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人戴的白的帽子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是回族人的一種服飾習俗。
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叫回回帽也稱「禮拜帽」。回族的民間傳統男帽。流行於全國各回族聚居區。是一種以白、黑色為主的無沿小圓帽。白色帽在春夏季戴用,用棉布或白線製作。黑色帽在秋冬季戴用,用呢絨或毛線製成。回族在禮拜磕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戴無沿帽行動更為方便,遂發展成為一種服飾習俗。
回回帽從顏色上看,通常有白、灰、藍、綠、紅、黑等顏色,有的是純色,也有很多帶伊斯蘭風格花邊或圖案、文字的,如星月圖案、阿拉伯文的「真主至大」、「清真言」等,可根據季節和場合的不同選擇戴那種合適。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最尋常的還是以白色為尋常帽式,結婚的新郎多戴紅色帽子,以示喜慶。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是中國人口較多的一個少數民族,總人口10586087人(2010年,不包括台灣省),當代回族通用漢語,不同地區持不同方言。關於回族分布總體上看,主要表現為「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因為信仰伊斯蘭教,回族每年主要過三個重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節日均以伊斯蘭教歷計算。
回族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學術界一般認為回族大致形成於明代,而元代是回族形成的准備時期,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終形成的時期。回族人民具有反壓迫斗爭的光榮傳統,各地回族還以不同的形式參加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為回族人民的徹底解放指明了方向。
不論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回回民族在歷史上都涌現過不少傑出的人物,對當時人民生活和生產建設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 回族人戴的白色帽子叫什麼
回族戴的無沿平頂小帽稱為白帽頂、禮拜帽。有白、黑、紅、深藍數種。
回族是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3. 戴這種帽子的是中國哪個少數民族的呀,說根據,高分懸賞!
回族的
4. 頭山戴白色小帽子的是那國人什麼民族
這是禮拜帽,是識別穆斯林的外部特徵。 禮拜帽:回族男子戴的無檐小白帽,亦稱「頂帽」、「孝帽」、「回回帽」或「號帽」,意為回族的號頭和標志。此帽源於伊斯蘭教發祥地阿拉伯地區,那裡天氣炎熱,日照時間長,人們普遍帶白帽,藉以反射陽光輻射。禮拜帽從顏色上看,有白、灰、藍、綠、黑五色,分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來戴。一般春夏秋季戴白色帽最多,冬季戴灰色或黑色。雲南的回民還有戴尖頂紅帽的。阿訇多戴綠色帽,特別是「穿衣」的阿訇一般均戴綠帽。《固原州志》說:「阿訇,由各庄公送四角尖頂冠,長領袍,尚綠色,而回民尋常帽式,則多用白色者」。 從過去到現在大多數回族喜歡戴白帽。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回族禮拜帽的樣式也很多,因教派和地區不同,有戴小圓白帽的,有戴白色角帽的(有四角帽、六瓣帽),哲赫忍耶教派的回民,愛戴白色和黑色圓邊六角尖頂帽。其帽由六個等邊三角形縫合而成,上尖下寬,帽頂綴一個同顏色的布料結成的疙瘩,形似阿拉伯式的圓形屋頂。六瓣表示堅信六大信仰,帽圓表示萬教歸一,帽頂表示真主獨一無二。 回民有些白色禮拜帽很精緻,鑲有金邊和美麗的花紋。泉州、海南等地的有些回民,在帽前正中用金黃色線綉著阿拉伯經文「真主至大」,有的綉有「清真言」,即「萬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北方回民到了冬天,裡面戴一頂小白帽,並故意把小白帽戴斜,然後戴上棉帽露出小白帽的邊子。這樣做,一則為了襯汗,更重要的是表示自己是回回民族。 回民為什麼喜歡戴無檐小白帽呢?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禮拜帽」。當回民過節參加會禮時,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銀河。 伊斯蘭教於公元七世紀傳入中國後,戴禮拜帽的風俗也隨之傳入,後發展為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風俗之一,成為識別穆斯林的外部特徵。
5. 頭戴小白帽,信奉伊斯蘭教的是哪個少數民族
戴白色禮拜帽的不一定肯定是回族的,有可能是回族,還有可能是撒拉族、東鄉族或是保安族,這只限於傳統上,不包括那些戴白色禮拜帽賣羊肉串的新疆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56個民族共同譜寫了我國歷史悠久,絢麗多彩的文明篇章。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道教五大宗教並行發展,有信仰群眾1億多人。他們相互團結,和睦相處,共同發展,構成了在世界各國中獨樹一幟的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經濟快速發展的良好局面。目前伊斯蘭教在中國經過1300多年的傳播和發展,穆斯林人口已達2000多萬,在我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十個少數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最早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早在唐朝初期,伊斯蘭教通過「絲綢之路」由到中國經商的阿拉佰商人傳入中國,元朝初隨蒙古軍西征的中亞各族人來到中國,他們以駐軍屯牧的形式,或以工匠,或以商人,學者的身份散居全國各地,被當時社會稱為「回回人」。他們與唐宋時期來華的阿拉佰人,波斯人的後裔因信仰一致,生活習慣統一而相互通婚,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種民族成份融合的情況下形成了。回族居住在農村的以農業種植為主,兼營商業和小手工業;居住在城鎮的以經營小商小販居多,兼營飲食、牛羊,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分布最廣的民族,人口1千多萬,全國多數省、市、自治區都有回族居住,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色。西北地區的寧夏,青海、甘肅、陝西和西南地區的雲南,以及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安徽等省區回族分布較多。全國現有一個回族自治區,兩個回族自治州,十一個回族自治縣。
2、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紀,它是生活在我國境內的一個古老民族,維吾爾意為「團結」「聯合」。他們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維吾爾族人口830多萬,10世紀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喀什,哈蜜和吐魯番等地都有著名的伊斯蘭建築。維吾爾族人熱情好客,能歌善舞,有許多優秀的民間藝術作品流傳至今,也為後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維吾爾文化遺產。維吾爾族人主要經營農業,對植棉,園藝有豐富的經驗,他們還擅長紡織地毯,製作絲綢,綉制花帽,打作小刀等。
3、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區,人口130萬左右,伊斯蘭教傳入哈薩克草原較早,11世紀得到廣泛傳播,歷史上曾出現過一批通曉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的哈薩克族毛拉,學者。哈薩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主要代表樂器是二弦彈撥琴「冬不拉」。他們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也有人從事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4、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地區的一個古老民族,他們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人口16萬多人,他們主要從事牧業,柯爾克孜人民歷史上具有熱愛祖國,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傳統,為保衛邊疆作出了貢獻。他們擅長歌舞,柯爾克孜族婦女主要從事綉花,製作花毯,壁掛等手工藝品。
5、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散居於新疆的烏魯木齊,喀什,伊寧和塔城等地。烏孜別克族屬於游牧民族,約於15世紀前後在中國定居,烏孜別克語是以阿拉伯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由於語言相通,使他們易於接受伊斯蘭教。烏孜別克人口1萬3千多人。他們絕大多數現從事商業,在南疆的烏孜別克人的絲織技術非常嫻熟,北疆的烏孜別克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
6、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是我國唐代北方突厥漢國統治下幾個使用突厥語的游牧部落的後裔,約於19世紀初陸續由中俄邊境地區遷移到新疆。他們中多數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們還在伊寧、塔城等地開辦伊斯蘭教育。塔塔爾族人口約有5000人。在城市的塔塔爾人多經商或從事醫務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農牧區的則經營牧業,他們喜歡養蜂。塔塔爾人的文化素質較高,知識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國各民族中居於前列,他們擅長歌舞和烹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4萬多人,屬歐羅巴人種,他們聚居於帕米爾高原東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族自治縣境內。11世紀他們的祖先信奉了伊斯蘭教的什葉派,至今他們仍遵循該派的教義。塔吉克族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他們的文學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由於塔吉族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們的文學作品多與雄鷹有關。
8、東鄉族
東鄉族世代聚居於甘肅省臨夏州,現有人口51萬人,東鄉族源的主體是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漢族的成分。東鄉族穆斯林的教派門宦較多,各派的主張和習慣滲透於東鄉人的日常生活中。他們主要從事農業,東鄉族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爭中表現英勇,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東鄉族的民間文學也很豐富,他們和青海,甘肅的回簇一樣喜歡演唱「花兒」。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口10萬餘人,他們的祖先是13世紀居住在中亞撒馬爾漢的西突厥烏古斯部落薩魯克人的分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許多美好的民間傳說。撒拉族穆斯林現珍藏的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手抄本《古蘭經》,已被我國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撒拉族人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兼營畜牧業和園藝業。
10、保安族
保安族亦稱保安回。聚居於甘肅臨夏積石山一帶。人口1萬6千多人。他們的祖先是信仰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和中亞的回回人。大約在元末明初定居青海,甘肅,他們的生活習慣與回族、東鄉族、撒拉族一致。保安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手工業以打制「保安刀」為主,他們的服飾與西北回族的服飾相近。
另外,在漢族,藏族,蒙古族和傣族等其它少數民族中也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但人數不多,他們都是中國穆斯大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把伊斯蘭教與本民族的生活習慣融合在一起,使中國伊斯蘭文化多姿多彩,萬紫千紅。
最後,衷心地祝願我們偉大的祖國大家庭民族團結,宗教和睦,社會和諧,各族人民永遠幸福安康,共享太平盛世。
6. 回族人為什麼要戴白帽子
這主要與伊斯蘭教有關。回民在禮拜叩頭時,前額和鼻尖必須著地,為了方便,他們就戴上了無檐小白帽。有個別回民戴遮陽帽後,遇到聚禮活動,把帽檐的一段挪到後面。可見戴無檐小白帽比戴遮陽帽方便得多。由於宗教的原因,逐步養成了回民戴無檐小白帽的習慣。現在回族男子無論是百歲老人,還是四五歲的兒童,上寺禮拜和不上寺禮拜的都喜歡戴這種標志回回民族的「號帽」。當回民過節參加會禮時,你放眼望去,白帽帽白得耀人眼目,好像一片銀河。
白色帽子一般用的確良、滌卡、棉布等料子製作,還有用白棉線鉤制的。黑色是用平絨、花達呢做的,也有用粗毛線鉤的。
7. 甘肅人怎麼喜歡在頭上戴個白帽子呢還有山西人
你可能看到的是少數名族,回族.他們的習慣是這樣的,具體你可以去看看回族網路之類的,裡面有詳細介紹.
8. 女的戴白帽子的,是什麼民族
分什麼樣式
我國女子戴白
帽子民族不少,,
如白族,,,回族,,,
布依族,,,,就是
白帽子,,,分的是
形狀和質地,,.
9. 中國中國哪個民族頭上戴白頭巾
1、阿昌族
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下穿黑色褲子,褲腳 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
2、白族
男子為白衣褲、黑背心、白或藍布包頭,綉花掛包;高寒地區常穿羊皮披肩。
3、布朗族
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4、達斡爾族
男子穿高領袍、皮靴(稱奇卡米)、白布包頭。節日多穿各色綢袍。
5、傣族
男子一般為小袖短衫、長褲,白或青布包頭,冷天習慣披毛毯。
6、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7、哈尼族
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8、景頗族
男子為黑色衣褲或白衣黑褲,白布包頭上綉花並綴絨球,佩長腰刀,背掛包。
9、怒族
男子穿長衣短褲,纏包頭(可白色或其他顏色),腰左佩砍刀、右肩背弓箭。
10、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可白色或其他顏色),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11、羌族
男子纏包頭(可白色或其他顏色),束腰帶,裹腿。
12、佤族
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13、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可白色或其他顏色)。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14、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15、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
16、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大披巾,喜歡在綉花帽上插羽毛。
17、回族
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