬肉為主,喜食抓肉、烤肉和土豆燉肉(烏孜別克族語稱「庫爾達克」)和一種用蛋清、白糖製成的甜食「尼沙拉」。

『拾』 烏孜別克族的民族介紹

我國的烏孜別克族 共有1.4萬多人,主要居住在北疆的伊寧、塔城、木壘縣、奇台縣、吉木薩爾縣、烏魯木齊以及南疆的喀什、莎車和葉城。其中,70%在北疆,以伊寧市最多,其次在木壘縣烏茲別克族鄉、奇台縣、吉木薩爾縣。30%在南疆,以莎車最多。南疆的烏孜別克族以農業與商業為主,北疆的烏孜別克族以商業與畜牧業為主。
在全世界范圍內看,烏孜別克族主要分布在中亞:烏茲別克、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巴基斯坦、阿富汗斯坦、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具體人口如下:
烏茲別克2014年8月人口3150萬, 其中是烏茲別克族 2520萬,占烏茲別克人口的80%
阿富汗2015年1月份人口30,419,928 人, 其中烏茲別克族 279.9萬
哈薩克2014年8月份1730.87萬人, 其中烏茲別克族 52.1萬吉爾吉斯坦2013年12月人口576.7萬人, 其中烏孜別克族 83.6萬塔吉克2012年1月人口816.84萬人, 其中烏茲別克族 118.9萬土庫曼2012年1月人口5,054,828人, 其中烏茲別克族 25.3萬中國在2010年總人口大概13億人, 其中烏茲別克族 1.48萬巴基斯坦2010年1月人口是1.8億, 其中烏茲別克族 8萬
俄羅斯的烏茲別克族499,862人土耳其的烏茲別克族4.5萬人
沙烏地阿拉伯的烏茲別克族30萬

烏克蘭的烏茲別克族2.24萬澳大利亞的烏茲別克族5000人美國的烏茲別克族15,960人白俄羅斯的烏茲別克族1593 人(2009年)蒙古國的烏茲別克族560人
以上總計3177.852萬人,在加上分散在其他國家的個別人
全世界的烏孜別克族人口約3200萬--3300萬之間 烏茲別克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屬遜尼派。自元、明以後,越來越多的烏孜別克族人定居新疆。居住在喀什、葉爾羌、阿克蘇、伊犁、奇台等地的烏孜別克族人民自發捐款、捐物、出工,建造了一些規模較大、氣勢宏偉的清真寺,作為他們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
烏孜別克族人民嚴格遵守伊斯蘭教的基本信仰,尊奉《古蘭經》、《聖訓》,履行必修功課。伊斯蘭教對烏孜別克族人民的影響深刻地體各個方面。
烏孜別克族老年人吃飯前,一般用雙手摸面作都瓦,這是一種古老的宗教祈福儀式,在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中,烏孜別克族是保持這種傳統最好的民族之一。 874年,中亞薩曼王朝建立,薩曼王朝多年採取戰爭、貿易的方式,將大批突厥游牧民裹挾到自己的版圖內,同時也有大量的突厥語游牧民南下,這些人主要有葛邏祿人、卡拉吉人、阿兒渾人、烏古斯人等,他們同當地的波斯人,塔吉克人混居、融合,形成了被稱為撒爾塔人的一個以定居農業生活為主的新群體,這便組成了烏孜別克族的基本構架。
1231年,花剌子模王朝被蒙古滅亡,大批在花剌子模當兵的突厥語游牧民四散逃亡。1312年到1340年,術赤的「五世孫」月即別執掌金帳汗國,他大力推崇伊斯蘭教,因此,人們把他領導下的金帳汗國稱為月即別汗國,他將這些花剌子模王朝的殘兵敗將整合到一起,匯集到自己帳下,其中有阿蘭人、欽察人、烏古斯人、保加爾人、撒爾塔人等突厥語族,統稱月即別人(烏茲別克人),烏孜別克族至此形成。15世紀,金帳汗國瓦解,原本其組成部分的突厥白帳汗國強大起來,形成了月即別聯盟,即烏茲別克聯盟。
1451年,昔班建立了昔班汗國,以花剌子模王朝殘餘力量欽察人為主的烏茲別克聯盟南下,重新回到花剌子模故地,與當地說突厥語的撒爾塔人融合在一起,又給烏茲別克人添加了新的血液,當地的居民逐漸融合到烏茲別克人中。昔班的後裔建立的布哈拉汗國的首都在布哈拉,浩罕汗國的首都在安集延,清代人用布哈拉、安集延指代兩國,把烏茲別克人叫布哈拉人、安集延人。安集延人這個名稱,一直使用到民國時期。
1934年,盛世才召開新疆第二次民眾大會,確定烏孜別克族為漢語的正式音譯,把國外的烏孜別克族依然寫作烏茲別克。

與烏孜別克族的帽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冬季牛仔褲配什麼鞋好看圖片欣賞 瀏覽:580
棉服配什麼款式褲子 瀏覽:832
安姬奧女裝上海 瀏覽:479
白皮夾克搭配圖片 瀏覽:449
平江路上必去的旗袍店 瀏覽:543
綠色裙子配淺灰色包包好看嗎 瀏覽:966
外套玩家國度 瀏覽:688
如何去掉白色衣上的黃污漬 瀏覽:765
劍網三劍純校服 瀏覽:166
寶寶圍巾帽子手工編織花樣圖解 瀏覽:447
薩諾沙灘藍色襯衫 瀏覽:641
結婚剪開褲子 瀏覽:882
女士羽絨棉褲子好看嗎 瀏覽:397
東北衣服褲子怎麼穿 瀏覽:122
雙面外套男裝 瀏覽:30
什麼牌子的褲子保暖性好 瀏覽:581
kolonsport羽絨服什麼檔次 瀏覽:486
黑襯衫配紅色鞋 瀏覽:146
久柏呢帶領外套百度 瀏覽:453
機能馬甲戰術背心 瀏覽: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